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獨家專訪王煜全:別做時代的局外人

“科技思想家”——

當羅振宇第一次這樣評價王煜全時, 後者正在北京進行自己的第一場個人秀:前哨大會。 那是2017年4月, 這位得到專欄《前哨:王煜全》主講人的訂閱用戶已經超過4萬。

利用知識服務解讀真金白銀投出來的趨勢使得這位投資人興趣盎然。 更新專欄佔據了他三分之一的工作時間, 但這還不夠, 於是就有了定位為全球科技趨勢分享、一年一度的前哨大會, 去年在北京, 今年轉戰到了深圳。

依然是略帶學術氣的乾貨分享, 依然是略顯休閒又幹練的裝束, 4月22日下午, 王煜全成為南山區體育館裡的“佈道者”。 負責接待的志願者有些驚奇地發現:買票前來的觀眾, 不乏來自內蒙、黑龍江這些遙遠的城市。

資訊爆炸時代帶來的知識焦慮, 在這些五湖四海的面孔上顯露無疑。 人們的目光聚焦在舞臺中央的王煜全身上, 期待著指引和答案。

這樣的場景,

讓王煜全覺得陌生又熟悉。

同樣迷茫的眼神也曾經出現在王煜全身上。

在北京70年代的街頭, 如果恰好經過商貿部的部委家屬院, 你可能會見到那個喜歡坐在樓前發呆的小男孩。 很長時間裡, 獨自守在家門口等待大人歸來, 一邊天馬行空地幻想, 是幼年王煜全生活裡的固定內容。

這種孤單並沒有隨著上學的到來而消失。 王煜全對學校的興趣一直在遞減, 這似乎也是他們那代人共同的生活環境。

70年代的關鍵字是“匱乏”。 北京大街上到處是自行車和灰色藍色的身影, 成列的毛澤東著作被擺放在書店進門口最顯眼的地方, 夏天出現在街頭的賣冰棒的泡沫箱, 是孩子們最愛的存在。

圖:70年代北京街頭

教室裡, 從文革走出來的老師們大多還在講述著陳舊的知識。 真正變革來臨的前夕, 北京城依然是靜悄悄的, 身處其中, 王煜全覺得自己是個旁觀者。

他只是慣性地去做一名好孩子。

因為家長要求嚴格, 那時候的部委家屬院盛產“別人家的孩子”。 作為家中老二的王煜全有點蔫,

但得益于家長的放養式教育, 他有足夠的時間去自我探索。 他早早擁有了家附近的首圖借書證, 於是, 從泛黃陳舊甚至斷裂的舊書堆裡找到一本自己感興趣的哲學書, 成為王煜全青少年時期的一大樂趣。

但更多時候, 他還是迷茫的。

80年代, 西方各種思潮湧入中國, 康得、薩特、加繆、海明威成為年輕人的偶像。 停辦了22年的中國作協文學講習所在1980年恢復, 參會的既有已經發表長篇小說的張抗抗、王安憶, 也有剛在文壇嶄露頭角的蔣子龍、葉文玲等, 作家們討論的主題之一, 就是如何打破桎梏解放思想。

“整個80年代, 我都是在不斷學習中度過的, 情緒亢奮, 驚悸, 歡快, 慨歎, 跌宕起伏。 ”張抗抗曾經這樣回憶。

這些熱鬧並不屬於王煜全。

他在書中感受著世界的遼闊, 內心激烈的動盪起伏卻無人分享。 社會正在經歷著劇變, 很快, 下海經商成為更洶湧的浪潮, 80年中期, 王石已經在深圳通過玉米倒賣賺到了第一桶金, 而40歲的柳傳志已經參與了中科院電腦新技術發展公司(聯想集團前身)的創辦。

年紀尚小的王煜全還沒有機會參與這些。 他為自己找了條出路:存在主義。

“當時我感覺和世界特別疏離。 因為沒法跟人家去內心交流, 別人不知道你在說什麼。 ”因此, 加繆那本揭示了世界荒謬性、人與社會對立性的《局外人》, 成為王煜全當時最喜歡的一本書。

