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動漫>正文

他拜師曹雪芹後人,將蟲殼、玉蘭變成立體漫畫!

這世間有門神奇的手藝

製作的材料需要到樹林子、中藥鋪

甚至“垃圾桶”裡去尋找

從樹林子, 中藥鋪獲得的材料, 猜猜都有什麼

上至老北京的五行八作、市井百態

下到眼前兒的一帶一路、中國足球

它的題材“只有你想不到的”

一帶一路, 一路向前

面對危險來臨時每個人不同的狀態, 足球也可以很幽默

曾被世界各種藝術形式進行再創作的《最後的晚餐》

拿蟬蛻製作四肢

玉蘭花骨朵(辛夷)為軀幹

再配上用各種家庭廢料製作的

桌椅板凳、胡同街景、車馬駝隊

……

它就是誕生自老北京中藥鋪南慶仁堂

有著“立體漫畫”之稱的毛猴

用家庭廢料製作的桌椅板凳

“毛猴表現的全是百姓的生活。 我當時總結了毛猴的三句話:記憶生活, 評說生活, 娛樂生活”

說上面這番話的人叫邱貽生

做毛猴這門手藝已有三十多年

其也是北京毛猴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

拜師二十年

他獲獎無數

但獎盃卻被放在了展架最上層

就連非遺傳承人那塊兒牌子

也被掛到屋內不起眼的地方

而顯眼的地方,除了一組組毛猴作品

就是他與師父曹儀簡先生的照片

他與師父的照片,掛在屋內最顯眼的地方

“曹老師是行裡公認的,按現在年輕人的叫法——NO.1”

師父在上、作品在下,虛名則扔到身後

邱貽生開始喜歡並走上毛猴創作之路

就是看到了曹老師那件拉洋車的毛猴作品

邱貽生收藏的曹儀簡先生毛猴作品

“在我一哥哥的朋友家,起初想拜師學油畫,突然看見這個了,‘完了,什麼都不學了,把毛猴抓起來了’。這件作品太幽默了,頭一眼看見,就睡不著覺了,滿腦子裡就是它”

肢體語言傳神的毛猴車夫

1987年9月

邱貽生完成了自己第一件作品——滑雪的毛猴

但這件作品離毛猴應達到的“有神”標準差得還很遠

自己玩不轉,就需要拜師來請教

第一件作品,滑雪的毛猴

拜師,這個過程邱貽生用了二十年的時間

他想拜師的曹儀簡先生

是曹雪芹後人

除了毛猴技藝精湛,

還研究紅學,知識豐富,且有問必答

但就是堅決不收徒

原因無他

“老先生覺得年輕人堅持不下來”

二十年拜師不得的邱貽生,曾有過打退堂鼓的想法

按邱貽生的話講

有點打退堂鼓了

最後在朋友和那本“殺手剪”的共同作用下

邱貽生得償所願

成為曹儀簡先生毛猴製作技藝唯一弟子

邱貽生的“殺手剪”

“自己做了本剪報,從認識師父的那天開始,所有見到關於師父的報導——雜誌、報紙,全都剪下來了,貼了上去。最後拜師沒轍了,突然發現有本這書,然後找了一個朋友送過去。師父一看這個剪報,眼淚都快流下來了,當時就答應了。2008年做了一個拜師會,師父和師母,磕頭的徒弟,師父就收了我一個”

掛在工作室顯要位置的曹儀簡先生收徒照片

和其他師徒之間或親自示範

或口傳心授技藝不同的是

曹先生沒有教邱貽生製作技藝

而是主聊創意

怎麼讓毛猴活起來

抓住人心

更有深層次的內涵

用毛猴表現每日為子女占車位的父母

跟著師父學的不僅是手藝

還有老先生那種堅持的精神

“老先生值得敬佩的,就是堅持。師父知識淵博,把民間的這個不很受市場重視的東西,堅持下來,這股子韌勁,也是我在今後需要把持的東西”

生在北京,為時代發聲

毛猴誕生自北京

其主要題材也是表現老北京文化

邱貽生製作的老北京主題毛猴作品

老廠甸、老天橋

胡同裡的春夏秋冬、家長里短

老北京炙子烤肉,站著踩條凳的武吃

在邱貽生看來

毛猴表現的全是百姓的生活

且老北京的文化

也都是接地氣的老百姓創造出來的

“平民文化裡還有行當文化,就叫賣來說,這個禮拜來了個嗓門亮的,好聽的,他的生意就好。過去胡同從早到晚:一早有早點,八九點鐘上菜、上肉,生熟肉都有;到中午下午,古董、剃頭的”

