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寺院裡出現的女施主

△張望作品《心塵》

阿球:看完張望的攝影, 我去了離家最近的佛寺……

△張望作品《洗心》

從古到今, 關於佛教的作品數不勝數。

比較出名的, 如慧能師祖的詩, 一句“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便道出了禪宗裡“萬物皆空”的高境界。

然而, 詩也好, 畫也好, 儘管禪意森然, 卻未曾有哪幅作品像攝影師張望拍攝的照片一樣, 竟有使他人遁入空門的魔力。

△張望作品-《禪靜》

這不是一紙空談, 而是真事:

英國聯邦財政部前部長助理陳永宏, 便是看了張望拍的照片後, 立即剃髮入深山為僧。

此消息一出, 大夥兒在震撼之餘, 不僅好奇:這些神秘的照片到底是什麼?是哪個攝影大師拍的, 竟能改變他人的人生軌跡?

對於“攝影大師”這個稱號, 張望卻不置可否。

雖然, 他早已憑藉一張照片獲得了奧地利超級巡迴攝影展的冠軍。

獲獎作品《尋佛》,

幽暗的洞窟與柔和的燭光,

古老的雕刻佛像與現代的中國僧人,

仿佛時空交錯, 穿越千年。

玩攝影的人都知道, 奧地利超級巡迴攝影展是世界藝術類攝影最高級別的賽事,

一直被譽為攝影界的“奧斯卡”。

為了拍攝這組照片, 他在佛寺一呆就是整整9年。

△張望作品《佛的足跡》--淨塗

九年如一日的佛寺生涯

淩晨4:00, 萬籟俱寂, 人們睡意正濃。

而在寺廟裡, 木魚聲已經“嗒嗒”響起, 學僧們輕微的洗漱聲漸漸的傳來。 張望睜開眼睛, 迅速起床,

一天的拍攝開始了。

佛門生活看似清閒散漫, 其實戒律十分森嚴, 早起就是一個必須要做到的功課。 所以, 作為攝影師, 張望自然是要跟著這個點起床。

△張望作品《佛的足跡》--神游

彼時天還未亮, 佛堂裡已開始響起學僧們窸窸窣窣的翻書聲。 張望架起相機, 拍下學僧們上早課的畫面。

早上6點,做完早課的學僧們漫步去早堂。在他的鏡頭中,屋角的鈴,斑駁的樹,乳白的霧氣,光影下的僧侶.....寺院的生活顯得神聖而不可褻瀆。

△張望作品-《澄境》

但要說最妙的,當屬這一幅名為《過客》的作品——

在藏經樓中,佛像端坐大廳,兩側的玻璃窗將對面景物倒映在地板上,與佛像交相疊映,景色亦真亦幻。

這時,藏主法師從門口經過,長衫飄然,張望突然靈感勃發:

“藏經樓與佛像是佛的境界,窗外的風景是現實中的大千世界,一個正在思考的僧人緩緩行走在兩者之間,這不正是反映佛教空靈意韻的作品嗎?”

△張望作品《過客》

大千世界裡,

人人都是過客。

他迅速按下了快門,《佛的足跡――過客》誕生了,後獲中國攝影金像獎。

對於張望這樣的世界級攝影師而言,拍照看似很容易,“哢嚓”一聲響起,儼然便誕生了一張頂級的作品。但若對佛理瞭解不深,如何能拍得出這樣的照片?

△張望作品《佛的足跡》-覺者

隱居寺廟,與僧侶同吃住,與法師共參禪。透過鏡頭,記錄一般人難以逾越的宗教淨地,這樣的日子,張望一過就是9年。

佛講因果,有因才有果,為什麼張望要選擇在寺廟呆9年呢?他的因,其實是這樣來的——

緣起

1962年中秋,張望出生在浙江天臺一個書香門第,面對中秋的望月,父親給兒子取名張望。但父親何曾想到,兒子日後竟真的會以“張望”為職業。

少時的張望住在天臺山側,日日伴隨他的不是街邊賣小吃的攤販吆喝,而是天臺山上的晨鐘暮鼓,聲聲虔誠的誦經梵音。一有機會,他便會前往古寺探訪小住。

△浙江天臺山

少時的他,內心一直有個疑問:

“孟子雲‘食色性也’,可是為什麼僧侶們就能夠放棄世俗的誘惑,心無旁騖的守著青燈古佛,相伴一生呢?”

