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眼三千年,瓷器造假大起底

“價值幾千元的高仿元青花賣出500萬-600萬元的價格, 很正常。 ”陶瓷, 無疑是造假最多的收藏門類之一。 為了讓圈外的朋友看看稀奇, 更為了讓圈內的藏友提高警惕, 今天, 我們就來講講當前已經被曝光的各種陶瓷造假手法。

景德鎮:元明清高仿成產業

景德鎮制陶瓷企業不下4000家, 從業人員10萬多。 在景德鎮, 各朝各代的官窯瓷器隨處可見。 這裡不僅接受高仿的高級定制, 亦能批量生產各種瓷器。

景德鎮陶瓷製作歷史悠久, 延傳至今, 有一些作坊專門製作元明清官窯高仿品。 其中比較著名的像元青花、明代的成化瓷等。 僅在樊家井、筲萁塢等地就有上百家從事這種仿古瓷器生產的作坊。 其價格從低檔的200-300元到高檔的3000-5000元不等。 據他所知,

一般販子只賣中低檔的仿品, 或者高仿中的殘次品。 而高檔產品則被高手甚至個別專家買斷了, 然後堂而皇之地走進拍賣場, 或者被經濟實力強的人所收藏。

“以景德鎮的仿青花瓷為例, 工藝一般分為四個步驟:練泥拉坯、青花繪製、施釉燒煉、最後做舊。 在這裡, 整個產業鏈的分工非常明確。 比如新的高嶺土, 有的作坊專門供應土, 有的專門負責拉坯然後送貨上門。 在小瓷器作坊聚集的地方, 街上常能看到一輛輛到各家送坯的車。 ”有些窯就設在家裡, 小的電窯一米見方, 大的能燒十幾件, 配有電腦控制的設備, 控制窯溫。 煤氣窯大些, 能同時燒幾十上百件瓷器。 一般低仿的就燒一次(11-12小時), 行家一眼就能看出來。 仿得好的要燒兩次,

中間再上一遍釉, 就有了古瓷的特徵了。 另外, 從畫工上來說, 低仿的一般是一個人繪畫, 而高檔的則是不止一人繪畫:擅長畫風景的專畫風景, 擅長畫花鳥的專畫花鳥, 畫人物的專畫人物, 然後有專人寫款, 形成一條流水線作業。

以假亂真:專家照樣走眼打臉

還有仿得更精美的,足以讓專家走眼,以假亂真。比如,成化瓷可謂諸窯之冠,有人會買一個老碗殘件,然後通過特殊管道弄來馬倉土(已封礦),然後在墓葬裡找到成化的老料。找到燒窯高手,租好窯位後,用傳統工藝燒制,過程非常講究。比如,燃料要用紅松,不能用主幹,也不能光用枝葉,而要用油性較大的中幹來燒,發色根據窯位元來確定。訂燒一次起碼燒30件以上,挑最好的一個留下,其他的敲碎,這樣的物品就是某些專家也很難辨認,然後就可以冒充古董珍品通過某些管道上拍了。這些讓一般人分辨不出來的才能真正稱得上是高仿品。

燒制高仿品,一般每年都會換花樣。因為一旦在拍賣場上拍出好價錢,很快就會有販子來仿造,導致市面上同類物品大量氾濫造成滯銷,所以經常換品種燒,一般每年燒制的都不重樣。

假鈞瓷:造假腦洞突破天際

河南神垕鎮是中國鈞瓷文化的發源地,鈞瓷的器型、燒制工藝、紋飾一直都很受追捧。歷代仿製、作偽之風盛行,而有些仿製水準也很精湛,幾可亂真。陳玉泉講,目前市場上造假的低檔鈞瓷一般在數百元,中高檔的在3000元-5000元不等。對於燒制後的整器,低檔的一般用高錳酸鉀做舊,還有的用紅茶煮。高檔點的做舊方法是埋土做舊,埋到土裡,有的還在器壁上加點雞蛋清,形成類似氧化鈣的效果,但是真正的氧化鈣是不怕熱水燙的,蛋清做舊的用熱水能燙下來。有的還在土裡種上草,做出草蝕的效果,好像是出土的瓷器。還有的泡到糞土裡做舊,泡上一兩年。

做舊比較自然的是老胎掛彩。比如仿元代鈞窯,一般選用元代的其他窯口相近的器型,比如磁州窯的舊器,脫釉後再上鈞釉的彩,燒制出來跟真的幾乎一樣。但即使這樣也能鑒別出來,比如說新釉子中缺乏蛋白石(二氧化矽膠凝體)的成分,就會出現不同的效果:假鈞瓷看上去很亮但不反光,真的即使不亮,但是遇到光照時也會閃閃發光。另外,底足胎釉接合部有一層幹邊、水漬痕周圍有一圈細細的火石紅邊,假鈞瓷無法解決這一自然現象,所以真偽仍能通過這些細節辨別出來。

