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聚焦:中國“芯”:嘴仗上的“妙語連珠”幹不過“荷槍實彈”

如今, 中國芯的處境那真叫一個尷尬。

可又能怎麼樣?

吼一嗓子, 打點雞血, 用我們的“愛國熱枕”鼓舞加油?面對別人的咄咄逼人, 我們有所還擊, 確實沒有錯。

然而, 靜下心來細想, 語言上的“妙語連珠”終歸抵不上現實中的“荷槍實彈”。

中興的事, 我們已深有體會。

而且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稱, 近日美國司法部又調查中國最大電信設備公司華為是否違反對伊朗的出口禁令。

這意味著什麼?

華為也有危險了, 美國又正在找“藉口”弄華為, 雖然雙方未予置評, 但“我為魚肉”的境況, 讓缺“芯”的華為頭上也掛著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再說的狠一點, 哪天美國一旦心裡不爽了, 隨時可以收拾華為。

說到這, 估計有些人感情上就有點受不了了, 華為是美國能制裁得了的?你這不是“長別人志氣, 滅自己威風”嗎?

可老話說的好, “不服能人有罪”。

我們“誇”他, 是為了學習他, 最終超越他,

正所謂“學夷制夷”。

然而, 所有一切前提必須是認清現實, 看看我們的晶片目前到底是什麼樣的現狀, 到底處在一個什麼樣的水準上。

要說電腦和電話的產量, 我們說第二, 沒人敢說是第一。

《中國統計年鑒》、IDC、工信部《電子資訊製造業運行情況》

產量單位:億

我們目前生產了全球六成五的PC/平板電腦, 以及幾乎全部的手機(產/銷量、《年鑒》/IDC統計口徑問題, 越南和印度也有個位數的份額)。

這就不僅讓那些發達世界的產能流失殆盡, 甚至連人力成本都沒我們高的東南亞和印度的手機製造業, 也被我們血洗。

可沒有晶片、顯示面板、基礎電子原器件這些核心部件, 我們就要受制於人, 花大價錢去買別人的。

僅去年一年, 單就晶片一項,

我們進口就花掉2000多億美元, 心都在滴血啊!

如果你知道這些從哪裡買, 估計你心裡更不舒服。

2017年, 我國對外逆差最大的三個地區:

臺灣地區:7533億

韓國:5047億

澳大利亞:3623億

看到了吧, 不僅僅美國, 這些地緣上和我們是“敵對地區”的在晶片上, 也遠比我們要強。

你說除了晶片這些核心技術, 我們能這麼賠錢嗎?

現在樂意也好, 不樂意也罷, 你都不得不承認人家的“過人之處”。

那我們的晶片到底處在一個什麼樣的水準呢?

截止2017年底, 我國的12寸晶片廠月產能為62萬片, 其中兩大韓資企業佔據了一半產能:

無錫海力士DRAM:17萬片/月, 10納米。

西安三星NAND:12萬片/月, 10納米。

除韓資外, 我們按產能排序:

合肥晶合:8萬片/月, 臺灣代工廠力晶合資, 90納米(一期), 65/45納米(二期)。

廈門聯芯:5萬片/月, 臺灣代工廠聯電合資, 28納米。

北京中芯國際:3.5萬+4.5萬片, 28納米。

上海中芯國際:2萬片, 14納米(艱難研發中)。

大連英特爾NAND:4萬片, 10納米快閃記憶體。

上海華力微:3.5萬片, 28納米。

武漢新芯:2.5萬片, 45納米快閃記憶體/CMOS。

綜上我就看到, 我們目前62萬片/月產能的12寸晶片廠中,

有46萬片/月(74%)是外資/合資廠。

其中, 產能最大的自主晶片代工廠——中芯國際, 其12寸產能為10萬/月, 最高工藝為28納米。

經營狀況如何呢?

2017年第三季度, 中芯國際的28納米工藝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為8.8%, 而2016年第一季度的該數字才僅僅達到1%。

資料表明, 我們的晶片工藝的良率正在提升啊!

