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城市“獵”人2.0:長沙、合肥、武漢等 二線城市人才爭奪再升級

全文字數:4300

閱讀時間:4分鐘

隨著2018年“春招”工作拉開序幕, “金三銀四”求職黃金季節正式到來。 3月以來, 南京頻頻放大招吸引人才——先是進一步放寬了人才落戶門檻,

允許取得研究生以上學歷或年齡在40周歲以下取得本科學歷的畢業生直接成為南京人, 再到對外地來寧面試的每個高校畢業生一次性給予1000元面試補貼。

值得注意的是, 想方設法導流人才的並非南京一家, 諸如武漢、成都、西安、長沙、合肥等城市紛紛向畢業生拋出“繡球”, “送戶口”“送房補”“免費租借辦公區”等政策層出不窮。 不經意間, 越來越多的二線城市加入到人才爭奪戰中, 並漸漸進入白熱化狀態。

在中部各大城市的人口爭奪戰中, 長沙人口增量排名第一。 CFP

一線城市人口控制

二線城市搶人契機

在中國經濟已經告別過去30餘年的高速增長, 開始進入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背景下, 得人才者得天下, 二線城市哪個能率先贏得足夠多層次豐富的人才, 就能在發展中奪得先機。 這波集體“搶人大戰”還有一個契機是, 以北京、上海等為代表的一線城市疏解控制人口規模、疏解非核心功能。 這些一線城市的“人才溢出”效應, 直接攪動了激烈的搶人潮。

去年9月27日, 國務院關於對《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的批復提出, 嚴格控制城市規模。 到2020年, 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 2020年以後長期穩定在這一水準。

到了今年的1月4日, 上海市政府也發佈了《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 規劃要求, 嚴格控制人口規模, 緩解人口快速增長與資源環境緊張之間的矛盾, 至2035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萬人左右, 並作為長期調控目標。 城市住房養老、基礎教育、體育、綠地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以滿足常住人口需求為主。

而在今年1月19日上海舉行的2017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佈會上, 上海市統計局副局長湯匯浩表示, 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為2418.33萬人, 比上年末減少1.37萬人。 同一天, 北京市統計局官網公佈的最新資料顯示,

2017年末, 該市常住人口2170.7萬人, 比上年末減少2.2萬人, 下降0.1%。

這也是40年來京滬兩市頭一次出現常住人口同時減少的局面。

在京滬人口控制趨嚴的背景下, 杭州、長沙、重慶等二線城市成為人口增長大贏家, 2017年常住人口增長都快接近30萬。

在中部各大城市的人口爭奪戰中, 長沙的嗓門並不是最大的, 但人口增量卻是第1, 去年共增加27.29萬人。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 長沙人口增量也高達21.34萬人。 對人才求賢若渴的鄭州、武漢, 分列中部地區主要城市人口增量2、3位。 分別增長了15.7萬人、14.78萬人。

重慶2017年常住人口增加26.73萬人, 位居西部地區主要城市第1。 而在2016年重慶常住人口增加了30多萬。 成都在西部位居第2, 2017年常住人口增加了12.67萬。 另外, 戶籍人口方面,

通過大學畢業即可落戶政策, 成都2017年戶籍政策收到很好效果, 高達36.4萬人落戶。 自2018年初西安戶籍新政再次升級後, 2018年 1月1日至今, 已有超15萬人落戶西安。 而2017年, 新遷入西安落戶人口總計25萬餘人。

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所長李建民對此表示, 一線城市出現常住人口、外來常住人口數量減少, 這將是一個大的趨勢。 近年來, 一線城市正在加快一般產業疏解, 這就會疏解一部分人口。 再加上高房價等因素疊加, 一線城市人口肯定不會再回到此前的快速增長了。

二線城市放大招:送錢送房送戶口

在廣州工作三年後, 從事外貿行業的小孫最近開始在老家江蘇尋覓新工作, 準備逃離北上廣。

“大學在廣州讀了四年書後, 就順理成章地留在了廣州。待了三年後發現,節奏太快,還是喜歡老家的城市環境。”過去三年,小孫獨自租住在廣州的一套一居室裡,月租金3000元,房租占她每月月薪的四成。在剛剛工作的第一年,房租占收入的比例更高,幾乎占到一半。

