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陳紅民:世間再無蔣老師——悼念蔣永敬教授

晚上7點半剛進家門, 內子就說, 你趕快看下手機吧, 響好多次了。 我一看, 有8個未接電話, 再看微信, 也有幾位元好友留言, 內容是一致的:蔣永敬老師于26日淩晨仙逝。

蔣老師大弟子劉維開教授的留言是:

紅民兄:一個不幸的消息, 蔣老師于今天上午2點36分離開了!蔣老師過年期間發現身體狀況不好, 住了一個月的醫院, 出院後復員的不錯, 但是上星期有狀況急診住院, 昨天上午我去看他, 他知道不行了, 沒有想到晚上病情急轉直下, 于淩晨過世, 難過!

與蔣老師最後的合影(2017年7月)

最後一次見到蔣老師, 是去年7月在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中心召開的會議上, 96歲高齡的他飛越海峽赴會, 發言條理清晰, 令人感佩, 但言談中也感到他的精神體力明顯不濟, 就隱約有些擔心。

人終有一死, 蔣老師仙逝時96歲, 算是高夀人瑞。 他著作等身, 桃李滿天下, 筆耕不綴, 剛有新書出版,

作為學者, 此生可謂鞠躬盡瘁, 死而無憾了。 更何況, 他去天堂與師母團聚, 也不會孤單。 得到訊息, 我雖感意外, 愣了很久才回過神, 難過卻不十分悲傷。

晚上, 坐在電腦前, 尋找蔣老師的照片, 回憶與他交往的往事, 腦海裡閃出:世間再無蔣老師。 關心我的那個蔣老師, 已漸漸走遠。

我與蔣老師屬於“不打不相識”:1980年代初, 我的碩士畢業論文選擇胡漢民研究, 當時蔣老師關於胡漢民的研究已名滿天下, 但一方面他的“臺灣觀點”正可作為大陸新學人批評的參照, 另方面, 他在臺灣也受限制, 研究中確有缺陷。 我特意選擇了他“刻意回避”的晚年胡漢民來研究, 論文得到大陸民國史大家李新先生的好評。 1990年, 兩岸關係解凍, 蔣老師與師母返鄉探親路過南京,

指名要見我。 未出茅廬的我, 初見身材魁梧的蔣老師興奮中帶著膽怯, 忐忑不安。 他開口就說, 我們都研究胡漢民, 是同行, 你的研究有新意。 我一下子放鬆許多。 師母隨後和善地問我年齡, 居然與他們的幼子同年, 頓時又多一份親近感。

蔣老師八十大壽祝壽文集(2012年)

蔣老師故鄉是安徽, 每次返鄉要從南京過, 南京大學茅家琦教授、張憲文教授都邀他作學術報告。 後來, 蔣老師乾脆在南京買了房子, 每年春秋兩季來寧小住, 見面聆教的機會就更多了。 他把我當成編外的弟子, 常帶些臺灣的資料與自己的論著。 蔣老師八十大壽時, 他在政治大學的弟子張力、劉維開等要每位學生寫一篇論文, 編成《史學的傳承》作為賀壽之禮, 承他青眼相加, 我也寫了一篇與胡漢民相關的論文登堂入室, “混入”蔣門弟子行列。 該書體例, 每位學生須自述與蔣老師的因緣。 我寫道:

碩士學位論文以晚年胡漢民為題, 拜讀蔣老師大作, 宏論灑脫, 欽佩無已, 惜無緣聆聽教誨。

兩岸關係冰融雪化, 老師還鄉之際, 約見於南京, 由此忝列學生列, 耳提面命十餘載。 傳道解惑, 指點人生之餘, 間或宴請, 師生情誼, 非長篇無以道盡。 兩岸隔絕已久, 史學理念與史料處理稍異, 拙文斗膽與老師商榷處, 老師不以為忤, 時加鼓勵, 贈以《師說》墨寶, 許以“同為研究胡漢民”者。

