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撐起電商、O2O、新零售的物流行業如何反覆運算出“物流超級物種

“物流行業是個金礦”張慧:

隨著近一二十年中國新經濟的發展, 整個浪潮背後大家發現快遞、物流跟老百姓關係越來越浮出水面,

大家對於物流、快遞關注度越來越深。

在這裡不得不提紅杉資本, 他們是最早在中國快遞物流領域進行研究和投資的。 想請教紅杉資本的郭總, 紅杉資本早期就看好物流領域投資是出於怎樣的想法?

郭山汕:

剛開始比較隨機, 市場上見到什麼就看什麼。 那時候普遍對行業不熟悉, 太早不敢碰, 中後期覺得貴;不在圈子裡, 有的公司接觸起來很費勁, 也沒聽說哪個投資機構在這個行業賺了大錢。

2011年雙11的淘寶商城交易額對我們是一個刺激點, 比2010年漲了4倍。 我們投資的其它電商公司也都發展不錯。 很快大家達成共識, 集中看電商物流, 這是我們最先看的細分領域。 2012年開始看“通達”系, 1年後在“通達”裡面選擇了一家投資。

我們投下去的時候, 已經見識到了好的加盟網路可以帶來互聯網式的高速增長, 而且利率潤高, 公司每個季度資料都超預期。 這樣我們更積極主動地做一些行業研究, 投資變得有重點和有取捨。

我們很快找到了當時在零擔行業首家嘗試全國性加盟的安能物流, 由於模式首創, 發展過程中, 我們多位同事參與了運營上的事, 這使得我們加深了對行業的理解。 快遞和零擔的兩次A輪投資, 增強了我們的信心。

2014年-2015年O2O崛起, 本地外賣、鮮花、蛋糕的訂單呈現了爆炸式地增長, 我們找到當時還在安居客的蒯佳祺, 一起首創了本地B2B的眾包模式, 種子輪投資了達達。

同年, 滴滴和快的快速崛起, 又激發了我們投資了兩家車貨匹配公司,

運滿滿和雲鳥。 算上今年我們參與的京東物流的投資, 我們在過去七八年投了近10家物流及相關公司, 這些公司今天加在一起有300多億美金的市值/估值, 超過2/3完成了上市、並購和退出。

回頭一看物流行業是個金礦, 回報倍數高且可以容納較大規模的投資金額, 而且它不是週期性行業, 可以像醫療行業一樣跑很久。

推動物流行業變革的兩個變化

張慧:

談到新經濟時代下的物流反覆運算變化, 想請教京東物流的王總, 到底是哪些商業形態的改變, 促使物流需要反覆運算, 或者往前發展和改變?

王振輝:

我認為物流行業已經進入了一個非常好的時代, 推動這個變化的原因主要是兩個層面。

第一是技術變化, 技術的變化不光是物流本身的技術變化,

更多的是包括移動互聯網、大資料、雲端技術在內。 比如京東在無人技術上面做了非常多的嘗試。

第二, 需求端。 新一代零售和其他類與商業相關的話題, 都來自於需求的變化。 京東物流的邏輯是短鏈, 所以隨著需求的變化, 京東就開設了京東之家、海外專賣店等很多門店, 這些店説明店到客戶距離變得更近。 把客戶需要的貨, 放在離他最近的地方, 這樣我們就有了前置倉, 可以滿足客戶個性化的需求, 因此需求變化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推動力。

張慧:

我記得京東最近發了新產品叫閃電送。

王振輝:

這個產品算是一個升級, 去年我們發力形成了新達達, 當時做到了60分鐘本地送達, 但主要是和O2O相關。

今天的升級是把京東自營商品都通過達達和京東物流配送服務, 可以達到60分鐘、30分鐘甚至更快的速度, 因此我們叫閃電送, 真的做到消費者所想及所購, 所想及所得。

碰貨為先, 節點為王, 技術驅動張慧:

剛才王總提到核心是技術問題, 這是瓶頸所在, 一旦被突破了以後, 物流的效率和可能性就展開了。 想請教董老師, 未來在智慧應用、AI方面有哪些可以展望和想像的變化。

董中浪:

物流行業是一個十多萬億的大市場, 相對中國這樣的大國民經濟, 細分行業並不多, 行業一直在演進中, 可以看到從最早製造業的主導, 再到管道商的主導, 再到消費者主導, 整個供應鏈的主導方在變化。

從豐田、寶潔、沃爾瑪, 再到現在的京東、小米, 它變成誰最終把消費者握在手裡,憑藉這個權力,就可以重構整個供應鏈。

現在看來,物流產業的戰略性的提升超出了所有物流人的想像。站在零售端,尤其是新經濟端看,沒有物流這個基礎,很多產業基本玩不轉。對物流行業的投資主題,我在兩年前就提出了觀點,那就是三句話:碰貨為先,節點為王,技術驅動。

現在的物流行業裡面,自我被平臺邏輯綁架,宣稱從來不碰貨,只做平臺,為大家提供賦能服務,都有易被攻擊的軟肋,從邏輯上來看是不可能的,一定要碰貨。

我們現在看物流的節點是新智慧物流基礎設施。我們回顧一下,在B2C階段大發展之後,給物流到底留下了什麼?其實是給了普洛斯發展的大機會。大家都去租他的地和園區,不管是哪家。

這些新節點不是單純的傳統倉庫園區,它是物流資源的的交匯和互動。將公路、鐵路、航空、城配等聚集在一起形成物流集群,形成新的物流hub或者樞紐,這些連結一起的基礎支撐資產,使得貨物能夠匯合;從而資料能夠形成交互,供應鏈金融能夠低風險地進來,使得物理存貨能夠不動或者少動,交易能夠全管道發生。

誰擁有或者支配這樣的基礎資產,就能夠構築生態,贏得未來的競爭,所以我們說節點為王。

第三是技術驅動,將來的所謂新智慧物流資產將由資料和能源驅動,這對整個物流行業的影響一定是巨大的,倉庫看不到人,車上沒有司機。我們過去說亞馬遜、沃爾瑪、京東其實都成為披著零售外衣的物流公司,而未來,無論無人化、AI、區塊鏈、氫能、機器人等技術,都在驅動物流產業的升級換代,最後你會發現真正厲害的物流公司其實都是披著物流外衣的科技公司。

我最近做了個研究,過去100年來,大家都是以用戶需求這把刀,按照物流作業特性,把物流行業切成快遞、快運、城市配送、整車等細分市場。但是在接下來的20年,很有可能我們是用技術這把刀,橫著切,將物流切成底層基礎設施、中間核心技術、再上面是應用場景。

所以無論是擁有技術的新基礎設施,還是以貨為抓手,掌控應用場景的運作方,技術都是非常關鍵的。未來的物流場景化是必然的,綜合化物流巨頭必然崛起!

我相信物流行業才剛剛開始。如果20年後回頭看,就會發現現在的順豐、京東還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所有的投資者都還有巨大的機會。

張慧:未來物流完全有機會顛覆出來一個更龐大的東西。

董中浪:一定不能站在物流的角度。

新物流未來投資方向:補缺、提效

張慧:

趙總,您比較關注新物流哪些能力建設,或者投中哪些能力建設?

趙福:

投了這麼多年線上線下公司以後,我有一個很深刻的體會,線上拉動物流需求僅僅是一小部分。早年蒙牛、百麗,它們全部自建物流體系,當時這些公司可以自建是因為人工成本低、土地成本很低,自建沒有關係,毛利不受影響。但是今天完全沒有辦法維持運營,它的效率非常低下。一個車跑出去,滿車去,空車回,你讓它自建物流體系,車一天跑一次到兩次,完全無法維持基本的成本,而且對售後服務也是非常差。