唐三彩:一不小心3000年

洛陽南石山村是現代高仿唐三彩的所在地,早在民國時期洛陽就有仿製唐三彩的,但是原來的技術遠不如今天。30年前出現的假貨,有些因為沒有圖片、資料等,是閉門造車,所以造型很現代,普通人就能辨別出來。隨著近年來出土文物的增加、資訊傳遞的便利,很多作假的販子已經能直接仿到位。

一般低檔的唐三彩價格在200-1000元,多是用醫用石膏和普通石膏製成,但這樣的怕開水,用熱水一燙,就冒出一股石灰味。而且從外形上看,這些瓷器開片疏鬆、易於鑒別。

高檔一點的用高嶺土燒制,造型準確,釉水發色,燒制好的陶器埋在古墓的土中一個月以上,以除去陶器的色澤和亮光,之後進行腐蝕處理,以達到以假亂真的目的。這樣的足以讓專家打眼,還有的用X光射線照射後以增加年份。

前些年,一尊從中國運到歐洲的“唐三彩”馬被海關截獲,海關官員斷定這件文物為非法出境的中國文物。然而當專家用目前常用的熱釋光技術對這件“唐三彩”馬進行鑒定的時候卻發現了一個意外的結果。熱釋光測年顯示,這是一件3000年前的“文物”。而唐三彩的歷史僅為1300年左右,唐朝時期的工藝品怎麼會出現在3000年前?進一步分析終於發現,這是一件運用高科技造假手段改造的贗品。造假者為了欺騙熱釋光測年手段,使用X光對贗品進行照射,結果沒掌握好時間,導致了“三千年”的笑話。

龍泉窯:木棒裹砂紙你敢信?

浙江龍泉主要是仿製燒造龍泉窯仿品,龍泉窯的鼎盛時代是在南宋。從元代開始,隨著景德鎮的制瓷業興起,龍泉窯漸漸走向衰落。宋代的器形有很高的審美情趣,但是非常難仿。現在很多仿品造型上線條呆板,缺乏神韻,頸肩部的轉折十分生硬,足端部過於整齊,器型比例失調,器物形制的規格和尺寸也不夠規範、協調。

北宋、元代龍泉窯溫一般控制在1250-1300℃,燒制過程需要4-5天,所以瓷器有種玻璃般的光澤,而且大部分帶有開片,手感光滑圓潤,南宋龍泉窯溫則控制在1100℃左右,瓷器有種油脂光澤,而且不開片,現代仿品燒出後主要採用強酸溶液腐蝕、土埋及砂紙打磨等手段。通過藥水腐蝕,使仿器在手感上達到微汗的感覺,如果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可以看到表層微小的氣泡,很多被化學藥品腐蝕破了。有些低仿品用砂紙打磨賊光,還有的用裹了砂紙的木棒敲打。

另外,真的龍泉窯貼花若隱若現,有種蒙矓美。而作偽的則比較清晰,立體感強。在刻畫上,真正的龍泉窯是用竹刀,刀法是直切斜劃。而現代一般不用竹刀,即使使用,也達不到古人那種流暢灑脫的感覺,一般斷氣、生澀、缺乏靈動感。

以假亂真:專家照樣走眼打臉

還有仿得更精美的,足以讓專家走眼,以假亂真。比如,成化瓷可謂諸窯之冠,有人會買一個老碗殘件,然後通過特殊管道弄來馬倉土(已封礦),然後在墓葬裡找到成化的老料。找到燒窯高手,租好窯位後,用傳統工藝燒制,過程非常講究。比如,燃料要用紅松,不能用主幹,也不能光用枝葉,而要用油性較大的中幹來燒,發色根據窯位元來確定。訂燒一次起碼燒30件以上,挑最好的一個留下,其他的敲碎,這樣的物品就是某些專家也很難辨認,然後就可以冒充古董珍品通過某些管道上拍了。這些讓一般人分辨不出來的才能真正稱得上是高仿品。

燒制高仿品,一般每年都會換花樣。因為一旦在拍賣場上拍出好價錢,很快就會有販子來仿造,導致市面上同類物品大量氾濫造成滯銷,所以經常換品種燒,一般每年燒制的都不重樣。