這個疑問不止是張望的疑問,也是很多人的疑問。但唯獨卻在張望的心裡紮下了根,而且一紮就是幾十年,往後更是一發不可收拾。

△張望作品《佛的足跡》-梵淨

帶著這個念頭,張望前半生的路走得很平順。從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後,他來到深圳下海經商,開設了自己的印刷設計公司,並很快賺得盆滿缽滿。

然而,在事業的巔峰期,他卻做了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決定:將白手起家的公司無償轉送給他人,隻身回到杭州。

他說:“我在深圳積累了自己的第一桶金,但我想用自己賺來的錢,乾乾淨淨地從事純藝術創作。”

原來,那個疑問,他一直都沒忘記要把它解決掉。

△張望作品《輪回》

而老天真的給了他這樣一個機會。

機遇

1999年,天臺佛學院成立,院方找到張望,希望他説明拍攝一些資料圖片存檔。機遇成就了張望的夙願,他喜出望外,欣然答應前往拍攝。

殊不知,這一拍,就是三年。

三年裡,張望每日堅持與僧侶們同起,無論嚴寒酷暑,他從沒缺過席。一晃三年過去,他拍下了10000多張震撼世人的照片:

在他的鏡頭中,有挑燈夜讀的法師,也有幽林裡悄悄彌漫的禪意;

△張望作品《心跡》

△張望作品《佛澤》

有竹林間打坐修禪的僧侶,也有前來朝拜的善男信女;

《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張望將這句話融入作品《過堂》中,引起人無限遐想。

△張望作品《佛的足跡》--過堂

慧開禪師有言,“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生好時節”。他的鏡頭中同樣的捕捉了春夏秋冬,在四季輪換中充滿著禪意。

△張望作品《佛的足跡》--四季

△葉子黃了,僧侶們的心境也亮了

三年的佛學生涯,給張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知道,自己已不僅僅是一個紀錄者的角色。這些年,他與法師們一起打坐參禪,聽高僧講經說法,已經將自己完全融入了這個環境裡。

因此由他鏡頭裡拍攝出的照片,才顯得如此純粹而曠達,令人有醍醐灌頂之感。

△張望作品-《佛國》

結束了天臺山的任務後,張望的照片流傳出去,小小的火了一把。很多人向張望發出了邀請,想進行商務合作,還是被他拒絕了。

三年在天臺山上的經歷,已經讓他清醒地認識到,錢財不過是身外之物,“賺錢不難,但人生應該有更高層次的追求。我希望為這個世界,這個社會再留下點什麼東西。”

就在這個時候,一向不喜外來人進寺拍攝的靈隱寺,突然撥通了張望的電話。

△張望作品-《流年》

頓悟

靈隱寺,張望一直嚮往的佛教拍攝之地,然而,此前許多攝影師要求到靈隱寺拍攝均遭拒絕。

恰好這時,靈隱寺正在籌建靈隱網,需要印製大型畫冊用於佛教文化宣傳,靈隱寺經多方尋覓,才選定張望承擔此任。

△張望作品-《天外》

時隔四年,重回寺廟的張望,望著佛像久久不言。他和佛祖的緣分,又一次以這樣的方式呈現。佛寺,儼然成為了他靈魂的棲息地。

△張望作品《佛的足跡》-梵聖

在現在這個社會,佛好像離人們很近,畢竟在中國的城鄉各地,大大小小的寺廟數不勝數,人們隨時可以去禮拜燒香。

但是佛又離人們很遠,佛法浩瀚博大,紅塵中人大多覺得神秘難懂,或忙於世間經營,無暇留心於此。

△張望作品

所以,張望說,他要搭建一座橋,讓人們通過這座橋看到一個真實的佛門。

△張望作品《佛的足跡》-空門

靈隱寺香火鼎盛,人最多的時候竟達150人。僧侶們大多從名校畢業,頓悟後,遂剃度出家,鑽研佛法。

年逾90歲的方丈更是廈門大學中文系的高材生,不但佛學高深,而且詩詞書畫無不精通,是一個學識淵博,品行高潔的大師。

方丈不喜他人拍照,卻唯獨對張望青眼有加,竟破例同意張望住在方丈樓,與自己同吃同住。

△張望作品-《輪回》

這一次,張望在靈隱寺又常駐了三年。三年時間,僧侶們打坐、放生、剃度甚至圓寂,全在他的鏡頭裡一一呈現。

△張望作品-《笛音》

佛門瀚海般的深奧在他的鏡頭裡還原成為普通,那種玄虛高遠變得平實了。

佛門中最隱秘的是“修止觀”的時刻,天臺宗經典《摩訶止觀》雲:“法性寂然名止,寂常照名觀。”修止觀即是以靜坐的方式説明出家人摒除雜念,明心見性。

張望說,一次寒冬的晚課,山上零下20度,冷得讓人牙齒打顫。學僧們卻依次盤腿坐在榻上,凝情專心,隨著遊絲般的呼吸,漸入冥想的境界,只有黑夜裡寺外的陣陣松濤嘩嘩作響。

