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深入海底6688米!他是“蛟龍號”潛航員,常年與海為伴

文/圖 半島用戶端記者 劉笑笑

父母嚮往大海, 為他取名“海濱”, 沒想到這輩子就與海洋結了緣——大學學的是輪機工程專業, 畢業後成為一名輪機員, 在大海上工作。 2013年又被選撥為7000米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的第二批潛航員。 他就是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工程師齊海濱, 常年潛航深海, 與大海為伴, 下潛海域涉及七大海區, 東太平洋、西太平洋、印度洋、海山、冷泉、海溝是他的舞臺, 最大下潛深度6688米。 4月28日, 齊海濱被授予“青島市勞動模範”稱號。

與大海結下不解之緣

近日, 記者來到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 見到了正在檢修設備的齊海濱。 目前, 蛟龍號正處於大修和技術升級階段, 齊海濱更多的時間是在待在車間裡。

齊海濱1985年出生, 家鄉是山東臨沂, 一個並不靠海的城市, 但他的父母嚮往大海, 特意為他取名為“海濱”, 沒想到這輩子就與海洋結下了不解之緣。 齊海濱畢業于山東交通學院,

學的是輪機工程專業, 大學畢業後, 他成了一名輪機員。 那個時候, 他工作的地方是在船上, 經常漂泊在海面上。 2013年的一場全國公開選撥, 他經過層層考核, 成為中國第二批深海載人潛水器潛航員學員。 從此, 他更是與大海親密接觸, 工作地點直接從海面深入到了海底——駕駛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探索深海。

複雜的深海狀況對潛航員的要求是極為嚴格的, 齊海濱參與中船重工702所和北京太空人中心專業知識培訓186天;陸上備航及水池功能覆核和水池下潛培訓累計425天;全程參與執行中國大洋35、37、38等海上航次任務累計443天, 順利完成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82個潛次電氣及觀通系統的海上保障任務。

2014年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順利移交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 齊海濱和同事們開始獨立承擔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維護保障工作。 齊海濱在崗位上擔任潛水器電氣及觀通系統工程師, 他話不多, 工作起來認真忘我。 中國大洋35航次執行前夕, 常規檢查發現蛟龍蓄電池存在容量降低的狀況,

在設備不帶病出航的前提下, 為了不影響整體航次任務執行, 齊海濱連續三天三夜不眠不休, 直到找到故障, 確保設備狀態正常。

最大下潛深度6688米

隨著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的圓滿完成, 作為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潛航員者的齊海濱也由最初的潛航員學員,

成長為具備獨立駕駛能力的潛航員。 期間, 齊海濱共執行15個潛次的海上下潛任務, 下潛海域涉及中國南海、東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勘探區、西太平洋海山結殼勘探區、西南印度洋脊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區、西北印度洋脊多金屬硫化物調查區、西太平洋雅浦海溝區、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區等七大海區, 多次在海山、冷泉、熱液、洋中脊、海溝、海盆等典型海底區域執行下潛任務, 最大下潛深度6688米。

齊海濱清楚地記得自己第一次跟隨蛟龍號執行下潛任務, “很興奮很激動, 隨著潛水器的下潛, 感覺來到了另一個世界, 完全不同於生活中的畫面, 深深感受到大海的壯闊與神奇。 ”齊海濱說, 在下潛過程中,前200米會感覺光線越來越暗,下潛200米後就暗到什麼也看不到了。為了節省能源,潛水器在黑暗中下潛1個多小時到達海底後,他們才會打開照明燈。“由於每次去的海區不一樣,會看到各種地形,有的是平坦的,有的像月球表面。”同時,在海底,齊海濱他們還會看到各種海底生物,如海葵、珊瑚、海參等,有時候還會遇到鼠尾魚等大型生物。

齊海濱說,蛟龍號作業的地方一般離赤道較近,下潛一次,就像經歷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溫差變化。“在海面上,恨不得把所有的衣服都脫掉。剛進入載人艙,溫度高達40多攝氏度,密閉的空間內,下潛人員都大汗淋漓。但隨著潛水器下潛,海水溫度越來越低,下潛人員就需要不斷加衣服。在海底,載人艙內溫度最低會降到2攝氏度,就得把所有衣服都穿上。”而返航的過程,又需要經歷從嚴寒到酷暑的考驗。

水下作業10多個小時

蛟龍號的下潛凝聚著潛水器乃至船舶眾多保障人員的辛勤付出,作為潛航員,齊海濱倍加珍惜每一次下潛機會,在潛水器下潛的10多個小時,全身心地投入。為了保障潛水器設備安全,取得高效的作業效率,齊海濱經常在狹小的空間內,長時間地保持相同的操作姿勢,潛次結束腰酸背痛已經習以為常。

