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滿室芬芳春不老——小記梅山“書癡”楊德湘

3月24日下午, 筆者走進新化縣上梅鎮崇陽嶺資江岸邊一個普通的居民社區裡, 從一個門棟上到三樓, 就發現今年86歲的楊德湘老人這個普通居民的不普通之處:門兩邊是用竹板刻寫的對聯“仰懷竹節, 坐擁書城”。 門額上是“籜齋”兩個字, 算是楊老給自己居室的命名了。

為什麼叫“籜齋”呢?楊老解釋說, “籜”就是筍殼, 筍初長成時, 缺不了“籜”的包裹、呵護, 當筍破土而出後, 就將一步步落籜成長, 籜會慢慢地無怨無悔地落到地上化而為泥。

籜的節操, 就是楊老的情懷與追求。

為買好書立遺囑

楊德湘上世紀50年代高中畢業後參加工作,

常感自己知識不夠, 經常買書回來讀, 書多了, 就養成了藏書的習慣。 剛參加工作時, 楊老每個月的工資只有30多元, 但買書從不吝嗇, 只要是自己喜歡的書, 不管價錢多高也要買下來, 有時一本書要花掉10來元錢, 相當於一個月工資的三分之一。

1984年, 楊老在新華書店看到一本《全宋詩》第一卷, 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當即就要買下來。 可營業員始終不肯賣給他。 楊老不解, 一再追問下營業員道出了苦衷:這套書共有72本, 一年出版4本, 要近20年才能出齊。 營業員擔心他買到中途, 書沒出完就去世了, 後面的書賣不掉。 楊老表示願立下遺囑, 如果他書沒買完就死了, 由他兒子繼續買這套書, 直到買齊為止。 楊老當即把兒子叫來立下遺囑,

高高興興把書買了回去。

買不到的書就抄

把藏書當妻子

楊老特別喜歡清代湖南文學家鄧湘皋的書, 也特別敬仰鄧湘皋的為人, 認為王船山的學說能成為顯學一半功勞要歸鄧湘皋。 他偶然聽說冷水江有人有鄧湘皋編的《沅湘耆舊集》, 便專程跑到冷水江去借閱, 但那個人也跟楊老一樣, 是個“藏了不二嫁”的主, 楊老便不斷跑到那人家裡去抄, 抄了近兩年才抄完。

上世紀90年代楊老搬過一次家, 共32板車家什中28板車是書。 楊老的三間房裡除了兩張床的位置外, 其他空間基本上被書佔領了。 楊老自己買的書, 不管別人出多少錢也不賣, 他在書房裡貼了一幅字:“好書不問價, 藏了不二嫁。 ”他是把書當作自己相依相伴的妻子的。

57歲獲大專文憑

立志為地方文獻獻餘熱

楊德湘勤勉好學。 1985年至1987年, 通過兩年多的自學考試, 他在57歲時獲得了自考大專文憑, 是新化自考史上年齡最大的自考考生。

1993年5月退休之後, 楊老立下誓言:“為鄉邦文獻迸發餘光!”從此, 他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全力讀書、編書、著書、買書、藏書、贈書。

楊德湘1959年編《秘書工作手冊》, 1960年編《新化縣情》, 1961年編《新化諺語》, 上世紀90年代初擔任《新化縣誌》副總編, 相繼參與編寫《新化地方電力志》《新化柘溪庫區移民志》《資水風光》及近100萬字的《新化文征》等。 他編著的圖書嚴謹、細緻、權威。 至今他已獨立撰寫、參與編纂方志類圖書35種共800萬字, 個人著述19種, 400萬字, 內容涉及史志、詩詞、對聯、族譜、水利、民俗、歷史、軍事、文化、旅遊等。

20多年來, 他的“籜齋”成為了名聞縣內外的民間圖書館。 滿室芬芳春不老, 獨佔梅城第一家。 他藏書15000餘冊, 門類齊全, 品位頗高, 包括《太平御覽》《永樂大典》《壹是紀始》這樣的類書。 新化萸江詩社創社社長晏石成稱讚他“家藏典籍三千冊, 胸有文章百萬篇”。

