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趙州橋·李春和臨城

京劇傳統劇碼《小放牛》是一出以河北民間小調為腔調的載歌載舞的繁重的唱作戲。 劇情是村姑遇牧童兩小無猜, 一問一答。

主要唱詞是村姑問:趙州石橋什麼人修?玉石欄杆什麼人兒留?什麼人騎驢橋上過?什麼人推車軋了一道 溝?.....牧童答:趙州石橋魯班修, 玉石欄杆聖人留, 張果老騎驢橋上過, 柴王爺推車軋了一道溝。 ......魯班是傳說中的工匠祖師爺, 相傳古時洨河水勢洶湧, 隔斷南北交通, 多次建橋均被衝垮, 於是玉帝敕令魯班一夜之間在洨河之上要建造一座橋樑, 不能再被水衝垮。 爭強好勝的魯班之妹知道此事後便和哥哥打賭, 他也要在一夜之間建造一座橋樑, 以雞鳴三遍為止, 看誰先建成。 於是在雞鳴三遍之時魯班建成了現存的這座趙州大石橋, 魯班之妹建成了現存的趙州小石橋。 當然, 這只是傳說, 但也說明了在當時科學技術不發達的條件下,
要在洶湧澎湃的洨河水之上建造一座橋樑, 確非易事, 除非靠神力、人力不可為, 因而才有了這樣美麗的傳說。 不過在歷史上建造趙州橋確有其人, 他就是隋朝著名工匠--李春。 據唐中書令張嘉貞在《安濟橋銘》(注:趙州橋本命安濟橋, 因建在趙州洨河之上故俗名“趙州橋”)中記載:“趙州洨河石橋, 隋匠李春之跡也, 製造奇跡, 人不知其所以為。 ”

隋朝統一中國後, 趙州是南北交通要道, 經此地北上可達重鎮涿郡(今涿州), 南下可通京都洛陽。 可當時被洶湧澎湃洨河之水阻隔, 為了便於南北統一、發展經濟、鞏固政權, 於是隋朝決定在洨河之上修建一座大型橋樑, 經過篩選, 這個歷史使命就落在了李春肩上。 李春在總結前人建橋經驗之上, 于隋文帝開皇十五年(595年)至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 歷經十載, 設計和建造了現存的這座趙州橋, 自建城至今已1400多年了, 堪稱世界橋樑建築史上的奇跡。

趙州橋位於今趙縣城南五裡處, 橫跨洨河之上, 通南北兩岸, 是現存最早最大的石拱橋, 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跨度最長的敝肩圓弧石拱橋。 大橋全長50.83米, 寬9米, 主孔淨跨度37.02米, 全橋用石塊建成。 橋上建有精美的石雕欄杆, 雄偉壯觀, 靈巧精美。 以首創的敝肩拱結構形成, 精美的建築藝術和施工技巧等傑出成就, 在中外橋樑史上令人矚目,

充分代表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橋樑建造方面的豐富經驗和高度智慧, 是一座濃縮了中華民族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標誌性橋樑, 開創了橋樑建造的嶄新局面, 為中國橋樑技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西方國家在十四世紀才出現敝肩圓弧石拱橋, 這要比中國晚六、七百年。 然而像趙州橋這樣的突出創新技術成就和李春這樣傑出的橋樑巨匠, 在封建社會卻不被重視, 史書記載甚微, 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但即使如此, 我們仍堅信, 李春作為一代橋樑專家和趙州橋作為一座歷史名橋, 將永遠見證李春所造, 為後人所牢記。

建造趙州橋的巨匠李春是哪裡人?史書沒有明確記載, 但網上根據有關資料報導, 李春是今河北邢臺臨城人。 這不能不使筆者從地域和一些民間傳說以及臨城歷代大型建築還有清末民初臨城一些名匠人那裡聯想到,李春就是臨城人。

首先從地域上說,根據臨城縣域歷史沿革記載,臨城從西漢時就屬趙州轄,隋開皇六年(586年)析高邑縣於今臨城縣崗西南台以南複置房子縣歸趙州轄。這是明確記載今臨城屬趙州轄,從唐天寶元年(742年)房子縣更名臨城縣,始有臨城縣之名仍屬趙州轄,一直到民國元年(1912年)臨城縣一直屬趙州轄,民國次年(1913年)臨城縣才劃歸直隸省冀南道管轄。從地域上看臨城縣兩千多年來一直歸趙州轄(歷史上趙州曾更名灤州、趙郡、慶源府、沃洲),當時建造趙州橋從趙州轄地尋找能工巧匠,這是很自然的事,李春是臨城人他被選上這也在情理之中了。可能有人會說,為何不從趙州當地選人,只要大家一想就會明白,趙州是平原自然石匠少,趙州其他轄地甯晉縣、高邑縣、柏鄉縣、隆平縣、贊皇縣、除贊皇為山區外,其他各縣均是平原縣,找石匠自然不去平原縣,在臨城和贊皇兩縣中選中臨城的李春也就不足為奇了。在歷史上臨城和趙州其他轄地聯繫甚廣,這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梁村十字街出土的碑文可得到佐證,臨城還有很多和趙州聯繫的事情,只是現在不得知而已。