看邱貽生的毛猴作品

對於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來說

滿滿的都是對過去的回憶

“打小在四九城裡長大,你的一招一式,受到北京文化特別大的影響,周圍接觸到的人,老家兒,見識的,關鍵是你玩的東西,都跑不遠。腦子裡也就印死了北京的老玩意。”

背景密密麻麻的地鐵圖,預示著新北京的到來

不要以為毛猴藝術只局限於“懷舊老北京”

邱貽生的《最後的晚餐》《一帶一路》《球迷的痛》

早把毛猴從北京這個地界兒

玩到了世界舞臺

懷舊的同時

不忘為時代發聲

《最後的晚餐》

《殺毒軟體》,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呢?大家可以猜一猜

“你活在這個時代,是有時代特徵的。毛猴出自老北京,以展現老北京為主,但是不妨礙對於現代的評說。幽默、諷刺,需要再創造”

猴?還是人?

不足4釐米高的毛猴,雖名中帶“猴”

但不能往猴上理解

他肯定是一個人物

在邱貽生工作臺上擺著一組尚未完成

反映老北京過年前置辦年貨的毛猴作品

洋車上的大老爺

路邊拎著點心匣子和肉的行人

抱著公事包的先生

……

毛猴沒有眼睛

但這內心戲份卻是滿滿

“毛猴貌似沒有眼睛,但一定要把他的神態抓住。這個老爺子看誰呢?盯著這塊肉呢!過去人的生活,不是想吃什麼就能吃什麼……這就是神”

人是群居動物,需要交流

人還有欲望,要把人的心態都表現出來

“毛猴的臉全一樣,但你要融入這個故事就不一樣了。實際上它的表情是在你心理上呈現,不是表面上”

蟬蛻的鼻子做頭

大爪子用來做腿,分左右

胳膊相對來說分界不明顯

但嚴謹的情況下同樣分左右

“挑選蟬蛻左右腿時,對著自己的腿,腿外側圓弧狀、內部是平直的,所以是左腿。想像不出來應該做什麼姿勢,就對著鏡子找感覺”

毛猴仔細看的話還要分五指

脊柱直立、側彎,肩膀高低、胯骨高低

都需根據設計的毛猴姿態進行對應加工

……

邱貽生學過畫畫

對於人體結構的嚴謹性同樣被帶到毛猴創作當中

“對人體結構要有瞭解,還需要從人物的感情上去揣摩。一招一式,喜怒哀樂,於肢體的表現上,都有特定的路數”

製作毛猴的過程于邱貽生看來

對自己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對觀者則要建立起互動

“從做的第一件到現在,不斷地往裡添加你的知識。知識怎麼來?從你的生活中來……展現毛猴所有的狀態,不用開臉。他的一招一式,是要和觀者建立起互動的感覺”

樹林子、中藥鋪、垃圾桶

製作毛猴

會用到蟬蛻和辛夷等藥材

但這不是說今天你到中藥鋪就能買到合適的材料

“大傢伙兒說中藥鋪都有賣的,但像蟬蛻在中藥鋪很占地,必須抓碎了”

邱貽生做毛猴用的蟬蛻

為了達到自己的使用要求

每年7月他都要帶著乾糧

去順義或者通州的樹林裡去採集

這個過程很艱辛

邱貽生的身後,是他分門別類儲存製作材料的櫃子

比起做單體毛猴

場景道具製作更要費時費工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

這些道具很多都來自於

準備扔到垃圾桶內的家庭廢料

盒子內的樂器、扇子、點心匣子、包、肉等道具,很多都是用廢料製作

“毛猴製作利用很多家庭廢料去做道具,這一點和環保又很貼近了。把垃圾變成藝術品,放到這裡擺著也是功德無量的事。所以說毛猴方方面面都值得人們去欣賞”

易開罐拉環、廢紙殼、拆解的手機零件

還有一些都分辨不出原來是做什麼的東西

都被邱貽生拿到了他的工作室內

準備變廢為寶

易開罐的拉環

“我不僅說自己家的‘垃圾’都留下了,去別人家,你像破紙盒子,有些要扔的,我都撿回來”

