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尋訪異龍湖指天罩地的傳統漁具——無底罩

故鄉石屏有高原明珠異龍湖, 當地人親切把她譽為“母親湖”, 我生於上世紀70年代初期, 長於異龍湖畔素有“七十二灣”美譽之一的過細灣, 生於異龍湖畔, 喝著湖裡的水, 吃著湖裡的魚蝦長大, 心中難免會對這方水土有一種難以割捨的情結。

異龍湖裡的魚類品種眾多且味道鮮美, 在兒時的記憶中, 吃過湖裡的魚類品種為數不少, 什麼草魚、烏魚、鱔魚、花鰱、白鰱、鯽魚、江鰍、青魚、斑魚、鱤條……, 見過湖裡的傳統捕魚工具也是甚多, 什麼絲網、竹罩、斑籠、排鉤、夾網、拉網、拉耙、吊籠……。 在異龍湖歷史變遷中, 隨著天災和人為因素的干預, 異龍湖歷史上飽經過幾多劫難, 每一次重創, 均使她傷痕累累。 異龍湖每一次歷經“病痛”的“折磨”和“醫治”雖說均能“康復”, 但留在自身心裡的那種痛無法言表, 伴隨著每一次的創傷, 異龍湖裡的部分水生植物、魚類和傳統漁具均要滅絕消失,

淡出人們視線, 細細盤點在異龍湖水面上出現的各種傳統捕魚工具, 後現代的人能認識多少?又有多少還能留在先人們的記憶之中呢?

眾所周知, 有江河湖海分佈的地方, 均能盛產各種魚類, 各地捕魚的工具也是不盡相同。 從小生活在異龍湖畔,

見過的各種捕魚工具雖說為數不少, 但有一種傳統捕魚工具——無底罩從未認識過, 是在我的家鄉漁翁們不使用無底罩捕魚?還是在我出生後的那個年代無底罩就已經徹底消失了?這成為了縈繞在心底的一個疑團?2017年初嚴冬時節的某一天清晨, 在異龍湖畔羅色灣拍片創作小憩之餘, 偶遇村子中古稀漁翁楊所文, 家在湖畔, 在異龍湖捕了幾十年魚的楊大爺和我聊起了捕魚趣事, 與他的聊天描述中, 我斷言, 他可以算得上是位捕魚高手, 他對湖裡的各種捕魚工具如數家珍向我一一陳述, 什麼絲網、斑籠、排鉤、夾網、吊籠他都能熟練操作捕魚。 記得楊老在和我閒聊時, 提及過在石屏異龍湖傳統捕魚工具中, 有一種傳統的捕魚工具——無底罩在滇南屬異龍湖獨有,
屬異龍湖漁民獨創。 隨著社會的發展, 異龍湖封湖禁漁的實施, 漁民的急劇減少, 無底罩這一傳統的捕魚工具很難再看得見了, 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這是楊老在與我聊天中給我透漏出的信息。 從小生於異龍湖畔, 現又喜好攝影, 能否運用手中的鏡頭來為無底罩留下本真?能否為生於我的這塊故土做點什麼事?我還能零距離再拍到無底罩?策劃-尋訪-採訪-拍攝-漁翁-道具-場景再現-留真, 這成為了2017年盛夏我的攝影創作主題。

自進入攝影圈玩攝影近20年來, 在故鄉異龍湖水面上拍到漁翁利用各種漁具捕魚的鏡頭不少, 但象楊所文漁翁吹得神乎其神的無底罩捕魚方式至今從未進入過我的視線, 難道今生就要與它失之交臂留下遺憾?還是深入尋訪找到蹤跡為漁翁生活留真?無底罩是一種什麼樣的捕魚工具?它幹麼會叫無底罩?無底也能捕魚?它有什麼特點?它如何操作?它能捕到什麼魚類?2017年盛夏, 我在異龍湖畔冒合村開始了尋訪無底罩之旅。 冒合村位於異龍湖畔,人口眾多,歷史上冒合村村民都是以捕魚為生,“田無丘來地無塊,打只小船漂四海”,描述的就是異龍湖畔冒合村漁民的真實寫照。冒合村現年61歲的花甲老翁孫榮裕介紹,冒合村村民在整個異龍湖畔捕魚起步歷史較早,發明獨創的各種捕魚工具較多,絲網、須籠、吊籠、無底罩等傳統捕魚工具,均屬冒合漁民獨創。

