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井岡山會師90周年:杜鵑花開 萬山紅遍

井岡山人武部幹部幫助群眾收割稻穀。

圖為資料圖片

王生茂給學員宣講井岡山精神。

圖為資料圖片

房屋修繕、道路整修後的壩上村。

圖為資料圖片

井岡山雕塑。

圖為資料圖片

編者按:90年前, 從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和朱德率領的南昌起義部隊會師起, 紅色就成了井岡山的底色, 也成了井岡人的底色。 他們一代代弘揚著井岡山精神, 正在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四、五月間, 井岡山十裡杜鵑長廊, 再次以紅遍萬山的姿態, 迎接八方來客。 像這樣團簇、密集而熱烈的紅, 除了杜鵑花之外, 很少有別的山花可以展現。

如同肆意開放的杜鵑花一樣, 井岡山的紅, 從來都不是一種點綴, 而是始終充盈著視野, 佔據著腦海。 吃紅米飯,

飲紅米酒, 唱紅色歌, 看紅色景……紅色, 是井岡山90年來一直未變的主色調。

紅色交接

袁建芳, 是烈士袁文才的孫子。 1996年, 從部隊轉業的他進入吉安市工商局工作, 現在是井岡山幹部學院教授。 他已為數不清的學員述說歷史的細節。

烈士王佐的孫子王生茂, 70多歲高齡, 依然堅持紅色精神宣講。 王生茂常說:“我從小聽著奶奶講爺爺的故事長大, 雖然沒見過爺爺, 但爺爺的故事我們記在心裡, 井岡山精神永遠支持著我渡過難關。 ”一位聽過王生茂講課的學員曾在個人博客中這樣寫道:“在井岡山學習培訓期間, 有一堂互動教學課深深地感動了我, 這就是學員們與革命先輩袁文才、王佐等人的孫子進行面對面交流。 聽王生茂老人的講課,

每到情深處老人眼中總是噙著淚水, 我也好像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被稱為“井岡山精神第一宣傳員”的毛秉華, 曾自費走遍中國多個省份, 40多年來義務宣講井岡山精神。 如今他家祖孫三代, 都成了義務宣講員。

江治華烈士的孫女江滿鳳是井岡山景區一名普通的保潔員, 她每天一邊打掃景區, 一邊為遊客義務演唱井岡山老歌。 正是經她的傳唱, 感動了無數人的《紅軍阿哥慢慢走》, 才得以完整保存, 後來成為電視劇《井岡山》的配樂。

井岡山的兒女, 以這樣的方式, 讓先輩們的故事不斷流傳。

從軍報國, 是井岡人留傳至今的榮耀。 井岡山, 還保持著徵兵工作56年無責任退兵的紀錄。

謝旺喜, 土生土長的井岡人。 高中畢業後,

他選擇了穿上戎裝。 退伍後, 又回到家鄉。 經過層層篩選, 他留在井岡山幹部教育學院工作, 開始講起了井岡山的故事。 他是井岡山年輕一代講述者的代表。

讓一批毛頭小夥子去給黨政機關幹部講課, 行得通嗎?秘訣在於真實, 也在於參與。

“把大家放進當年毛主席和紅軍所處的環境, 讓大家體驗當年革命隊伍所要面臨的考驗, 親身感受鐵一般的革命紀律, 這樣的宣傳教育, 效果特別好。 ”謝旺喜說。

井岡山有塊“雷打石”, 毛澤東曾站在這裡, 向數百名戰士講話, 並宣佈了三項紀律:行動聽指揮;籌款要歸公;不拿老百姓一個紅薯。 這幾句樸素的語言, 成為紅軍作風的高度概括, 也成為此後響徹大江南北的“三大紀律, 八項注意”的歷史先聲。

在謝旺喜的引導下,學員們白天參觀,晚上結合自己工作開分享會,培訓結束時又開總結會。在歷史的發生地,由井岡人講井岡山的事,時空交錯,與先輩的共鳴深深印在了學員的腦海裡。“學員們都說,很少在這樣的環境裡接受教育,很多學員都流下了眼淚。”謝旺喜說,在井岡山幹部教育學院,還有很多教員像他一樣,都是年輕退伍軍人和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

山鄉巨變

“進農家門、幫農家困、結農家親”的軍民魚水之情,至今仍在井岡山傳揚。1928年井岡山會師後,毛澤東親手創建了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防務處。這個機構,正是如今的井岡山人武部的前身。

