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寬頻上傳速率嚴重不對等,聯通、電信、移動的吃相還不算很難看

近年來, 隨著移動和固定互聯網提速降費持續推進, 相應的套餐資費也大幅下降, 而長途通話、漫遊費更是載入了史冊, 緊接著流量漫遊也將於7月1日後成為歷史。

這些都是我們看得見的實實在在的變化;但是對於固定互聯網(寬頻上網)方面, 大家只看見了提速降費, 從1M到2M, 再從4M到8M, 一直到現在的100M光纖入戶, 我們看見的寬頻速度確實在提升, 但這裡面主要提升的是寬頻下載速度, 而上傳速度就無人問津了。

有人可能會說下載速度上去了就夠了,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 你和家人用語音視頻聊天時的尷尬場景?語音視訊訊號時斷時續的, 你以為是信號不好?誠然有這部分原因, 但更多的還是上傳頻寬不夠用, 導致了網路卡頓。 上傳速率與下載速率嚴重不對等, 大多數停留在2-4兆這樣的超低水準, 甚至從未有過詳細的官方統計資料, 在如今社交分享的大趨勢下嚴重滯後於時代。

現在工信部終於著手解決這個痛點了。 在2018年一季度工業通信業發展情況發佈會上聞庫表示:針對使用者關心上行速率的問題, 今年將推動這項工作, 上半年將出臺相關的上行速率的標準。

寬頻上傳速率嚴重不對等

在談不對等前我們要先明白兩個名詞:網速和頻寬。

網速是你在互聯網高速公路上能跑多快:你的信號傳到伺服器, 伺服器回應再返回資料的時間。 所以這個網速實際上是你的資料到達伺服器再返回你的設備上的路程和時間關係, 另外就是看電信運營商了。 韓國全國的PING(PING值是用來描述網路延遲的一個數值, 以毫秒為單位。 PING值越低說明網路延遲越低, 網路品質越好。 )都在20ms以下, 相比而言我們的延時就比較高了很多伺服器的ping都在100-200ms左右, 跨網的就更恐怖了, 主要是因為我們國家太大了, 以及聯通、電信等運營商的問題(基本和你的電腦沒關係 )。

頻寬是互聯網高速公路上允許跑多少資訊:是電信設備給你設置的資料單位時間傳送的資料的最大值。 電信運營商 IDC機房所提供的頻寬單位為bps(或b/s), 這裡面給出的b=bit 而我們電腦中通常用的是Byte(位元組)1 Byte=8 bit, 因此2M的頻寬即為:2/8=0.25MB/S 0.25Mb*1024=256Kb 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下載速度了(2M即2Mbps=256KB/S), 也就是說電信運營商允許我們一秒鐘最多能得到256KB的資料。 這裡小編總結了一個寬頻計算公式:幾兆頻寬×1024÷8=幾KB/s。

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這個頻寬的問題。

光纖的傳輸理論速度的確很快, 但並不是說隨便拉出一條光纖都會有這個能力。 正如德國的路平坦厚實連限速都沒有, 不丹的高速公路卻連中國的村道都不如。 影響公路性能的因素是和配套設施,而光纖也有線徑和透明度的要求。當然簡單來說光纖的理論頻寬仍然是很大的,但影響“資料流程量”的因素並不僅僅在於道路的寬度,更在於交換機和路由器的運行效率。在實際工藝中,我們的通信線纜是以玻璃絲為內核的光纖,但通信設備裡的資料收發器件也都是以電路為基礎的積體電路,並不具有直接處理光信號的能力。

以現在主流的GOPN(GPON為FSAN‘全業務接入網’組織自90年代後期發展的最新寬頻PON標準)光寬頻來說,上行是通過TDMA(時分複用)的方式傳輸資料,上行鏈路被分成不同的時隙,根據下行upstream bandwidth map欄位來給每個ONU分配上行時隙,這樣所有的ONU就可以按照一定的秩序發送自己的資料了,不會產生為了爭奪時隙而衝突。簡而言之:下行使用者間採用廣播式,雙工方式為波分雙工,上行方向的多址採用時分多址。

運營商的OLT(optical line terminal:光線路終端)設備出來的光路經過無源分光器分為很多份,常見的有64份,這64根光纖為使用者的入戶光纖。 其同一個OLT設備下行使用者之間採用廣播式發送,用戶的光貓只解碼自己的部分,不是自己的部分丟棄不做處理,而在上行方向,採用時間來區分同一OLT下面的不同用戶,只有在自己的發送時刻光貓才允許發送資料。

這裡面一個關鍵的設備就是無源分光器,無源即沒電源,而我們知道光是類比信號,而光纖通信中,是通過光這種類比信號去承載數位資訊的。因為無源分光器不對光信號進行任何的放大,解碼等,僅僅通過物理光學原理將1路光信號變了多路,比如64路,而這64路承載的資訊完全相同的,然後這64路光路進了不同用戶家裡面,用戶的光貓將對光信號進行類比到數位電信號的轉化,轉化完變成數位二進位資訊後,將會與自己的硬體註冊資訊進行比對,只解碼屬於屬於自己的部分。

