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漢語走向國際化,日本人也功不可沒!

這個說法一點也不誇張。 就連這個標題, “國際化”這個詞, 就是日本人的功勞。

現在我們經常掛在嘴上裝逼用的“XX化”、“XX主義”這類在名詞, 以前的中國是沒有的。

理所當然地, 以前的日本也沒有。 可就在日本明治維新時, 需要翻譯大量的外文進來, 自己無詞可用, 就只得重新創造。 於是日本人模仿西文中單詞尾碼的方式, 發明了“~化”、“~主義”, 作為“~ize”、“~ism”的譯語, 才有了現在的“共產主義”、“社會主義”這些詞。

若不這麼說, 就只能說“漢語漸漸開始有了世界的屬性”, 聽起來逼格一下就沒有了。 這倒不是最主要的, 但是, 漢語本身引以為豪的“簡潔”, 就掛不住臉了。

對了, 雖然中文裡自古也有“世界”這個詞, 但它其實是時間與空間的合體, 意為“世上、人間”, 與如今的“地球上所有的地方與國家”、“自成體系的組織或現象”意思略有差別。 後者的新義是在日本借來翻譯時產生的, 所以“世界”這個詞的用法,

日本人也得分一杯羹。

像前文那樣, 這些由日本人借用漢字創造或翻譯出的漢語新詞彙, 被稱作和制漢語。

漢語從開始發展到現在, 和制漢語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融入了我們的骨髓, 沒有它, 我們幾乎說不了話。 就像我正在寫的這篇文章,

若真要刪掉所有和制漢語, 恐怕一半的的詞都留不下來。

和制漢語究竟已經被我們吸收到什麼程度了呢?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我們的祖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 除了“中華”一詞古已有之, “人民”一詞由美國傳教士丁韙良翻譯而來, 而“共和國”則是標標準准的和制漢語。

我們如今崇尚的“自由”、“科學”、“藝術”、“哲學”, 永遠掛在嘴上的“社會”、“客觀”、“象徵”、“經驗”都來自日本。 這已是150多年前日本明治維新時就發明的詞語。

150多年後的現在, 和制漢語對中國的輸入還遠遠沒有停止。

納尼?身為宅男(宅女)的你已經坐不住了, 放下(套著萌萌噠手機殼的)手機環顧四周, 牆上貼的都是二次元遊戲中的禦姐和蘿莉, 即便如此, 你可能也沒有意識到, “納尼”、“宅”、“萌”、“禦姐”、“蘿莉”統統都是近些年進入中國的和制漢語。

宅女的家

有的人會將這種現象視為文化入侵, 認為在中國本土, 漢字憑一己之力, 吭哧吭哧地從甲骨文、金文演變成楷書、行書, 一直到到如今的簡體字, 經歷了3000多年的時光。 這樣好的文化怎麼隨隨便便就被日本人“糟蹋”了。

而我認為這正是證明漢字包羅萬象的偉大之處。 法國漢學家萊恩·汪德爾麥什曾提出“漢字文化圈”的概念, 它是指那些曾用漢字書寫歷史並在文字上受漢字影響的國家(民族), 主要包括越南、朝鮮、日本、泰國、蒙古、新加坡等等。 他們各自或多或少借助漢字發明了自己的文字, 漢字是他們共同的根(之一)。

所以我認為, 如果漢字有靈, 那麼自它被創造出來的那一刻就該知道, 自己絕不會僅僅屬於中國。

漢字文化圈

偉大的文化應該造福更多的人民,對於漢字而言,日本人也只是出了自己的一小份力。

任何事物,只有當它從最開始的小眾屬性中脫胎換骨,發展成為世界性的事件,融入人類文化的血液,成為人類精神的一部分時,它才真正具備成為經典的資格。

正如披頭士的音樂,當年遊蕩在英國利物浦的四個小青年怎麼也沒想到,50多年後的今天,世界上絕大部分文藝青年都知道裘蒂(Jude),並在他們失意困頓時唱“隨它去吧(Let it be)”。

如今的漢語,正加速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記憶。漢字文化圈也將繼續擴大,走出東亞,在全世界吸引著它的信徒。

漢字文化圈

偉大的文化應該造福更多的人民,對於漢字而言,日本人也只是出了自己的一小份力。

任何事物,只有當它從最開始的小眾屬性中脫胎換骨,發展成為世界性的事件,融入人類文化的血液,成為人類精神的一部分時,它才真正具備成為經典的資格。

正如披頭士的音樂,當年遊蕩在英國利物浦的四個小青年怎麼也沒想到,50多年後的今天,世界上絕大部分文藝青年都知道裘蒂(Jude),並在他們失意困頓時唱“隨它去吧(Let it be)”。

如今的漢語,正加速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記憶。漢字文化圈也將繼續擴大,走出東亞,在全世界吸引著它的信徒。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