在井岡山茅坪鄉壩上村,毛澤東曾在這裡居住,至今留有舊居。“紅米飯那個南瓜湯喲咳囉咳,挖野菜那個也當糧囉咳囉咳……”杜鵑花節第一天,一群來自南昌的遊客,穿著紅軍軍裝,圍站在壩上村一戶農家的圓桌前,高唱老歌。三曲歌畢,大家整齊坐下,吃起了紅軍套餐。這是壩上村推出的“紅軍的一天”遊的一部分,這讓很多遊客大呼過癮,又深受教育。依靠紅色旅遊的創新模式,村裡的群眾戶均增收兩萬多元。貧困戶吳雲月說,去年暑假的紅色旅遊高峰期,她家光靠紅軍餐,收入就有1萬多元。而就在幾年前,這個只有600多人的村莊,雖然擁有好幾處紅色旅遊資源,但村裡的房屋破舊、道路失修,都不具備對外營業的條件。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十二五”省定貧困村大倉村,這裡的吊腳樓、林家祠是毛澤東上井岡的見證。而在過去,吊腳樓年久失修,四處漏雨,幾乎倒塌。

井岡山人民武裝部瞭解情況後,請來專家為紅色旅遊指點迷津。讓井岡人守著的紅土地,變成了有收益的“金飯碗”。如今,大倉村的紅色培訓開展得如火如荼。

90年前,井岡山的鄉親們用擺脫赤貧後收穫的糧食,支援紅軍;如今的井岡山,八方資源反哺老區,老區群眾艱苦奮鬥,數萬貧困戶已經實現脫貧。2017年初,江西省政府決定,批准井岡山市脫貧退出。這是2016年國務院扶貧辦委託協力廠商評估機構,由國家層面做出的脫貧退出的認定。

井岡山杜鵑花節,至今已有9屆。前不久,在井岡山會師地龍市鎮,一場文藝演出拉開了今年杜鵑花節的序幕。遠道而來的遊客,扶老攜幼的居民,又一次被紅色旋律所感染。井岡山的杜鵑盛景和百年故事,早已匯合成一個意象,難捨難分。

《 人民日報 》( 2018年04月28日 05 版)

井岡山杜鵑(拼圖)。

圖為張志瑞、熊娟攝。

在謝旺喜的引導下,學員們白天參觀,晚上結合自己工作開分享會,培訓結束時又開總結會。在歷史的發生地,由井岡人講井岡山的事,時空交錯,與先輩的共鳴深深印在了學員的腦海裡。“學員們都說,很少在這樣的環境裡接受教育,很多學員都流下了眼淚。”謝旺喜說,在井岡山幹部教育學院,還有很多教員像他一樣,都是年輕退伍軍人和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

山鄉巨變

“進農家門、幫農家困、結農家親”的軍民魚水之情,至今仍在井岡山傳揚。1928年井岡山會師後,毛澤東親手創建了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防務處。這個機構,正是如今的井岡山人武部的前身。

在井岡山茅坪鄉壩上村,毛澤東曾在這裡居住,至今留有舊居。“紅米飯那個南瓜湯喲咳囉咳,挖野菜那個也當糧囉咳囉咳……”杜鵑花節第一天,一群來自南昌的遊客,穿著紅軍軍裝,圍站在壩上村一戶農家的圓桌前,高唱老歌。三曲歌畢,大家整齊坐下,吃起了紅軍套餐。這是壩上村推出的“紅軍的一天”遊的一部分,這讓很多遊客大呼過癮,又深受教育。依靠紅色旅遊的創新模式,村裡的群眾戶均增收兩萬多元。貧困戶吳雲月說,去年暑假的紅色旅遊高峰期,她家光靠紅軍餐,收入就有1萬多元。而就在幾年前,這個只有600多人的村莊,雖然擁有好幾處紅色旅遊資源,但村裡的房屋破舊、道路失修,都不具備對外營業的條件。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十二五”省定貧困村大倉村,這裡的吊腳樓、林家祠是毛澤東上井岡的見證。而在過去,吊腳樓年久失修,四處漏雨,幾乎倒塌。

井岡山人民武裝部瞭解情況後,請來專家為紅色旅遊指點迷津。讓井岡人守著的紅土地,變成了有收益的“金飯碗”。如今,大倉村的紅色培訓開展得如火如荼。

90年前,井岡山的鄉親們用擺脫赤貧後收穫的糧食,支援紅軍;如今的井岡山,八方資源反哺老區,老區群眾艱苦奮鬥,數萬貧困戶已經實現脫貧。2017年初,江西省政府決定,批准井岡山市脫貧退出。這是2016年國務院扶貧辦委託協力廠商評估機構,由國家層面做出的脫貧退出的認定。

井岡山杜鵑花節,至今已有9屆。前不久,在井岡山會師地龍市鎮,一場文藝演出拉開了今年杜鵑花節的序幕。遠道而來的遊客,扶老攜幼的居民,又一次被紅色旋律所感染。井岡山的杜鵑盛景和百年故事,早已匯合成一個意象,難捨難分。

《 人民日報 》( 2018年04月28日 05 版)

井岡山杜鵑(拼圖)。

圖為張志瑞、熊娟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