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晶片落後有很多原因,今天就談談其中兩個人為小因素

晶片落後有很多原因, 被國外的晶片打擊或者企業的不自強之內的原因之外, 還有一些個體的因素影響。 今天就講2個人的事情。

1:陳進, “漢芯之父”騙局

也許仍有人不知道, 正因為他, 才讓中國高新科技晶片領域陷入近十年的空白, 也幾乎耗盡了人們對自主研發的信任和行業的期待。 這個人就是陳進, 曾經因為“漢芯一號”走上人生巔峰, 也因為“漢芯一號”變成欺世盜名巨騙的“漢芯之父”。

據維琪百科資料顯示, “電腦專家”陳進1991年畢業於同濟大學, 後赴美國留學。

陳進於1994年、1997年先後獲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電腦工程碩士與博士學位。

此後, 他曾在美國IBM、摩托羅拉等公司擔任高級主任工程師、晶片設計經理等職, 主持系統晶片開發等工作。

2001年, 陳進回到中國, 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學。 同時他出任上海交通大學晶片與系統研究中心主任, 開始主持研發漢芯系列DSP晶片。

2003年2月, 陳進正式發佈“漢芯1號”。

隨後, 晶片得到多名院士以及以及“863計畫”積體電路專項小組組成的鑒定專家組的一致認可。

陳進借此申請了多項專利, 並借此當上了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院長、博導。 2004年, 他還被聘為長江學者。

而這款在當時被稱為國內首創和中國微電子領域里程碑的晶片, 也一度成為全中國的驕傲。

“這一成果接近國際先進技術, 在某些方面的性能甚至超過了國外同類產品。 ”

後來這位媒體瘋狂尋找的關鍵人物被稱為“21世紀最具創新精神的民工”。 他這一磨, 磨出了一個中國晶片的驕傲, 也磨掉了民眾的信任。

2:倪光南, 聯想聯合創始人

昨天的有則新聞評論到聯想成為全球最差的科技公司, 網友也一直號稱,

國內最大的組裝公司。

其實聯想當初成立的時候, 裡面的創始人都是搞技術出來的。 1984年, 中科院計算所高級工程師王樹和、柳傳志、張祖祥等11人創辦計算所公司(聯想前身), 後面邀請了訪問講學回國的計算所研究員倪光南加入, 當時已經是第一流的電腦專家, 當初聯想的第一件產品也是倪光南的作品“聯想中文卡”。

後面因為和柳傳志理念不和, 被踢出聯想。 倪光南當時一直負責技術方面的, 一直投入資金到技術研究, 可惜計算新發明的效果不是馬上呈現, 而聯想董事會希望能夠商業快的產品。

如果倪光南沒有出局, 現在的聯想應該是最有希望發展自己晶片的公司。 出了聯想, 倪光南一直在推廣以Linux為代表的國產開源軟體,

至今已有15年。

“如果不使用我國自主研發的作業系統, 系統的後門鑰匙始終掌握在別人手裡, 那麼我國的資訊安全就沒有保障, 客觀上也為‘棱鏡門’之類的監控計畫留下了機會。 ”倪光南院士告訴北青報記者。

1999年, 倪光南離開聯想回到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下文簡稱計算所)後, 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推廣以Linux為代表的開源軟體中, 主張要建立自主完整的軟體產業體系, 建議政府採購應傾向國產軟體。 如今, 倪光南仍在為國產作業系統而奔走, 15年間, 他的努力從未停止。 2013年倪光南和多名院士聯合寫信向中央建議, 要用國產作業系統替代Windows。

一件事情能到最後的結果, 都是由大大小小的因素所導致的。

在大勢面前個人的能力很渺小, 在90年代當時的科技公司的勢頭是發展, 而不是科技創新, 一時對錯誰也不清楚, 一切都要蓋棺而論。

中興事情, 起碼得到了所有科技公司的認識了, 沒有核心技術的公司, 永遠頭上都有一把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