一塊兒原本碎裂的手機螢幕

讓邱貽生拿來做成了電視

上面破損的地方

展現的是國足又輸球

球迷憤怒地把煙灰缸扔過去的場景

一地的煙灰,碎裂的螢幕

宛若真實的情境

用破碎的手機螢幕製作電視道具

“道具很小,但要跟現實生活結合,出現的傢伙什兒,用什麼材質能代替?這就需要你廣泛的去學習利用各種材料。最終把現實生活,展現在這麼小的裡面”

傳承與創新

快60歲的邱貽生

在北京東北五環外的何各莊弄了一個場地

每天有“京京”、音樂

和滿院滿屋的老手工藝品陪著

他對這裡的定位是

“毛猴工作室及傳統手工技藝博物館”

工作室進門處一塊整燒出不同紋理效果的四神琉璃屏風

擺滿各種傳統手工藝品的何各莊257號

京京是這裡二當家的,進門必須經過他確認下氣味,然後就不理你了

談及傳承老手藝

邱貽生說自己“很尷尬”

現在有學生沒徒弟

“毛猴需要投入時間太多,目前還沒接觸到像我心態的人。你見到毛猴了,起碼做夢能想到他,對毛猴是發自內心的喜愛,沒他不行的勁兒,目前還沒碰到。曾經也有個記者採訪,我說感謝自己,找到了一輩子的愛好。我希望找的徒弟也能差不多吧”

邱貽生平日裡會教很多中小學生做毛猴

和師父教自己一樣

他教這些孩子的主要也是創意

“把生活的經驗和知識進行總結,然後用毛猴進行表達。在這個過程中。再把技巧揉進去,創意加技巧。主要學什麼?動腦加動手,和對事物的觀察,總結出你自己的東西來”

在工作室的小課桌教小朋友毛猴製作

說道來這裡學習的中小學生

邱貽生很得意

曾經有個學生用親手製作的毛猴送給同學當生日禮物

充滿小朋友天真童趣的毛猴場景設計圖

今天都說讓自己的孩子學習傳統文化

邱貽生認為這和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家長有很大關係

小朋友自己製作的毛猴作品,猜猜窗簾是用什麼做的

需要在今天這個社會被傳承的不光是技藝

明禮義、知榮辱

北京人常說的規矩、老理兒

也都被邱貽生做到了毛猴裡面

“很多老理兒,都是這個社會丟失的東西。比如說一幫哥們吃飯去,桌上有個長者,他的位置,一定是正座。老人在桌上,他不動筷子,誰都不敢動。現在沒了,顛覆了,可能時代也變化了”

圍圓桌吃飯,咱這老禮兒可不能丟了

現在提倡的傳統文化

裡面就包含了很多人和人之間的關係

邱貽生覺得

提倡就是因為丟失的東西太多了

有傳承,就得提到創新

工作室內有一組穿著西服領帶、褲子皮鞋的毛猴

這是邱貽生製作毛猴的“最終創意”

“毛猴的創意到達一定程度,就不能再創意了,失去了毛,就不叫毛猴了。上半身毛猴,下半身人形腿了。這麼做反映還很不錯,但這不是主流,就是個嘗試”

在毛猴身上嘗試頭髮、眼睛、西服的創新

邱貽生說,就是為了吸引年輕人

之所以今天很多年輕人對於傳統文化比較淡漠

不是不喜歡

而是這些傳統

沒有一個好的形式來抓住他們的眼神和心

“你只是複製先人,給你創造好的格局,有意義嗎?只是會而已,如果你要對活的這個年代有所交待,必須要在有時代的精神和印記上進行創新,把你的思維感官,審美觀揉到裡面,打上你這個時代的烙印,這樣才能做到傳承與發展”

有些東西是你憋不出來的

需要你跟生活有交流和感觸才能迸發

邱貽生沒事就喜歡跟朋友吃吃飯、聊聊天

他有很多作品都是這麼聊出來的

“不要逼著自己,以玩的心態。太逼自己,就崩潰了。緊緊松松,交朋友嘛。我希望大家都是這種玩的心態,不要強加於別的東西,會變味兒”

聽音樂放鬆的邱貽生,遠處是趴在地上睡覺打盹的京京

錢,樂子

養家糊口有點困難

養活自己沒問題

老手藝學起來很苦

也賺不到什麼錢

邱貽生設計這個毛猴工作室

把自己的積蓄都搭進去了

另外還欠了點

工作室內用磚頭砌成的書架

“吃飯可以,過更好的生活差點。你的大部分時間全放到創作上了,創意、製作需要大量時間,再製作商品,一天到晚閒不住才行。所以做手藝,不能想我掙多少錢,首先這個東西在你心中的比重,是不是你能承受起的問題”