“勤”“恒”是他的“成功”秘訣

進楊老的書房, 迎面是一個大大的“勤”字, 書房裡還有一個大大的“恒”字。 這大約就是楊老“成功”的原因吧。 如此通俗易懂, 真正做到可不容易。

許多讀書人出了書, 往楊老這裡送, 覺得送到這裡可以放心, 會有人看。 幾乎每隔幾天就有到楊老這裡來“淘書”的。 楊老有一個原則:有兩本以上的可以相贈;只有一本的, 就只能在“籜齋”翻閱。 25年來, 受過楊老贈書的人數不清,

既有本土的文化人, 也有北京、上海、廣州的博士、教授。 有一回, 一位新化籍的中山大學研究生回鄉, 在街邊地攤上買到一本楊老編的書, 如獲至寶, 幾度請求賣書人帶他到楊老家裡“淘書”。 研究生找到夢寐以求的書後激動不已, 請楊老贈送給他。 楊老說:“不行, 只有一本了。 ”研究生發現有兩本, 楊老說:“那本印刷廠裝錯了。 ”研究生請求說:“楊爺爺, 那您將這本裝錯的書送給我好嗎?”楊老見他愛書如此, 慨然允諾。

為愛書者開放藏書

讀者考上北大

楊老編書、著書、藏書, 逢人就勸讀書。 為了讓自己的藏書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 他專門在新化《萸江詩詞》內刊上刊登了一則《藏書開放啟事》, 歡迎廣大愛讀書的、熟悉或陌生的朋友來他這裡讀書。 當時,科頭鄉汝溪村一名叫曾俊甫的小學生看到《藏書開放啟事》後,來信問道:“楊爺爺,小學生也可以來借書麼?”楊老熱情回信,表示歡迎。不久,曾俊甫就成了楊老家的常客,他愛書、惜書,還細心地將書的脫頁粘好,漏字補上。後來曾俊甫自學成才,還幫楊老編了兩本書,他校點的嘉靖《新化縣誌》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曾俊甫只要發現有關新化的圖書,要麼不計價錢買下,要麼全數複印帶給楊老。

新化一中學生歐陽覓劍也是楊老家裡的常客,他後來考上北京大學社會學系,也不時從北京買書寄給楊老,每年寒暑假總要到“籜齋”來“淘書”。

在編《新化人物史匯》《新化梅山英烈頌》的過程中,楊老多方核實人物史實,甚至多方奔走,促使有關部門核定史實,為被冤屈的歷史人物平反,贏得了社會廣泛好評。

楊老坦承,自己所藏之書並未全部都讀過,但一生為人處世,襟懷坦白,光明磊落,沒有什麼不可以對人說的。為此自撰一副對聯,也用竹板刻好:“書有不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

近年來楊老決心編一套《新化四庫文叢》,目前已出版數部。

當時,科頭鄉汝溪村一名叫曾俊甫的小學生看到《藏書開放啟事》後,來信問道:“楊爺爺,小學生也可以來借書麼?”楊老熱情回信,表示歡迎。不久,曾俊甫就成了楊老家的常客,他愛書、惜書,還細心地將書的脫頁粘好,漏字補上。後來曾俊甫自學成才,還幫楊老編了兩本書,他校點的嘉靖《新化縣誌》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曾俊甫只要發現有關新化的圖書,要麼不計價錢買下,要麼全數複印帶給楊老。

新化一中學生歐陽覓劍也是楊老家裡的常客,他後來考上北京大學社會學系,也不時從北京買書寄給楊老,每年寒暑假總要到“籜齋”來“淘書”。

在編《新化人物史匯》《新化梅山英烈頌》的過程中,楊老多方核實人物史實,甚至多方奔走,促使有關部門核定史實,為被冤屈的歷史人物平反,贏得了社會廣泛好評。

楊老坦承,自己所藏之書並未全部都讀過,但一生為人處世,襟懷坦白,光明磊落,沒有什麼不可以對人說的。為此自撰一副對聯,也用竹板刻好:“書有不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

近年來楊老決心編一套《新化四庫文叢》,目前已出版數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