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天津市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表彰大會發言摘錄

原標題:奮鬥者幸福 勞動者光榮

勞動模範代表 沈忠麟

天津市天發重型水電設備製造有限公司三車間鉚焊三組組長

紮根生產一線 踐行勞模擔當

1983年, 我進入天重重型機械廠, 被分配到鉚工車間, 後來進入天發重型水電設備公司, 成為三車間鉚工二組組長, 在一線崗位上一干就是35年。 鉚工作業是將一塊塊鋼板按圖紙尺寸由壓延、展開, 到擺裝、點對, 成型後交給焊工整體焊接。 焊接後鋼構件會出現各式各樣的變形, 需要鉚工再做最後的“整形矯正”才算成品。 在外人看來, 鉚工幹的是焊槍、鐵板、大榔頭的粗活,

沒有多大技術含量, 剛開始我也這麼認為, 可當我真正拿起了焊槍, 深入其中, 才發現這個工種真是不簡單。 單說焊接後鉚工整形矯正這一道工序, 它的品質、進度直接影響後續加工和產品整體品質。 面對矯正這一技術難題, 許多人望而卻步, 我卻偏偏不信這個邪, 經過成千上萬次的練習, 無數次的嘗試, 終於熟練掌握了這一技術, 而且練就了只看一眼就能準確判斷欲矯正位置和使用火焰矯正所需的溫度及速度, 再複雜的“疑難雜症”在我這裡也是手到病除, 為此工友們送我一個外號“矯正神醫”。

“學有所長, 術有專攻”。 工作中, 我從不墨守成規, 敢於用創新的思維向傳統挑戰。 車間過去切割厚板圓錐筒坡口,

一直採用手工方法, 費時又費力, 品質也很難保證。 面對延續多年的操作工藝和周圍不解的目光, 我一連幾天, 加班加點, 摸索對現有工藝的突破點, 經過與其他技術員互相協作、反復試驗, 研製了一個磁力柔性軌道裝置替代手工操作, 創造出“大型錐筒端面坡口切割法”, 使產品切割品質、速度發生了質的飛躍, 一次探傷合格率達99%, 平均每噸工件節約切割工時17.4小時, 修補、打磨工時28.2小時。 這項切割法被評為天津市“職工先進操作法”。

近年來, 隨著企業的發展, 我不斷接受新任務、迎接新挑戰。 轉輪是發電機組的核心部件, 一直被哈電、阿爾斯通等大的水電公司所壟斷, 公司以往都依靠外協加工。 為了獲得自主製造技術, 公司將生產加工轉輪的攻堅任務交給了我們組。

我帶領組員一步步還原生產過程, 一遍遍研究生產工藝, 一次次試驗操作, 經過一個月的反復實踐, 終於研製出可以活動的工裝, 徹底實現了公司轉輪加工零的突破。 現在公司自己加工一台轉輪所需成本只有兩萬餘元, 比原先的外協費用足足減少了10倍。 企業的發展壯大, 也成就了我個人的進步, 我先後研製、改造工裝胎具6項, 改進工藝2項, 自主實施合理化建議11項, 獨立完成的“切割軌道裝置”和參與完成的“V形筋加工工藝”2項成果取得了國家發明專利。 我也先後被評為天津市突出貢獻技師、天津市勞動模範、天津市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範。 我還將數十年工作中總結積累的“火焰矯正部位的確定”“焊接變形量的控制”等經驗和竅門,
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人, 先後帶出的17個徒弟, 個個都成為獨當一面的生產骨幹。

榮譽屬於過去, 責任始終在肩。 習近平總書記在党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 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這是黨和國家對我們一線工人的高度重視, 對勞動模範的鞭策和鼓勵。 我們一定立足崗位、多做貢獻, 以實際行動踐行“一次當勞模, 終生做表率”的誓言, 為促進天津高品質發展, 加快“五個現代化天津”建設, 再創佳績, 再立新功。

“津門工匠”代表 管延安

中交一航局二公司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V工區機修班班長

“超級工程”走出的“大國工匠”

我是學徒工出身, 18歲就跟著師傅學習。 鉗工工作崗位雖然平凡,

但是技術含量卻不低, 需要熟練掌握鏨、削、鑽、鉸、攻、套、鉚、磨、矯正、彎形等各種工藝和電氣調試安裝、設備維修技術。 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一線工人, 2013年我和工友們帶著市委、市政府和天津人民的囑託, 光榮地投身到“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建設中, 主要負責沉管安裝中的舾裝工作。 沉管安裝是港珠澳大橋建設的關鍵工序, 大橋海底隧道由33條沉管連接而成, 每條沉管標準長度為180米, 水平面積堪比10個籃球場之大。 超級沉管在30多米海底實現釐米級精確對接, 在業內人士看來, 難度係數絲毫不亞於“神九”與“天宮一號”的對接。 為了達到零縫隙對接, 每次安裝時, 我都帶著工友們頂著巨大的壓力, 配合測量隊的小夥子, 從早上6點一直幹到晚上12點,但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未開通的隧道悶熱潮濕,而且空氣不流通,每次沉管安裝成功後,我都要下去對設備進行拆除。其中有段路工具車是不能通過的,為了不耽誤“超級工程”的施工進度,我就背著拆除的沉重設備來回跑,一干就是好幾天。

我安裝的設備中有一種叫截止閥,在沉管對接時,它的作用是控制入水量,調節下沉速度,以便使兩節隧道能夠在深海中精准對接。如果要在地面上完成,只要擰緊螺絲就夠了。但要在深海中完成兩節隧道的精准對接,確保設備不滲水不漏水,安裝接縫處的間隙必須小於一毫米,就只能靠手感來操作了。憑著手上的感覺,從第一次“深海初吻”開始,我完成了33節巨型沉管和6000噸最終接頭的舾裝任務,做到了手中擰過的60多萬顆螺絲零失誤,為世界首條“滴水不漏”的外海沉管隧道建設創造了中國技藝技法。為此,大家都叫我“中國深海鉗工第一人”。但是,我的徒弟們都知道,從第1節沉管到最後第33節沉管,從第1顆螺絲到最後的第60萬顆螺絲,都是我認認真真、仔仔細細一節一節接起來的,一顆一顆擰過來的。在每一件設備、每一顆螺絲安裝完後,我都堅持做到反復檢查三至五遍才放心。只有這樣,我才感覺對得起自己的崗位,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港珠澳大橋這座“超級工程”!

