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重磅!山東職稱制度重大變革,不再“一刀切”,重點放到品德、能力和業績三方面

實現高品質發展, 關鍵在人才, 希望也在人才。 2018年1月3日, 山東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正式印發《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 共分8部分25條, 力爭把職稱制度打造成做大做強人才隊伍“助推器”。 這是記者從4月23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發佈會上瞭解到的。

據山東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黨組書記、廳長于富華介紹, 《實施意見》深入貫徹中央文件精神, 全面總結了過去職稱改革經驗的基礎, 並對現行政策進行了全面創新。 《實施意見》的創新點, 主要體現在6個方面:

健全制度體系,

解決“天花板”的問題

目前, 我省經濟、統計、工藝美術、實驗技術系列沒有設置正高級職稱, 相關專業技術人員評到副高就“到頂了”, 專業類別設置也較為籠統, 新行業、新專業需求未能充分體現。 針對這些問題, 這次改革進行了三方面創新:

一是健全職稱層級設置。 對未設置正高級的系列, 設置到正高級, 補齊部分系列職稱層級設置的“短板”。

二是完善職稱專業類別設置。 各設區市和行業主管部門可在國家規定範圍內結合本地、本行業實際, 設置有關專業類別, 為專業技術人員職業發展開闢了通道。

三是促進職稱制度與職業資格制度有效銜接。 對實行全國統一考試“以考代評”專業的職稱, 不再進行職稱評審或認定。

凡國家職業資格制度明確可聘用專業技術職務的, 取得職業資格, 可視同具備相應的職稱, 並可作為申報高一級職稱的條件。

創新評價標準, 破除“一刀切”的問題

過去, 職稱評價標準存在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問題, 並把職稱外語考試、電腦的應用能力考試作為職稱評審的硬杠杠, 造成了評審標準的“一刀切”現象。 這次改革, 在國家頒佈的評價標準的基礎上, 制定更加符合實際的各系列(專業)評價標準, 將評價標準的重點歸結為品德、能力和業績三個方面, 並健全標準條件動態調整機制, 樹立了鮮明的評價導向, 破除了評價標準“一刀切”問題。 具體來講, 就是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 把品德放在評價的首位;堅持分類評價、科學考察,

對不同類型專業技術人才, 將分系列修訂完善評價標準和條件, 突出對創新能力的評價;堅持以用為本, 突出實績, 注重考核工作績效、創新成果, 增加技術創新、專利發明、成果轉化等評價指標的權重。

創新評價機制, 解決“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問題

在評價主體方面, 下放職稱評審權, 擴大基層和用人單位自主權, 其中, 逐步將高級職稱評審權下放到符合條件的設區市或社會組織, 實行事後備案管理;逐步將中、初級職稱評審權下放到縣(市、區)和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業單位;在高校、科研機構自主開展職稱評聘的基礎上, 探索推動醫院、大型企業和其他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業單位, 按照管理許可權自主開展職稱評審,

實行事後備案管理;推進評價主體社會化, 部分學會、協會、行業組織以及一些專門評價機構, 在經過政府授權後可開展職稱評審。 在評價方式方面, 根據不同類型專業技術人才的特點, 採用筆試、面試、考察、人機對話、教學測評、實踐操作、業績展示等多種手段, 運用定量、定性等多種方法, 對參評人員的專業水準和能力進行綜合評價。 特別是對基層專業技術人員, 淡化或不作論文和科研成果要求, 側重考察工作業績, 評審時可實行單獨分組、單獨評審, 建立起“定向評價、定向使用”的基層職稱制度。 通過以上兩方面的改革, 把“一把尺子”變為了“多把尺子”, 職稱評價的方式更加符合實際, 更加靈活科學。

拓寬參評人員範圍,

解決“玻璃門”問題

過去, 非公經濟領域專業技術人員、技能人才, 不能參加職稱評審;已評上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 不能再參加其他系列的職稱評審。 這次改革, 我們打破戶籍、地域、身份等限制, 進一步明確:凡在我省企事業單位工作、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人事關係的專業技術人才, 均能申報職稱評審;非公經濟組織、社會組織、自由職業專業技術人員, 與公立機構專業技術人員享有同等的職稱申報評審待遇;建立高層次、急需緊缺人才、援外援青援疆援藏人才、博士後研究人員等職稱評審綠色通道;允許專業技術人員再申報評審或報考其他相近系列(專業)同級別的職稱;打通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 這些改革舉措,解決了部分專業技術人員參加職稱評審看得見、進不去的“玻璃門”問題,擴大了職稱評審的覆蓋面。