在這個世界上

有些樂子是用錢買不到的

別人也無法體會

製作毛猴,就是邱貽生最大的快樂

“毛猴能給你帶來無盡的歡樂。製作過程中有難點,怎麼克服,克服完了就很快樂。一個很好的題材,你怎麼用毛猴展現,展現的恰 到好處,又是一樂;做好了一件成品,我會坐在那裡自己欣賞半天,這種快樂可能是別人沒有的,自己覺得很滿足”

邱貽生的毛猴

接力傳統

為時代發聲的藝術

內容為茶邊求原創。

拜師二十年

他獲獎無數

但獎盃卻被放在了展架最上層

就連非遺傳承人那塊兒牌子

也被掛到屋內不起眼的地方

而顯眼的地方,除了一組組毛猴作品

就是他與師父曹儀簡先生的照片

他與師父的照片,掛在屋內最顯眼的地方

“曹老師是行裡公認的,按現在年輕人的叫法——NO.1”

師父在上、作品在下,虛名則扔到身後

邱貽生開始喜歡並走上毛猴創作之路

就是看到了曹老師那件拉洋車的毛猴作品

邱貽生收藏的曹儀簡先生毛猴作品

“在我一哥哥的朋友家,起初想拜師學油畫,突然看見這個了,‘完了,什麼都不學了,把毛猴抓起來了’。這件作品太幽默了,頭一眼看見,就睡不著覺了,滿腦子裡就是它”

肢體語言傳神的毛猴車夫

1987年9月

邱貽生完成了自己第一件作品——滑雪的毛猴

但這件作品離毛猴應達到的“有神”標準差得還很遠

自己玩不轉,就需要拜師來請教

第一件作品,滑雪的毛猴

拜師,這個過程邱貽生用了二十年的時間

他想拜師的曹儀簡先生

是曹雪芹後人

除了毛猴技藝精湛,

還研究紅學,知識豐富,且有問必答

但就是堅決不收徒

原因無他

“老先生覺得年輕人堅持不下來”

二十年拜師不得的邱貽生,曾有過打退堂鼓的想法

按邱貽生的話講

有點打退堂鼓了

最後在朋友和那本“殺手剪”的共同作用下

邱貽生得償所願

成為曹儀簡先生毛猴製作技藝唯一弟子

邱貽生的“殺手剪”

“自己做了本剪報,從認識師父的那天開始,所有見到關於師父的報導——雜誌、報紙,全都剪下來了,貼了上去。最後拜師沒轍了,突然發現有本這書,然後找了一個朋友送過去。師父一看這個剪報,眼淚都快流下來了,當時就答應了。2008年做了一個拜師會,師父和師母,磕頭的徒弟,師父就收了我一個”

掛在工作室顯要位置的曹儀簡先生收徒照片

和其他師徒之間或親自示範

或口傳心授技藝不同的是

曹先生沒有教邱貽生製作技藝

而是主聊創意

怎麼讓毛猴活起來

抓住人心

更有深層次的內涵

用毛猴表現每日為子女占車位的父母

跟著師父學的不僅是手藝

還有老先生那種堅持的精神

“老先生值得敬佩的,就是堅持。師父知識淵博,把民間的這個不很受市場重視的東西,堅持下來,這股子韌勁,也是我在今後需要把持的東西”

生在北京,為時代發聲

毛猴誕生自北京

其主要題材也是表現老北京文化

邱貽生製作的老北京主題毛猴作品

老廠甸、老天橋

胡同裡的春夏秋冬、家長里短

老北京炙子烤肉,站著踩條凳的武吃

在邱貽生看來

毛猴表現的全是百姓的生活

且老北京的文化

也都是接地氣的老百姓創造出來的

“平民文化裡還有行當文化,就叫賣來說,這個禮拜來了個嗓門亮的,好聽的,他的生意就好。過去胡同從早到晚:一早有早點,八九點鐘上菜、上肉,生熟肉都有;到中午下午,古董、剃頭的”

看邱貽生的毛猴作品

對於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來說

滿滿的都是對過去的回憶

“打小在四九城裡長大,你的一招一式,受到北京文化特別大的影響,周圍接觸到的人,老家兒,見識的,關鍵是你玩的東西,都跑不遠。腦子裡也就印死了北京的老玩意。”

背景密密麻麻的地鐵圖,預示著新北京的到來

不要以為毛猴藝術只局限於“懷舊老北京”

邱貽生的《最後的晚餐》《一帶一路》《球迷的痛》

早把毛猴從北京這個地界兒

玩到了世界舞臺

懷舊的同時

不忘為時代發聲

《最後的晚餐》

《殺毒軟體》,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呢?大家可以猜一猜

“你活在這個時代,是有時代特徵的。毛猴出自老北京,以展現老北京為主,但是不妨礙對於現代的評說。幽默、諷刺,需要再創造”

猴?還是人?

