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宜昌青年脫貧攻堅在一線》專欄第四期|張義波:網友心中的80後“活雷鋒”

習近平總書記說:“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 國家就有前途, 民族就有希望,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 ”脫貧攻堅, 是國家載入史冊、彪炳千秋的大事, 從脫貧攻堅第一線磨礪出來的青年幹部, 一定可以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

《宜昌青年脫貧攻堅在一線》專欄第四期 張義波:網友心中的80後“活雷鋒”

張義波, 男, 中共黨員, 本科學歷, 現年32歲。 張義波孝老愛親、帶領村民發家致富以及知恩圖報回饋社會的先進事蹟, 先後被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韓國KBS電視臺、《中國青年》、《湖北日報》等國內外一百多家主流媒體報導過, 在全國產生了強烈反響, 被網友稱為“80”後的活雷鋒, 他被受邀到省內外做勵志報告100多場次。 個人先後獲得“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 “中國好人”、“湖北青年五四獎章”、“湖北大學生年度人物”、“中華新二十四孝”、“湖北好人”、“荊楚楷模”及等多項榮譽稱號,

他於2017年10月考入公務員,現工作於秭歸縣水田壩鄉人民政府。

背著奶奶上大學, 孝義感天動地。

張義波出生於偏遠貧困山區——秭歸縣水田壩鄉聯營村, 九歲就成了孤兒, 他和爺爺奶奶相依為命, 過著邊讀書、邊務農的生活。

17歲爺爺去世, 從此張義波便完全擔負起了生活的重擔。 2007年他考上武漢職業技術學院, 通過“綠色通道”辦理了入學手續。 剛進大學不久, 張義波奶奶忽然病倒, 他火速回家給奶奶治病, 最終欠下巨額的債務。 回學校後, 學校免除了學費, 張義波為了償還債務和維持自己及奶奶的基本生活, 一共打了八份工, 每天總是疲於奔命。 在校期間每月的生活費控制在200元以內, 其餘的全部寄給奶奶, 幫著給奶奶買米、買藥。 2009年12月, 張義波奶奶再次病倒, 生活無法自理, 他做出了令所有人震驚的舉動——背著奶奶上大學。 每天除了上課、打工之外, 就是照顧奶奶, 給奶奶洗臉、梳頭、背奶奶到校園散步是張義波每天的固定工作。

辭職回鄉創業, 反哺家鄉父老。

2011年9月, 張義波不顧親友的反對毅然辭去湖北經視的高薪記者工作, 回到窮鄉僻壤的家鄉——秭歸縣水田壩鄉聯營村, 當起了一名村官, 積極帶領百姓發家致富。 聯營村海拔一千多米, 沒有主導產業, 世代靠種植玉米維生。

回村後, 張義波詳細瞭解村內情況, 分析村內群眾貧窮原因, 先後自費5萬多元奔赴黃岡、成都等省內外20多個先進地方, 向致富能人取經學習, 邀請市農業專家到聯營村實地察看指導, 找出符合聯營村發展的產業。

張義波牽頭成立了革命老區第一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秭歸縣義博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 採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 發展高標準核桃種植示範基地200畝, 並聘請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長期兼任技術指導。 合作社為村內部分精准扶貧戶提供了長期就業崗位, 讓他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擺脫了貧困境況。 貧困戶看到了希望, 增強了他們脫貧致富的信心。 其他村民每年還在專業合作社打零工900多個, 可獲取勞務收入近8萬元。

為解決大力發展核桃短期收入低的問題,張義波聯繫宜昌市區蔬菜企業到聯營村種植發展高山蔬菜200畝,促進群眾增收80多萬元,通過引導群眾發展高山蔬菜,彌補大力發展核桃致富支柱產業,影響收入的短期不足,除此外,百姓可以在合作社裡學習種植核桃技術,通過合作社的示範帶動,大夥兒更加堅定了發展核桃的信心。原來拋荒的田園,如今煥然一新,核桃開始掛果,逐漸有了收益,村民的口袋也明顯鼓了起來,臉上也都露出了久違的笑容。村民人均純收入也大幅提高。