大城市較高的生活、交通成本,是小孫考慮回鄉的催化劑。二線、三線城市迅速發展,工作機會增加,則成為吸引人才遷徙的關鍵原因。

3月1日,小孫家鄉省會南京市發佈政策,進一步放寬了人才落戶南京的條件——“40周歲以下本科生可直接落戶南京。”也就是說,即便小孫的老家不在省城,一本大學畢業的她想回南京落戶也是輕而易舉。更吸引眼球的是,外地來南京的高校畢業生,還能一次性獲得每人1000元的面試補貼。另外,青年大學生今年1月1日後在南京實現首次創業,領取營業執照,給予一次性2000元的開業補貼。

去年初,武漢市“五年內留住百萬大學生”計畫打響了“搶人大戰”第一槍。在零門檻落戶的基礎上,武漢市開始在長江新城內建設面積1000畝的“長江青年城”,讓大學畢業生能以低於市場價20%買到安居房,以低於市場價20%租到租賃房。最新資料顯示,去年武漢實現了30.1萬名大學生留下創業就業,是上年的21倍之多。

這樣的示範效應引發成都、合肥、杭州等城市紛紛跟進,希望以吸引更多年輕就業群體,招攬更多人才。

號稱“天府之國”的成都以平原為主,坐享“西部之心”的美譽。政府也堅持將“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作為持續發展方向,打造生態之城。同樣是政策先行,政府對獲得天使投資的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型企業給予其所獲天使投資額的10%、最高100萬元的經費補助;為大學生提供最高不超過50萬元的創業貸款,鼓勵孵化器眾創空間建立,作為西南地區兩個入選“國家中心城市”之一的城市,加快建設西南經濟中心迫在眉睫。

曾經的“弱二線城市”合肥在胡潤研究院2017年發佈的2016年全球房價指數中,房價漲幅超過40%,位居2016年全球房價漲幅第一。軌道交通開通、濱湖新區環湖CBD建設、多項利好政策鼓勵打造高新區。安排配套資金支持孵化器、眾創空間建設;百萬金額獎勵推動企業技術創新;設立天使投資基金扶持初創企業。近兩年來中部城市合肥在高新產業發展方面增速明顯,進一步實現現代科技新城的目標。

G20峰會、移動互聯網大會先後在杭州召開,曾經的“上海後花園”一躍成為創新之城,是一線城市人才返流的首選城市之一。去年杭州市常住人口達到946.8萬,比上一年增長28萬,接近兩倍的淨增長。政策形勢利好、地理位置優越,杭州的人均創業密度位居全國第一,創業熱度持續兩年超越北京上海,雙創事業的發展為全國作出表率。杭州政府實施“青藍計畫”“雛鷹計畫”等多個計畫;針對大學生創業、留學生創業、文化創意專案、科技計畫專案等不同專案分類,給予無償現金資助。正是政府開明給力的政策與城市本身的優勢造就了今日的杭州,明日的杭州也更值得期待。

“一年工資只能買一線城市的一個廁所”“只有前三名才能留在北上廣”……戲謔的話不絕如耳。落戶及購房政策上的嚴加把控與生活工作的高壓,導致了人才回流,畢竟人生苦短,生活品質很重要。張開雙翼擁抱新血液新力量的二三線城市,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曙光。

根據《2018旺季人才趨勢報告》資料,在二線城市中,杭州、武漢、成都、鄭州、西安5個城市人才吸引力最高,2018年選擇離開北上廣深的求職者,有35.5%的人選擇了這5個城市。

張開雙翼擁抱新力量的二三線城市,迎來了新的發展曙光。圖為杭州錢江新城。

抓住“海歸”:二線城市吸引力提升

奔湧而來的海歸歸國大潮,在2017年達到了巔峰。

近期,在位於美國矽谷的電腦博物館內,領英中國舉辦了一場針對歸國人才的招聘會。雖然當天參與的企業只有ofo、泰康集團、陽光保險、歌爾聲學4家公司,但是二樓的會場內,仍然聚集了300多名前來求職的人。他們中間,有的是已經在矽谷工作,有的則是應屆留學生來尋找機會。

對於回國的待遇和城市,也不再是“海歸們”唯一的評價標準。“我們有一個資料,其實在2014年時,海外歸國人才70%都去了北上廣深,但是,從2016年上半年以來的資料看,只有50%的人去北上廣深。像杭州、成都、南京、武漢等二線城市,成為吸引海外人才的一些優勢地區。”領英中國解決方案與服務負責人王歡表示。