不足4釐米高的毛猴,雖名中帶“猴”

但不能往猴上理解

他肯定是一個人物

在邱貽生工作臺上擺著一組尚未完成

反映老北京過年前置辦年貨的毛猴作品

洋車上的大老爺

路邊拎著點心匣子和肉的行人

抱著公事包的先生

……

毛猴沒有眼睛

但這內心戲份卻是滿滿

“毛猴貌似沒有眼睛,但一定要把他的神態抓住。這個老爺子看誰呢?盯著這塊肉呢!過去人的生活,不是想吃什麼就能吃什麼……這就是神”

人是群居動物,需要交流

人還有欲望,要把人的心態都表現出來

“毛猴的臉全一樣,但你要融入這個故事就不一樣了。實際上它的表情是在你心理上呈現,不是表面上”

蟬蛻的鼻子做頭

大爪子用來做腿,分左右

胳膊相對來說分界不明顯

但嚴謹的情況下同樣分左右

“挑選蟬蛻左右腿時,對著自己的腿,腿外側圓弧狀、內部是平直的,所以是左腿。想像不出來應該做什麼姿勢,就對著鏡子找感覺”

毛猴仔細看的話還要分五指

脊柱直立、側彎,肩膀高低、胯骨高低

都需根據設計的毛猴姿態進行對應加工

……

邱貽生學過畫畫

對於人體結構的嚴謹性同樣被帶到毛猴創作當中

“對人體結構要有瞭解,還需要從人物的感情上去揣摩。一招一式,喜怒哀樂,於肢體的表現上,都有特定的路數”

製作毛猴的過程于邱貽生看來

對自己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對觀者則要建立起互動

“從做的第一件到現在,不斷地往裡添加你的知識。知識怎麼來?從你的生活中來……展現毛猴所有的狀態,不用開臉。他的一招一式,是要和觀者建立起互動的感覺”

樹林子、中藥鋪、垃圾桶

製作毛猴

會用到蟬蛻和辛夷等藥材

但這不是說今天你到中藥鋪就能買到合適的材料

“大傢伙兒說中藥鋪都有賣的,但像蟬蛻在中藥鋪很占地,必須抓碎了”

邱貽生做毛猴用的蟬蛻

為了達到自己的使用要求

每年7月他都要帶著乾糧

去順義或者通州的樹林裡去採集

這個過程很艱辛

邱貽生的身後,是他分門別類儲存製作材料的櫃子

比起做單體毛猴

場景道具製作更要費時費工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

這些道具很多都來自於

準備扔到垃圾桶內的家庭廢料

盒子內的樂器、扇子、點心匣子、包、肉等道具,很多都是用廢料製作

“毛猴製作利用很多家庭廢料去做道具,這一點和環保又很貼近了。把垃圾變成藝術品,放到這裡擺著也是功德無量的事。所以說毛猴方方面面都值得人們去欣賞”

易開罐拉環、廢紙殼、拆解的手機零件

還有一些都分辨不出原來是做什麼的東西

都被邱貽生拿到了他的工作室內

準備變廢為寶

易開罐的拉環

“我不僅說自己家的‘垃圾’都留下了,去別人家,你像破紙盒子,有些要扔的,我都撿回來”

一塊兒原本碎裂的手機螢幕

讓邱貽生拿來做成了電視

上面破損的地方

展現的是國足又輸球

球迷憤怒地把煙灰缸扔過去的場景

一地的煙灰,碎裂的螢幕

宛若真實的情境

用破碎的手機螢幕製作電視道具

“道具很小,但要跟現實生活結合,出現的傢伙什兒,用什麼材質能代替?這就需要你廣泛的去學習利用各種材料。最終把現實生活,展現在這麼小的裡面”

傳承與創新

快60歲的邱貽生

在北京東北五環外的何各莊弄了一個場地

每天有“京京”、音樂

和滿院滿屋的老手工藝品陪著

他對這裡的定位是

“毛猴工作室及傳統手工技藝博物館”

