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同日齡豬腹瀉的診治要點

豬腹瀉是養豬生產過程中常見的消化道疾病,顧名思義就是指腸道液體內容物異常增多的現象。 導致本病的病因較多,影響不同日齡的豬腹瀉的主要因素也不盡相同,最終造成的影響也差別很大,下面就豬腹瀉防控與大家作一簡單交流。

1、發病原因

引發本病的原因有多種,但臨床最多的還是化學性因素、生物性因素和管理性因素。 化學性因素主要指能引起消化道異常分泌的物質,包括各種藥物、毒素等;生物性因素主要指臨床生產過程中的各種病毒、細菌、寄生蟲、螺旋體等病原的感染;管理性因素指生產管理不當引發腹瀉的所有因素,包各種應激、飼喂不規律、溫濕度控制不科學、頻繁更換飼養員、飼料儲存不當及營養搭配不合理等。 除了上述因素外,還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引發腹瀉,但發病機率少,一般不作重點論述。

2、哺乳階段豬腹瀉診治要點

哺乳階段的豬一般日齡在0~30d,因場的管理不同有提前斷奶的,也有延後幾天的。 此階段是仔豬出生後生命的第1個階段,特點是抵抗力弱,需要母豬的保護,抵抗感染主要依靠母源抗體。 由於抵抗力差,此階段的豬最有可能發生腹瀉,且以生物性病原感染引發為主,常見的有多殺性大腸埃希氏菌、偽狂犬病毒、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流行性腹瀉病毒和球蟲感染等。

多殺性大腸埃希氏菌又稱大腸桿菌,仔豬感染後發病日齡一般為0~3d和10~15d,前者腹瀉的糞便顯黃色,糞中帶未消化完全的初乳,俗稱“黃痢”,後者腹瀉糞便表現類白色,如牛奶或豆腐渣樣, 俗稱“白痢”,臨床上對大腸桿菌引發的腹瀉又稱“仔豬黃白痢”,糞便特別臭是本病的一個診斷要點,這是由於細菌利用了母乳中營養物質後經代謝排出了氣體產物,主要是含硫元素和氮元素,臭味因此比較大,而病毒無此特徵,這是區別細菌感染與病毒感染的的重要特徵。 治療本病需要口服對大腸桿菌敏感的抗生素如慶大黴素、阿米卡星、硫酸粘菌素等,如果病豬伴發體溫升高可配合注射頭孢類抗生素治療。

偽狂犬病毒、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和流行性腹瀉毒3種病原引起的腹瀉症狀表現相似,難以通過肉眼區別,主要表現為發病日齡集中在0~7d,腹瀉嚴重,排出物呈清水樣,有時有未消化完的凝乳塊,與大腸桿菌感染不同,糞便不是特別臭但帶腥氣,仔豬吃乳量下降或不食,死亡率高,大多數豬場接近100%,整窩豬發病是本病的主要特徵,死因多為衰竭或脫水。 本類腹瀉目前無理想的治療辦法, 只能對症治療,如給予補液鹽防脫水,採取保溫措施增強仔豬抵抗力等。

球蟲感染多發生在飼養條件較差的豬場,以散養戶為主,球蟲感染後可在短時間內快速繁殖,破壞腸細胞,造成黏膜脫落,腸壁細胞破壞後對水分的調節能力變差,造成腹瀉。

本病發病日齡為出生後的第10天左右,發病時間比較集中,很多業內人又稱“十日痢”,這也是區別於其他病原的重要診斷要點。 治療球蟲病需要使用磺胺氯吡嗪鈉、磺胺喹噁啉、癸氧喹酯或地克珠利等藥物口服治療。