推動職稱評價與人才培養使用的相互促進,解決“銜接不緊”的問題

職稱制度不是一項單一的制度,前面連著人才培養,後面接著人才使用。這次職稱制度改革,我們著力促進職稱制度與人才培養、使用制度的有效銜接,有效發揮了職稱制度對人才培養、使用的導向作用。一是促進職稱制度與人才培養制度銜接。落實與職稱制度相銜接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制度,加快培育與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密切相關的重點行業、重要領域的專業技術人才。推進職稱評審與專業技術人才繼續教育制度相銜接,建立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與使用、晉升相銜接的激勵制度,將專業技術人才參加繼續教育作為職稱申報和崗位聘用的重要條件。二是促進職稱制度與用人制度銜接。堅持評以適用、以用促評,實現職稱評審制度與各類專業技術人才聘用、考核、晉升等用人制度相銜接。用人單位承擔主體責任,對取得相應職稱的,實行競爭聘用(任),對不能較好履行崗位職責的,可通過解聘、低聘等方式破除職稱終身制。這些改革舉措,實現了職稱評審與人才培養、使用的有機銜接,構建了職務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新機制。

強化監督管理,解決“手段單一”問題

過去,職稱評審監管方式比較單一,主要依靠政府監督,缺乏全方位、多層次的監管體系。這次改革,堅持放管結合,在加強職稱服務體系建設的同時,建立職稱評審的事中、事後監管機制,加強對自主評審單位的監管;建立回避、保密、過程記錄、檔案管理等制度,全面實行“四公開、兩公示、兩報告、一告知”制度,即政策、標準、程式、結果公開,評前和評後公示,評前和評後向人社部門報告情況,評後向社會告知評審結果;推行“陽光職稱”,擴大社會監督主體,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社會人士參與監督;建立職稱評審協力廠商評估機制;建立健全職稱誠信檔案和失信黑名單制度,加大對虛假網站、制販假證、考試作弊、評審造假等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嚴厲打擊假冒職稱評價、侵害專業技術人才利益的不法行為。這些監管措施,提高了監管效能,切實做到了把該管的事情管住、管好,使職稱制度既充滿活力又規範有序,促進了人才工作的持續健康發展。

相關連結>>>

目前我國現有7300萬專業技術人才,2016年人才統計顯示,山東省有專業技術人才514萬人,其中,正高級職稱6.4萬人,副高級職稱41.1萬人,中級職稱165.3萬人。許多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已成長為行業領軍人物,入選了國家級、省級重大人才工程。

綜合大眾日報

這些改革舉措,解決了部分專業技術人員參加職稱評審看得見、進不去的“玻璃門”問題,擴大了職稱評審的覆蓋面。

推動職稱評價與人才培養使用的相互促進,解決“銜接不緊”的問題

職稱制度不是一項單一的制度,前面連著人才培養,後面接著人才使用。這次職稱制度改革,我們著力促進職稱制度與人才培養、使用制度的有效銜接,有效發揮了職稱制度對人才培養、使用的導向作用。一是促進職稱制度與人才培養制度銜接。落實與職稱制度相銜接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制度,加快培育與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密切相關的重點行業、重要領域的專業技術人才。推進職稱評審與專業技術人才繼續教育制度相銜接,建立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與使用、晉升相銜接的激勵制度,將專業技術人才參加繼續教育作為職稱申報和崗位聘用的重要條件。二是促進職稱制度與用人制度銜接。堅持評以適用、以用促評,實現職稱評審制度與各類專業技術人才聘用、考核、晉升等用人制度相銜接。用人單位承擔主體責任,對取得相應職稱的,實行競爭聘用(任),對不能較好履行崗位職責的,可通過解聘、低聘等方式破除職稱終身制。這些改革舉措,實現了職稱評審與人才培養、使用的有機銜接,構建了職務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新機制。

強化監督管理,解決“手段單一”問題

過去,職稱評審監管方式比較單一,主要依靠政府監督,缺乏全方位、多層次的監管體系。這次改革,堅持放管結合,在加強職稱服務體系建設的同時,建立職稱評審的事中、事後監管機制,加強對自主評審單位的監管;建立回避、保密、過程記錄、檔案管理等制度,全面實行“四公開、兩公示、兩報告、一告知”制度,即政策、標準、程式、結果公開,評前和評後公示,評前和評後向人社部門報告情況,評後向社會告知評審結果;推行“陽光職稱”,擴大社會監督主體,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社會人士參與監督;建立職稱評審協力廠商評估機制;建立健全職稱誠信檔案和失信黑名單制度,加大對虛假網站、制販假證、考試作弊、評審造假等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嚴厲打擊假冒職稱評價、侵害專業技術人才利益的不法行為。這些監管措施,提高了監管效能,切實做到了把該管的事情管住、管好,使職稱制度既充滿活力又規範有序,促進了人才工作的持續健康發展。

相關連結>>>

目前我國現有7300萬專業技術人才,2016年人才統計顯示,山東省有專業技術人才514萬人,其中,正高級職稱6.4萬人,副高級職稱41.1萬人,中級職稱165.3萬人。許多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已成長為行業領軍人物,入選了國家級、省級重大人才工程。

綜合大眾日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