據說, 蔣老師學術眼光與要求很高, 參加學術會議或者學生答辯時, 常常“修理”人。 這在我與他的交往中完全體會不到, 他總是鼓勵有加, “激勵教育”。

蔣老師怎麼指導我學術的, 一時還真想不起來, 記住的都是他各種請客下館子的情景。 蔣老師與師母每次來南京, 都會請客, 開始是在高檔飯店, 如金陵飯店、丁山賓館、鐘山賓館等, 算是見了大場面;慢慢地就改在他家附近的小飯店。 一見面,他就會說發現了什麼新館子,菜品如何好,價錢如何公道,帶我們去。奇怪的是,他家門口的小飯店總是開不長,基本上是隔年再來時就關張了。我們戲稱蔣老師厲害,“吃一家,倒一家”。後來,我們的收入提高了,改為我請他。蔣老師晚年尤嗜葷菜,完全不忌口,大魚大肉上桌,他旁若無人,筷子直指魚肉。我每次點菜,內子都要重新查看一遍,惟恐葷菜不夠。師母解釋說,蔣老師四十多歲時,胃大出血住院,幾乎喪命,手術切除了三分之二。後來的胃是新長出來的,消化吸收特別好,八十歲的老人,四十歲的新胃。胃口好能吃,身體也好,應該是蔣老師長壽與學術高產的秘訣之一。

請蔣老師、張玉法老師、張憲文老師在南京1912街區晚餐(2009年6月)

蔣老師對我不滿意的地方,應該是不會打麻將。蔣老師是雀壇高手,史學江湖上有不少關於他打麻將贏錢的傳說,有的相當離譜,屬於傳奇了。他在南京小住時技癢難熬,邀人到家中雀戰,有時三缺一,我在場又不會打,讓他失望。有次,我陪他去桂林講學,飛機嚴重誤點,蔣老師開始還抱怨,聽說機場有麻將室,立即來了勁,剛好又是三缺一,蔣老師對我說,今天一定把你教會,輸了錢全算我的。幾把打下來,他把牌一推:“不打了”。對我一臉的嫌棄,似乎是說,這麼簡單的事都學不會。後來,在政治大學為他辦的九十華誕祝壽會上,一位老同事也當眾說被蔣老師強拉上牌桌的趣事。蔣老師晚年,牌友或年邁,或凋零,打牌機會更少了。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學會了在電腦上打麻將,自得其樂。蔣老師自述,他迷上電腦麻將,一度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好玩”!“帶勁”!

在政治大學為蔣老師祝九十大壽會上發言(2011年6月)

蔣老師對南京大學、對南京大學民國史中心的感情,在海外學者中首屈一指。他多次在民國史中心講座,使無數學生受惠。他將自己珍藏一生的書籍大部分捐給了南京大學民國史中心。當時我剛調到浙江大學,去臺北開會,承張憲文老師之命代為接受。林桶法兄與我帶著政大的幾位研究生,到蔣府整理、裝箱打包,幾十箱的書,忙了整整一個下午,衣衫盡濕,腰酸背痛。我跟蔣老師開玩笑說,浙大的臺灣書比南大更少,是否可以給浙大一點?他正色道:這次全給南大,你的事以後再說。

我到浙大後,蔣老師的關心並未稍減。浙大蔣介石與近代中國研究中心成立後,他受聘擔任客座教授,為我們壯聲色。蔣老師研究蔣介石的成果很多,在臺北人稱“永敬蔣公”,有著雙重含義:一是他的名字,二是他對那個“蔣公”的態度。2010年,我們主辦大陸首屆蔣介石與近代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蔣老師親臨盛會,作主題發言。2014年,我獲悉他到南京變賣房產,恐怕以後來大陸的機會越來越少,就與他商定,在杭州辦一個“蔣介石與抗戰”的工作坊,請他主講。當時的擔心是,他年事已高,南京與杭州間的交通無人陪護。幸好李繼鋒教授父子也從南京來杭參會,全程承包陪護任務,免除我後顧之憂。

“永敬蔣公”參觀“老蔣公”的故鄉溪口(2010年4月)

蔣老師的關心,也惠及下一輩學生。2013年底,我與浙大蔣研中心的幾位博士、博士後去臺北查資料,應約去老師在淡水的寓所拜訪。我以為只是禮節性拜訪,沒想到在客廳坐定,蔣老師拿出講稿,正式授課,整整講了一個小時,後面還有學生提問請教。那次,我的外甥女正在臺北旅遊,隨我們同去,蔣老師見她乖巧伶俐,特意贈給一本剛寫好的書法作品,小姑娘很是開心。授課完畢,蔣老師請客,說要帶我們去一家好吃的館子。跟著他東拐西拐走了挺遠的小路,終於到一家小店。那家的菜真沒有多少特色,口味也普通。一直沒弄明白,老師為什麼要拄著拐杖,走這麼遠帶我們到這家飯店。

蔣老師在臺北家中給浙大蔣研中心師生授課(2013年12月)

