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玉米想高產,這些問題必須得搞明白了!

1、種二代種子為什麼會減產?

現代玉米生產利用雜種一代的雜種優勢得高產和抗逆性。 雜種優勢是指兩個關係性狀不同的親本雜交產生的雜交種, 其生長勢、生活力、繁殖力、適應性以及產量、品質等性狀超過其雙親的現象。 與雜種優勢相反的過程是所謂的近交衰退現象。 由於近交衰退, 雜種二代與一代相比較, 生長勢、生活力、抗逆性和產量等都顯著下降。 通常, 雜種二代的產量比一代減產50%以上。

2、什麼是轉基因品種?

轉基因品種是指由轉基因技術培育的玉米新品種。 轉基因育種是按照預先設計的藍圖。 借助於實驗室的操作技術, 將某種生物的特定基因轉移到另一種生物中去, 使後者定向地獲得新的遺傳性狀。 轉基因品種在批准使用之前, 還要通過國家對轉基因品種的安全性評價。 我國至今還沒有批准轉基因玉米用於農業生產。

3、玉米田秋深耕的好處?

秋季深耕可改善玉米田土壤的理化性狀, 加厚活土層, 提高土壤通透性和蓄水保墒能力及肥力, 有利於根系生長, 擴大養分、水分吸收範圍。 深耕還把藏於土壤中的害蟲及病菌翻到地表凍死或曬死, 減輕病蟲害。

4、玉米秸稈還田時應掌握哪些技術?

(1)及時粉碎。 玉米穗收穫時或收回秸稈要及時粉碎, 粉碎長度不宜超過10釐米, 避免秸稈過長造成土壤不實。

(2)增施氮肥。 土壤微生物在分解作物秸稈時需要一定的氮素, 從而出現與作物幼苗爭奪土壤中速效氮素的問題。 應適量增施氮肥, 以加快秸稈腐爛, 使其儘快轉化有效養分。

(3)及時翻耕。 玉米秸稈粉碎還田後, 要立即旋耕或耙地滅茬, 並要進行深耕, 耕深要求20~25釐米,

通過耕翻、壓蓋, 消除因秸稈還田造成的土壤孔隙過大的問題。

(4)足墒還田。 土壤的水分狀況成為決定秸稈腐爛分解速度的重要因素, 有條件的要及時灌溉。

(5)防治病蟲害。 及時防治各種病蟲害, 對玉米鑽心蟲、黑穗病發生嚴重的地塊, 不要進行秸稈還田。 有病的秸稈應燒毀或高溫堆腐後再還田。

5、什麼是保護性耕作?

它是相對于傳統耕作的一種新型耕作技術。

保護性耕作包括四項技術內容:①改革鏵式犁翻耕土壤的傳統耕作方式, 實行免耕或少耕。 免耕就是除播種之外不進行任何耕作。 少耕包括深松與表土耕作。 深松既疏鬆深層土壤, 基本上不破壞土壤結構和地面植被, 可提高天然降雨入滲率, 增加土壤含水量;②將30%以上的作物秸稈、殘茬覆蓋地表, 在培肥地力的同時, 用秸稈蓋土, 根茬固土, 保護土壤, 減少風蝕、水蝕和水分無效蒸發, 提高天然降雨利用率;③採用免耕播種, 在有殘茬覆蓋的地表實現開溝、播種、施肥、施藥、覆土鎮壓等複式作業, 簡化工序, 減少機械進地次數,

降低成本;④改翻耕控制雜草為噴灑除草劑或機械表土作業控制雜草。

6、什麼是玉米免耕技術?

指在適宜條件下, 採取化學除草技術, 田塊不經翻耕犁耙, 直接在前茬地上開穴(溝)、施肥、播種的一種耕作和種植玉米的技術。

7、如何克服玉米茬整地難和整地品質差的問題?

