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雅安雨城區嚴橋鎮新和村茶產業發展見聞

再打多一點, 來年的茶葉產量又要提升……走進雅安市雨城區嚴橋鎮新和村杠溝組剛剛修剪的茶園, 新和村村黨支部書記羅之滏便與第一書記甘光兵研究起茶葉修枝技術來。 “修剪之後不僅可以提高來年茶產量, 並且剪下的老葉還可以賣錢, 0.4元/公斤一天也能掙100多元。 ”甘光兵說, 脫貧攻堅以來, 新和村打破了多年茶葉管護傳統觀念, 使2000多畝茶園煥發生機。

找癥結 對症下藥謀發展

6000多畝林地、2000多畝茶園……新和村為何依然貧困?

2015年, 甘光兵初到新和村任第一書記時, 新和村的產業現狀和經濟現狀脫節讓他產生疑惑。

“為什麼產業基礎這麼好的一個村, 村民依然非常貧困, 我一下想不明白。 ”甘光兵說。

進村入戶, 甘光兵開始深入到農戶中瞭解情況, 與村組幹部一起分析貧困原因。 通過深入瞭解, 甘光兵發現由於林區道路沒有建成, 村民從林木產業中得到的實際純收入非常少, 茶園疏於管理產量不高, 茶產業形同虛設。

羅之滏介紹, 新和村茶葉種植有10多年的歷史, 茶葉是新和村主要經濟作物, 但由於品種單一、栽培方法老舊等, 茶業發展遇到瓶頸。 “以前, 村民普遍認為茶樹枝條長得越高, 來年茶葉收成越好, 對茶園沒有管護的概念。 ”羅之滏說, 村民的錯誤認為使茶苗栽種之後讓茶葉任意生長, 不對茶園進行修枝管理, 導致茶葉產量越來越低。

茶葉種植管護的錯誤認識和村民外出務工對茶園疏於管理, 使茶葉產業無法發揮應有的效能。 找到癥結之後, 甘光兵與村“兩委”民主協商, 組織村上的一名黨員代表、一名村組幹部、一名村民代表整合300畝茶園, 建起“三個一”黨建示範茶園, 改良種植品種, 發展有機茶。

促脫貧 科技幫扶解難題

輕輕一拉, 茶葉修枝剪便響了起來, 修枝剪掠過一路茶葉很快被修剪得整整齊齊, 與沒有修枝的茶葉形成鮮明對比。 甘光兵介紹, 通過修枝之後, 來年茶葉就會發得更好, 茶葉產量增加許多。

“我們先是請農技人員給大家傳授種植技術, 讓大家明白管理和不管理效益不一樣。 ”甘光兵說。

為了讓村民見到成效, 村組幹部率先帶頭進行種植示範。

“我們組織大家對茶葉進行修剪, 同時科學施肥, 經過一年標準化管理, 許多茶園每畝增收達到500元。 ”羅之滏說, 以前幾乎沒有管理的茶園, 經過管理之後甚至有些收入翻了一番。

很快, 茶園改良在全村得到推廣。 經過近兩年的改良試驗, 茶園收穫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越來越多的村民也跟著示範點改良自家茶園。

“現在, 我們主要任務就是回頭看、回頭幫, 不讓一戶村民再次成為貧困戶。 ”甘光兵說, 通過幾年探索, 新和村已經走出了一條產業興旺的發展道路, 並且新和村還有一個茶葉加工企業, 為茶葉產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新和村村口, “要脫貧、快致富, 種茶、養兔靠得住。 ”的標語格外醒目, 連綿起伏的茶園與錯落有致的民居交織,

美麗的新和畫卷展現在世人面前。

無疑, 在新和村回頭看、回頭幫的路上, 茶園走上了科技管理的路子。 茶葉依然是助推全村發展的主導產業。 (周代慶)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