再則臨城也是人傑地靈之處,從舊石器算起臨城已有8000多年歷史,從新石器時代至今也有5000年了。在這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臨城出過多少文臣武將,豪商富賈、能工巧匠,至今尚無完全記載。但從有記載的臨城歷史上的大型建築可佐證,臨城歷史上出過不少能工巧匠。如唐天寶年間(742年--755年)在臨城縣治東北郭外建普利寺,規模宏大、屬敕建寺院,可想而知,能工巧匠應是臨城人。到宋皇祐四年(1052年)又在普利寺北側建方型密簷式仿木磚塔一座,即現存臨城普利塔,此塔臺基高10米,青石砌成,塔身高33米,呈正方形,底邊長7.12米,磚質結構,九級浮屠,飛簷斗拱,頂端有金屬塔刹,塔身四周磚刻974個佛像,塔內壁四周磚刻40個佛像,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像這普利塔雖不如趙州橋聞名於世,但建築之精巧也是為數不多的國家級文物。還有明萬里年間修建的長800米,高3米、寬2.4米巨型青石砌成宛如長龍的臨城護城石堤和飛簷斗拱的息波亭(因用八卦形式建,故俗稱“八卦亭”)。另有明崇禎三年(1630年)至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歷經兩朝時跨60餘年,竹壁村陳氏祖孫三代建造的蛤蟆橋(又名“三叉紫金橋”、“雙濟橋”)。諸如類此,像上述這些建築足以說明臨城在歷代都有能工巧匠,而且修堤、建橋的石材和趙州橋石材類似,尤其是橋樑建造技術和砌青石的技術和趙州橋相仿,很有可能是李春在臨城傳下來的。此技術一直延續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臨城泜北渠、泜南渠的涵洞和橋樑。

另據民國年間到建國後臨城一些名匠人,如:郝振鈴、郭祿、王老清、閆仲等講述,他們的師傅叫五侯,是清末甯晉縣名匠人。他們聽師傅講過他的先師是臨城人,據他的先師說,先師的老祖師建造過趙州橋,也是臨城人。雖然這些人沒有說出是李春,但他們都供奉李春。臨城的能工巧匠一直到建國後還有不少傑作,像郭祿、郝振嶺、王老清等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臨城縣和內丘縣建築隊隊長和兩個分隊隊長。郝振鈴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臨城縣醫院的設計者和建造者,也是鴨鴿營飛機場部分建築的設計者和建築者,建國前後高邑車站有他的磚雕建築、他在高邑、甯晉、趙縣匠人中很有名氣!

綜上所述,結合網上資料,我們認為網上的資料是很有根據的,隋朝巨匠李春是河北邢臺臨城人無疑,絕非柏鄉、甯晉等縣人。遺憾的是古人留下的資料太少,我們今人又沒有去深挖,而是遺忘。如邢臺名人錄沒有查到,邢臺十大名人更不用說了。就是臨城的史料也找不到相關資料。在大力發展經濟建設的今天,國家提倡科技創新、一帶一路強國夢,要重國器。大力發揚大國工匠精神的今天,紀念李春這樣的巨匠,更顯得有現實意義。盼祈熱心這一話題的人士,參與搜集有關李春的事蹟和傳說(因為傳說也是一種佐證,尤其是在沒有史證的情況下),共同探討這一話題,為進一步開發臨城旅遊文化,發展臨城經濟盡一點綿薄之力!