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我們來看一下和台積電的差距:台積電在2011年底就推出了28納米工藝, 2012年底該工藝的占比就達到了22%。

也就是說, 我們目前最大、最先進的晶片代工廠, 其年營收只有台積電的1/10, 技術差距為5-6年。

也許有人會說, 我們正在建設的也不少啊。

那我們再看看正在建設中的:截止2017年底, 我國在建的12寸晶片廠, 共有12個公司、15個項目, 總計產能為81萬片/月。

可你要知道,其中的51.5萬片/月(63.6%)卻是外資/合資。

而且,邏輯晶片上最多也就做到28納米,14納米還在艱難突破當中。

再有,你在發展在進步,別人也沒有閑著。

目前台積電正在向5納米邁進,正在投資240億美元,興建一座月產能100萬片的的全球最領先代工廠。

第一期將在2020年初量產,第二期2020年底,第三期2021年。

這也就意味著,2-3年後,當我們的81萬片產能落地了(大部分是外資,大部分是存儲而不是邏輯晶片),對岸領先3代的100萬片5納米邏輯晶片工廠也滿產了。

你說,這遊戲還怎麼玩?

我們再來看看與三星電子的差距。去年,三星電子資本開支440億美元,這筆錢是怎麼花的呢?

2/3用於半導體,1/3用於顯示面板。什麼概念呢?超過英特爾+台積電的總和,達到全球半導體資本投入的29%。

再看看我們的情況。

我們的“國家積體電路產業基金”,第一期的規模是1400億人民幣,正在規劃中的第二期是1500-2000億人民幣。

看著比韓國多吧!其實截止去年底,實際才投入了794億元,也就是說2014年成立至今三年才投入120億美元。

武漢的“國家存儲基地”投入還算可以,三期工程總投資240億美元,預計2020年完工。而且今年將開始小規模量產32層64G快閃記憶體。

可三星也沒有停著:

2017年,三星花費140億美元在平澤建立的64層512G快閃記憶體工廠竣工。

2018年,三星花費130億美元的平澤二期即將投產,用於生產DRAM。

三星的計畫是,2021年前,在平澤繼續投入280億美元。

也就是說,三星在平澤工廠的投資,是我們在武漢的“國家存儲基地”的2倍多,且技術領先3-5年。

這就看出,我們與別人的差距了吧。而且追趕起來,你知道有多費力嗎?

就拿三星來說,別看三星那麼擅于砸錢,可在邏輯晶片代工領域都追了台積電十來年,工藝上還總是落後一個節拍、良率上仍總是差一截。

例如,在給蘋果處理器做代工時,消費者光憑手感溫度都能知道處理器是三星的還是台積電產的。

世界三個晶片生產地——美國、韓國和中國臺灣,雖然三者水準上略有差距,但畢竟還是遙遙領先我們。

再加上,我們一直佔據消費電子產業鏈的組裝生產環節、佔據下游品牌,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會不斷向上奪取品牌份額,向下拓展零部件空間,早晚變成一個全產業鏈玩家。

你說,美國會眼睜睜看著我們這樣嗎?

因此,美國給中興來的這個“釜底抽薪”的陰招,也在情理之中了。

那問題來了。

難道眼睜睜的看著他們對我們吆五喝六,一時不爽就把我們逼入絕路嗎?

事實上,京東方的成功經驗,有一定的借鑒之處。

現在我們在談中興事件時,對中國電子產業的評價是“缺芯少魂”。然而5年前談起類似話題時,更常用的一個詞是“缺芯少屏”。

原因很簡單:因為當時我們不僅缺晶片,還缺顯示面板。

當時從電視到PC到手機,全球液晶面板基本被韓、台、日包攬,中國大陸廠商的份額很小。

隨著過去幾年中國廠商的極速擴張,以京東方、華星光電為代表的中國面板產業,在世界上也有了一席之地,極大緩解了我國“少屏”的問題。

2017年第三季度,京東方在9寸以上大尺寸LCD面板獲得了21.7%的市場份額,超越LG的19.3%,首次成為全球第一。

(BOE:京東方,Innolux:臺灣群創,AUO:臺灣友達)

京東方的成功之路也頗有“中國特色”:

京東方想擴大產能,但沒錢。

重慶有做全電子產業鏈的渴望,希望京東方入駐。

京東方對重慶定向增發100億股,獲得210億資金,再通過重慶的銀行貸款120億,總計獲得330億,解決了項目資金難題。

重慶獲得京東方面板廠一座,還因京東方股票上漲賺了100億。

京東方也因為一座座類似的大廠(重慶、合肥、成都、綿陽等),自己出技術、地方政府出錢,在LCD產能上,從2014年的全球第五,攀升到2017年底的全球第一。

(全球主要廠商LCD+LED總生產面積的對比情況)

這樣,京東方的成功模式也可以在中芯國際上複製:

在2-3年內完成14納米攻關,以28納米和14納米為主力,承接中高端手機晶片以外所有類型的邏輯晶片代工——TPU/NPU/礦機/中低端手機晶片等。

和國際同行打價格戰,以低於台積電同工藝的價格接單。

台積電的28/16納米屬於老產品,折舊少、成本低,因此中芯國際打價格戰的成本壓力更大。

引入積體電路產業基金和地方政府融資,讓重慶、合肥、成都、武漢等城市“競價開工廠”。

使用地方政府資金,在短時間內急劇擴張中芯國際產能。類似京東方一樣,在3-4年時間裡,將中芯國際的產能從全球第7上升到全球第2。

背靠地方政府資金,進行債務展期、延長折舊期等方式,攤薄成本。

其中涉及到一個重要問題——液晶面板和晶片都有一個顯著的“週期律”:

大部分時候,隨著產能增加、技術進步,價格不斷下跌。

每隔幾年出現一次新應用:如智慧手機、礦機、AI晶片等,短時間內晶片/面板供不應求,價格暴漲。

地方政府的功能就是為了應對這一波強週期。當然,政府也會因此獲得巨大好處。

其實,這也是韓國的路子。韓國人在晶片/面板領域經常是長時間蟄伏,忍住連續多年的虧損,把對手憋死,等待一波強週期賺個飽。

不管怎麼說, 產業升級的道路註定艱難而漫長,領跑者不會停步、極少犯錯、很難超越。但是,這是一件關乎國運、關乎地域發展、關乎個人命運的大事。躲不開、不能慫、只能上。

只是不要讓一時的“民族情緒”讓我們忽略現實的嚴峻,進而盲目相信中國芯的超越可以一蹴而就。

- END -

可你要知道,其中的51.5萬片/月(63.6%)卻是外資/合資。

而且,邏輯晶片上最多也就做到28納米,14納米還在艱難突破當中。

再有,你在發展在進步,別人也沒有閑著。

目前台積電正在向5納米邁進,正在投資240億美元,興建一座月產能100萬片的的全球最領先代工廠。

第一期將在2020年初量產,第二期2020年底,第三期2021年。

這也就意味著,2-3年後,當我們的81萬片產能落地了(大部分是外資,大部分是存儲而不是邏輯晶片),對岸領先3代的100萬片5納米邏輯晶片工廠也滿產了。

你說,這遊戲還怎麼玩?

我們再來看看與三星電子的差距。去年,三星電子資本開支440億美元,這筆錢是怎麼花的呢?

2/3用於半導體,1/3用於顯示面板。什麼概念呢?超過英特爾+台積電的總和,達到全球半導體資本投入的29%。

再看看我們的情況。

我們的“國家積體電路產業基金”,第一期的規模是1400億人民幣,正在規劃中的第二期是1500-2000億人民幣。

看著比韓國多吧!其實截止去年底,實際才投入了794億元,也就是說2014年成立至今三年才投入120億美元。

武漢的“國家存儲基地”投入還算可以,三期工程總投資240億美元,預計2020年完工。而且今年將開始小規模量產32層64G快閃記憶體。

可三星也沒有停著:

2017年,三星花費140億美元在平澤建立的64層512G快閃記憶體工廠竣工。

2018年,三星花費130億美元的平澤二期即將投產,用於生產DRAM。

三星的計畫是,2021年前,在平澤繼續投入280億美元。

也就是說,三星在平澤工廠的投資,是我們在武漢的“國家存儲基地”的2倍多,且技術領先3-5年。

這就看出,我們與別人的差距了吧。而且追趕起來,你知道有多費力嗎?

