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時報聚焦兩會丨創新驅動須重視人才資源供給側改革

兩會聚焦

(資料圖片)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劉慧

創新是深化改革、調整結構的驅動力, 在創新驅動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過程中,

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作為一位有著49年教齡, 在數個國外教育機構執教多年的全國人大代表、東華大學經濟發展與合作研究所原所長嚴誠忠教授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說, 應重視人才資源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全國人大代表、吉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車秀蘭的建議也與人才相關, 她表示, “加強高等學校的分類管理, 是對現行高校辦學的一種制度創新, 通過創新形成一種新常態, 其影響深遠, 需要在國家層面, 在對經濟社會和高等教育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前瞻性預判的基礎上, 進行系統化的制度設計。 ”

發揮市場對人力資源開發和結構優化的引導作用

在國際國內的新形勢下, 以企業為平臺的各類用人主體對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個性化、層次化乃至國際化。

尤其在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過程中, 人力資源供給側改革更是重中之重。 嚴誠忠說:“人力資源主管部門和社會的輿論導向應該注重弱化歷史上形成的改革限制, 立足創新發展, 充分發揮市場對人力資源開發與結構優化的引導作用, 使人才認定的標準更貼切地為國家戰略服務, 並對教育的發展提供指導與參考。 ”

他認為, 需要進一步強化人才的市場化理念, 打破體制、身份、地域等外在條件的制約, 突出績效和歷練, 突出德才考核的規範化, 促進人才認定標準的公正性, 給予用人主體更大的自主權, 在待遇、職稱、晉升、獎懲、吐納等管理職能範圍內科學規範地行使法定許可權。

發揮社會團體與仲介機構的服務功能, 人力資源主管部門同人才培養和教育機構要有暢通的資訊溝通與行動協同管道和機制。 探索新領域、新產業和新就業機制與形態, 在尊重人的意願和權利的基礎上, 開發多元化、多層次、多樣性工作崗位和就業、創業的方式。 教育機構調整人才開發的結構要服務於國家戰略、市場變化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

他表示, 高等教育目前的資源和學生培養結構過於偏重學術理論人才, 而相對忽視“大國工匠”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體制改革應讓學校有更大的自主權, 加強“上下聯動、左右協同”, 優化專業、學科結構;做好師資、教材和課程結構優化, 積極開發適應新產業和新課程以滿足社會需求,

並創建自身的辦學特色和優勢。

嚴誠忠說, 隨著國家實施《中國製造2025》戰略, 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新型大國工匠應該是學者風範、文武雙全的, 也就是既有理論能力, 又有動手能力。

在國家層面進行高校分類管理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建立高校分類體系, 實行分類管理”的方針, “要引導高校合理定位, 克服同質化傾向, 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 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 爭創一流。 ”

車秀蘭認為, 教育部可會同有關部門制定高校分類管理辦法, 以科學引領和規範高校分類管理工作, 加快高校分類管理的制度化進程。 通過國家層面的制度化推進,

才能有效地引導和促進高校各安其位, 錯位競爭, 向多樣化、特色化發展, 形成富有活力、可持續發展的高等教育系統, 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的多樣性。 高校分類應以高校人才培養這一基本職能來劃分。

“同時深化人才分類培養改革, 引導和促進研究型高校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知識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應用型高校著重培養技術型、應用型、複合型人才;職業技能型高校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車秀蘭最後表示“要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 推動完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 支援建立健全地方行業企業和科研院所廣泛參與的高校辦學機制。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高珂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http://www.cet.com.cn】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