以上僅是一管之見,願以此文抛磚引玉。

2018年4月初稿於臨城

覺得不錯,點一點左下方的

這不能不使筆者從地域和一些民間傳說以及臨城歷代大型建築還有清末民初臨城一些名匠人那裡聯想到,李春就是臨城人。

首先從地域上說,根據臨城縣域歷史沿革記載,臨城從西漢時就屬趙州轄,隋開皇六年(586年)析高邑縣於今臨城縣崗西南台以南複置房子縣歸趙州轄。這是明確記載今臨城屬趙州轄,從唐天寶元年(742年)房子縣更名臨城縣,始有臨城縣之名仍屬趙州轄,一直到民國元年(1912年)臨城縣一直屬趙州轄,民國次年(1913年)臨城縣才劃歸直隸省冀南道管轄。從地域上看臨城縣兩千多年來一直歸趙州轄(歷史上趙州曾更名灤州、趙郡、慶源府、沃洲),當時建造趙州橋從趙州轄地尋找能工巧匠,這是很自然的事,李春是臨城人他被選上這也在情理之中了。可能有人會說,為何不從趙州當地選人,只要大家一想就會明白,趙州是平原自然石匠少,趙州其他轄地甯晉縣、高邑縣、柏鄉縣、隆平縣、贊皇縣、除贊皇為山區外,其他各縣均是平原縣,找石匠自然不去平原縣,在臨城和贊皇兩縣中選中臨城的李春也就不足為奇了。在歷史上臨城和趙州其他轄地聯繫甚廣,這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梁村十字街出土的碑文可得到佐證,臨城還有很多和趙州聯繫的事情,只是現在不得知而已。

再則臨城也是人傑地靈之處,從舊石器算起臨城已有8000多年歷史,從新石器時代至今也有5000年了。在這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臨城出過多少文臣武將,豪商富賈、能工巧匠,至今尚無完全記載。但從有記載的臨城歷史上的大型建築可佐證,臨城歷史上出過不少能工巧匠。如唐天寶年間(742年--755年)在臨城縣治東北郭外建普利寺,規模宏大、屬敕建寺院,可想而知,能工巧匠應是臨城人。到宋皇祐四年(1052年)又在普利寺北側建方型密簷式仿木磚塔一座,即現存臨城普利塔,此塔臺基高10米,青石砌成,塔身高33米,呈正方形,底邊長7.12米,磚質結構,九級浮屠,飛簷斗拱,頂端有金屬塔刹,塔身四周磚刻974個佛像,塔內壁四周磚刻40個佛像,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像這普利塔雖不如趙州橋聞名於世,但建築之精巧也是為數不多的國家級文物。還有明萬里年間修建的長800米,高3米、寬2.4米巨型青石砌成宛如長龍的臨城護城石堤和飛簷斗拱的息波亭(因用八卦形式建,故俗稱“八卦亭”)。另有明崇禎三年(1630年)至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歷經兩朝時跨60餘年,竹壁村陳氏祖孫三代建造的蛤蟆橋(又名“三叉紫金橋”、“雙濟橋”)。諸如類此,像上述這些建築足以說明臨城在歷代都有能工巧匠,而且修堤、建橋的石材和趙州橋石材類似,尤其是橋樑建造技術和砌青石的技術和趙州橋相仿,很有可能是李春在臨城傳下來的。此技術一直延續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臨城泜北渠、泜南渠的涵洞和橋樑。

另據民國年間到建國後臨城一些名匠人,如:郝振鈴、郭祿、王老清、閆仲等講述,他們的師傅叫五侯,是清末甯晉縣名匠人。他們聽師傅講過他的先師是臨城人,據他的先師說,先師的老祖師建造過趙州橋,也是臨城人。雖然這些人沒有說出是李春,但他們都供奉李春。臨城的能工巧匠一直到建國後還有不少傑作,像郭祿、郝振嶺、王老清等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臨城縣和內丘縣建築隊隊長和兩個分隊隊長。郝振鈴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臨城縣醫院的設計者和建造者,也是鴨鴿營飛機場部分建築的設計者和建築者,建國前後高邑車站有他的磚雕建築、他在高邑、甯晉、趙縣匠人中很有名氣!

綜上所述,結合網上資料,我們認為網上的資料是很有根據的,隋朝巨匠李春是河北邢臺臨城人無疑,絕非柏鄉、甯晉等縣人。遺憾的是古人留下的資料太少,我們今人又沒有去深挖,而是遺忘。如邢臺名人錄沒有查到,邢臺十大名人更不用說了。就是臨城的史料也找不到相關資料。在大力發展經濟建設的今天,國家提倡科技創新、一帶一路強國夢,要重國器。大力發揚大國工匠精神的今天,紀念李春這樣的巨匠,更顯得有現實意義。盼祈熱心這一話題的人士,參與搜集有關李春的事蹟和傳說(因為傳說也是一種佐證,尤其是在沒有史證的情況下),共同探討這一話題,為進一步開發臨城旅遊文化,發展臨城經濟盡一點綿薄之力!

以上僅是一管之見,願以此文抛磚引玉。

2018年4月初稿於臨城

覺得不錯,點一點左下方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