工作室進門處一塊整燒出不同紋理效果的四神琉璃屏風

擺滿各種傳統手工藝品的何各莊257號

京京是這裡二當家的,進門必須經過他確認下氣味,然後就不理你了

談及傳承老手藝

邱貽生說自己“很尷尬”

現在有學生沒徒弟

“毛猴需要投入時間太多,目前還沒接觸到像我心態的人。你見到毛猴了,起碼做夢能想到他,對毛猴是發自內心的喜愛,沒他不行的勁兒,目前還沒碰到。曾經也有個記者採訪,我說感謝自己,找到了一輩子的愛好。我希望找的徒弟也能差不多吧”

邱貽生平日裡會教很多中小學生做毛猴

和師父教自己一樣

他教這些孩子的主要也是創意

“把生活的經驗和知識進行總結,然後用毛猴進行表達。在這個過程中。再把技巧揉進去,創意加技巧。主要學什麼?動腦加動手,和對事物的觀察,總結出你自己的東西來”

在工作室的小課桌教小朋友毛猴製作

說道來這裡學習的中小學生

邱貽生很得意

曾經有個學生用親手製作的毛猴送給同學當生日禮物

充滿小朋友天真童趣的毛猴場景設計圖

今天都說讓自己的孩子學習傳統文化

邱貽生認為這和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家長有很大關係

小朋友自己製作的毛猴作品,猜猜窗簾是用什麼做的

需要在今天這個社會被傳承的不光是技藝

明禮義、知榮辱

北京人常說的規矩、老理兒

也都被邱貽生做到了毛猴裡面

“很多老理兒,都是這個社會丟失的東西。比如說一幫哥們吃飯去,桌上有個長者,他的位置,一定是正座。老人在桌上,他不動筷子,誰都不敢動。現在沒了,顛覆了,可能時代也變化了”

圍圓桌吃飯,咱這老禮兒可不能丟了

現在提倡的傳統文化

裡面就包含了很多人和人之間的關係

邱貽生覺得

提倡就是因為丟失的東西太多了

有傳承,就得提到創新

工作室內有一組穿著西服領帶、褲子皮鞋的毛猴

這是邱貽生製作毛猴的“最終創意”

“毛猴的創意到達一定程度,就不能再創意了,失去了毛,就不叫毛猴了。上半身毛猴,下半身人形腿了。這麼做反映還很不錯,但這不是主流,就是個嘗試”

在毛猴身上嘗試頭髮、眼睛、西服的創新

邱貽生說,就是為了吸引年輕人

之所以今天很多年輕人對於傳統文化比較淡漠

不是不喜歡

而是這些傳統

沒有一個好的形式來抓住他們的眼神和心

“你只是複製先人,給你創造好的格局,有意義嗎?只是會而已,如果你要對活的這個年代有所交待,必須要在有時代的精神和印記上進行創新,把你的思維感官,審美觀揉到裡面,打上你這個時代的烙印,這樣才能做到傳承與發展”

有些東西是你憋不出來的

需要你跟生活有交流和感觸才能迸發

邱貽生沒事就喜歡跟朋友吃吃飯、聊聊天

他有很多作品都是這麼聊出來的

“不要逼著自己,以玩的心態。太逼自己,就崩潰了。緊緊松松,交朋友嘛。我希望大家都是這種玩的心態,不要強加於別的東西,會變味兒”

聽音樂放鬆的邱貽生,遠處是趴在地上睡覺打盹的京京

錢,樂子

養家糊口有點困難

養活自己沒問題

老手藝學起來很苦

也賺不到什麼錢

邱貽生設計這個毛猴工作室

把自己的積蓄都搭進去了

另外還欠了點

工作室內用磚頭砌成的書架

“吃飯可以,過更好的生活差點。你的大部分時間全放到創作上了,創意、製作需要大量時間,再製作商品,一天到晚閒不住才行。所以做手藝,不能想我掙多少錢,首先這個東西在你心中的比重,是不是你能承受起的問題”

在這個世界上

有些樂子是用錢買不到的

別人也無法體會

製作毛猴,就是邱貽生最大的快樂

“毛猴能給你帶來無盡的歡樂。製作過程中有難點,怎麼克服,克服完了就很快樂。一個很好的題材,你怎麼用毛猴展現,展現的恰 到好處,又是一樂;做好了一件成品,我會坐在那裡自己欣賞半天,這種快樂可能是別人沒有的,自己覺得很滿足”

邱貽生的毛猴

接力傳統

為時代發聲的藝術

內容為茶邊求原創。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