但在互聯網構築的新世界裡, 王煜全很快成為了“局內人”。

王煜全成為中國第一批接觸互聯網的幸運兒之一。

1993年3月,中科院高能所第一次開通了從美國SLAC國家實驗室租來的64K專線,並在第二年4月開發設計出屬於自己的第一條專線,中國開始以國家身份正式接入互聯網。

當然,對於大多數國人來說,互聯網依然是遙遠而陌生的存在。

圖:中國第一台WWW伺服器(中國科技館藏)

大四的王煜全很幸運。這位北師大生物系的學生早在大三就準備完答辯,大四專心創業搞生物技術開發,因此在中國農業大學租了一間實驗室——農大西校區距離如今的中關村不遠,算是北京城裡位置便利的高校,但在當年,王煜全從城裡出發,需要倒兩趟坐到終點站的公車才能到達目的地。

路途遙遠,但目的地有足夠誘人的吸引力。1993年年底,王煜全通過合作實驗室老師的名義,申請了一條互聯網線路,就此接觸到新世界。

這是屬於在起跑線領先的優勢——很多後來成為互聯網大佬的人,觸網時機都比王煜全要晚。丁磊在1994年才借到中科院高能所同學的帳號,第一次登陸了雅虎,並為此興奮不已;而馬化騰的第一次發生在1995年的香港。

王煜全不懂IT,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互聯網的受益者。

1994年,大學剛畢業的王煜全做了家介紹中國醫藥的英文網站,並開始接一些諮詢的業務單子。人生的伏筆就此埋下。

2年後,這位畢業兩年的年輕人接到了一通來自英國的電話。

那是一家專門舉辦國際會議的公司,承接了英國一場關於中國醫藥市場的研討會。工作人員找了半天,發現在中國專業介紹醫藥市場的網站僅此一家。

項目負責人還給了他一個驚喜:“我不光要請您來,而且要請您當大會的主席。”初生牛犢不怕虎,王煜全欣然應允,因此有了第一次出國、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擔任國際醫藥大會主席的人生新體驗。

只是,當他出現在活動主辦方面前時,對方一臉驚愕:誰也沒想到,這位專業網站的創立者居然是位25歲的年輕人。多年後回憶起來,王煜全總忍不住哈哈大笑。

很多時候,人生的轉捩點往往就是以“意外”的面貌出現。

那次英國之行中,王煜全見識到了國際諮詢公司的水準,發現自己此前局限在國內是遠遠不夠的。他開始在全球尋找好的諮詢公司談合作。

一年後,他結識了現在的合夥人、即Frost & Sullivan 的創始人。兩人聊得很投機,1998年,王煜全受邀去美國與他一起做公司,而這次合作延續到今天正好20年。

命運很愛扮演調皮的“捉弄者”。它擅長在風平浪靜中埋下變故,由此製造出人生的變幻之感,也讓強者收穫成長,把弱者推向深淵。

事業定位逐漸清晰的1998年,卻是王煜全內心難熬的十年的開端。前半生的順遂突然遭遇到現實的連環打擊,親人去世、女友離開、剛出國時的孤單,還有如暗夜一般將他包圍的抑鬱症。

王煜全少年時讀過的加繆著作裡,其實有很多關於痛苦的表述,比如“沒有生活的絕望就沒有生活的愛”、“這個世界的巨大的孤獨是我唯一的衡量尺度”,但在抑鬱症面前,這些句子也失去了力量。

很多抑鬱症患者會思考:人活著是為了什麼?而所有世俗的答案都是沒有意義的。張朝陽的抑鬱症始于成功之後,與物質財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內心空虛——得到了很多,但並沒有因此而快樂。

