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武穴山上有個“無人村”,全部是石頭屋,你去看過嗎?

濛濛春雨中, 我們沿著彎彎的山路, 終於找到了這座破落的小山村。 山名笠兒堖, 海拔450米, 為武穴西南部的高峰。 舉目張望, 雨後的山村靜悄悄的, 除了偶爾的鳥鳴聲, 杳無人煙。 確切的說, 這裡是山上村葛麻塘垸, 看上去到處是殘垣斷壁, 一片荒涼。 一戶人家的青磚牆壁上, “一定要解放臺灣”的石灰標語清晰可見, 十分顯眼。 開車的周師傅是本地人, 他告訴我說, 整個山上村原有村民400多人, 現在幾乎成了“無人村”, 葛麻塘垸如今僅剩下3個留守老人。

我們沒有驚擾留守老人, 穿過這些坍塌的老房子, 雨後的山上村, 清新的空氣, 纏滿青藤的石屋, 草木叢生的石板路, 喚醒了我們久遠的鄉村記憶。 我問周師傅這些石屋的來歷, 他告訴我說, 山上村地處半山巒間, 村民進出全靠肩挑手提, 由於交通不便, 老百姓就地取材, 取山中片石、塊石築屋而居, 這些纏滿青藤的石屋冬暖夏涼,

很有特色。 與石屋為伴,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一條通往外界的羊腸小徑, 似乎可以折射出當年生活在這裡人們生活的艱辛。 這原生態的農耕文明, 如今是一去不再複返了。 我想, 這些石屋的主人, 如今都去了哪裡?他們還會回來嗎?

空山新雨後,

鳥鳴山更幽。 石屋的周圍除了青藤, 還佈滿了荊棘、野草、野果樹, 如果你仔細尋找, 還可以看到野山菌、香椿芽、野山筍……一隻石臼被遺棄在石階邊, 石臼裡盛滿了雨水;一棵樹根裸露在地面上, 變成了根雕的模樣;荒蕪的菜園裡, 叢生著雜草、灌木和叫不出名字的野菜……石片和石塊壘成的牆壁上, 因年代久遠而長滿了青苔。 石巷深處, 一面青磚老宅牆顯得很是氣派, 在低矮的石屋中頗有鶴立雞群之感。 與它相伴的, 是一棵鬱鬱蔥蔥的枇杷樹, 兩者構成了一道青春與滄桑的詩意風景。 周師傅說, 附近有個汲水洞, 其實就是一口幽深的水井, 去看看吧, 我欣然同意。 據資料介紹, 山上村地質獨特, 漫山遍野幾乎都是石灰岩, 有許多天然鐘乳石洞。
與鐘乳石洞並存的, 是許許多多書生、狐仙、觀音、僧佛的故事與傳說, 令人浮想聯翩。 我獨自一人沿著石階走進汲水洞, 石壁上不時有滴答滴答的水落下來, 讓人感覺到一陣清涼。 臺階四周長滿了青苔, 腳下有點打滑, 只能一步一步小心地挪動。 走到臺階底部, 我沒有見到傳說中的鐘乳石, 只看到一潭幽深的水, 至於石壁上那些突兀的石頭, 狀若石柱、石幕、石龍、石冰淩、石神龕, 似乎只能全憑想像了。

據族譜記載, 山上的村民是清康熙、道光年間分別從江西省瑞昌, 湖北通山縣、陽新以及廣濟等地遷入落戶的, 至今有300多年歷史。 其實, 我們又何嘗不是遷徙移民呢?據考證, 廣濟的先祖都是從江西瓦雀(礫)壩來的。 “年深外境猶吾景, 日久他鄉即故鄉。 ”作為水庫移民的後代, 我對“遷徙”二字感受尤甚。 每每回到山裡老家, 面對空寂的山林, 常常浮現父輩們離別漂泊的背影。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人在山外, 根在山裡, 這是怎樣的鄉愁記憶啊!如今, 人去屋空, 這些殘垣斷壁沒了生命跡象, 只是留下時光的見證,它們承載著太多的記憶,讓那些散落在異域他鄉的人們魂牽夢縈。每當我們想起故鄉時,總是讓人想起它,讓人心頭溫熱,那訴說不盡的鄉愁,令人留下無盡的感歎。

走出幽谷草叢,我不禁想起巴爾扎克筆下寂靜的空曠的相思穀,還有那爬滿青藤的古老城堡。雨後的蒼穹籠罩著山谷,小鳥兒婉轉地啼鳴,空氣中散發著花草的清香,令人神清氣爽。“春天,愛情在那裡振翅淩空翱翔;秋天,可以在那裡緬懷已經長逝的人們。”我默念著這樣的詩句,依依惜別山上村。

▍圖文編輯:火娃 小朋友

▍作者:戴益民

只是留下時光的見證,它們承載著太多的記憶,讓那些散落在異域他鄉的人們魂牽夢縈。每當我們想起故鄉時,總是讓人想起它,讓人心頭溫熱,那訴說不盡的鄉愁,令人留下無盡的感歎。

走出幽谷草叢,我不禁想起巴爾扎克筆下寂靜的空曠的相思穀,還有那爬滿青藤的古老城堡。雨後的蒼穹籠罩著山谷,小鳥兒婉轉地啼鳴,空氣中散發著花草的清香,令人神清氣爽。“春天,愛情在那裡振翅淩空翱翔;秋天,可以在那裡緬懷已經長逝的人們。”我默念著這樣的詩句,依依惜別山上村。

▍圖文編輯:火娃 小朋友

▍作者:戴益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