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空白論(四)曲線為什麼是美的

空白論(四)曲線為什麼是美的

曲線為什麼是美的?英國的荷迦茲作了如下解釋:曲線具有裝飾性;富有變化和吸引人, 使眼睛得到滿足, 使人們自由想像等。 從東方藝術以線造型的特徵來考察, 荷迦茲的解釋未盡其然。 曲線美的因由並不僅僅在於曲線本身, 曲線美的一半因素應歸功於被曲線所分割的周圍的環境, 即被我們稱之為空白的視覺形式。

當線條在虛無的白紙上變換著方向曲折地流過之後, 白紙即刻產生了具有生命意味的氣息, 線條的遊動之力(氣)與空白的移運之力(息)即刻以陰陽相生的方式奏起了生命的樂曲。

一張白紙, 仍是“混混沌沌”的“無”, 當然也無所謂運動與生命, 但只要一有筆墨形態落入它的懷抱, “無”便變成了“有”。 當一條直線劃白紙時, 兩塊空白緊緊地擠擁著它, 由於空白陣形的用力比較平均, 我們只能感受到線條兩端的外射力(即氣),

而空白對直線的擠壓力(即息)是不易感受到的, 這樣的視覺式樣處於相對平靜狀態。 如果把直線換成曲線經, 情形就大不相同了。 線條兩邊的空白形成了衝撞進退的陣勢, 整個視覺式樣立即運動起來。 我們把注意力稍稍轉移到空白上, 則仿佛空白不是由曲線分割而成, 而曲線倒像是由兩塊空白的運動衝撞而成的, 猶如大海與沙灘之間那條令人神魂顛倒的波浪線界線, 海浪用自己的身體以運動的形式描繪著、變幻著, 同時海浪和沙灘都在不停地運動著、變化著。

空白積極主動地參與視覺式樣的氣息運動, 是曲線美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直線組成的視覺式樣中, 空白的參與更為重要, 因為直線本身不如曲線美, 直線的魅力幾乎完全有賴於空白積極參與。 書畫家如何運用線條把空白的動力積極地調動起來, 有效而適當的利用起來仍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我們可以說:書法藝術是一門分割空白的藝術。 而且在造型藝術中, 也只有書法藝術沒有嚴格的具象要求,

難給藝術家以分割空白的最大自由。

任何空白都有張力、有運動感的。 “一切知覺式樣都是能動的, 而知覺式樣所具有的這個最基本的特徵, 恰恰又是對藝術最有用的特徵。 ”(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第640頁)中國書法與國畫的空白在視覺式樣中是與筆墨一樣重要的。

它們的張力與運動的活躍性是與筆墨相當的。 處在筆墨關係中的空白, 其運動的形式受到特定的筆墨關係的制約, 同時它又影響和制約著整個視覺式樣的筆墨關係, 它們相互間的地位受到視覺節選的影響, 誰引起視覺的注意, 誰就顯得主動, 視覺注意誰, 誰就成了唱主角的了。 因而視覺誘導便成了藝術家的特權和責任。 在書法這一“黑白社會”裡, 最不公平的莫過於忍辱負重的空白往往被視覺所忽視, 常常處於受“黑色階層”支配的地位像賞月者只見月亮不見天空, 這是很自然的。 但有支配黑白關係獨裁權的藝術家, 如果只把眼睛盯在筆墨形態上, 那就有失公允了。 作為一個攝影家是不會不注意負片的效果的。 我們已形成了一種把注意力放在筆墨上的習慣,只有對這種帶有本能性質的視覺節選進行超越和自我否定,即視覺的注意力不被墨色形態牽著鼻子走,並自覺地注意空白,則空白之力才不致被忽視。

當一個小圓點佔據空白的中間時,這個視覺式樣是較為平靜的。因為空白的力均勻地奔向黑點,使黑點不知向哪裡去好(其實是視覺無法確定其動向),欲動也動不得,故靜。如其點再小一些,則大有被空白的張力吞沒之慮。而黑點,卻明顯地有向右運動的力。其動源 正來自空白的推進作用,如過份靠右,黑點仿佛又有向左運動的趨勢,因為右邊的空白仿佛壓縮而產生反彈。如果黑點碰到邊框,則這種反彈也已不可能了,它已徹底被左邊的空白所征服。