就拿三星來說,別看三星那麼擅于砸錢,可在邏輯晶片代工領域都追了台積電十來年,工藝上還總是落後一個節拍、良率上仍總是差一截。

例如,在給蘋果處理器做代工時,消費者光憑手感溫度都能知道處理器是三星的還是台積電產的。

世界三個晶片生產地——美國、韓國和中國臺灣,雖然三者水準上略有差距,但畢竟還是遙遙領先我們。

再加上,我們一直佔據消費電子產業鏈的組裝生產環節、佔據下游品牌,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會不斷向上奪取品牌份額,向下拓展零部件空間,早晚變成一個全產業鏈玩家。

你說,美國會眼睜睜看著我們這樣嗎?

因此,美國給中興來的這個“釜底抽薪”的陰招,也在情理之中了。

那問題來了。

難道眼睜睜的看著他們對我們吆五喝六,一時不爽就把我們逼入絕路嗎?

事實上,京東方的成功經驗,有一定的借鑒之處。

現在我們在談中興事件時,對中國電子產業的評價是“缺芯少魂”。然而5年前談起類似話題時,更常用的一個詞是“缺芯少屏”。

原因很簡單:因為當時我們不僅缺晶片,還缺顯示面板。

當時從電視到PC到手機,全球液晶面板基本被韓、台、日包攬,中國大陸廠商的份額很小。

隨著過去幾年中國廠商的極速擴張,以京東方、華星光電為代表的中國面板產業,在世界上也有了一席之地,極大緩解了我國“少屏”的問題。

2017年第三季度,京東方在9寸以上大尺寸LCD面板獲得了21.7%的市場份額,超越LG的19.3%,首次成為全球第一。

(BOE:京東方,Innolux:臺灣群創,AUO:臺灣友達)

京東方的成功之路也頗有“中國特色”:

京東方想擴大產能,但沒錢。

重慶有做全電子產業鏈的渴望,希望京東方入駐。

京東方對重慶定向增發100億股,獲得210億資金,再通過重慶的銀行貸款120億,總計獲得330億,解決了項目資金難題。

重慶獲得京東方面板廠一座,還因京東方股票上漲賺了100億。

京東方也因為一座座類似的大廠(重慶、合肥、成都、綿陽等),自己出技術、地方政府出錢,在LCD產能上,從2014年的全球第五,攀升到2017年底的全球第一。

(全球主要廠商LCD+LED總生產面積的對比情況)

這樣,京東方的成功模式也可以在中芯國際上複製:

在2-3年內完成14納米攻關,以28納米和14納米為主力,承接中高端手機晶片以外所有類型的邏輯晶片代工——TPU/NPU/礦機/中低端手機晶片等。

和國際同行打價格戰,以低於台積電同工藝的價格接單。

台積電的28/16納米屬於老產品,折舊少、成本低,因此中芯國際打價格戰的成本壓力更大。

引入積體電路產業基金和地方政府融資,讓重慶、合肥、成都、武漢等城市“競價開工廠”。

使用地方政府資金,在短時間內急劇擴張中芯國際產能。類似京東方一樣,在3-4年時間裡,將中芯國際的產能從全球第7上升到全球第2。

背靠地方政府資金,進行債務展期、延長折舊期等方式,攤薄成本。

其中涉及到一個重要問題——液晶面板和晶片都有一個顯著的“週期律”:

大部分時候,隨著產能增加、技術進步,價格不斷下跌。

每隔幾年出現一次新應用:如智慧手機、礦機、AI晶片等,短時間內晶片/面板供不應求,價格暴漲。

地方政府的功能就是為了應對這一波強週期。當然,政府也會因此獲得巨大好處。

其實,這也是韓國的路子。韓國人在晶片/面板領域經常是長時間蟄伏,忍住連續多年的虧損,把對手憋死,等待一波強週期賺個飽。

不管怎麼說, 產業升級的道路註定艱難而漫長,領跑者不會停步、極少犯錯、很難超越。但是,這是一件關乎國運、關乎地域發展、關乎個人命運的大事。躲不開、不能慫、只能上。

只是不要讓一時的“民族情緒”讓我們忽略現實的嚴峻,進而盲目相信中國芯的超越可以一蹴而就。

- END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