我非常贊成董老師的觀點,其實物流發展才剛剛開始。電商發展,只讓大家看到了物流的第一桶金。電商在整個商品運營流通環節占了20%多一點,70%-80%是純線下,這些都是應該使用更好的協力廠商服務,更高效、更好技術的公司。

看未來投資方向,有兩個領域特別值得關注。

第一個補缺。發達國家發展物流體系經過一百年,他們有的,我們必須有。美國有倉配一體化的協力廠商物流體系以及做冷鏈的服務體系,中國在這個領域裡面很弱,有大量補缺空間沒有被滿足,這是很大的領域。

第二個,物流的核心本質是效率提升,移動互聯網的出現使得同城配送環節效率極大提升,我們認為這個行業未來有可能誕生比較大的平臺。在十幾萬億的物流市場裡面,同城配送占的比例不低。但此前一直是需求巨大,供應極度分散,效率很難提升,是沒有被改造的賽道。類似的創新型賽道,未來也是我們高度關注的。

深紮物流細分可以活得很好

張慧:

剛才郭總提到的B2C,需求端的確產生了巨大的需求。在需求出現以後,供給端如何完成?今天駒馬物流的創始人白如冰先生在場,請白總介紹一下駒馬物流目前的情況。白如冰:

駒馬作為同城配送創業公司,到現在已經有八年時間,拿到投資時間不到三年。拿到投資之前的五年,是我從生意人轉化成為創業者的階段。站在生意人的視角,思考任何一個商業模式我都在想可以賺錢嗎?是虛的還是實的。

如果要花五億、十億才可以拿到結果,我覺得我看不懂,我不趕(潮流)。在扎實的發展下,今天駒馬在國內覆蓋60多個城市,有140家公司,目前運力在國內同程配送領域是規模最大的。

我發現一個現象,也是駒馬未來的機會。卡車為什麼離物流行業越來越遠,因為原來造卡車的公司,都不懂怎麼用卡車。車輛的定制、選購學問很多,同樣的外觀,可能差價有幾萬塊錢,這個可能是駒馬的機會。

同城物流也是非常巨大的話題,所有人都有機會存在、有可能在你的垂直線條裡面活得好。我覺得我們還是扎扎實實依託今天對於運輸行業的理解,或者對同城物流行業的理解,扎扎實實走下去沒有問題。

本文來自獵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lieyunwang.com/archives/435335

它變成誰最終把消費者握在手裡,憑藉這個權力,就可以重構整個供應鏈。

現在看來,物流產業的戰略性的提升超出了所有物流人的想像。站在零售端,尤其是新經濟端看,沒有物流這個基礎,很多產業基本玩不轉。對物流行業的投資主題,我在兩年前就提出了觀點,那就是三句話:碰貨為先,節點為王,技術驅動。

現在的物流行業裡面,自我被平臺邏輯綁架,宣稱從來不碰貨,只做平臺,為大家提供賦能服務,都有易被攻擊的軟肋,從邏輯上來看是不可能的,一定要碰貨。

我們現在看物流的節點是新智慧物流基礎設施。我們回顧一下,在B2C階段大發展之後,給物流到底留下了什麼?其實是給了普洛斯發展的大機會。大家都去租他的地和園區,不管是哪家。

這些新節點不是單純的傳統倉庫園區,它是物流資源的的交匯和互動。將公路、鐵路、航空、城配等聚集在一起形成物流集群,形成新的物流hub或者樞紐,這些連結一起的基礎支撐資產,使得貨物能夠匯合;從而資料能夠形成交互,供應鏈金融能夠低風險地進來,使得物理存貨能夠不動或者少動,交易能夠全管道發生。

誰擁有或者支配這樣的基礎資產,就能夠構築生態,贏得未來的競爭,所以我們說節點為王。

第三是技術驅動,將來的所謂新智慧物流資產將由資料和能源驅動,這對整個物流行業的影響一定是巨大的,倉庫看不到人,車上沒有司機。我們過去說亞馬遜、沃爾瑪、京東其實都成為披著零售外衣的物流公司,而未來,無論無人化、AI、區塊鏈、氫能、機器人等技術,都在驅動物流產業的升級換代,最後你會發現真正厲害的物流公司其實都是披著物流外衣的科技公司。