上行方向上,OLT能檢測到線路時延並通知同一個OLT下的光貓,計算並通知每個光貓的上行發送時刻,任一時刻,同一OLT下有且僅有一個光貓在發送資料,其他同光路的光貓採用靜默狀態。因為這樣的特殊結構,上下行使用者的資源實際上並不同,所以當前的光寬頻,一般下行遠大于上行。如果拉一條專線是可以一致的。

簡單來說有兩個原因:一是,DSL、PON都是不對稱的,下行高於上行(所以使用者理論上行速度就小於下行,必須限速來限制P2P等應用,以免某個用戶的上行過高,影響其他用戶)。二是大局域網的規劃。

聯通、電信、移動的吃相還不算很難看

按照我的瞭解,運營商會通過雙重限速來確定你的網速的,一個是帳號,一個是AD節點機的埠,比如說,你申請的是2M,那麼給你的帳號和節點機的埠就會限制為2M,通常因為用戶連接路由器的路由不同、線路品質的損耗、伺服器的負載等等原因,下載速度往往低於256KB/S,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假寬頻一說。此外,因為種種原因,有的運營商有時會略略提高一下限速,比如:你申請的是16M,電信運營商給你做的限速可能會是18M,抵消各種損耗,這樣以達到讓你有16M的峰值體驗,但不全是。

還有一種情況是電信運營商號稱自己是“百兆光纖”,但實際上是多人共用一根線纜,如同多輛車,共同使用一條高速公路,如果用戶(車輛)的數量太多,再寬的路(光纖)也會擁擠不堪。這種情形在很多公司裡(一公司的人都用一根網線)都很常見,沒人用的時候爽到飛,上班時間堵成狗。此外,因為很多網站的IDC在不同運營商的機房裡,互聯網上70%主機在電信機房裡,聯通網路訪問電信的IDC機房,也是會被限速。

十幾年前的ADSL時代由於xDSL技術的限制,上傳速率就遠遠小於下載速率。現在除了ADSL,還有FTTB(網線進戶)、FTTH(光纖進戶)等接入方式。FTTB(網線進戶)、FTTH(光纖進戶)技術上是支援上下行對稱速率。

由於大部分用戶上傳需求很少,即便有也是偶爾上傳一下,所以各種接入方式的上傳速率還是沿襲ADSL時代的設置,即遠小於下載速率。因為流量有成本,雖然一般的寬頻不按流量多少計價,但流量是有成本的。而現在寬頻沿襲ADSL時代的設置,一般按照下載速率來定價格。如果不沿襲ADSL時代的設置,那麼寬頻的定價因素就要多1項,就是上傳速率。那麼提升上傳速率該怎麼定價呢?有兩種可能:

一是、上傳速率越大定價越高

那麼問題來了:辦寬頻時有多少使用者能知道他自己需要多少上傳頻寬?給他辦高了肯定嫌電信貴,辦低了說不定哪天他有上傳需求發現速度慢,又嫌電信黑……

二是、價格不變,上傳速率根據使用者的接入方式確定,能支援多少就給多少,最多不超過下載速率

那麼問題又來了:現在ADSL老用戶還是很多的,他們看到那些FTTB、FTTH的新用戶花同樣的錢,享受到的上傳速率比自己高N倍,肯定有一些人去鬧,要麼退費,要麼改光纖。退費的話對電信來講幾乎不可能,光纖建設也沒那麼簡單,比如偏遠山區或者即將拆遷地區肯定不會考慮去建設;城裡社區的話碰到物業收高價甚至天價進場費也不會去建設,只能幹瞪眼。符合條件建設一下也要幾個月。

寫在最後:

完全的N*N網路成本太高(只有特殊機構玩得起),所以互聯網是個樹狀的靜態管道,骨幹網是共用的,不限制頻寬無法做網路規劃和優化,人都是貪婪的,傾向於利益最大化,後果就是網路堵塞。相對來說國有大型電信運營商(聯通、電信、移動)的吃相還不算很難看,通過合理的網路規劃 (單戶限速、負載均衡)基本可以保障平時應有的頻寬速率。

影響公路性能的因素是和配套設施,而光纖也有線徑和透明度的要求。當然簡單來說光纖的理論頻寬仍然是很大的,但影響“資料流程量”的因素並不僅僅在於道路的寬度,更在於交換機和路由器的運行效率。在實際工藝中,我們的通信線纜是以玻璃絲為內核的光纖,但通信設備裡的資料收發器件也都是以電路為基礎的積體電路,並不具有直接處理光信號的能力。

以現在主流的GOPN(GPON為FSAN‘全業務接入網’組織自90年代後期發展的最新寬頻PON標準)光寬頻來說,上行是通過TDMA(時分複用)的方式傳輸資料,上行鏈路被分成不同的時隙,根據下行upstream bandwidth map欄位來給每個ONU分配上行時隙,這樣所有的ONU就可以按照一定的秩序發送自己的資料了,不會產生為了爭奪時隙而衝突。簡而言之:下行使用者間採用廣播式,雙工方式為波分雙工,上行方向的多址採用時分多址。