假鈞瓷:造假腦洞突破天際

河南神垕鎮是中國鈞瓷文化的發源地,鈞瓷的器型、燒制工藝、紋飾一直都很受追捧。歷代仿製、作偽之風盛行,而有些仿製水準也很精湛,幾可亂真。陳玉泉講,目前市場上造假的低檔鈞瓷一般在數百元,中高檔的在3000元-5000元不等。對於燒制後的整器,低檔的一般用高錳酸鉀做舊,還有的用紅茶煮。高檔點的做舊方法是埋土做舊,埋到土裡,有的還在器壁上加點雞蛋清,形成類似氧化鈣的效果,但是真正的氧化鈣是不怕熱水燙的,蛋清做舊的用熱水能燙下來。有的還在土裡種上草,做出草蝕的效果,好像是出土的瓷器。還有的泡到糞土裡做舊,泡上一兩年。

做舊比較自然的是老胎掛彩。比如仿元代鈞窯,一般選用元代的其他窯口相近的器型,比如磁州窯的舊器,脫釉後再上鈞釉的彩,燒制出來跟真的幾乎一樣。但即使這樣也能鑒別出來,比如說新釉子中缺乏蛋白石(二氧化矽膠凝體)的成分,就會出現不同的效果:假鈞瓷看上去很亮但不反光,真的即使不亮,但是遇到光照時也會閃閃發光。另外,底足胎釉接合部有一層幹邊、水漬痕周圍有一圈細細的火石紅邊,假鈞瓷無法解決這一自然現象,所以真偽仍能通過這些細節辨別出來。

唐三彩:一不小心3000年

洛陽南石山村是現代高仿唐三彩的所在地,早在民國時期洛陽就有仿製唐三彩的,但是原來的技術遠不如今天。30年前出現的假貨,有些因為沒有圖片、資料等,是閉門造車,所以造型很現代,普通人就能辨別出來。隨著近年來出土文物的增加、資訊傳遞的便利,很多作假的販子已經能直接仿到位。

一般低檔的唐三彩價格在200-1000元,多是用醫用石膏和普通石膏製成,但這樣的怕開水,用熱水一燙,就冒出一股石灰味。而且從外形上看,這些瓷器開片疏鬆、易於鑒別。

高檔一點的用高嶺土燒制,造型準確,釉水發色,燒制好的陶器埋在古墓的土中一個月以上,以除去陶器的色澤和亮光,之後進行腐蝕處理,以達到以假亂真的目的。這樣的足以讓專家打眼,還有的用X光射線照射後以增加年份。

前些年,一尊從中國運到歐洲的“唐三彩”馬被海關截獲,海關官員斷定這件文物為非法出境的中國文物。然而當專家用目前常用的熱釋光技術對這件“唐三彩”馬進行鑒定的時候卻發現了一個意外的結果。熱釋光測年顯示,這是一件3000年前的“文物”。而唐三彩的歷史僅為1300年左右,唐朝時期的工藝品怎麼會出現在3000年前?進一步分析終於發現,這是一件運用高科技造假手段改造的贗品。造假者為了欺騙熱釋光測年手段,使用X光對贗品進行照射,結果沒掌握好時間,導致了“三千年”的笑話。

龍泉窯:木棒裹砂紙你敢信?

浙江龍泉主要是仿製燒造龍泉窯仿品,龍泉窯的鼎盛時代是在南宋。從元代開始,隨著景德鎮的制瓷業興起,龍泉窯漸漸走向衰落。宋代的器形有很高的審美情趣,但是非常難仿。現在很多仿品造型上線條呆板,缺乏神韻,頸肩部的轉折十分生硬,足端部過於整齊,器型比例失調,器物形制的規格和尺寸也不夠規範、協調。

北宋、元代龍泉窯溫一般控制在1250-1300℃,燒制過程需要4-5天,所以瓷器有種玻璃般的光澤,而且大部分帶有開片,手感光滑圓潤,南宋龍泉窯溫則控制在1100℃左右,瓷器有種油脂光澤,而且不開片,現代仿品燒出後主要採用強酸溶液腐蝕、土埋及砂紙打磨等手段。通過藥水腐蝕,使仿器在手感上達到微汗的感覺,如果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可以看到表層微小的氣泡,很多被化學藥品腐蝕破了。有些低仿品用砂紙打磨賊光,還有的用裹了砂紙的木棒敲打。

另外,真的龍泉窯貼花若隱若現,有種蒙矓美。而作偽的則比較清晰,立體感強。在刻畫上,真正的龍泉窯是用竹刀,刀法是直切斜劃。而現代一般不用竹刀,即使使用,也達不到古人那種流暢灑脫的感覺,一般斷氣、生澀、缺乏靈動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