2015年12月,張珂在回到南京以前,曾經在美國的哈佛大學和奧克拉荷馬大學擔任副研究員和研究員。他於 2002年和2005年在河海大學獲得水文與水資源方向學士和碩士學位,2009年在美國蒙大拿大學獲得生態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水文學、陸地水文生態、水文氣象和陸面過程遙感與模擬等領域的基礎和應用研究。

在美生活和工作多年後,他並沒有得到想像中的成就感。最終下決心回來,是因為入選了國家“千人計畫”青年人才計畫。他表示,當時也有很多其他的機會,比如北京上海分別都有。但是河海大學的領導多次邀請,非常熱情,加上我不喜歡大城市的交通、環境、房價等因素,索性就來到了南京。

但是,薪酬待遇其實並不比他在美國的職位高。“主要還是因為這是一項國家級計畫,學校也提供了平臺,研究方向十分明確。南京雖然是二線城市,但是對海外人才政策比較多,同時生活十分舒適,也很有文化底蘊。在科研領域,越來越多的人趨向於二三線城市。“相比較前幾年,更多的海歸人才願意前往二三線城市。”王歡表示。

此外,一些專業化人才也走向細分,例如武漢在光纖產業也吸引不少人才,西安在航太領域也體現了自己的優勢。除了政策紅利,企業對於人才的大量需求是二三線城市海歸人才上升又一大要素。

一線城市的人口控制為二線城市搶人帶來新契機。

奔赴二線城市創業去

5年前,在上海名校求學6年的李佳佳放棄上海的工作機會,和男友一起回到老家廈門工作。

“當年告訴親友、同學我要回廈門時,不少人還挺詫異的。都覺得名校畢業一定要在上海闖出個名堂,回原籍約等於在競爭中落敗。但是最近兩年,從一線城市回廈門工作的朋友卻越來越多了。”李佳佳表示,她現在騎自行車15分鐘就能從家到單位,隨時可以回爸媽家裡“蹭吃蹭喝”,跟留上海的大學同學比,幸福感“爆棚”。更重要的是,這幾年來,廈門經濟發展勢頭不錯,李佳佳的丈夫跳槽進了一家遊戲公司,收入已經比剛畢業時翻了好幾倍。

今年年初,程遠放棄了北京互聯網公司高薪和穩定的工作,選擇了回到杭州創業。“雖然留在北京未來可能回報會很豐厚,生活也會很舒適,但繼續在一家千人級的大公司工作,慢慢進入養老狀態完全不是我想要的,更何況這是一個千年一遇的,更有可能創造奇跡的年代。”至於為什麼選擇回杭州,程遠說,主要還是因為在浙大待了4年,很多同學都留在了杭州,選擇杭州這個熟悉的城市創業,會讓人有一種“歸屬感”。另外,杭州有阿裡、網易這樣的大互聯網公司,每年都輸出很多優秀人才,創業氛圍更像矽谷。最後當然還是杭州的一些創業人才政策,政府給出了很多紅利,有利於創業人才的發展。

除了李佳佳、程遠這樣的高學歷人才,不少基層求職者也開始尋覓返鄉就業、返鄉創業。今年春節,在北京做了多年室內裝修包工頭的張師傅和家裡的表親商量著,準備一起在老家徐州成立一個裝修工作室。“老家房價這兩年漲呢!買房換房的人也多。我在北京這麼些年,積累了不少前沿的裝修理念,回家不愁無用武之地。”張師傅說。

隨著二三線城市發展水準的提升,對人才的吸引力越來越大,“家門口就業”開始成為新趨勢。尤其對於獨生子女家庭而言,就近擇業可以更好地兼顧事業發展與照顧父母的需求。而對於飽受大城市病困擾的一線城市來說,人才虹吸效應的減弱,也將減緩人口規模的進一步膨脹。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經濟學家劉元春分析,大學畢業生進軍二線城市,將使各個城市之間的發展更趨平衡和互補,一線城市壟斷全國大部分優質工作崗位與發展機會的格局,正發生深刻改變。

就順理成章地留在了廣州。待了三年後發現,節奏太快,還是喜歡老家的城市環境。”過去三年,小孫獨自租住在廣州的一套一居室裡,月租金3000元,房租占她每月月薪的四成。在剛剛工作的第一年,房租占收入的比例更高,幾乎占到一半。