運營商的OLT(optical line terminal:光線路終端)設備出來的光路經過無源分光器分為很多份,常見的有64份,這64根光纖為使用者的入戶光纖。 其同一個OLT設備下行使用者之間採用廣播式發送,用戶的光貓只解碼自己的部分,不是自己的部分丟棄不做處理,而在上行方向,採用時間來區分同一OLT下面的不同用戶,只有在自己的發送時刻光貓才允許發送資料。

這裡面一個關鍵的設備就是無源分光器,無源即沒電源,而我們知道光是類比信號,而光纖通信中,是通過光這種類比信號去承載數位資訊的。因為無源分光器不對光信號進行任何的放大,解碼等,僅僅通過物理光學原理將1路光信號變了多路,比如64路,而這64路承載的資訊完全相同的,然後這64路光路進了不同用戶家裡面,用戶的光貓將對光信號進行類比到數位電信號的轉化,轉化完變成數位二進位資訊後,將會與自己的硬體註冊資訊進行比對,只解碼屬於屬於自己的部分。

上行方向上,OLT能檢測到線路時延並通知同一個OLT下的光貓,計算並通知每個光貓的上行發送時刻,任一時刻,同一OLT下有且僅有一個光貓在發送資料,其他同光路的光貓採用靜默狀態。因為這樣的特殊結構,上下行使用者的資源實際上並不同,所以當前的光寬頻,一般下行遠大于上行。如果拉一條專線是可以一致的。

簡單來說有兩個原因:一是,DSL、PON都是不對稱的,下行高於上行(所以使用者理論上行速度就小於下行,必須限速來限制P2P等應用,以免某個用戶的上行過高,影響其他用戶)。二是大局域網的規劃。

聯通、電信、移動的吃相還不算很難看

按照我的瞭解,運營商會通過雙重限速來確定你的網速的,一個是帳號,一個是AD節點機的埠,比如說,你申請的是2M,那麼給你的帳號和節點機的埠就會限制為2M,通常因為用戶連接路由器的路由不同、線路品質的損耗、伺服器的負載等等原因,下載速度往往低於256KB/S,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假寬頻一說。此外,因為種種原因,有的運營商有時會略略提高一下限速,比如:你申請的是16M,電信運營商給你做的限速可能會是18M,抵消各種損耗,這樣以達到讓你有16M的峰值體驗,但不全是。

還有一種情況是電信運營商號稱自己是“百兆光纖”,但實際上是多人共用一根線纜,如同多輛車,共同使用一條高速公路,如果用戶(車輛)的數量太多,再寬的路(光纖)也會擁擠不堪。這種情形在很多公司裡(一公司的人都用一根網線)都很常見,沒人用的時候爽到飛,上班時間堵成狗。此外,因為很多網站的IDC在不同運營商的機房裡,互聯網上70%主機在電信機房裡,聯通網路訪問電信的IDC機房,也是會被限速。

十幾年前的ADSL時代由於xDSL技術的限制,上傳速率就遠遠小於下載速率。現在除了ADSL,還有FTTB(網線進戶)、FTTH(光纖進戶)等接入方式。FTTB(網線進戶)、FTTH(光纖進戶)技術上是支援上下行對稱速率。

由於大部分用戶上傳需求很少,即便有也是偶爾上傳一下,所以各種接入方式的上傳速率還是沿襲ADSL時代的設置,即遠小於下載速率。因為流量有成本,雖然一般的寬頻不按流量多少計價,但流量是有成本的。而現在寬頻沿襲ADSL時代的設置,一般按照下載速率來定價格。如果不沿襲ADSL時代的設置,那麼寬頻的定價因素就要多1項,就是上傳速率。那麼提升上傳速率該怎麼定價呢?有兩種可能:

一是、上傳速率越大定價越高

那麼問題來了:辦寬頻時有多少使用者能知道他自己需要多少上傳頻寬?給他辦高了肯定嫌電信貴,辦低了說不定哪天他有上傳需求發現速度慢,又嫌電信黑……

二是、價格不變,上傳速率根據使用者的接入方式確定,能支援多少就給多少,最多不超過下載速率

那麼問題又來了:現在ADSL老用戶還是很多的,他們看到那些FTTB、FTTH的新用戶花同樣的錢,享受到的上傳速率比自己高N倍,肯定有一些人去鬧,要麼退費,要麼改光纖。退費的話對電信來講幾乎不可能,光纖建設也沒那麼簡單,比如偏遠山區或者即將拆遷地區肯定不會考慮去建設;城裡社區的話碰到物業收高價甚至天價進場費也不會去建設,只能幹瞪眼。符合條件建設一下也要幾個月。

寫在最後:

完全的N*N網路成本太高(只有特殊機構玩得起),所以互聯網是個樹狀的靜態管道,骨幹網是共用的,不限制頻寬無法做網路規劃和優化,人都是貪婪的,傾向於利益最大化,後果就是網路堵塞。相對來說國有大型電信運營商(聯通、電信、移動)的吃相還不算很難看,通過合理的網路規劃 (單戶限速、負載均衡)基本可以保障平時應有的頻寬速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