△張望作品

這一刻,讓張望忘記了一切,忘記了與生俱來的喜怒哀樂,也忘記了攝影,心底卻升起了一種奇妙而變幻無常的感覺。

△張望作品-《洗心》

到底是怎樣的一種信念,才能夠讓人們忘記徹骨的寒冷,忘記窗外婆娑舞動的沙沙松濤,忘記一切紅塵裡的俗世誘惑,而進入到忘我入定的狀態?

△張望作品-《欲空》

從此,張望更加將他的感悟投射到他的攝影作品中,這六年的拍攝生涯,將他從一個浮躁的紅塵中人沉澱成一個平和的修行人,他說:

真誠、清淨、平等、慈悲、放下、隨緣,這是我所理解的佛教精神,從中我大概明白了,如何做人和一個人一生應該怎樣度過。

△張望作品-《樂園》

“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由戒而克制欲望故心清淨,憑寧靜的心映照萬物清晰而智慧琅琅。

其實,做人做事也是一樣的。

△張望作品-《歲月》

今日人們聞著佛法兩字,腦中便起奇特和神秘的幻想,至少以為是很深邃難解的一回事。

其實,諸佛的道法皆是眾生本分上的東西,就是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亦是眾生本來具足,並非從外邊跑進來的,亦非諸佛祖師替我們加得微塵許的。

佛性,也許就是人性的另一個照面。

△張望作品-《樂觀》

獲獎

從靈隱寺拍攝出來後,張望繼續在杭州中天竺、外省甚至深入藏傳佛教地區拍攝。從天臺山開始,他心無旁騖地深入佛門拍攝已達9年。

很快,張望的事蹟被發掘出來:2009年,他的作品被首屆“世界佛教論壇”選為開幕式主屏形象向世界展示, 又被新華社選編為“中國形象”之一,在美國紐約時代廣場迴圈播放。

2013年5月,張望“佛的足跡”個展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大會”展覽。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評價他的作品,“體現了我們在當今世界面臨許多複雜問題時所必須具有的精神”。

△張望作品-《歲月》

張望火了,請他進行合作的人依舊絡繹不絕,但他說,“我只希望自己的作品給人家認識,而不是自己的臉。”

△張望作品《幻滅》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容貌只是暫時的,但人們通過他的作品而悟到的佛理,卻是永久的。

如今,張望依舊是一名普通的攝影師,住的是杭州城西最早買的商品房。他的鄰居並不知道,隔壁住著的竟是一位名揚世界的攝影大師。

在張望所有作品中,有一幅人氣最高的作品:它以春天的繡球花為前景,背景是若隱若現的一個“佛”字。

張望作品-《禮佛》

其實,張望自己最喜愛的是一張在風雪夜裡拍攝的照片,雪花飄搖,香燭殷紅,仿佛就是這些年他在寺院生活的寫照,信心不泯,風雨無阻。

△張望作品

對於很多人而言,至始至終只做一件事,看似很無趣。但《盡餘生》裡有句話說得好:

“堅持做一件事,不問前程,不問結局,一日一日,便是修行。”

佛陀如是,張望亦如是。

注:本文配圖版權歸張望先生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後臺。

拍下學僧們上早課的畫面。

早上6點,做完早課的學僧們漫步去早堂。在他的鏡頭中,屋角的鈴,斑駁的樹,乳白的霧氣,光影下的僧侶.....寺院的生活顯得神聖而不可褻瀆。

△張望作品-《澄境》

但要說最妙的,當屬這一幅名為《過客》的作品——

在藏經樓中,佛像端坐大廳,兩側的玻璃窗將對面景物倒映在地板上,與佛像交相疊映,景色亦真亦幻。

這時,藏主法師從門口經過,長衫飄然,張望突然靈感勃發:

“藏經樓與佛像是佛的境界,窗外的風景是現實中的大千世界,一個正在思考的僧人緩緩行走在兩者之間,這不正是反映佛教空靈意韻的作品嗎?”

△張望作品《過客》

大千世界裡,

人人都是過客。

他迅速按下了快門,《佛的足跡――過客》誕生了,後獲中國攝影金像獎。

對於張望這樣的世界級攝影師而言,拍照看似很容易,“哢嚓”一聲響起,儼然便誕生了一張頂級的作品。但若對佛理瞭解不深,如何能拍得出這樣的照片?