玉米播前整地宜本著細碎、平整、保墒、高效的原則, 適時進行整地作業, 為播種保苗做好準備。 玉米收穫後直接整地應在土壤含水量適宜(10~20釐米土層的含水量在15%~20%)的情況下進行, 用大型旋耕機處理一遍, 如果不能達到要求狀態, 可再用綜合整地機械(深松淺翻、重耙、平整一次完成)作業一次。 玉米收穫後不直接整地, 如北方春玉米的春整地, 根茬經過較長時間的降解、分化、降水等過程, 含水量較低,在綜合考慮農時、天氣、土壤及種植計畫等因素的基礎上,於播前的適當時機用大型旋耕機進行整地。如果用寬窄行種植法種植玉米,在玉米收穫後可不必處理根茬,只用旋耕機對寬行部分旋耕整平即可,這樣秋整地較容易,機械作業次數少,成本低,效果好。具體做法是:將現行勻壟(65釐米)改成寬(90釐米)窄(40釐米)行種植,玉米大喇叭口期在90釐米寬行深松,收穫後對寬行進行旋耕。下一季只在旋耕過的寬行上播種玉米,若種植大豆則在寬行內和窄行內同時播種。各地自然條件和生產條件差異較大,應根據情況靈活掌握。

8、提高密度為什麼能增產?

玉米產量是由單位面積上有效穗數、穗粒數和千粒重構成的。在一定範圍內,單位面積上種植密度增加,有效穗數相應增多,穗粒數和千粒重下降,但根據品種特性和地力條件,合理提高密度,穗粒數和粒重較穩定或下降幅度小。由於穗數增加而使總粒數顯著增加的補償效果大,最終提高產量。當前玉米生產中的突出問題是種植密度偏低,嚴重影響產量。

合理密植的原則是肥力高的地塊可適當密植,肥力低的地塊應適當稀值,以肥保密;水分充足可適當密植,水分不足應稀值,以水保密;早熟品種適當密植,晚熟大穗型品種適當稀值;投入肥料充足可適當密植,肥料不足應當稀值。

9、如何因地因品種確定玉米種植行距?

玉米的行距種植方式是改善群體結構,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重要調節途徑。實踐證明,在密度增大時,配置適當的種植方式,更能發揮密植的增產效果。玉米行距配置方式因品種和地力水準而異。莖葉夾角小、葉片上沖,根系向縱深發展的耐密型品種,在肥力高的地塊上行距應窄些;高稈、葉片平展的品種,行距可寬些。通常玉米種植方式有等行平播,寬窄行密植,壟作等。等行平播優點是植株分佈均勻,能充分利用光能,生產更多的光合物質;寬窄行種植能夠改善群體通風透光條件,便於田間管理和操作;壟作有利於玉米早播和幼苗生長。在多雨的季節,壟作比平坐便於排水;乾旱時,還可用壟溝灌水,有利於集中施肥。

10、米地膜覆蓋種植技術要點是什麼?

(1)抓全苗。覆膜種植須做到地面沒有雜草和根茬,表土細碎鬆軟,行距適中;可比露地適時足墒早播,等距穴播,淺播薄蓋,種肥錯開。

(2)覆好膜。應選用透光率高、增溫效果好、拉伸力強、抗撕裂、不易老化的低壓聚乙烯線性薄膜、覆膜品質直接影響出苗、保墒、增溫效果。要避免地膜被風損壞。

(3)施足肥料。地膜覆蓋給追施肥料造成困難,所以要施足底肥,增施有機肥,滿足植株一生對養分的最大需求。

(4)選擇種子。要選擇生育期適當、葉片上沖及抗逆性強的玉米品種。

(5)合理密植。地膜覆蓋種植密度一般比露地種植增加20%~40%,具體應依據品種特性、土壤肥力及施肥水準而定。

(6)藥劑滅草。控制雜草是關鍵。覆膜前採用藥劑滅草,一般每畝用38%阿特拉律0.2~0.25千克加乙草胺乳油150~200毫升,對水60千克,于土壤乾燥時均勻噴灑於床面後立即蓋膜。

(7)防治病蟲害。採用種子包衣防治地下害蟲,選擇高效低毒農藥及時防治二代黏蟲和玉米螟。

(8)加強管理。對於膜內種植的玉米田,如果是先播種後覆膜,苗齊後要及時開孔放苗,防治高溫燒苗。放苗前先放風煉苗2~3天,然後按照放大不放小,放綠不放黃,陰天突擊出,晴天避中午的原則放苗出膜,放苗後用土封嚴苗孔。如果是先覆膜後播種,要及時檢查,發現有苗被壓在膜下時,要及時扶苗出膜,再封嚴苗孔。對於膜側種植的玉米田,要儘量靠近地膜播種。要充分利用膜側種植的優點,在玉米需肥關鍵時期追肥,充分發揮覆膜玉米增產效果。