我最近做了個研究,過去100年來,大家都是以用戶需求這把刀,按照物流作業特性,把物流行業切成快遞、快運、城市配送、整車等細分市場。但是在接下來的20年,很有可能我們是用技術這把刀,橫著切,將物流切成底層基礎設施、中間核心技術、再上面是應用場景。

所以無論是擁有技術的新基礎設施,還是以貨為抓手,掌控應用場景的運作方,技術都是非常關鍵的。未來的物流場景化是必然的,綜合化物流巨頭必然崛起!

我相信物流行業才剛剛開始。如果20年後回頭看,就會發現現在的順豐、京東還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所有的投資者都還有巨大的機會。

張慧:未來物流完全有機會顛覆出來一個更龐大的東西。

董中浪:一定不能站在物流的角度。

新物流未來投資方向:補缺、提效

張慧:

趙總,您比較關注新物流哪些能力建設,或者投中哪些能力建設?

趙福:

投了這麼多年線上線下公司以後,我有一個很深刻的體會,線上拉動物流需求僅僅是一小部分。早年蒙牛、百麗,它們全部自建物流體系,當時這些公司可以自建是因為人工成本低、土地成本很低,自建沒有關係,毛利不受影響。但是今天完全沒有辦法維持運營,它的效率非常低下。一個車跑出去,滿車去,空車回,你讓它自建物流體系,車一天跑一次到兩次,完全無法維持基本的成本,而且對售後服務也是非常差。

我非常贊成董老師的觀點,其實物流發展才剛剛開始。電商發展,只讓大家看到了物流的第一桶金。電商在整個商品運營流通環節占了20%多一點,70%-80%是純線下,這些都是應該使用更好的協力廠商服務,更高效、更好技術的公司。

看未來投資方向,有兩個領域特別值得關注。

第一個補缺。發達國家發展物流體系經過一百年,他們有的,我們必須有。美國有倉配一體化的協力廠商物流體系以及做冷鏈的服務體系,中國在這個領域裡面很弱,有大量補缺空間沒有被滿足,這是很大的領域。

第二個,物流的核心本質是效率提升,移動互聯網的出現使得同城配送環節效率極大提升,我們認為這個行業未來有可能誕生比較大的平臺。在十幾萬億的物流市場裡面,同城配送占的比例不低。但此前一直是需求巨大,供應極度分散,效率很難提升,是沒有被改造的賽道。類似的創新型賽道,未來也是我們高度關注的。

深紮物流細分可以活得很好

張慧:

剛才郭總提到的B2C,需求端的確產生了巨大的需求。在需求出現以後,供給端如何完成?今天駒馬物流的創始人白如冰先生在場,請白總介紹一下駒馬物流目前的情況。白如冰:

駒馬作為同城配送創業公司,到現在已經有八年時間,拿到投資時間不到三年。拿到投資之前的五年,是我從生意人轉化成為創業者的階段。站在生意人的視角,思考任何一個商業模式我都在想可以賺錢嗎?是虛的還是實的。

如果要花五億、十億才可以拿到結果,我覺得我看不懂,我不趕(潮流)。在扎實的發展下,今天駒馬在國內覆蓋60多個城市,有140家公司,目前運力在國內同程配送領域是規模最大的。

我發現一個現象,也是駒馬未來的機會。卡車為什麼離物流行業越來越遠,因為原來造卡車的公司,都不懂怎麼用卡車。車輛的定制、選購學問很多,同樣的外觀,可能差價有幾萬塊錢,這個可能是駒馬的機會。

同城物流也是非常巨大的話題,所有人都有機會存在、有可能在你的垂直線條裡面活得好。我覺得我們還是扎扎實實依託今天對於運輸行業的理解,或者對同城物流行業的理解,扎扎實實走下去沒有問題。

本文來自獵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lieyunwang.com/archives/435335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