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馬駿《音樂的力量》新書分享會在北京舉辦

菲蓓爾音樂教育品牌創始人、《音樂的力量》作者馬駿現場分享

中新網4月27日電 26日, 由漢高天泓文化集團、菲蓓爾音樂教育主辦、商務印書館涵芬樓書店聯合承辦的馬駿新書《音樂的力量》分享會在北京舉辦。

馬駿, 70後, 一位17歲孩子的母親, 菲蓓爾音樂教育品牌創始人、《音樂的力量》作者。 “用音樂打開創造力”是馬駿老師本次分享會的主題。 《音樂的力量》是探討關於音樂的使命和教育的未來, 以及學校和家長如何看待孩子學習音樂和樂器學習等問題的成長書籍。 馬駿通過回憶音樂與自己的重塑、音樂對女兒的培養, 再談到音樂對於孩子成長和教育、以及對自己的事業夢想之間因緣的際會。 書中提到, “音樂是具有力量的, 懂音樂的人是有色彩的。 如果不人為地賦予音樂功利性的部分, 它應該是每個人內心自然流淌的東西。 所以它會成為一個人獨特的標識,

讓人充滿張力和能量”、“我們培養的不是音樂人, 而是能汲取了音樂的力量之後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

新書上市以後反響熱烈, 尤其是年輕父母們更是共鳴不斷, 也提出很多疑問:我們到底是帶著一個什麼目的讓孩子學音樂、練樂器?音樂素質和創造力有什麼關係?有音樂和沒有音樂的生活會有什麼不同?馬駿和新浪育兒主編黃曉莉老師、《父母必讀》主編惲梅老師和世界優質教育探索顧問事務所(WQEECF)創建人周明明等嘉賓現場進行了討論和解答。

馬駿認為, 新技術的發展, 不僅僅帶來就業的變化、視野的變化、教學途徑和工具、思路的變化, 本質上帶來最大的挑戰其實是現在的教育, 能否滿足孩子未來天賦的打開和帶來自由的思維,

也就是“音樂”和“音樂教育”, 如何完成啟發孩子創造力, 如何造就和成就自己。 陶行知提出“社會即學校, 生活即教育”其實是對於教育最淺顯又深刻的理解, 美學的啟蒙教育尤其應該如此, 大自然把美的多樣化和原本的樣子都呈現給我們、我們對美的認知首先要來源於自然和生活。 “現在我們碰到很多樂器嫺熟的大孩子或成年人還會有聽音樂到底在聽什麼的困惑和問題。 而我們訓練孩子的音樂素養, 其實首先要解決對音樂的審美和欣賞力, 這是比掌握樂器更重要多的目的。 ”馬駿說道。

馬駿表示, 技術的進步對人才的要求和教育的理念的衝擊也是巨大的, 教育方法和理念的確在不斷進化,

但早前被遺忘或忽視的理念也應該得到新的重視。 大人不能低估這個時代對孩子的要求, 更不要低估和磨滅我們孩子天賦的創造力。 發揮創造力首先需要培養想像力, 很多工作的瓶頸都是由於缺乏想像力造成的。 同樣, 很多受過良好訓練的音樂家、舞蹈家、漫畫家、工程師、科學家, 雖然技藝非常高超、但創新力和想像力卻明顯不足。 從小接觸音樂, 其實是打開創造力的一個途徑和出口。 音樂考級和擅長樂器或許經過苦練和指導可以實現, 但為這個特長而感到興奮和驕傲卻不容易, 這就是教育不得法和創造力啟發不正確造成的。 我們到底是要一個滋養一生的愛好, 還是僅僅是一個技能全面的大人?推動創造力的發展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以正確的價值觀從最容易打開天賦的年齡開始、通過長期的指導和訓練,
在技巧訓練、想像力激發和自我認可中間尋找平衡。

新浪育兒主編黃曉莉提出, 新浪育兒近兩年也加大了對85-90後的年輕媽媽群體父母的研究和影響, 這群接受了最好的教育、最有見識也最挑剔的年輕父母, 其實對育兒親子方面的資訊獲取方面, 已經相當有經驗了, 但在系統理解方面, 其實還需要媒體和機構更有責任的篩選和價值引導。

《父母必讀》主編惲梅是馬駿多年老友, 也是《音樂的力量》薦書人。 惲梅談到, 音樂在馬駿的個人完善和事業發展中, 都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音樂讓人生創意十足、充滿發現, 從生活出發、又高於生活,這才是音樂真正帶給人生的力量,也是學習音樂、對待音樂的初心。

從生活出發、又高於生活,這才是音樂真正帶給人生的力量,也是學習音樂、對待音樂的初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