大城市較高的生活、交通成本,是小孫考慮回鄉的催化劑。二線、三線城市迅速發展,工作機會增加,則成為吸引人才遷徙的關鍵原因。

3月1日,小孫家鄉省會南京市發佈政策,進一步放寬了人才落戶南京的條件——“40周歲以下本科生可直接落戶南京。”也就是說,即便小孫的老家不在省城,一本大學畢業的她想回南京落戶也是輕而易舉。更吸引眼球的是,外地來南京的高校畢業生,還能一次性獲得每人1000元的面試補貼。另外,青年大學生今年1月1日後在南京實現首次創業,領取營業執照,給予一次性2000元的開業補貼。

去年初,武漢市“五年內留住百萬大學生”計畫打響了“搶人大戰”第一槍。在零門檻落戶的基礎上,武漢市開始在長江新城內建設面積1000畝的“長江青年城”,讓大學畢業生能以低於市場價20%買到安居房,以低於市場價20%租到租賃房。最新資料顯示,去年武漢實現了30.1萬名大學生留下創業就業,是上年的21倍之多。

這樣的示範效應引發成都、合肥、杭州等城市紛紛跟進,希望以吸引更多年輕就業群體,招攬更多人才。

號稱“天府之國”的成都以平原為主,坐享“西部之心”的美譽。政府也堅持將“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作為持續發展方向,打造生態之城。同樣是政策先行,政府對獲得天使投資的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型企業給予其所獲天使投資額的10%、最高100萬元的經費補助;為大學生提供最高不超過50萬元的創業貸款,鼓勵孵化器眾創空間建立,作為西南地區兩個入選“國家中心城市”之一的城市,加快建設西南經濟中心迫在眉睫。

曾經的“弱二線城市”合肥在胡潤研究院2017年發佈的2016年全球房價指數中,房價漲幅超過40%,位居2016年全球房價漲幅第一。軌道交通開通、濱湖新區環湖CBD建設、多項利好政策鼓勵打造高新區。安排配套資金支持孵化器、眾創空間建設;百萬金額獎勵推動企業技術創新;設立天使投資基金扶持初創企業。近兩年來中部城市合肥在高新產業發展方面增速明顯,進一步實現現代科技新城的目標。

G20峰會、移動互聯網大會先後在杭州召開,曾經的“上海後花園”一躍成為創新之城,是一線城市人才返流的首選城市之一。去年杭州市常住人口達到946.8萬,比上一年增長28萬,接近兩倍的淨增長。政策形勢利好、地理位置優越,杭州的人均創業密度位居全國第一,創業熱度持續兩年超越北京上海,雙創事業的發展為全國作出表率。杭州政府實施“青藍計畫”“雛鷹計畫”等多個計畫;針對大學生創業、留學生創業、文化創意專案、科技計畫專案等不同專案分類,給予無償現金資助。正是政府開明給力的政策與城市本身的優勢造就了今日的杭州,明日的杭州也更值得期待。

“一年工資只能買一線城市的一個廁所”“只有前三名才能留在北上廣”……戲謔的話不絕如耳。落戶及購房政策上的嚴加把控與生活工作的高壓,導致了人才回流,畢竟人生苦短,生活品質很重要。張開雙翼擁抱新血液新力量的二三線城市,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曙光。

根據《2018旺季人才趨勢報告》資料,在二線城市中,杭州、武漢、成都、鄭州、西安5個城市人才吸引力最高,2018年選擇離開北上廣深的求職者,有35.5%的人選擇了這5個城市。

張開雙翼擁抱新力量的二三線城市,迎來了新的發展曙光。圖為杭州錢江新城。

抓住“海歸”:二線城市吸引力提升

奔湧而來的海歸歸國大潮,在2017年達到了巔峰。

近期,在位於美國矽谷的電腦博物館內,領英中國舉辦了一場針對歸國人才的招聘會。雖然當天參與的企業只有ofo、泰康集團、陽光保險、歌爾聲學4家公司,但是二樓的會場內,仍然聚集了300多名前來求職的人。他們中間,有的是已經在矽谷工作,有的則是應屆留學生來尋找機會。