就像一個又一個閉環,抑鬱症患者們孤獨地在此間沉淪。

開朗愛笑的王煜全很少去回顧那段黑暗時光。相比描述問題的嚴重性,他更喜歡去尋找和給出答案。

佛教成為他的解藥。但在剛開始接觸佛教的2003年,他經歷過一段“怪力亂神”的時光,甚至找了位算命先生學習。他很快發現,這位老師自己也在尋找答案。

後來,王煜全開始聽佛經,結交了一些出家人,偶爾也打坐。在佛家帶來的平和之中,他學會向內看,與真實的自己達成和解——這並不容易,他如今會自嘲“體內有好幾個自我”,但接受這些複雜性,並不容易。

不過,他並不認為自己是典型的佛教徒。

在他的理解中,“信佛的本質,應該是相信佛說的那個道路,然後自己去找到自己的出路,而不是你信他說的都對。”

王煜全最終找到了自己的新出路:做投資。

當時是2008年。王煜全探索掙扎的這十年,中國市場、中美貿易等格局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加入了WTO,舉辦了奧運會,也早已成為線民第二多的互聯網大國;BAT開始修築城池,創業創投風潮漸起;而珠三角紮堆的代工廠房裡,艱難的升級陣痛即將來臨。

最懂中國的美國人,最懂美國的中國人。迷茫散去,王煜全對自己的定位是:一個彌補中美創新鴻溝的人。

過去十年的徘徊就此結束。這種感覺就像雷軍向王川描述過的:我突然想明白,自己是一頭豬,從此一切都一帆風順了。

王煜全幹起了自己最擅長的事情:在美國尋找可以落地的科研成果,在中國尋找企業和機構對接,對於那些想接觸美國科技的人,王煜全則給他們製作了科技特訓營和美國考察團這兩道大餐。他形容這個過程是在搭積木,美國科技、中國製造創新、推廣方式……這些都是積木的零部件。

比如他投資過的Wicab 盲人眼鏡。這項技術的理論提供者,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森分校的巴赫麗塔教授,王煜全找到了中關村醫學轉化中心,如今,這個項目已經進駐中國。

圖:盲人眼鏡項目相關負責人在會上簽約合影

不過,正如他在佛教中尋求出路,卻不自認為是佛教徒,如今,他也認為自己並非典型的投資人。

他對投資行業的“偏見”是在做諮詢期間形成的。當時的業內人士有點瞧不上投資人,總覺得他們不懂產業,是外行,於是,很多會議都會把下午三四點的發言檔期留給投資人——那正是與會人員最困的時候。

王煜全不願成為那樣的投資人,“我還是做業內人士吧”。

他很少混國內的投資圈,儘管他對國內很多投資明星,比如徐小平看人的水準、朱嘯虎看賽道的能力很是贊許,但他更大的興趣在於:把美國系統化機制化的科技引進到中國來。

他最終把這歸結於性格:“我就是這樣的人,感興趣的事情會很享受,沒興趣的事情,比如吃飯穿衣,超出了我的雷達範圍,我就完全不關心了。”

得到專欄顯然是王煜全感興趣的事情。

王煜全已經記不清自己與羅振宇第一次見面的場景了。在他印象裡,那是很早之前的事情。

羅振宇對此卻印象深刻。他們同坐在一趟從紐約到波士頓的長途大巴上,羅振宇沿途聽了一路王煜全與人爭論一個字的正確讀音。

王煜全的較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兩人日後合作的基礎。2016年6月,“得到”App 上線不久,正在休陪產假的羅振宇找王煜全幫忙帶兩天班,卻意外達成了開專欄的合作。一個月後,《前哨:王煜全》上線。

王煜全對專欄的投入程度,在一條知乎問答裡可見一斑。

有網友問“已經訂了邏輯思維的李翔商業內參,感覺是財經雜誌的縮略版味道,現在考慮要不要訂閱前哨王煜全(帶語音)?”王煜全在評論區回復:“我覺得可以訂閱,瞭解全球科技前沿,我有信心做的很好”,獲得了48個贊。

