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央行“不點名批評”弊多利少

■河南經濟報 溫獻偉

4月26日, 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發佈《中國支付清算行業運行報告(2018)》。 在點評環節, 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樊爽文對一些行業亂象和機構行為罕見作出不點名嚴厲批評。 “特別是市場中有影響力的大機構, 要帶頭依法守規。 不能以為自己是大而不能倒的機構, 以為自己是大而不能管的機構, 置這些規則於不顧。 ”

樊爽文的一番話, 亮明央行的態度和立場。 對於亂象叢生的支付清算行業而言, 這是一種有力的警示。 不過, 這種“不點名嚴厲批評”看似“口下留情”, 實則現實效果並不一定好。

首先, 儘管央行的警告暗有所指, 但也會讓不少人產生不必要的猜測、聯想乃至以訛傳訛。 其次, 不點名批評, 對於支付清算機構來講, 由於不戳其痛點、不打其七寸, 實際效果就可能大打折扣。

敢於對大機構的不良行為說“不”, 既是央行應有的自身監管職責, 也凸顯央行開始轉變以往較為疲軟的管理作風。 報導中使用了一個“罕見”之詞, 連“不點名嚴厲批評”都算罕見, 表明央行的先前監管是多麼的“柔情似水”。 現在, 我們著力打造一個健康有序的支付清算市場, 就必須要有這樣的剛性態度和治理鐵腕。 如果央行此次能夠毫不留情地進行點名批評, 具體指出當下市場存在哪些亂象、公眾應該注意什麼, 不僅是對公眾的一次提醒和科普,

更能起到足夠的敲山震虎警示功效。 二者相得益彰, 何樂而不為?

不點名嚴厲批評, 這種欲言又止的行政風格, 潛臺詞就是“你好我好”。 然而, 要真正讓市場健康發展, 就不能總是這樣的套路。 “你好我好”之外也要“大家好”, 這需要央行“有話明白說”, 進行公開點名的嚴厲批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