2017年是浙大蔣研中心成立十周年,要做本紀念冊,臨近開印時,我突然想起蔣老師常年習字,一手小楷十分了得,時常將得意之作贈人,就發電子郵件請他寫幅賀詞,以增光彩(蔣老師年逾九旬,還能用電子郵件與外界聯絡,也屬罕見)。送出郵件,轉而躊躇他是否願意寫,及如何交接。不料他第三天就回復郵件說寫好了,交給劉維開教授設法轉來。

蔣老師為浙大蔣研中心十周年賀詞(2017年5月)

我郵箱裡蔣老師發來的最後一封電子郵件,是他2017年12月25日對前一天我與內子祝賀聖誕與新年的回復:

紅民兄:敬謝賀年,並祝新年快樂。蔣永敬

蔣老師的收山之作是《多難興邦》,原訂4月28日在臺北舉行新書發佈會,老師親自出席的。他重病時還惦念此事,問世安大哥“今天是不是28日”。遺憾的是,就在發佈會前兩天,蔣老師永遠離開了我們,離開了他忘不了的書。在《多難興邦》的“自序”裡,蔣老師用不短的文字,提到了我們研究的交集,算是他對這段師生情誼的最後小結:

陳紅民教授對於胡漢民的研究,最為傑出,其所輯注的《胡漢民未刊往來電稿》,珍藏於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四十三卷、兩千多件,經陳教授輯注出版後,分裝十五巨冊。該書的前言中,陳教授對臺灣、大陸、海外其他地區有關研究胡的著作,作了詳細的評介。其中很有意思的一段話,是對本人的《民國胡展堂先生漢民年譜》的評語,說是“該年譜存在的瑕疵,是對1931年‘約法之爭’後期的活動記述,相當簡略,與此前的內容,不成比例”。此評可謂一語中的。著者有幸,本著第二部分的“約法之爭與湯山事件”,算是有了補償。

蔣老師新著《多難興邦》(2018年4月)

世間再無蔣老師。蔣老師雖然離開了,但他治學的嚴謹態度,提攜後進的精神,是我終生的楷模。

蔣老師在天堂與師母團聚,從此不再彼此牽掛。祝老師一路走好!

蔣老師和我們在一起(2014年5月)

一見面,他就會說發現了什麼新館子,菜品如何好,價錢如何公道,帶我們去。奇怪的是,他家門口的小飯店總是開不長,基本上是隔年再來時就關張了。我們戲稱蔣老師厲害,“吃一家,倒一家”。後來,我們的收入提高了,改為我請他。蔣老師晚年尤嗜葷菜,完全不忌口,大魚大肉上桌,他旁若無人,筷子直指魚肉。我每次點菜,內子都要重新查看一遍,惟恐葷菜不夠。師母解釋說,蔣老師四十多歲時,胃大出血住院,幾乎喪命,手術切除了三分之二。後來的胃是新長出來的,消化吸收特別好,八十歲的老人,四十歲的新胃。胃口好能吃,身體也好,應該是蔣老師長壽與學術高產的秘訣之一。

請蔣老師、張玉法老師、張憲文老師在南京1912街區晚餐(2009年6月)

蔣老師對我不滿意的地方,應該是不會打麻將。蔣老師是雀壇高手,史學江湖上有不少關於他打麻將贏錢的傳說,有的相當離譜,屬於傳奇了。他在南京小住時技癢難熬,邀人到家中雀戰,有時三缺一,我在場又不會打,讓他失望。有次,我陪他去桂林講學,飛機嚴重誤點,蔣老師開始還抱怨,聽說機場有麻將室,立即來了勁,剛好又是三缺一,蔣老師對我說,今天一定把你教會,輸了錢全算我的。幾把打下來,他把牌一推:“不打了”。對我一臉的嫌棄,似乎是說,這麼簡單的事都學不會。後來,在政治大學為他辦的九十華誕祝壽會上,一位老同事也當眾說被蔣老師強拉上牌桌的趣事。蔣老師晚年,牌友或年邁,或凋零,打牌機會更少了。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學會了在電腦上打麻將,自得其樂。蔣老師自述,他迷上電腦麻將,一度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好玩”!“帶勁”!

