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見證江淮崛起 共譜時代華章——中央媒體兩年來宣傳報導安徽綜述

見證安徽發展與進步, 記錄時代光榮與夢想。 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安徽視察並發表重要講話兩年來, 中央媒體高度關注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建設, 用一篇篇鮮活的報導、一幅幅生動的圖片、一個個感人的鏡頭, 高密度採訪、多角度報導、全方位展示在中部崛起中闖出新路的“安徽經驗”。

深度聚焦亮點, 奏響時代發展最強音

兩年來, 中央媒體聚焦我省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五大發展行動計畫》, 緊扣打好“三大攻堅戰”、推進“四個一”創新主平臺和“一室一中心”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重點,

推出一批有影響力、說服力、衝擊力的報導, 講好安徽不折不扣貫徹中央決策部署的故事、講好安徽一心一意謀發展的故事、講好安徽聚精會神抓黨建的故事。

特別是圍繞迎接十九大和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中央主要媒體采寫了一批重要稿件, 開展了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的專題報導, 吹響了全面建設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的“時代號角”。 十九大召開前, 人民日報用8個整版全面展示安徽五年來的變化, 中央電視臺播出時長90分鐘的重磅報導《還看今朝·安徽篇》。 十九大閉幕後, 中央主要媒體又陸續推出《小崗村瞄準三年大提升》《安徽:新政策讓科技創新提速》等重頭稿件, 在全國引起了強烈反響。

創新是安徽最為寶貴、最具優勢的遺傳基因, 已經成為驅動安徽經濟增長的強大引擎。 過去的兩年, 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升空, 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網路“京滬幹線”正式開通, “人造太陽”托卡馬克核聚變堆實現世界上電子溫度達到5000萬攝氏度持續時間最長的等離子體放電……一批批行業領跑、世界領先的新技術新成果競相出現。

人民日報在頭版先後推出《安徽向科創高地邁進》《解碼安徽科技創新》, 新華社濃墨重彩推出《“墨子號”實驗標誌我量子通信研究全面領先》《“中國量子軍團”連獲重大突破站上世界潮頭》, 經濟日報頭版頭條《創新驅動引領安徽產業高位轉移》,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頭條《安徽下好創新先手棋,

實現創新領跑》等重頭稿件, 為安徽創新的強大力量點贊。

發稿的數量多, 重磅報導多, 是中央媒體傾注安徽宣傳報導最直觀的體現。 據不完全統計, 2016年, 中央媒體共刊播宣傳安徽的稿件3萬多篇(條), 其中6家主要媒體刊播宣傳安徽的稿件1.4萬多篇(條), 頭版頭條12篇(條);2017年, 中央媒體共刊播宣傳安徽的稿件2.2萬多篇(條), 其中6家主要媒體刊播涉皖報導1.3萬多篇(條), 頭版頭條12篇(條)。

深入發掘典型, 提振江淮兒女精氣神

皖山徽水, 鐘靈毓秀, “好人安徽”是江淮大地的一塊金字招牌。 截至2017年底, 安徽省上榜“中國好人榜”總數達到1162人, 連續10年居全國第一;19人當選“全國道德模範”, 總數居全國首位。

兩年來, 中央媒體大力謳歌時代楷模,

積極傳播榜樣力量, 推出了一批在全國叫得響、有影響的人物典型, 唱響一曲曲催人奮進、感人至深的時代讚歌, 進一步展示了安徽形象, 提振了江淮兒女精氣神。 善行義舉的“新聞人”高思傑、法律援助律師陳賢夫婦、身殘志堅的“勵志網紅”李娟……一串串閃光的名字, 響徹神州大地;一幕幕動人的故事, 滌蕩千萬心靈。

蚌埠市公安局“淬火英雄”張劼勇鬥歹徒被深度燒傷的事蹟, 令人分外動容。 人民日報《43秒, 穿越生死的抉擇——記安徽蚌埠市公安局特警支隊一大隊教導員張劼》, 新華社《“只有我上”——安徽蚌埠特警張劼以血肉之軀制服暴徒》, 光明日報《血與火的淬煉生與死的突圍——記安徽蚌埠公安局特警支隊一大隊教導員張劼》等,

詳細報導張劼保護群眾的過程, 深度挖掘“兩代民警、一對英雄”的優良家風。

立足崗位比奉獻, 腳踏實地寫春秋。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開創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建設新局面的道路上, 我省各條戰線湧現出一批先進人物。 中央媒體深入江淮大地, 走進廣闊基層, 在熱火朝天的工地採訪, 在崎嶇坎坷的山路跋涉, 挖掘平凡崗位上的不凡事蹟。 “釘子幹部”楊傳傑、“最美基層幹部”劉亞、蕪湖國醫李濟仁、淮北陶鋁產業領軍人物王浩偉教授……一篇篇文章、一個個鏡頭, 盡展模範典型的風采, 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構築起美好安徽的“精神高地”。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8位哈佛博士後集體回國創新創業的事蹟, 書寫了人才回歸、科技報國的時代佳話。人民日報報眼“海歸人才創新創業錄”專欄的開欄之作《我在祖國,有更大舞臺——記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留學歸國博士後集體》,新華社《別了,波士頓!你好,科學島!——8名哈佛博士後歸國創業的故事》,光明日報頭版頭條《科學島,你是一個怎樣的強磁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心,為祖國澎湃——八位科學家的選擇》,中央電視臺《至誠報國——哈佛八劍客赤子丹心逐夢最強磁場》《砥礪奮進的五年:強磁場的人才吸力》等,多角度講述“哈佛八劍客,追夢科學島”的故事,反映他們“越出國越愛國,越比較越自信”的心路歷程,感動了安徽,更感動了中國。

