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80後農民工”到“省總工會副主席”

央廣網北京4月28日消息2018年度全國五一勞動獎狀、獎章和全國工人先鋒號評選揭曉。 99個全國五一勞動獎狀、697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799個全國工人先鋒號今天上午受到表彰。 其中今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有290名產業工人受表彰, 占比超四成, 農民工占比創歷年最高紀錄。

徐露平, 一名80後農民工。 徐露平又是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勞動模範”、“十大新型農民工”、安徽省十佳“最美農民工”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這個月徐露平又當選為安徽省總工會兼職副主席。

一個農民工怎麼獲得了很多人想都想不到的榮譽呢?答案是,

徐露平作為一個長期在工地上幹活的農民工, 他並不沉淪、並不服輸, 愛思考、肯鑽研, 在工作中先後對各種工藝、工序、工具等進行革新和改造近70餘次, 為他走過的每一個工地確保工期和安全生產完成發揮了巨大作用, 並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1980年在安徽省肥東縣出生的徐露平, 成長在一個兄弟姐妹眾多, 父母以務農為生的農村家庭裡。 高中時期由於家境條件苦難, 16的他不得不輟學外出務工。 第一份工作去的是上海浦東國際機場, 當一名小泥工。 由於身材矮小, 力氣不足, 一周後就不得不離開了工地。 輾轉了幾個工地之後, 1998年合肥建社區, 徐露平到工地幹雜活, 一年多掙了近3000塊錢, 得知自己的初中同學兩個妹妹讀書沒錢時,

他全部借給了他們。 1999年徐露平在來到了中鐵四局湖北孝感環水湖大橋施工現場, 從事預應力張拉施工, 先後轉戰過中鐵四局杭州灣跨海特大橋, 京滬高鐵、合蚌高鐵、合福鐵路和連鹽鐵路等橋樑的預應力張拉工地。

從1999年到2008年這9年間, 是徐露平跟著老師傅們扎實學好作業能力的時間, 每到一處, 徐露平總是對照圖紙和施工規範邊學習、邊琢磨、邊總結。 遇到不懂的問題就去向經驗豐富的老師傅請教, 這也使他在張拉技術上得到突飛猛進的提高。 在自身技術能力得到一定的肯定和掌握一定的施工經驗後, 從2008年起, 徐露平開始針對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展開技改創新, 開始了他從一個普通農民工到工地上的“發明家”的轉變。

在大規模的高鐵建設中, 預製梁穿束是高鐵中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 2009年在合蚌高鐵下塘制梁場, 徐露平經過現場試驗後發現, 施工所需要的人工穿束要6-8人, 且需要耗時8小時左右。 為了省力省時, 徐露平開始對照圖紙和施工用具大量地琢磨、實驗和總結, 只要遇到困難的問題就虛心請教有張拉經驗的師傅。 很快在他的努力下, 成功發明了“鋼絞線自動穿束機”。 試驗證明, 機械穿束僅需2-3人, 且穿束用時不到5小時。 除此之外, 機械穿束比人工穿束鋼絞線每根至少節省材料15釐米, 僅此一項, 每片梁的成本節約就達700元左右。 徐露平的發明廣受歡迎, 很快“鋼絞線自動穿束機”成功推廣到九景衢鐵路常山縣制梁場、連鹽鐵路東海縣制梁場、京沈客專龍城區制梁場等近10個梁場,

僅此一項就為項目節約成本近三百萬元, 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2014年, 在連鹽鐵路東海縣制梁場擔任現場隊長期間, 一次施工現場的張拉過程中突然出現了鋼絞線滑絲現象, 當時一端的千斤頂退不下來了, 由於沒有退錨的工具和支架, 現場的施工人員一時束手無側。 得知情況的徐露平, 立馬建議使用槽鋼和鋼板代替支架, 把滑絲的鋼絞線給退了, 並整整用了8個小時。 險情解除過後, 徐露平開始思考如何避免這樣的情況再次發生, 最終他根據施工經驗設計並加工製作了一台退錨支架, 該支架留出足夠的操作空間保障了退錨的可操作性,

且製作模型簡單易加工增加了退錨支架的實用性。 此外, 徐露平還在工作中對各種工藝、工序、工具等進行革新和改造近70餘次。

徐露平是江淮丘陵地上走出來的一位農民工, 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 不斷地學習、鑽研, 對工作進行改進, 對工藝進行革新, 對工具進行發明創造, 在成就了自己的同時, 也為企業創造了效益, 為社會創造了價值。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