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別動不動就對打孩子!孩子長大易存暴力傾向

打孩子, 會讓孩子找不著對象?這是從何說起的呢?讓我們先來看兩個美國的調查資料。

調查1:有70%的人表示, 在實際生活中有時會打孩子的屁股。 ——芝加哥大學社會調查(GSS)

調查2:68%的受訪者都表示小時候曾經受到過身體方面的懲罰。 ——《兒科學雜誌》發表的研究文章

前有調查資料, 後有網友們的“現身說法”

看來, 孩子們小時候或多或少都會挨打。 不過, 近來這個新研究嚇傻了我……

童年經歷過體罰的孩子, 長大後更有可能造成約會暴力事件。 ——德克薩斯大學醫學分院Jeff Temple博士

啥叫“約會暴力”呢?這就是說, 比起沒有被打過的孩子, 被打屁股的孩子在長大後更有可能毆打未來的女朋友or男朋友。

天啦, 你總是打孩子, 打得他/她都找不到另一半了!再打, 再打你就沒孫子抱啦, 恐慌不!!什麼, 你說恐慌也得打?!

給大家出個主意, 如果你忍不住, 一定要打, 牢記“打孩子的藝術”

孩子犯了錯, 有時候實在是讓人氣得不行。 雖然我們更加提倡用較為溫和的方式, 讓孩子“知錯能改”, 但如果你實在忍不住, 在某些情況下覺得必須要把孩子打一頓, 那也要注意以下兩點:

1.打孩子時不要情緒化。

打孩子絕不是大人發洩情緒的途徑, 作為大人,

應該更加理智地處理自己的情緒, 而不是通過打孩子發洩。 另外, 大人無需通過打孩子的方式, 向孩子展示自己的力量, 當你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時可以心裡默念:“不跟孩子一般見識。 ”

2.以教導為目的, 打孩子也有“套路”。

在打孩子之前, 必須要跟孩子解釋清楚, 他為什麼會被打、這次打幾下、下次再犯怎麼辦。 只有讓孩子理解被打的意義, 他才會真正地記住自己的錯誤, 而不是單純地把懲罰理解為“用暴力改變行為”。

當你平靜下來的時候, 再想一想科學教養是怎麼說的?

當你從氣頭上冷靜下來, 仔細想想, 孩子犯了錯, 是不是也並不一定要打?

就如Jane Nelsenz在《正面管教:三歲以前的孩子》中所提出的:“管教”並不等同於“懲罰”, 相比之下, “管教”模式下的家長應該更像是正面、溫和的老師, 引導孩子學習正確的做法, 而不是單純地針對孩子的錯誤進行懲罰。 她推薦使用較為細緻的分年齡段“基礎教導”, 從小規範孩子的行為, 追求不打孩子也讓他走上正路。

0到4個月丨使勁寵壞你的小寶寶!

對於4個月以下的小嬰兒來說, 重要的是父母要反應迅速, 這能夠讓寶寶保持健康, 比如迅速地更換尿布, 防止尿布疹。 持續滿足新生兒的需求, 能夠提升孩子的安全感, 讓孩子知道你們是可依靠的對象。 如果建立好了這樣的基礎, 那麼在寶寶長大後會更容易接受各種限制。

4到6個月丨開始進入狀態

在寶寶4到6個月的時候,家長可以開始設定一些限制。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家長制定“通常結構化的流程”。如果寶寶可以依賴這些流程,他就會相對較少地焦躁不安。固定流程可以説明寶寶鎮定下來,並且鼓勵他行動,但是需要足夠靈活以照顧寶寶的情緒。

以下是一個換尿布流程的例子:

寶寶躺好並且抱著固定的玩具

你在換尿布時唱固定歌曲

當你完成後,寶寶會得到一個親吻

你同樣可以給寶寶洗澡、放進安全座椅或者哺乳制定一個流程。

6到12個月丨制定規矩

寶寶在6個月的時候會開始理解起因和結果之間的關係,這時候家長就可以開始教他家裡的規矩了。 6到12個月的寶寶可以記憶行為和反應——比如我傾倒杯子,果汁就會流出來,但是孩子還並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行為。這時候需要注意的是,保持耐心和恒心。儘管一歲一下的寶寶不會明白“不”是什麼意思,但是他們能夠對父母聲音的音調做出反應,並且可以重新定向行為。事實上,重新定向——或者被稱為分散注意力,對於2歲以下的孩子來說是最有效的辦法。舉個例子,比如找一個玩具或者把孩子帶去其他房間,以讓她遠離臺階。

1到2歲丨試著保持耐心。

從孩子1歲起,你需要學習新的設定限制的辦法。小孩和嬰兒不同,他們可以理解那些他們為什麼不能這樣做的解釋,但是仍然無法控制自己。對於搶玩具的孩子,家長應該用其他的玩具來分散他的注意力,或者教會他“輪流”。對付孩子發脾氣最好的策略就是,等他們自己冷靜並安靜下來。

2歲以上丨是時候進行“隔離處分”了

類似分享之類的概念讓3歲以下的孩子感到困惑,那些解釋也和時間有關。比如你跟孩子說,“從商店回家以後才能給書塗色”,但是你的孩子現在就想做!這些複雜的概念並不能夠幫助你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明白!因而,當孩子不明白的時候,你當然不能認為她做錯了。

當孩子2歲之後,管教就變得容易起來。孩子終於可以理解他為什麼不能做一些事。家長應該向孩子引介一些輕微的懲罰(以“隔離處分”為主),當他們做錯的時候,讓他們在固定的“懲罰板凳”上坐幾分鐘冷靜一下,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4到6個月丨開始進入狀態

在寶寶4到6個月的時候,家長可以開始設定一些限制。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家長制定“通常結構化的流程”。如果寶寶可以依賴這些流程,他就會相對較少地焦躁不安。固定流程可以説明寶寶鎮定下來,並且鼓勵他行動,但是需要足夠靈活以照顧寶寶的情緒。

以下是一個換尿布流程的例子:

寶寶躺好並且抱著固定的玩具

你在換尿布時唱固定歌曲

當你完成後,寶寶會得到一個親吻

你同樣可以給寶寶洗澡、放進安全座椅或者哺乳制定一個流程。

6到12個月丨制定規矩

寶寶在6個月的時候會開始理解起因和結果之間的關係,這時候家長就可以開始教他家裡的規矩了。 6到12個月的寶寶可以記憶行為和反應——比如我傾倒杯子,果汁就會流出來,但是孩子還並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行為。這時候需要注意的是,保持耐心和恒心。儘管一歲一下的寶寶不會明白“不”是什麼意思,但是他們能夠對父母聲音的音調做出反應,並且可以重新定向行為。事實上,重新定向——或者被稱為分散注意力,對於2歲以下的孩子來說是最有效的辦法。舉個例子,比如找一個玩具或者把孩子帶去其他房間,以讓她遠離臺階。

1到2歲丨試著保持耐心。

從孩子1歲起,你需要學習新的設定限制的辦法。小孩和嬰兒不同,他們可以理解那些他們為什麼不能這樣做的解釋,但是仍然無法控制自己。對於搶玩具的孩子,家長應該用其他的玩具來分散他的注意力,或者教會他“輪流”。對付孩子發脾氣最好的策略就是,等他們自己冷靜並安靜下來。

2歲以上丨是時候進行“隔離處分”了

類似分享之類的概念讓3歲以下的孩子感到困惑,那些解釋也和時間有關。比如你跟孩子說,“從商店回家以後才能給書塗色”,但是你的孩子現在就想做!這些複雜的概念並不能夠幫助你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明白!因而,當孩子不明白的時候,你當然不能認為她做錯了。

當孩子2歲之後,管教就變得容易起來。孩子終於可以理解他為什麼不能做一些事。家長應該向孩子引介一些輕微的懲罰(以“隔離處分”為主),當他們做錯的時候,讓他們在固定的“懲罰板凳”上坐幾分鐘冷靜一下,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