在家中,孫榮裕說,自己8歲開始在異龍湖捕魚,以前異龍湖魚多好捕,各種捕魚工具也盛行,打無底罩也較為常見,孫老說,異龍湖上的無底罩發源于冒合村,無詳細史料記載,據世代口傳得知,無底罩距今約有120餘年歷史,它的發明和廣泛運用,是廣大漁民聰明的體現,智慧的結晶。孫榮祿介紹,70年代在生產隊幹工分時,自己因擅長捕魚,還被生產隊分到湖上捕魚換工分,他說,當初湖裡魚多,用無底罩什麼魚類都可以捕到,捕得最多的一罩可以到200餘斤。無底罩究其是一種什麼捕魚工具?它的結構如何?它如何操作?據孫榮裕介紹,因無底罩無底,此漁具的名字就是由此而來,它由罩圈、罩杆、罩網、罩繩、銷釘五大部件組成,罩圈和罩杆的材質選擇必須是竹子,不能用其它材質代替,圓圓的罩底不是由一根完整的竹子組成,而是由三根粗細均勻、長短相等的竹子根部部分組成,竹子中間和頂部部分不可以選作罩圈,一根罩圈的直徑一般在1.5至2米左右,選擇竹子根部做罩圈主要是此部位堅硬度好,耐用,罩杆也是由三根粗細均勻、長短相等的竹子組成,罩網使用的線必須是日本進口的尼龍線,此線柔韌度好,結實耐用。

孫榮裕說,無底罩看似簡單,但選材講究,異龍湖裡的無底罩市場上無現貨可賣,都是由漁民買回尼龍線、竹杆、銷釘自己回家編織加工而成。無底罩的製作先是把罩網織好後,在三根罩圈接頭處摳上巢,把罩杆牢牢綁在罩圈上,三根罩杆在罩圈上的距離要相等,把罩網底部圈在罩圈裡,把罩杆包在罩網內,在每根罩杆之間的罩網上拴上三條線,三根罩杆共九條線彙集成一條,罩杆頂部彙集在一起用銷釘固定,罩網上的匯流排結圈掛在銷釘上。罩網的設置高度可根據捕魚區域的水位深淺而定,水深可設置高一點,水淺可設置低一點。搖槳出湖攜帶無底罩捕魚,經驗老道的漁翁無論水位深淺,可根據水中冒出的水泡,可辨別出是何種魚,數量多少,蕩著漁舟,尾隨著水中冒出的水泡,瞄準時機,雙手拎起無底罩,一罩按進水裡,把罩杆頂部的網繩迅速放下,魚帶著罩網,四處逃竄,罩網把越拖越緊,漁翁瞅準時機,把罩抬起放回船艙,魚就自然被捕獲成為了漁翁囊中之物了。

聽完孫老對無底罩捕魚操作的口頭描述,我急忙問他,現在冒合村還能看到無底罩?現在的漁翁還會有人使用無底罩?他說,找找看,應該還能找到。我心頭暗生竊喜,連忙在冒合村打探起無底罩蹤跡來,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村子中,我果然找到了現年62歲的漁翁孫智華,他說,他家中還留有無底罩,他完全支持配合我在異龍湖上完成無底罩拍攝工作。作了詳盡策劃交接後,一個星期後的清晨,天剛蒙亮,孫老披著蓑衣,戴著斗笠,搖槳蕩舟,馱著無底罩,出現在了煙波浩渺的異龍湖水面上。身在異龍湖,舉起相機,雙眼凝視著漁翁,此情此景,大腦中浮現出異龍湖民歌《打漁漢子》,“一床蓑衣一竹竿,一頂草帽一酒罈,一隻小船一張網,一口羅鍋煮饅饅,湖當家來船當房,一條漢子打漁郎”。孫老搖槳蕩舟,雙眼盯著水面,在異龍湖水面上不停穿梭搜尋目標,待瞄準時機,他雙手迅速拎起無底罩,把罩使勁按進了水裡,開始了漁翁使用無底罩捕魚的前景再現。水中是孫老拎著無底罩指天罩地來回穿梭捕魚的身影,岸上,我平心靜氣,瞄準目標,不停按動快門“狂轟亂炸”。在寬闊的湖面上,一連打了幾罩,孫老一無所獲,他告訴我,現在,異龍湖通過治理,湖水關得滿,湖裡的水草少,很難發現魚。我站在岸邊,無心顧及孫老一無所獲的心情,只管哢嚓哢嚓按動快門,我想到的是儘量透過鏡頭,還原歷史,還原漁翁打罩精彩一瞬。

烈日當空,豔陽高照,孫老蕩著漁舟踏上了回家之路,我舉起相機,透過取景框,目送他消失在了天際邊。

通訊員 孔賓 攝影報導

冒合村位於異龍湖畔,人口眾多,歷史上冒合村村民都是以捕魚為生,“田無丘來地無塊,打只小船漂四海”,描述的就是異龍湖畔冒合村漁民的真實寫照。冒合村現年61歲的花甲老翁孫榮裕介紹,冒合村村民在整個異龍湖畔捕魚起步歷史較早,發明獨創的各種捕魚工具較多,絲網、須籠、吊籠、無底罩等傳統捕魚工具,均屬冒合漁民獨創。