圖:王煜全的知乎評論截圖

《前哨:王煜全》最終在一年時間裡收穫了43619位訂閱用戶,羅振宇形容,這是《得到》裡最精華的用戶。《前哨》告一段落後,王煜全又新開了《全球創新260講》,從2017年7月至今,訂閱用戶接近6萬。

保持更新並非易事。

王煜全為此成立了自己的智囊團,每個季度制定內容大綱。趕上工作忙,偶爾也有疏忽的時候——有一次王煜全躺在床上才想起來專欄沒寫,趕緊爬起來繼續幹活。

這位年少時喜歡加繆的專欄作者善於從細微處獲得力量。

王煜全的“得到”用戶中不乏大佬和企業家,相比來自業內的肯定,他印象最深的卻是一位年輕用戶的來信——後者在聽完王煜全的課程後,加深了對科技的理解,因此順利通過一家跨國公司的面試,“我以後的人生軌跡就會改變,謝謝您”。

這樣的故事讓王煜全覺得很快樂。

讓更多人瞭解科技創新的意義,也由此成為王煜全做前哨大會的動力。在那些從四面八方趕來的聽眾中,你很難說其中沒有將來會改變行業格局的大人物。

命運的改變經常就發生在瞬間。

交流中偶然的靈光一現,可能就會生髮出日後的革命性浪潮。歷史總是在某種相似中重複,科技互聯網領域也有過太多類似的故事——1999年,張朝陽跑到深圳演講,享受著搖滾巨星般的待遇,七百名聽眾裡就有位激動的男性聽眾叫馬化騰。沒多久,OICQ面世,騰訊的故事就此開啟。

事實上,每代人都會有自己的機遇。

儘管有“失去的十年”,但王煜全總歸趕上了時代發展的幸運:他接受到好的教育,成為第一批接觸互聯網並從中受益的人,又在全球化浪潮裡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姿勢。當所有困擾都有了答案,人生也會就此清亮。

不過,人生的複雜就在於:從來沒有真正普世的答案,每個人的問題,終究只能靠自己去尋求解決。

在此期間,提供儘量全面的答題資訊,支援那些尋求答案的探索者,或許就是當今知識網紅王煜全們對大眾來說最重要的價值。

1993年3月,中科院高能所第一次開通了從美國SLAC國家實驗室租來的64K專線,並在第二年4月開發設計出屬於自己的第一條專線,中國開始以國家身份正式接入互聯網。

當然,對於大多數國人來說,互聯網依然是遙遠而陌生的存在。

圖:中國第一台WWW伺服器(中國科技館藏)

大四的王煜全很幸運。這位北師大生物系的學生早在大三就準備完答辯,大四專心創業搞生物技術開發,因此在中國農業大學租了一間實驗室——農大西校區距離如今的中關村不遠,算是北京城裡位置便利的高校,但在當年,王煜全從城裡出發,需要倒兩趟坐到終點站的公車才能到達目的地。

路途遙遠,但目的地有足夠誘人的吸引力。1993年年底,王煜全通過合作實驗室老師的名義,申請了一條互聯網線路,就此接觸到新世界。

這是屬於在起跑線領先的優勢——很多後來成為互聯網大佬的人,觸網時機都比王煜全要晚。丁磊在1994年才借到中科院高能所同學的帳號,第一次登陸了雅虎,並為此興奮不已;而馬化騰的第一次發生在1995年的香港。

王煜全不懂IT,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互聯網的受益者。

1994年,大學剛畢業的王煜全做了家介紹中國醫藥的英文網站,並開始接一些諮詢的業務單子。人生的伏筆就此埋下。

2年後,這位畢業兩年的年輕人接到了一通來自英國的電話。

那是一家專門舉辦國際會議的公司,承接了英國一場關於中國醫藥市場的研討會。工作人員找了半天,發現在中國專業介紹醫藥市場的網站僅此一家。

項目負責人還給了他一個驚喜:“我不光要請您來,而且要請您當大會的主席。”初生牛犢不怕虎,王煜全欣然應允,因此有了第一次出國、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擔任國際醫藥大會主席的人生新體驗。