3、保育階段豬腹瀉診治要點

本階段的豬日齡一般在30~70d,是從斷奶到育肥的過渡階段,此階段豬已經無母源抗體保護,機體有一定的疾病抵抗力,病因主要為生物性因素和化學性因素。生物性因素主要是腸道病原感染,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和密螺旋體等。大腸桿菌和沙門細菌感染通常糞便顏色正常,只是稀些,而密螺旋體感染則糞便中帶大量黏液和血液,糞便呈紅色粥樣,發病時間久的糞便還可能是黑色,又稱“血痢”或“黑痢”,這是一個診斷要點。化學性因素主要體現在用藥上,由於保育階段非常關鍵,母源抗體降低後,很多養殖場都希望用藥物幫其平穩度過保育期,但很多藥有副作用,比如長時間口服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容易造成腸道微生態的破壞而導致拉稀;有些中藥如大黃等,口服劑量小時起到健胃消食作用,但劑量大時可導致嚴重腹瀉;還有些藥如阿莫西林等,儘管書籍資料中未記載其有導致腹瀉的作用,但臨床上很多豬場反映阿莫西林有此副作用。治療本病需要尋找到病因,針對性治療,對於感染可使用抗生素治療,而藥物導致的腹瀉需要減少藥物用量,必要時停藥或換藥。

4、育肥階段豬腹瀉診治要點

育肥階段的豬體格較大,免疫力較強,腹瀉的發生相對較少。臨床上的腹瀉多由管理性因素和生物性因素引起。管理性因素通常表現在頻繁更換飼養員,飼喂不定時定量,豬要麼過飽要麼饑餓,飼料頻繁更換廠家或儲存不當黴變後飼喂而導致腹瀉,有些豬場不關心天氣預報,晚上突然降溫,豬舍進賊風等因素都可導致大批育肥豬發生腹瀉。病原感染導致的生物性因素一般影響較小,如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流行性腹瀉病毒感染後,豬通常表現一過性,腹瀉1周左右即使不用藥也會自行康復。因此,本階段的腹瀉防控重點是抓好管理。

5、結語

豬腹瀉是常見消化系統疾病,由於臨床上導致本病的因素較多,發生群發性腹瀉時一定要排查原因,根據病因針對性地採取防控措施進行治療,有些腹瀉雖然不會引起死亡,但腹瀉一次也是對豬一種機能的傷害,對生產有著潛在影響,臨床生產過程中決不能忽視。

文章源於網路,版權歸於原作者。

3、保育階段豬腹瀉診治要點

本階段的豬日齡一般在30~70d,是從斷奶到育肥的過渡階段,此階段豬已經無母源抗體保護,機體有一定的疾病抵抗力,病因主要為生物性因素和化學性因素。生物性因素主要是腸道病原感染,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和密螺旋體等。大腸桿菌和沙門細菌感染通常糞便顏色正常,只是稀些,而密螺旋體感染則糞便中帶大量黏液和血液,糞便呈紅色粥樣,發病時間久的糞便還可能是黑色,又稱“血痢”或“黑痢”,這是一個診斷要點。化學性因素主要體現在用藥上,由於保育階段非常關鍵,母源抗體降低後,很多養殖場都希望用藥物幫其平穩度過保育期,但很多藥有副作用,比如長時間口服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容易造成腸道微生態的破壞而導致拉稀;有些中藥如大黃等,口服劑量小時起到健胃消食作用,但劑量大時可導致嚴重腹瀉;還有些藥如阿莫西林等,儘管書籍資料中未記載其有導致腹瀉的作用,但臨床上很多豬場反映阿莫西林有此副作用。治療本病需要尋找到病因,針對性治療,對於感染可使用抗生素治療,而藥物導致的腹瀉需要減少藥物用量,必要時停藥或換藥。

4、育肥階段豬腹瀉診治要點

育肥階段的豬體格較大,免疫力較強,腹瀉的發生相對較少。臨床上的腹瀉多由管理性因素和生物性因素引起。管理性因素通常表現在頻繁更換飼養員,飼喂不定時定量,豬要麼過飽要麼饑餓,飼料頻繁更換廠家或儲存不當黴變後飼喂而導致腹瀉,有些豬場不關心天氣預報,晚上突然降溫,豬舍進賊風等因素都可導致大批育肥豬發生腹瀉。病原感染導致的生物性因素一般影響較小,如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流行性腹瀉病毒感染後,豬通常表現一過性,腹瀉1周左右即使不用藥也會自行康復。因此,本階段的腹瀉防控重點是抓好管理。

5、結語

豬腹瀉是常見消化系統疾病,由於臨床上導致本病的因素較多,發生群發性腹瀉時一定要排查原因,根據病因針對性地採取防控措施進行治療,有些腹瀉雖然不會引起死亡,但腹瀉一次也是對豬一種機能的傷害,對生產有著潛在影響,臨床生產過程中決不能忽視。

文章源於網路,版權歸於原作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