在家中,孫榮裕說,自己8歲開始在異龍湖捕魚,以前異龍湖魚多好捕,各種捕魚工具也盛行,打無底罩也較為常見,孫老說,異龍湖上的無底罩發源于冒合村,無詳細史料記載,據世代口傳得知,無底罩距今約有120餘年歷史,它的發明和廣泛運用,是廣大漁民聰明的體現,智慧的結晶。孫榮祿介紹,70年代在生產隊幹工分時,自己因擅長捕魚,還被生產隊分到湖上捕魚換工分,他說,當初湖裡魚多,用無底罩什麼魚類都可以捕到,捕得最多的一罩可以到200餘斤。無底罩究其是一種什麼捕魚工具?它的結構如何?它如何操作?據孫榮裕介紹,因無底罩無底,此漁具的名字就是由此而來,它由罩圈、罩杆、罩網、罩繩、銷釘五大部件組成,罩圈和罩杆的材質選擇必須是竹子,不能用其它材質代替,圓圓的罩底不是由一根完整的竹子組成,而是由三根粗細均勻、長短相等的竹子根部部分組成,竹子中間和頂部部分不可以選作罩圈,一根罩圈的直徑一般在1.5至2米左右,選擇竹子根部做罩圈主要是此部位堅硬度好,耐用,罩杆也是由三根粗細均勻、長短相等的竹子組成,罩網使用的線必須是日本進口的尼龍線,此線柔韌度好,結實耐用。

孫榮裕說,無底罩看似簡單,但選材講究,異龍湖裡的無底罩市場上無現貨可賣,都是由漁民買回尼龍線、竹杆、銷釘自己回家編織加工而成。無底罩的製作先是把罩網織好後,在三根罩圈接頭處摳上巢,把罩杆牢牢綁在罩圈上,三根罩杆在罩圈上的距離要相等,把罩網底部圈在罩圈裡,把罩杆包在罩網內,在每根罩杆之間的罩網上拴上三條線,三根罩杆共九條線彙集成一條,罩杆頂部彙集在一起用銷釘固定,罩網上的匯流排結圈掛在銷釘上。罩網的設置高度可根據捕魚區域的水位深淺而定,水深可設置高一點,水淺可設置低一點。搖槳出湖攜帶無底罩捕魚,經驗老道的漁翁無論水位深淺,可根據水中冒出的水泡,可辨別出是何種魚,數量多少,蕩著漁舟,尾隨著水中冒出的水泡,瞄準時機,雙手拎起無底罩,一罩按進水裡,把罩杆頂部的網繩迅速放下,魚帶著罩網,四處逃竄,罩網把越拖越緊,漁翁瞅準時機,把罩抬起放回船艙,魚就自然被捕獲成為了漁翁囊中之物了。

聽完孫老對無底罩捕魚操作的口頭描述,我急忙問他,現在冒合村還能看到無底罩?現在的漁翁還會有人使用無底罩?他說,找找看,應該還能找到。我心頭暗生竊喜,連忙在冒合村打探起無底罩蹤跡來,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村子中,我果然找到了現年62歲的漁翁孫智華,他說,他家中還留有無底罩,他完全支持配合我在異龍湖上完成無底罩拍攝工作。作了詳盡策劃交接後,一個星期後的清晨,天剛蒙亮,孫老披著蓑衣,戴著斗笠,搖槳蕩舟,馱著無底罩,出現在了煙波浩渺的異龍湖水面上。身在異龍湖,舉起相機,雙眼凝視著漁翁,此情此景,大腦中浮現出異龍湖民歌《打漁漢子》,“一床蓑衣一竹竿,一頂草帽一酒罈,一隻小船一張網,一口羅鍋煮饅饅,湖當家來船當房,一條漢子打漁郎”。孫老搖槳蕩舟,雙眼盯著水面,在異龍湖水面上不停穿梭搜尋目標,待瞄準時機,他雙手迅速拎起無底罩,把罩使勁按進了水裡,開始了漁翁使用無底罩捕魚的前景再現。水中是孫老拎著無底罩指天罩地來回穿梭捕魚的身影,岸上,我平心靜氣,瞄準目標,不停按動快門“狂轟亂炸”。在寬闊的湖面上,一連打了幾罩,孫老一無所獲,他告訴我,現在,異龍湖通過治理,湖水關得滿,湖裡的水草少,很難發現魚。我站在岸邊,無心顧及孫老一無所獲的心情,只管哢嚓哢嚓按動快門,我想到的是儘量透過鏡頭,還原歷史,還原漁翁打罩精彩一瞬。

烈日當空,豔陽高照,孫老蕩著漁舟踏上了回家之路,我舉起相機,透過取景框,目送他消失在了天際邊。

通訊員 孔賓 攝影報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