只是,當他出現在活動主辦方面前時,對方一臉驚愕:誰也沒想到,這位專業網站的創立者居然是位25歲的年輕人。多年後回憶起來,王煜全總忍不住哈哈大笑。

很多時候,人生的轉捩點往往就是以“意外”的面貌出現。

那次英國之行中,王煜全見識到了國際諮詢公司的水準,發現自己此前局限在國內是遠遠不夠的。他開始在全球尋找好的諮詢公司談合作。

一年後,他結識了現在的合夥人、即Frost & Sullivan 的創始人。兩人聊得很投機,1998年,王煜全受邀去美國與他一起做公司,而這次合作延續到今天正好20年。

命運很愛扮演調皮的“捉弄者”。它擅長在風平浪靜中埋下變故,由此製造出人生的變幻之感,也讓強者收穫成長,把弱者推向深淵。

事業定位逐漸清晰的1998年,卻是王煜全內心難熬的十年的開端。前半生的順遂突然遭遇到現實的連環打擊,親人去世、女友離開、剛出國時的孤單,還有如暗夜一般將他包圍的抑鬱症。

王煜全少年時讀過的加繆著作裡,其實有很多關於痛苦的表述,比如“沒有生活的絕望就沒有生活的愛”、“這個世界的巨大的孤獨是我唯一的衡量尺度”,但在抑鬱症面前,這些句子也失去了力量。

很多抑鬱症患者會思考:人活著是為了什麼?而所有世俗的答案都是沒有意義的。張朝陽的抑鬱症始于成功之後,與物質財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內心空虛——得到了很多,但並沒有因此而快樂。

就像一個又一個閉環,抑鬱症患者們孤獨地在此間沉淪。

開朗愛笑的王煜全很少去回顧那段黑暗時光。相比描述問題的嚴重性,他更喜歡去尋找和給出答案。

佛教成為他的解藥。但在剛開始接觸佛教的2003年,他經歷過一段“怪力亂神”的時光,甚至找了位算命先生學習。他很快發現,這位老師自己也在尋找答案。

後來,王煜全開始聽佛經,結交了一些出家人,偶爾也打坐。在佛家帶來的平和之中,他學會向內看,與真實的自己達成和解——這並不容易,他如今會自嘲“體內有好幾個自我”,但接受這些複雜性,並不容易。

不過,他並不認為自己是典型的佛教徒。

在他的理解中,“信佛的本質,應該是相信佛說的那個道路,然後自己去找到自己的出路,而不是你信他說的都對。”

王煜全最終找到了自己的新出路:做投資。

當時是2008年。王煜全探索掙扎的這十年,中國市場、中美貿易等格局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加入了WTO,舉辦了奧運會,也早已成為線民第二多的互聯網大國;BAT開始修築城池,創業創投風潮漸起;而珠三角紮堆的代工廠房裡,艱難的升級陣痛即將來臨。

最懂中國的美國人,最懂美國的中國人。迷茫散去,王煜全對自己的定位是:一個彌補中美創新鴻溝的人。

過去十年的徘徊就此結束。這種感覺就像雷軍向王川描述過的:我突然想明白,自己是一頭豬,從此一切都一帆風順了。

王煜全幹起了自己最擅長的事情:在美國尋找可以落地的科研成果,在中國尋找企業和機構對接,對於那些想接觸美國科技的人,王煜全則給他們製作了科技特訓營和美國考察團這兩道大餐。他形容這個過程是在搭積木,美國科技、中國製造創新、推廣方式……這些都是積木的零部件。

比如他投資過的Wicab 盲人眼鏡。這項技術的理論提供者,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森分校的巴赫麗塔教授,王煜全找到了中關村醫學轉化中心,如今,這個項目已經進駐中國。

