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唱花燈 回味那充滿青春的芳華歲月

學生時代, 我們喜歡唱歌, 雖然那時候沒有流行歌曲可唱, 但我們學會的許多歌曲至今還在傳唱不衰, 如今有些流行歌手, 都還會從那些老歌裡尋找到靈感, 翻唱出新的流行歌曲。 後來, 我們又學會了唱京戲, 許多經典唱腔也一直在不斷傳唱。 而對雲南本地的花燈滇戲, 卻一直不感興趣, 甚至以為太土而登不上大雅之堂。

從鄉下回到省城參加工作後, 1978年, 恰逢單位上組織文藝匯演。 當時我剛好調到工會工作, 於是也就參加了文藝演出活動的組織工作。 那時候, 改革開放剛剛開始, 宣傳隊可以不用演樣板戲,

而是提倡和鼓勵自編自演, 創作表現新時代的新作品。

由於我們單位承擔著全省的生豬、牛羊等鮮活商品的上調任務, 公司為了降低運輸成本, 除了拉豬用汽車之外, 牛和羊基本上都是由食品職工從遙遠的山區直接趕運到省城。 上級領導特別指示, 要我們創作表現艱苦的趕運生活的文藝作品。 多才多藝的工會李主席, 就創作了一首《我為革命趕牛羊》的男生小合唱, 演出後受到了上上下下的一致好評, 這首歌曲還被選送到雲南人民廣播電臺播出。 錄音那天, 我們合唱隊的幾位同事, 騎單車來到位於潘家灣的廣播電臺錄音室。 剛好碰到另一家公司也同時在錄音, 他們請來了花燈大師袁留安先生現場指導。

聽說我們公司要錄製一首趕運牛羊的歌曲, 袁老師便興致勃勃地指導一番。 還記得當時的情景, 袁老師拍著微微有點發福的肚子對我們說, 唱歌和唱花燈一樣, 講究的是用氣, 要發出丹田之氣。 既然是錄音, 可以不管樣子難瞧, 要儘量表現出最美最好的聲音奉獻給聽眾。

歌曲《我為革命趕牛羊》在電臺播出後, 上級領導又指示, 要求我們創作一出花燈小戲, 表現食品職工趕運牛羊的生活。 於是我們就坐下來合計, 我講述了一個在瀾滄江邊趕運牛羊巧遇發大水, 親身經歷的故事, 李主席靈感一發, 就寫出了花燈小戲的劇本《送羊》, 由於李主席會寫新詩, 又精通詩詞格律, 劇中的唱詞寫得非常精彩。 寫歌的時候, 我們哼著唱著就把曲譜好,

而對於花燈來說, 大家都一竅不通。 於是就想辦法找到了省花燈團專門譜曲設計音樂的尹釗先生, 大約才過了兩三天, 尹老師就將全部曲譜好了, 包括開幕閉幕的音樂和伴奏, 宣傳隊馬上刻蠟紙把劇本油印出來, 投入了排練。

當年演出花燈劇的油印劇本

大家拿著簡譜一唱, 第一次認識了許多花燈調的名稱, 如《走板》、《倒扳漿》、《道情》、《採花調》等等。 不唱不知道, 一唱才突然發現, 原來這花燈調居然還有這麼好聽。 花燈不同於滇戲, 基本上是在民歌的基礎上流傳而成的一種地方歌舞式的戲曲。 許多經典的唱段, 同時也是優秀的民歌, 如我們大家都十分熟悉的《猜調》、《耍山調》、《大茶山》、《繡荷包》等民歌其實就是花燈調, 而且已經編入了音樂學院的民歌教材。

整個劇中共有三個人物, 公社飼養員老倌雙晉大爹;食品站女收購員小高;食品採購員小王。 沖著好聽的花燈曲調, 我自告奮勇報名參加了演出, 得以在劇中擔任雙晉大爹這個角色, 財務上的傅會計出演採購員小王,

醫務室的文醫生出演收購員小高。 為了演好這場花燈小戲, 大家都動腦筋想辦法, 找到專業老師指導。 先是找到省滇劇團的碧金玉、毛永厚兩位老師, 為我們把演出的場次和各個角色的表演動作等編排好, 然後又找到了省花燈團的蔣麗華老師為我們彩排。

演出那天, 為了塑造表現好農村老倌的形象, 蔣麗華老師向我傳授了化妝術, 用酒精兌上松香, 把棉花做成的白鬍子粘在我的臉上。 果然效果不錯, 當時我才是個20歲出頭的夥子, 硬是裝扮成了白鬍子老倌, 一出場就博得了熱烈的掌聲。 只是演出結束後, 為了拔掉那些棉花鬍子費了不少的勁, 讓我很是疼了一陣。

學唱了一把花燈, 使我認識了雲南的花燈, 在以後的文藝排練中,花燈成為了大家喜愛的藝術形式。

如今時代發展了,單位上已經基本沒有了文藝宣傳隊這種形式,取而代之的是卡拉OK大家唱。但凡有機會,即使是在歌廳裡,我有時也會清唱一曲花燈調為大家助興,遇到能歌善舞的同齡人,他們還會和著節拍崴起來跳起來。也許,年輕的一代人看著奇怪,然而年輕人不可能理解,我們這是在回味那充滿青春的芳華歲月。(簫寒)

在以後的文藝排練中,花燈成為了大家喜愛的藝術形式。

如今時代發展了,單位上已經基本沒有了文藝宣傳隊這種形式,取而代之的是卡拉OK大家唱。但凡有機會,即使是在歌廳裡,我有時也會清唱一曲花燈調為大家助興,遇到能歌善舞的同齡人,他們還會和著節拍崴起來跳起來。也許,年輕的一代人看著奇怪,然而年輕人不可能理解,我們這是在回味那充滿青春的芳華歲月。(簫寒)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