在政治大學為蔣老師祝九十大壽會上發言(2011年6月)

蔣老師對南京大學、對南京大學民國史中心的感情,在海外學者中首屈一指。他多次在民國史中心講座,使無數學生受惠。他將自己珍藏一生的書籍大部分捐給了南京大學民國史中心。當時我剛調到浙江大學,去臺北開會,承張憲文老師之命代為接受。林桶法兄與我帶著政大的幾位研究生,到蔣府整理、裝箱打包,幾十箱的書,忙了整整一個下午,衣衫盡濕,腰酸背痛。我跟蔣老師開玩笑說,浙大的臺灣書比南大更少,是否可以給浙大一點?他正色道:這次全給南大,你的事以後再說。

我到浙大後,蔣老師的關心並未稍減。浙大蔣介石與近代中國研究中心成立後,他受聘擔任客座教授,為我們壯聲色。蔣老師研究蔣介石的成果很多,在臺北人稱“永敬蔣公”,有著雙重含義:一是他的名字,二是他對那個“蔣公”的態度。2010年,我們主辦大陸首屆蔣介石與近代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蔣老師親臨盛會,作主題發言。2014年,我獲悉他到南京變賣房產,恐怕以後來大陸的機會越來越少,就與他商定,在杭州辦一個“蔣介石與抗戰”的工作坊,請他主講。當時的擔心是,他年事已高,南京與杭州間的交通無人陪護。幸好李繼鋒教授父子也從南京來杭參會,全程承包陪護任務,免除我後顧之憂。

“永敬蔣公”參觀“老蔣公”的故鄉溪口(2010年4月)

蔣老師的關心,也惠及下一輩學生。2013年底,我與浙大蔣研中心的幾位博士、博士後去臺北查資料,應約去老師在淡水的寓所拜訪。我以為只是禮節性拜訪,沒想到在客廳坐定,蔣老師拿出講稿,正式授課,整整講了一個小時,後面還有學生提問請教。那次,我的外甥女正在臺北旅遊,隨我們同去,蔣老師見她乖巧伶俐,特意贈給一本剛寫好的書法作品,小姑娘很是開心。授課完畢,蔣老師請客,說要帶我們去一家好吃的館子。跟著他東拐西拐走了挺遠的小路,終於到一家小店。那家的菜真沒有多少特色,口味也普通。一直沒弄明白,老師為什麼要拄著拐杖,走這麼遠帶我們到這家飯店。

蔣老師在臺北家中給浙大蔣研中心師生授課(2013年12月)

2017年是浙大蔣研中心成立十周年,要做本紀念冊,臨近開印時,我突然想起蔣老師常年習字,一手小楷十分了得,時常將得意之作贈人,就發電子郵件請他寫幅賀詞,以增光彩(蔣老師年逾九旬,還能用電子郵件與外界聯絡,也屬罕見)。送出郵件,轉而躊躇他是否願意寫,及如何交接。不料他第三天就回復郵件說寫好了,交給劉維開教授設法轉來。

蔣老師為浙大蔣研中心十周年賀詞(2017年5月)

我郵箱裡蔣老師發來的最後一封電子郵件,是他2017年12月25日對前一天我與內子祝賀聖誕與新年的回復:

紅民兄:敬謝賀年,並祝新年快樂。蔣永敬

蔣老師的收山之作是《多難興邦》,原訂4月28日在臺北舉行新書發佈會,老師親自出席的。他重病時還惦念此事,問世安大哥“今天是不是28日”。遺憾的是,就在發佈會前兩天,蔣老師永遠離開了我們,離開了他忘不了的書。在《多難興邦》的“自序”裡,蔣老師用不短的文字,提到了我們研究的交集,算是他對這段師生情誼的最後小結:

陳紅民教授對於胡漢民的研究,最為傑出,其所輯注的《胡漢民未刊往來電稿》,珍藏於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四十三卷、兩千多件,經陳教授輯注出版後,分裝十五巨冊。該書的前言中,陳教授對臺灣、大陸、海外其他地區有關研究胡的著作,作了詳細的評介。其中很有意思的一段話,是對本人的《民國胡展堂先生漢民年譜》的評語,說是“該年譜存在的瑕疵,是對1931年‘約法之爭’後期的活動記述,相當簡略,與此前的內容,不成比例”。此評可謂一語中的。著者有幸,本著第二部分的“約法之爭與湯山事件”,算是有了補償。

蔣老師新著《多難興邦》(2018年4月)

世間再無蔣老師。蔣老師雖然離開了,但他治學的嚴謹態度,提攜後進的精神,是我終生的楷模。

蔣老師在天堂與師母團聚,從此不再彼此牽掛。祝老師一路走好!

蔣老師和我們在一起(2014年5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