含水量較低,在綜合考慮農時、天氣、土壤及種植計畫等因素的基礎上,於播前的適當時機用大型旋耕機進行整地。如果用寬窄行種植法種植玉米,在玉米收穫後可不必處理根茬,只用旋耕機對寬行部分旋耕整平即可,這樣秋整地較容易,機械作業次數少,成本低,效果好。具體做法是:將現行勻壟(65釐米)改成寬(90釐米)窄(40釐米)行種植,玉米大喇叭口期在90釐米寬行深松,收穫後對寬行進行旋耕。下一季只在旋耕過的寬行上播種玉米,若種植大豆則在寬行內和窄行內同時播種。各地自然條件和生產條件差異較大,應根據情況靈活掌握。

8、提高密度為什麼能增產?

玉米產量是由單位面積上有效穗數、穗粒數和千粒重構成的。在一定範圍內,單位面積上種植密度增加,有效穗數相應增多,穗粒數和千粒重下降,但根據品種特性和地力條件,合理提高密度,穗粒數和粒重較穩定或下降幅度小。由於穗數增加而使總粒數顯著增加的補償效果大,最終提高產量。當前玉米生產中的突出問題是種植密度偏低,嚴重影響產量。

合理密植的原則是肥力高的地塊可適當密植,肥力低的地塊應適當稀值,以肥保密;水分充足可適當密植,水分不足應稀值,以水保密;早熟品種適當密植,晚熟大穗型品種適當稀值;投入肥料充足可適當密植,肥料不足應當稀值。

9、如何因地因品種確定玉米種植行距?

玉米的行距種植方式是改善群體結構,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重要調節途徑。實踐證明,在密度增大時,配置適當的種植方式,更能發揮密植的增產效果。玉米行距配置方式因品種和地力水準而異。莖葉夾角小、葉片上沖,根系向縱深發展的耐密型品種,在肥力高的地塊上行距應窄些;高稈、葉片平展的品種,行距可寬些。通常玉米種植方式有等行平播,寬窄行密植,壟作等。等行平播優點是植株分佈均勻,能充分利用光能,生產更多的光合物質;寬窄行種植能夠改善群體通風透光條件,便於田間管理和操作;壟作有利於玉米早播和幼苗生長。在多雨的季節,壟作比平坐便於排水;乾旱時,還可用壟溝灌水,有利於集中施肥。

10、米地膜覆蓋種植技術要點是什麼?

(1)抓全苗。覆膜種植須做到地面沒有雜草和根茬,表土細碎鬆軟,行距適中;可比露地適時足墒早播,等距穴播,淺播薄蓋,種肥錯開。

(2)覆好膜。應選用透光率高、增溫效果好、拉伸力強、抗撕裂、不易老化的低壓聚乙烯線性薄膜、覆膜品質直接影響出苗、保墒、增溫效果。要避免地膜被風損壞。

(3)施足肥料。地膜覆蓋給追施肥料造成困難,所以要施足底肥,增施有機肥,滿足植株一生對養分的最大需求。

(4)選擇種子。要選擇生育期適當、葉片上沖及抗逆性強的玉米品種。

(5)合理密植。地膜覆蓋種植密度一般比露地種植增加20%~40%,具體應依據品種特性、土壤肥力及施肥水準而定。

(6)藥劑滅草。控制雜草是關鍵。覆膜前採用藥劑滅草,一般每畝用38%阿特拉律0.2~0.25千克加乙草胺乳油150~200毫升,對水60千克,于土壤乾燥時均勻噴灑於床面後立即蓋膜。

(7)防治病蟲害。採用種子包衣防治地下害蟲,選擇高效低毒農藥及時防治二代黏蟲和玉米螟。

(8)加強管理。對於膜內種植的玉米田,如果是先播種後覆膜,苗齊後要及時開孔放苗,防治高溫燒苗。放苗前先放風煉苗2~3天,然後按照放大不放小,放綠不放黃,陰天突擊出,晴天避中午的原則放苗出膜,放苗後用土封嚴苗孔。如果是先覆膜後播種,要及時檢查,發現有苗被壓在膜下時,要及時扶苗出膜,再封嚴苗孔。對於膜側種植的玉米田,要儘量靠近地膜播種。要充分利用膜側種植的優點,在玉米需肥關鍵時期追肥,充分發揮覆膜玉米增產效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