可見空白之力與墨色形態的關係是十分微妙而敏感的,繪畫的構畫,書法的結體與章法無不受此關係的制約。

沒有空白,便沒有書法,書法作品所有的筆墨都處於被空白包圍之中,空白之力每時每刻都在對筆墨線條進行圍困、擠壓、撞擊等視覺力的作用,同時筆墨線條又對空白產生反作用力,從而構成黑白對峙的力的視覺式樣,筆墨線條只要一落入空白的力場就再也不能離開它的壓力而存在,就像我們生活在大氣壓力中,是無法離開它而生存的。

章法上佈局太滿,就沒有透氣處,有板滯感。究其原因,正是缺乏較大塊的空白,使空白的張力太平均、太微弱,沒有足夠的力使筆墨文字靈動起來。所以無論行草或方正的楷書,在最未一行往往留著一段空白,幾乎成了章法的一種程式。在作品中安排幾處大塊的空白,的確是視覺上的一種需要。

四周空白小於行距字距的作品,總有要瀑溢出來的感覺,而且顯得很鬆散,無論加上多麼寬的綾邊和厚重的框架,還是無法阻止其外溢的趨勢,唯一的辦法就是增加(留)邊沿的空白量,使四周的空白有足夠的張力把墨色形態凝聚起來,組成一個緊密聯繫的整體。簡單的估計方法是邊沿的空白大於字距行距。如果行距的空白大於邊框,其張力使邊框所不敵,故有四散瀑溢之慮。

從以上例證可以看到,影響空白之力的強弱的內在因素有二,一進面積,二是形狀。而空白與墨色形態有構成的關係是影響其外在關係,這一關係是複雜的,構圖章法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這一關係。

人們把章法稱作“布白”,應該說是很精到的,但具體要求起來都從筆墨文字著眼而非從空白著眼。諸如氣脈貫通、筆斷意連、疏密得體、錯落有致、左右顧盼等。根據筆者研究,章法的構成主要依賴氣息的運動,而氣息的運動則有賴墨(發氣)和白(生息)兩方視覺力的作用與變化。對於筆墨之力,我們研究得不少,而對於空白之力,似乎還不曾研究過。只有搞版畫和篆刻的藝術家,對白和黑,反反正正的揣摩過,也許能對空白的認識更理性深刻一些。

上文我們把直線和曲線作了分割空白的比較。曲線所分割的空白,同曲線一樣更具魅力,在以線作為表現主體的造型藝術中,是離不開曲線的,即使作直線也要有曲的因素。“人貴直,書貴曲”,曲和直相伴相隨,相互包容,方不上算。劉熙載要求:“書要曲而有直體,直而有曲致”,一橫是直的,用了一波三折的筆法就有了曲意。古人對線條的形質有“如萬歲柘藤”、“如屋漏痕”等老澀的要求。為什麼要作出這種要求?沒人作過理性的回答。可以想見,此類線條的邊沿是凹凸不平的,放大了看就是曲線,使得黑與白的結合同鏈條與齒輪一般相互鍥合,發生兩種力的強烈摩擦與對搞,使氣息既生動又沉著,即豐富又統一。平直光滑的線條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如此高效地調動空白的活力的。

空白,為曲線美,獻出了自己的熱情和活力。同樣,直線也有謀求空白之力的配合的必要。只要我們站在空白的立場上組織線條,讓一隻眼注意筆墨線條,另一隻眼注意空白(科學地說這是不可能的,這裡僅是喻意),即有意識地把空白作為造型物件來進行分割,也許能起到一石三鳥之效。那麼對空白之力的認識和研究也就成為必要了。

作者:蔣天耕

我們已形成了一種把注意力放在筆墨上的習慣,只有對這種帶有本能性質的視覺節選進行超越和自我否定,即視覺的注意力不被墨色形態牽著鼻子走,並自覺地注意空白,則空白之力才不致被忽視。