△張望作品《佛的足跡》-覺者

隱居寺廟,與僧侶同吃住,與法師共參禪。透過鏡頭,記錄一般人難以逾越的宗教淨地,這樣的日子,張望一過就是9年。

佛講因果,有因才有果,為什麼張望要選擇在寺廟呆9年呢?他的因,其實是這樣來的——

緣起

1962年中秋,張望出生在浙江天臺一個書香門第,面對中秋的望月,父親給兒子取名張望。但父親何曾想到,兒子日後竟真的會以“張望”為職業。

少時的張望住在天臺山側,日日伴隨他的不是街邊賣小吃的攤販吆喝,而是天臺山上的晨鐘暮鼓,聲聲虔誠的誦經梵音。一有機會,他便會前往古寺探訪小住。

△浙江天臺山

少時的他,內心一直有個疑問:

“孟子雲‘食色性也’,可是為什麼僧侶們就能夠放棄世俗的誘惑,心無旁騖的守著青燈古佛,相伴一生呢?”

這個疑問不止是張望的疑問,也是很多人的疑問。但唯獨卻在張望的心裡紮下了根,而且一紮就是幾十年,往後更是一發不可收拾。

△張望作品《佛的足跡》-梵淨

帶著這個念頭,張望前半生的路走得很平順。從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後,他來到深圳下海經商,開設了自己的印刷設計公司,並很快賺得盆滿缽滿。

然而,在事業的巔峰期,他卻做了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決定:將白手起家的公司無償轉送給他人,隻身回到杭州。

他說:“我在深圳積累了自己的第一桶金,但我想用自己賺來的錢,乾乾淨淨地從事純藝術創作。”

原來,那個疑問,他一直都沒忘記要把它解決掉。

△張望作品《輪回》

而老天真的給了他這樣一個機會。

機遇

1999年,天臺佛學院成立,院方找到張望,希望他説明拍攝一些資料圖片存檔。機遇成就了張望的夙願,他喜出望外,欣然答應前往拍攝。

殊不知,這一拍,就是三年。

三年裡,張望每日堅持與僧侶們同起,無論嚴寒酷暑,他從沒缺過席。一晃三年過去,他拍下了10000多張震撼世人的照片:

在他的鏡頭中,有挑燈夜讀的法師,也有幽林裡悄悄彌漫的禪意;

△張望作品《心跡》

△張望作品《佛澤》

有竹林間打坐修禪的僧侶,也有前來朝拜的善男信女;

《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張望將這句話融入作品《過堂》中,引起人無限遐想。

△張望作品《佛的足跡》--過堂

慧開禪師有言,“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生好時節”。他的鏡頭中同樣的捕捉了春夏秋冬,在四季輪換中充滿著禪意。

△張望作品《佛的足跡》--四季

△葉子黃了,僧侶們的心境也亮了

三年的佛學生涯,給張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知道,自己已不僅僅是一個紀錄者的角色。這些年,他與法師們一起打坐參禪,聽高僧講經說法,已經將自己完全融入了這個環境裡。

因此由他鏡頭裡拍攝出的照片,才顯得如此純粹而曠達,令人有醍醐灌頂之感。

△張望作品-《佛國》

結束了天臺山的任務後,張望的照片流傳出去,小小的火了一把。很多人向張望發出了邀請,想進行商務合作,還是被他拒絕了。

三年在天臺山上的經歷,已經讓他清醒地認識到,錢財不過是身外之物,“賺錢不難,但人生應該有更高層次的追求。我希望為這個世界,這個社會再留下點什麼東西。”