目前蛟龍號只能乘坐3個人,包含1名主駕駛、1名保障人員和1名科學家。這就對潛航員的要求非常高。潛航員不只是潛水器駕駛人員,也是對潛水器技術狀況最為瞭解的工程技術人員,面對潛水器海上作業時的複雜環境,適時地處理各種應急突發狀況是對業務技能的最大考驗。齊海濱介紹,在海上到達預定地點後,重達22噸的蛟龍號會與母船分離,通過注水的方式下潛。有一次,一位同事駕駛蛟龍號在水下工作10多個小時後,返回水面時,由於海上風浪太大,狀況複雜,導致無法回到母船。“3名下潛人員在蛟龍號裡待了長達10多個小時,這對大家的心理和技術考驗非常大。尤其是主駕駛,不僅要控制潛水器,還要應對各種突發狀況,安撫穩定情緒。”齊海濱說,最後蛟龍號安全返回母船,這讓他和同事們對當時的駕駛員深感佩服。

“面對複雜的深海環境,每一次下潛都充滿了未知,每一次下潛對潛航員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挑戰,需要潛航員在制定潛次計畫、規劃潛次路徑、安裝作業工具、確認全系統設備狀態乃至執行潛次任務中全身心的付出,在深海依靠專業技能應對各種的突發情況。”齊海濱說,這也對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齊海濱看來,蛟龍號潛航員是一件很有榮譽感和自豪感的職業,能夠給科學研究帶來幫助,這也是作為潛航員的價值所在,“我很期待蛟龍號完成大修和技術升級後,能夠駕駛蛟龍號,為我們國家探索深海做出貢獻。”

在下潛過程中,前200米會感覺光線越來越暗,下潛200米後就暗到什麼也看不到了。為了節省能源,潛水器在黑暗中下潛1個多小時到達海底後,他們才會打開照明燈。“由於每次去的海區不一樣,會看到各種地形,有的是平坦的,有的像月球表面。”同時,在海底,齊海濱他們還會看到各種海底生物,如海葵、珊瑚、海參等,有時候還會遇到鼠尾魚等大型生物。

齊海濱說,蛟龍號作業的地方一般離赤道較近,下潛一次,就像經歷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溫差變化。“在海面上,恨不得把所有的衣服都脫掉。剛進入載人艙,溫度高達40多攝氏度,密閉的空間內,下潛人員都大汗淋漓。但隨著潛水器下潛,海水溫度越來越低,下潛人員就需要不斷加衣服。在海底,載人艙內溫度最低會降到2攝氏度,就得把所有衣服都穿上。”而返航的過程,又需要經歷從嚴寒到酷暑的考驗。

水下作業10多個小時

蛟龍號的下潛凝聚著潛水器乃至船舶眾多保障人員的辛勤付出,作為潛航員,齊海濱倍加珍惜每一次下潛機會,在潛水器下潛的10多個小時,全身心地投入。為了保障潛水器設備安全,取得高效的作業效率,齊海濱經常在狹小的空間內,長時間地保持相同的操作姿勢,潛次結束腰酸背痛已經習以為常。

目前蛟龍號只能乘坐3個人,包含1名主駕駛、1名保障人員和1名科學家。這就對潛航員的要求非常高。潛航員不只是潛水器駕駛人員,也是對潛水器技術狀況最為瞭解的工程技術人員,面對潛水器海上作業時的複雜環境,適時地處理各種應急突發狀況是對業務技能的最大考驗。齊海濱介紹,在海上到達預定地點後,重達22噸的蛟龍號會與母船分離,通過注水的方式下潛。有一次,一位同事駕駛蛟龍號在水下工作10多個小時後,返回水面時,由於海上風浪太大,狀況複雜,導致無法回到母船。“3名下潛人員在蛟龍號裡待了長達10多個小時,這對大家的心理和技術考驗非常大。尤其是主駕駛,不僅要控制潛水器,還要應對各種突發狀況,安撫穩定情緒。”齊海濱說,最後蛟龍號安全返回母船,這讓他和同事們對當時的駕駛員深感佩服。

“面對複雜的深海環境,每一次下潛都充滿了未知,每一次下潛對潛航員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挑戰,需要潛航員在制定潛次計畫、規劃潛次路徑、安裝作業工具、確認全系統設備狀態乃至執行潛次任務中全身心的付出,在深海依靠專業技能應對各種的突發情況。”齊海濱說,這也對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齊海濱看來,蛟龍號潛航員是一件很有榮譽感和自豪感的職業,能夠給科學研究帶來幫助,這也是作為潛航員的價值所在,“我很期待蛟龍號完成大修和技術升級後,能夠駕駛蛟龍號,為我們國家探索深海做出貢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