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200名德國導彈專家綁回國 限期兩年搞出國產導彈 否則就送去挖煤

導彈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的高度集成, 是衡量一個國家軍事實力的重要標誌之一。 導彈自二戰問世以來, 受到各國的普遍重視, 導彈的大規模使用, 讓戰爭的突然性和破壞性增大, 戰爭進程加快, 改變了過去常規戰爭的時空觀念, 給現代戰爭的戰略戰術帶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早在上世紀30年代末, 德國就開始了火箭、導彈技術的研究工作, 並建立了較大規模的生產基地, 在戰爭中也率先使用了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 甚至都開始研發防空導彈和反坦克導彈等。 到了戰敗之時, 其導彈技術已經遠超其他國家。

法國《歷史與生活》雜誌就披露了一些戰後美俄兩國搶奪導彈技術的細節。 1945年初, 俄國(泛指)軍隊就佔領了一些導彈研究基地和生產工廠, 並修復了一枚V-2導彈殘骸, 但遺憾的是該導彈在運輸回國時發生意外, 只有部分零件運回, 成為當時仿製V-2導彈的寶貴資料。 然而隨著德國投降, 從西邊打來的“盟友”也不斷搜集德國人的寶貝, 並給他們開出了極高的價碼, 所以大部分德國導彈專家都投入美國人的懷抱, 並帶走了大量技術檔資料。

儘管美國人搶走了大批專家和資料, 但俄國人也有出人意料的收穫。 他們的做法非常“直接”, 既然給不了那麼多錢, 乾脆就用點特殊手段把人給綁了。 當時俄國軍隊就成立了專門的“偵察隊”, 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搜捕德國導彈專家, 不僅在其控制的地區, 甚至把手伸進了美國人的地盤, 順利弄到了200多名德國導彈專家。

其中就包括V-2導彈制導系統的總師赫爾穆特·格羅特魯普, 他也是佩內明德導彈試驗中心控制系統的負責人, 最終他帶著妻子和兩個孩子來到了蘇聯。 有趣的是他的好友馮·布勞恩去了美國。 此外, 還有一些科學家出於信仰, 或得到許諾, 或不願離開家人, 也毅然決定留在東德。

1946年, 俄高層決定轉移這些導彈專家, 並將他們的家屬牽往蘇聯境內。 俄國軍隊在卡普斯京婭爾建立了專門的研發和試驗基地。 但在這裡, 俄國內地專家對德國專家信任很低, 只是毫無表情的接收從德國運來的資料, 而德國專家只能協助進行導彈前景的研究, 不僅如此, 他們還收到了明確的警告:兩年內幫俄國搞出國產導彈, 否則就把他們送到西伯利亞挖煤!最終, 1948年, 俄國的R-1導彈騰空而起, 正式邁入導彈俱樂部。 但不應該忘記的是, 俄國引以為豪的導彈事業有一大半功勞應歸功於德國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