對於回國的待遇和城市,也不再是“海歸們”唯一的評價標準。“我們有一個資料,其實在2014年時,海外歸國人才70%都去了北上廣深,但是,從2016年上半年以來的資料看,只有50%的人去北上廣深。像杭州、成都、南京、武漢等二線城市,成為吸引海外人才的一些優勢地區。”領英中國解決方案與服務負責人王歡表示。

2015年12月,張珂在回到南京以前,曾經在美國的哈佛大學和奧克拉荷馬大學擔任副研究員和研究員。他於 2002年和2005年在河海大學獲得水文與水資源方向學士和碩士學位,2009年在美國蒙大拿大學獲得生態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水文學、陸地水文生態、水文氣象和陸面過程遙感與模擬等領域的基礎和應用研究。

在美生活和工作多年後,他並沒有得到想像中的成就感。最終下決心回來,是因為入選了國家“千人計畫”青年人才計畫。他表示,當時也有很多其他的機會,比如北京上海分別都有。但是河海大學的領導多次邀請,非常熱情,加上我不喜歡大城市的交通、環境、房價等因素,索性就來到了南京。

但是,薪酬待遇其實並不比他在美國的職位高。“主要還是因為這是一項國家級計畫,學校也提供了平臺,研究方向十分明確。南京雖然是二線城市,但是對海外人才政策比較多,同時生活十分舒適,也很有文化底蘊。在科研領域,越來越多的人趨向於二三線城市。“相比較前幾年,更多的海歸人才願意前往二三線城市。”王歡表示。

此外,一些專業化人才也走向細分,例如武漢在光纖產業也吸引不少人才,西安在航太領域也體現了自己的優勢。除了政策紅利,企業對於人才的大量需求是二三線城市海歸人才上升又一大要素。

一線城市的人口控制為二線城市搶人帶來新契機。

奔赴二線城市創業去

5年前,在上海名校求學6年的李佳佳放棄上海的工作機會,和男友一起回到老家廈門工作。

“當年告訴親友、同學我要回廈門時,不少人還挺詫異的。都覺得名校畢業一定要在上海闖出個名堂,回原籍約等於在競爭中落敗。但是最近兩年,從一線城市回廈門工作的朋友卻越來越多了。”李佳佳表示,她現在騎自行車15分鐘就能從家到單位,隨時可以回爸媽家裡“蹭吃蹭喝”,跟留上海的大學同學比,幸福感“爆棚”。更重要的是,這幾年來,廈門經濟發展勢頭不錯,李佳佳的丈夫跳槽進了一家遊戲公司,收入已經比剛畢業時翻了好幾倍。

今年年初,程遠放棄了北京互聯網公司高薪和穩定的工作,選擇了回到杭州創業。“雖然留在北京未來可能回報會很豐厚,生活也會很舒適,但繼續在一家千人級的大公司工作,慢慢進入養老狀態完全不是我想要的,更何況這是一個千年一遇的,更有可能創造奇跡的年代。”至於為什麼選擇回杭州,程遠說,主要還是因為在浙大待了4年,很多同學都留在了杭州,選擇杭州這個熟悉的城市創業,會讓人有一種“歸屬感”。另外,杭州有阿裡、網易這樣的大互聯網公司,每年都輸出很多優秀人才,創業氛圍更像矽谷。最後當然還是杭州的一些創業人才政策,政府給出了很多紅利,有利於創業人才的發展。

除了李佳佳、程遠這樣的高學歷人才,不少基層求職者也開始尋覓返鄉就業、返鄉創業。今年春節,在北京做了多年室內裝修包工頭的張師傅和家裡的表親商量著,準備一起在老家徐州成立一個裝修工作室。“老家房價這兩年漲呢!買房換房的人也多。我在北京這麼些年,積累了不少前沿的裝修理念,回家不愁無用武之地。”張師傅說。

隨著二三線城市發展水準的提升,對人才的吸引力越來越大,“家門口就業”開始成為新趨勢。尤其對於獨生子女家庭而言,就近擇業可以更好地兼顧事業發展與照顧父母的需求。而對於飽受大城市病困擾的一線城市來說,人才虹吸效應的減弱,也將減緩人口規模的進一步膨脹。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經濟學家劉元春分析,大學畢業生進軍二線城市,將使各個城市之間的發展更趨平衡和互補,一線城市壟斷全國大部分優質工作崗位與發展機會的格局,正發生深刻改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