圖:盲人眼鏡項目相關負責人在會上簽約合影

不過,正如他在佛教中尋求出路,卻不自認為是佛教徒,如今,他也認為自己並非典型的投資人。

他對投資行業的“偏見”是在做諮詢期間形成的。當時的業內人士有點瞧不上投資人,總覺得他們不懂產業,是外行,於是,很多會議都會把下午三四點的發言檔期留給投資人——那正是與會人員最困的時候。

王煜全不願成為那樣的投資人,“我還是做業內人士吧”。

他很少混國內的投資圈,儘管他對國內很多投資明星,比如徐小平看人的水準、朱嘯虎看賽道的能力很是贊許,但他更大的興趣在於:把美國系統化機制化的科技引進到中國來。

他最終把這歸結於性格:“我就是這樣的人,感興趣的事情會很享受,沒興趣的事情,比如吃飯穿衣,超出了我的雷達範圍,我就完全不關心了。”

得到專欄顯然是王煜全感興趣的事情。

王煜全已經記不清自己與羅振宇第一次見面的場景了。在他印象裡,那是很早之前的事情。

羅振宇對此卻印象深刻。他們同坐在一趟從紐約到波士頓的長途大巴上,羅振宇沿途聽了一路王煜全與人爭論一個字的正確讀音。

王煜全的較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兩人日後合作的基礎。2016年6月,“得到”App 上線不久,正在休陪產假的羅振宇找王煜全幫忙帶兩天班,卻意外達成了開專欄的合作。一個月後,《前哨:王煜全》上線。

王煜全對專欄的投入程度,在一條知乎問答裡可見一斑。

有網友問“已經訂了邏輯思維的李翔商業內參,感覺是財經雜誌的縮略版味道,現在考慮要不要訂閱前哨王煜全(帶語音)?”王煜全在評論區回復:“我覺得可以訂閱,瞭解全球科技前沿,我有信心做的很好”,獲得了48個贊。

圖:王煜全的知乎評論截圖

《前哨:王煜全》最終在一年時間裡收穫了43619位訂閱用戶,羅振宇形容,這是《得到》裡最精華的用戶。《前哨》告一段落後,王煜全又新開了《全球創新260講》,從2017年7月至今,訂閱用戶接近6萬。

保持更新並非易事。

王煜全為此成立了自己的智囊團,每個季度制定內容大綱。趕上工作忙,偶爾也有疏忽的時候——有一次王煜全躺在床上才想起來專欄沒寫,趕緊爬起來繼續幹活。

這位年少時喜歡加繆的專欄作者善於從細微處獲得力量。

王煜全的“得到”用戶中不乏大佬和企業家,相比來自業內的肯定,他印象最深的卻是一位年輕用戶的來信——後者在聽完王煜全的課程後,加深了對科技的理解,因此順利通過一家跨國公司的面試,“我以後的人生軌跡就會改變,謝謝您”。

這樣的故事讓王煜全覺得很快樂。

讓更多人瞭解科技創新的意義,也由此成為王煜全做前哨大會的動力。在那些從四面八方趕來的聽眾中,你很難說其中沒有將來會改變行業格局的大人物。

命運的改變經常就發生在瞬間。

交流中偶然的靈光一現,可能就會生髮出日後的革命性浪潮。歷史總是在某種相似中重複,科技互聯網領域也有過太多類似的故事——1999年,張朝陽跑到深圳演講,享受著搖滾巨星般的待遇,七百名聽眾裡就有位激動的男性聽眾叫馬化騰。沒多久,OICQ面世,騰訊的故事就此開啟。

事實上,每代人都會有自己的機遇。

儘管有“失去的十年”,但王煜全總歸趕上了時代發展的幸運:他接受到好的教育,成為第一批接觸互聯網並從中受益的人,又在全球化浪潮裡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姿勢。當所有困擾都有了答案,人生也會就此清亮。

不過,人生的複雜就在於:從來沒有真正普世的答案,每個人的問題,終究只能靠自己去尋求解決。

在此期間,提供儘量全面的答題資訊,支援那些尋求答案的探索者,或許就是當今知識網紅王煜全們對大眾來說最重要的價值。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