深情關注民生,凝聚團結奮進正能量

基層是新聞的根脈,群眾是新聞的“主角”。到現場去、到一線去、到基層去,中央媒體在深化“走轉改”中為人民發聲,感知民生溫度。

脫貧攻堅是當前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人民日報對江淮大地脫貧攻堅的經驗不斷進行總結提煉,推出《安徽嶽西縣:梓樹村迎來好風景》《機制創新,撥亮貧困戶“心燈”》《體制創建脫貧攻堅持續加力》等重頭報導。新華社安徽分社依託總社強大網上陣地,先後推出《大別山脫貧一線的巾幗風采》《烙在心底的紅手印——獻給戰鬥在扶貧一線的第一書記們》等融合報導,有新意、顯力度,反響與成就俱佳。經濟日報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先後推出《安徽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脫貧新路徑》《安徽:扶貧幹部當好“四員”助脫貧》等報導。中央電視臺安徽記者站記者熬了兩個通宵,用三天時間采寫《脫貧的信心一天比一天強》,在“新聞聯播”播出5分07秒,是迎接十九大系列報導《還看今朝》中篇幅最長的報導。

胸中有道義,筆底藏乾坤。中央媒體充分發揮主流媒體權威性高、公信力強、影響力大的優勢,實事求是報導真相,及時準確發佈資訊,起到了正視聽、明是非的輿論引導作用。在2016年防汛抗洪搶險救災宣傳中,中央媒體刊播稿件1800多篇(條),實事求是報導災情,有理有據釋疑解惑,為打贏防汛抗洪搶險救災這場硬仗,穩定了人心,堅定了信心。

圍繞教育、醫療、居住、環保等群眾關注、社會關切的熱點問題,中央媒體通達社情民意,反映群眾心聲,既有力推動了問題解決,又促進了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如新華社《企業任性還是管理粗暴——六安“最短命”共用單車事件調查》《同房不同價或成特殊群體利益輸送管道》等報導,在社會上產生較廣泛影響。

互聯網已經成為輿論鬥爭的主戰場,兩年來,中央媒體不斷加強內容創新、方法創新、管理創新,傾力打造更多點擊量閱讀量的融媒體精品。 2017年,人民網安徽頻道刊發原創稿件3597篇,訪問者數7518萬,位居地方頻道前三;中央電視臺安徽記者站為了增加發稿量,打破央視日常播出“天花板”,將新媒體發稿作為新的發力點,用小屏反哺大屏,全年在央視各新媒體平臺發稿量總計超過600條,在央視新聞移動網直播20餘場。

書寫了人才回歸、科技報國的時代佳話。人民日報報眼“海歸人才創新創業錄”專欄的開欄之作《我在祖國,有更大舞臺——記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留學歸國博士後集體》,新華社《別了,波士頓!你好,科學島!——8名哈佛博士後歸國創業的故事》,光明日報頭版頭條《科學島,你是一個怎樣的強磁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心,為祖國澎湃——八位科學家的選擇》,中央電視臺《至誠報國——哈佛八劍客赤子丹心逐夢最強磁場》《砥礪奮進的五年:強磁場的人才吸力》等,多角度講述“哈佛八劍客,追夢科學島”的故事,反映他們“越出國越愛國,越比較越自信”的心路歷程,感動了安徽,更感動了中國。

深情關注民生,凝聚團結奮進正能量

基層是新聞的根脈,群眾是新聞的“主角”。到現場去、到一線去、到基層去,中央媒體在深化“走轉改”中為人民發聲,感知民生溫度。

脫貧攻堅是當前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人民日報對江淮大地脫貧攻堅的經驗不斷進行總結提煉,推出《安徽嶽西縣:梓樹村迎來好風景》《機制創新,撥亮貧困戶“心燈”》《體制創建脫貧攻堅持續加力》等重頭報導。新華社安徽分社依託總社強大網上陣地,先後推出《大別山脫貧一線的巾幗風采》《烙在心底的紅手印——獻給戰鬥在扶貧一線的第一書記們》等融合報導,有新意、顯力度,反響與成就俱佳。經濟日報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先後推出《安徽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脫貧新路徑》《安徽:扶貧幹部當好“四員”助脫貧》等報導。中央電視臺安徽記者站記者熬了兩個通宵,用三天時間采寫《脫貧的信心一天比一天強》,在“新聞聯播”播出5分07秒,是迎接十九大系列報導《還看今朝》中篇幅最長的報導。

胸中有道義,筆底藏乾坤。中央媒體充分發揮主流媒體權威性高、公信力強、影響力大的優勢,實事求是報導真相,及時準確發佈資訊,起到了正視聽、明是非的輿論引導作用。在2016年防汛抗洪搶險救災宣傳中,中央媒體刊播稿件1800多篇(條),實事求是報導災情,有理有據釋疑解惑,為打贏防汛抗洪搶險救災這場硬仗,穩定了人心,堅定了信心。

圍繞教育、醫療、居住、環保等群眾關注、社會關切的熱點問題,中央媒體通達社情民意,反映群眾心聲,既有力推動了問題解決,又促進了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如新華社《企業任性還是管理粗暴——六安“最短命”共用單車事件調查》《同房不同價或成特殊群體利益輸送管道》等報導,在社會上產生較廣泛影響。

互聯網已經成為輿論鬥爭的主戰場,兩年來,中央媒體不斷加強內容創新、方法創新、管理創新,傾力打造更多點擊量閱讀量的融媒體精品。 2017年,人民網安徽頻道刊發原創稿件3597篇,訪問者數7518萬,位居地方頻道前三;中央電視臺安徽記者站為了增加發稿量,打破央視日常播出“天花板”,將新媒體發稿作為新的發力點,用小屏反哺大屏,全年在央視各新媒體平臺發稿量總計超過600條,在央視新聞移動網直播20餘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