就在這個時候,一向不喜外來人進寺拍攝的靈隱寺,突然撥通了張望的電話。

△張望作品-《流年》

頓悟

靈隱寺,張望一直嚮往的佛教拍攝之地,然而,此前許多攝影師要求到靈隱寺拍攝均遭拒絕。

恰好這時,靈隱寺正在籌建靈隱網,需要印製大型畫冊用於佛教文化宣傳,靈隱寺經多方尋覓,才選定張望承擔此任。

△張望作品-《天外》

時隔四年,重回寺廟的張望,望著佛像久久不言。他和佛祖的緣分,又一次以這樣的方式呈現。佛寺,儼然成為了他靈魂的棲息地。

△張望作品《佛的足跡》-梵聖

在現在這個社會,佛好像離人們很近,畢竟在中國的城鄉各地,大大小小的寺廟數不勝數,人們隨時可以去禮拜燒香。

但是佛又離人們很遠,佛法浩瀚博大,紅塵中人大多覺得神秘難懂,或忙於世間經營,無暇留心於此。

△張望作品

所以,張望說,他要搭建一座橋,讓人們通過這座橋看到一個真實的佛門。

△張望作品《佛的足跡》-空門

靈隱寺香火鼎盛,人最多的時候竟達150人。僧侶們大多從名校畢業,頓悟後,遂剃度出家,鑽研佛法。

年逾90歲的方丈更是廈門大學中文系的高材生,不但佛學高深,而且詩詞書畫無不精通,是一個學識淵博,品行高潔的大師。

方丈不喜他人拍照,卻唯獨對張望青眼有加,竟破例同意張望住在方丈樓,與自己同吃同住。

△張望作品-《輪回》

這一次,張望在靈隱寺又常駐了三年。三年時間,僧侶們打坐、放生、剃度甚至圓寂,全在他的鏡頭裡一一呈現。

△張望作品-《笛音》

佛門瀚海般的深奧在他的鏡頭裡還原成為普通,那種玄虛高遠變得平實了。

佛門中最隱秘的是“修止觀”的時刻,天臺宗經典《摩訶止觀》雲:“法性寂然名止,寂常照名觀。”修止觀即是以靜坐的方式説明出家人摒除雜念,明心見性。

張望說,一次寒冬的晚課,山上零下20度,冷得讓人牙齒打顫。學僧們卻依次盤腿坐在榻上,凝情專心,隨著遊絲般的呼吸,漸入冥想的境界,只有黑夜裡寺外的陣陣松濤嘩嘩作響。

△張望作品

這一刻,讓張望忘記了一切,忘記了與生俱來的喜怒哀樂,也忘記了攝影,心底卻升起了一種奇妙而變幻無常的感覺。

△張望作品-《洗心》

到底是怎樣的一種信念,才能夠讓人們忘記徹骨的寒冷,忘記窗外婆娑舞動的沙沙松濤,忘記一切紅塵裡的俗世誘惑,而進入到忘我入定的狀態?

△張望作品-《欲空》

從此,張望更加將他的感悟投射到他的攝影作品中,這六年的拍攝生涯,將他從一個浮躁的紅塵中人沉澱成一個平和的修行人,他說:

真誠、清淨、平等、慈悲、放下、隨緣,這是我所理解的佛教精神,從中我大概明白了,如何做人和一個人一生應該怎樣度過。

△張望作品-《樂園》

“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由戒而克制欲望故心清淨,憑寧靜的心映照萬物清晰而智慧琅琅。

其實,做人做事也是一樣的。

△張望作品-《歲月》

今日人們聞著佛法兩字,腦中便起奇特和神秘的幻想,至少以為是很深邃難解的一回事。

其實,諸佛的道法皆是眾生本分上的東西,就是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亦是眾生本來具足,並非從外邊跑進來的,亦非諸佛祖師替我們加得微塵許的。

佛性,也許就是人性的另一個照面。

△張望作品-《樂觀》

獲獎

從靈隱寺拍攝出來後,張望繼續在杭州中天竺、外省甚至深入藏傳佛教地區拍攝。從天臺山開始,他心無旁騖地深入佛門拍攝已達9年。

很快,張望的事蹟被發掘出來:2009年,他的作品被首屆“世界佛教論壇”選為開幕式主屏形象向世界展示, 又被新華社選編為“中國形象”之一,在美國紐約時代廣場迴圈播放。

2013年5月,張望“佛的足跡”個展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大會”展覽。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評價他的作品,“體現了我們在當今世界面臨許多複雜問題時所必須具有的精神”。

△張望作品-《歲月》

張望火了,請他進行合作的人依舊絡繹不絕,但他說,“我只希望自己的作品給人家認識,而不是自己的臉。”

△張望作品《幻滅》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容貌只是暫時的,但人們通過他的作品而悟到的佛理,卻是永久的。

如今,張望依舊是一名普通的攝影師,住的是杭州城西最早買的商品房。他的鄰居並不知道,隔壁住著的竟是一位名揚世界的攝影大師。

在張望所有作品中,有一幅人氣最高的作品:它以春天的繡球花為前景,背景是若隱若現的一個“佛”字。

張望作品-《禮佛》

其實,張望自己最喜愛的是一張在風雪夜裡拍攝的照片,雪花飄搖,香燭殷紅,仿佛就是這些年他在寺院生活的寫照,信心不泯,風雨無阻。

△張望作品

對於很多人而言,至始至終只做一件事,看似很無趣。但《盡餘生》裡有句話說得好:

“堅持做一件事,不問前程,不問結局,一日一日,便是修行。”

佛陀如是,張望亦如是。

注:本文配圖版權歸張望先生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後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