張義波充分利用革命老區豐富的自然、人文、旅遊資源以及馬營蘇區這塊金字招牌,創辦秭歸縣革命老區紅色教育基地,依託高校資源,走“紅色旅遊+教育產業+扶貧”之路,配套電商平臺,發展村集體經濟以及主導產業,通過紅色旅遊的帶動,助推當地農副產品的銷售,幫助貧困戶實現脫貧致富。

熱心公益事業,積極回報社會。

張義波在大學期間創建“陽光家教社”,組織學校3000多名優秀學生為農民工子女提供免費的家教服務。畢業後,張義波堅持每年回家教社2次,為義務家教教員做培訓和指導,並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激勵貧困學生努力學習。張義波牽頭成立了“張義波志願服務隊”,在張義波的感召下,3000多名志願者活躍在荊楚大地,積極開展義務家教、陽光家園志願服務、精准關愛留守兒童以及義工”等志願服務活動,受到了社會的高度讚揚。

做村官的六年時間裡,張義波為百姓跑腿辦事達5000多次,成了百姓的“快遞員”和貼心人,很多時候,他都是自己貼錢為老百姓辦事。他多次聯繫中南民族大學及武漢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學生為100多名留守兒童輔導功課,聯繫愛心企業、愛心人士幫助留守兒童、貧困學生及困難老人,爭取幫扶資金高達15萬元。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張義波就像一面鏡子,映射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他又像一滴水,讓我們看到了愛的海洋。張義波孝義感天,感恩回饋家鄉和社會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們,他的堅毅、樂觀、自強、向上,讓我們感受到社會正能量,更看到中國未來的希望!

為解決大力發展核桃短期收入低的問題,張義波聯繫宜昌市區蔬菜企業到聯營村種植發展高山蔬菜200畝,促進群眾增收80多萬元,通過引導群眾發展高山蔬菜,彌補大力發展核桃致富支柱產業,影響收入的短期不足,除此外,百姓可以在合作社裡學習種植核桃技術,通過合作社的示範帶動,大夥兒更加堅定了發展核桃的信心。原來拋荒的田園,如今煥然一新,核桃開始掛果,逐漸有了收益,村民的口袋也明顯鼓了起來,臉上也都露出了久違的笑容。村民人均純收入也大幅提高。

張義波充分利用革命老區豐富的自然、人文、旅遊資源以及馬營蘇區這塊金字招牌,創辦秭歸縣革命老區紅色教育基地,依託高校資源,走“紅色旅遊+教育產業+扶貧”之路,配套電商平臺,發展村集體經濟以及主導產業,通過紅色旅遊的帶動,助推當地農副產品的銷售,幫助貧困戶實現脫貧致富。

熱心公益事業,積極回報社會。

張義波在大學期間創建“陽光家教社”,組織學校3000多名優秀學生為農民工子女提供免費的家教服務。畢業後,張義波堅持每年回家教社2次,為義務家教教員做培訓和指導,並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激勵貧困學生努力學習。張義波牽頭成立了“張義波志願服務隊”,在張義波的感召下,3000多名志願者活躍在荊楚大地,積極開展義務家教、陽光家園志願服務、精准關愛留守兒童以及義工”等志願服務活動,受到了社會的高度讚揚。

做村官的六年時間裡,張義波為百姓跑腿辦事達5000多次,成了百姓的“快遞員”和貼心人,很多時候,他都是自己貼錢為老百姓辦事。他多次聯繫中南民族大學及武漢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學生為100多名留守兒童輔導功課,聯繫愛心企業、愛心人士幫助留守兒童、貧困學生及困難老人,爭取幫扶資金高達15萬元。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張義波就像一面鏡子,映射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他又像一滴水,讓我們看到了愛的海洋。張義波孝義感天,感恩回饋家鄉和社會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們,他的堅毅、樂觀、自強、向上,讓我們感受到社會正能量,更看到中國未來的希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