當一個小圓點佔據空白的中間時,這個視覺式樣是較為平靜的。因為空白的力均勻地奔向黑點,使黑點不知向哪裡去好(其實是視覺無法確定其動向),欲動也動不得,故靜。如其點再小一些,則大有被空白的張力吞沒之慮。而黑點,卻明顯地有向右運動的力。其動源 正來自空白的推進作用,如過份靠右,黑點仿佛又有向左運動的趨勢,因為右邊的空白仿佛壓縮而產生反彈。如果黑點碰到邊框,則這種反彈也已不可能了,它已徹底被左邊的空白所征服。

可見空白之力與墨色形態的關係是十分微妙而敏感的,繪畫的構畫,書法的結體與章法無不受此關係的制約。

沒有空白,便沒有書法,書法作品所有的筆墨都處於被空白包圍之中,空白之力每時每刻都在對筆墨線條進行圍困、擠壓、撞擊等視覺力的作用,同時筆墨線條又對空白產生反作用力,從而構成黑白對峙的力的視覺式樣,筆墨線條只要一落入空白的力場就再也不能離開它的壓力而存在,就像我們生活在大氣壓力中,是無法離開它而生存的。

章法上佈局太滿,就沒有透氣處,有板滯感。究其原因,正是缺乏較大塊的空白,使空白的張力太平均、太微弱,沒有足夠的力使筆墨文字靈動起來。所以無論行草或方正的楷書,在最未一行往往留著一段空白,幾乎成了章法的一種程式。在作品中安排幾處大塊的空白,的確是視覺上的一種需要。

四周空白小於行距字距的作品,總有要瀑溢出來的感覺,而且顯得很鬆散,無論加上多麼寬的綾邊和厚重的框架,還是無法阻止其外溢的趨勢,唯一的辦法就是增加(留)邊沿的空白量,使四周的空白有足夠的張力把墨色形態凝聚起來,組成一個緊密聯繫的整體。簡單的估計方法是邊沿的空白大於字距行距。如果行距的空白大於邊框,其張力使邊框所不敵,故有四散瀑溢之慮。

從以上例證可以看到,影響空白之力的強弱的內在因素有二,一進面積,二是形狀。而空白與墨色形態有構成的關係是影響其外在關係,這一關係是複雜的,構圖章法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這一關係。

人們把章法稱作“布白”,應該說是很精到的,但具體要求起來都從筆墨文字著眼而非從空白著眼。諸如氣脈貫通、筆斷意連、疏密得體、錯落有致、左右顧盼等。根據筆者研究,章法的構成主要依賴氣息的運動,而氣息的運動則有賴墨(發氣)和白(生息)兩方視覺力的作用與變化。對於筆墨之力,我們研究得不少,而對於空白之力,似乎還不曾研究過。只有搞版畫和篆刻的藝術家,對白和黑,反反正正的揣摩過,也許能對空白的認識更理性深刻一些。

上文我們把直線和曲線作了分割空白的比較。曲線所分割的空白,同曲線一樣更具魅力,在以線作為表現主體的造型藝術中,是離不開曲線的,即使作直線也要有曲的因素。“人貴直,書貴曲”,曲和直相伴相隨,相互包容,方不上算。劉熙載要求:“書要曲而有直體,直而有曲致”,一橫是直的,用了一波三折的筆法就有了曲意。古人對線條的形質有“如萬歲柘藤”、“如屋漏痕”等老澀的要求。為什麼要作出這種要求?沒人作過理性的回答。可以想見,此類線條的邊沿是凹凸不平的,放大了看就是曲線,使得黑與白的結合同鏈條與齒輪一般相互鍥合,發生兩種力的強烈摩擦與對搞,使氣息既生動又沉著,即豐富又統一。平直光滑的線條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如此高效地調動空白的活力的。

空白,為曲線美,獻出了自己的熱情和活力。同樣,直線也有謀求空白之力的配合的必要。只要我們站在空白的立場上組織線條,讓一隻眼注意筆墨線條,另一隻眼注意空白(科學地說這是不可能的,這裡僅是喻意),即有意識地把空白作為造型物件來進行分割,也許能起到一石三鳥之效。那麼對空白之力的認識和研究也就成為必要了。

作者:蔣天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