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農民已由“種地為生”變為“棄耕拋荒”,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十幾年前, 外出打工的農民還在少數, 絕大多數的農民家庭還在依靠種地養家糊口, 毫不誇張的說, 在那個時候, 土地就是咱農民的"命根子"。 然而,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及外出打工的興起, 農民已由"種地為生"變為"棄耕拋荒", 而且這種現象愈發嚴重。 那麼,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這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據專家解釋, 造成此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

第一:種地不賺錢, 難以維持家庭正常開支

現如今, 化肥、農藥等農資產品的價格一漲再漲, 種地的投入變得越來越多。 但是, 糧食的價格卻一直持續低迷, 農民想要依靠種地賺錢變得很不容易。 所以, 在種地不賺錢的情況下, 許多人覺得還不如外出打工, 如此一來, 部分未流轉的土地也就被拋荒了。

第二:種地的農戶年齡普遍較大, 缺少青壯年勞動力

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不少的農耕已經可以由機器替代,

但是, 就目前而言, 很多機械化的操作都是半自動式, 仍然需要佔用不少的勞動力。 試想, 在家承包幾畝地, 每年的收益是幾千塊錢, 而外出打工一個月可能就會賺到在家一年掙的錢。 如果是你, 你會怎樣選擇呢?所以, 在這種情況下, 不少農戶已經將種糧變成了"副業", 把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了外出打工賺錢上。

第三:農業基礎設施差, 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低

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 農業的基礎設施是比較差的, 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也比較低。 比如, 去年秋季的大雨, 不少地區都耽誤了小麥的播種期, 結果小麥苗發育不好, 最終導致收成下降。 而一旦總產量下降, 農民就更賺不到什麼錢了, 不想再種地的, 也便將土地撂荒了。

第四:生產方式落後, 農產品滯銷

在我國農村, 規模化種植農戶的總數還是少於個體農民的, 顯然, 個體農民缺少產業化、規模化經營的理念, 對市場動態把握不准, 經常會出現農產品滯銷的情況。 久而久之, 農民也便喪失了繼續種下去的動力,

以至於土地被撂荒甚至鹽鹼化。

無疑, 土地撂荒的現象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 這是國家嚴厲禁止的。 因此, 為了緩解這一問題, 國家也從多個方面改變目前農村土地撂荒的局面, 比如實行土地流轉、通過供給側改革提升農戶收益,

讓農民重拾對種地的興趣。

對此, 你是怎麼認為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發表你的見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