2015年,我作為中央電視臺首批宣傳的8名“大國工匠”之一,走進人民大會堂,受到了党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這不僅是我個人的榮譽,更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4000多名建設者的褒獎。當我得知這項“超級工程”被英國《衛報》評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特別是最近剛剛看了電影《厲害了,我的國》,看到我與同事們共同戰鬥過的“老地方”,我為我自己曾經是一名建設者感到驕傲,更為中國產業工人感到驕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這正是對堅持不懈、勇於創造、勇於奮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完美詮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作為新評選出的“津門工匠”,我一定不辜負市委、市政府及天津人民的期望,堅守工匠精神,擦亮工人“名片”,帶頭技術創新,打磨“天津品牌”,為建設“五個現代化天津”貢獻工人的智慧和力量!

全國五一勞動獎狀代表 彭文成

天津博邁科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副總裁、輪值總裁

以品質鑄品牌 打造企業名片

天津博邁科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成立於2009年,是一家民營新型綜合性能源公司,2016年實現銷售收入26.84億元,利潤總額2.69億元,進出口總額13.96億美元,納稅5282萬元。先後榮獲天津市民營企業健康成長工程“科技創新”百強企業、“銷售收入”百強企業、“依法納稅”百強企業、“社會責任”百強企業。

我們堅持提質增效、挺進高端,持續致力於打造“中國建造+國際標準”的卓越品牌形象。通過模組化生產方式構築能源行業全產業鏈,為客戶提供高端定制化、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的產品,公司生產的各類別模組產品均為世界上的巨大量級項目或高關注度項目,企業在國內海洋工程行業已位於前列。緊跟國際能源市場變化趨勢,適應國家經濟政策大勢,大力發展藍色海洋經濟。將產品種類拓展至海洋石油生產、液化天然氣、礦業工程、人工島石油生產設施以及油氣工藝處理撬塊等領域。目前,我們已經完成浮式儲油裝置和浮式液化天然氣設施、固定式採油平臺專案、海上油田人工島等57個專案的模組建造。

我們堅持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公司注重產學研高度融合,與天津大學協作承擔了天津市濱海新區自主創新重大項目“深海大型採油裝置高精度稱重工程樣機研製專案”和“海洋油氣大型模組非滑道建造及其成套裝備產業化工程項目”,極大提升了公司設計施工水準,增強了核心競爭力,促進了智慧向產能的快速轉換。博邁科始終懷揣一個夢想,就是要打破日本對海洋製造業高端技術FLNG的壟斷,向國際高端、高附加值製造業進軍。為此,一方面,公司積極開展人才培養工作,開設線上培訓平臺,實施“功能表式”培訓,先後為500名員工提供3000餘門課程,大大提高了職工的職業素養、技能水準和創新創造能力。另一方面,致力於智慧製造,打造覆蓋設計、製造、安裝的全產業服務鏈,與世界著名的設計公司合作,開發互聯網與現場建造相結合的管理技術和機器人焊接技術,提升了公司的設計能力和管理效率。

我們積極回應“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拓展產品類型,深度參與國際大型能源開發項目,在阿聯酋完成了5個人工島上的多種模組設計和施工工程,包括5座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電氣間模組,打開了中東市場並迅速站穩腳跟。同時,還積極開闢歐洲市場,承接了國家海外能源戰略重要組成部分的俄羅斯北極區內 Yamal LNG專案和總投資高達370億美元的Wheatstone LNG項目。在全體職工的共同努力下,公司已經實現了全部產品海外行銷,業務範圍覆蓋到西亞、中東、越南、非洲及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党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天津也出臺了含金量很高的“天津八條”,深入扎實開展“雙萬雙服促發展”活動,為民營企業的快速發展和企業家創業營造了良好的環境,開闢了更廣闊的空間。我們將堅持新發展理念,不斷推進企業科技創新,為加快天津“一基地三區”建設貢獻我們的一份力量。

(責編:張靜淇、王浩)

從早上6點一直幹到晚上12點,但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未開通的隧道悶熱潮濕,而且空氣不流通,每次沉管安裝成功後,我都要下去對設備進行拆除。其中有段路工具車是不能通過的,為了不耽誤“超級工程”的施工進度,我就背著拆除的沉重設備來回跑,一干就是好幾天。

我安裝的設備中有一種叫截止閥,在沉管對接時,它的作用是控制入水量,調節下沉速度,以便使兩節隧道能夠在深海中精准對接。如果要在地面上完成,只要擰緊螺絲就夠了。但要在深海中完成兩節隧道的精准對接,確保設備不滲水不漏水,安裝接縫處的間隙必須小於一毫米,就只能靠手感來操作了。憑著手上的感覺,從第一次“深海初吻”開始,我完成了33節巨型沉管和6000噸最終接頭的舾裝任務,做到了手中擰過的60多萬顆螺絲零失誤,為世界首條“滴水不漏”的外海沉管隧道建設創造了中國技藝技法。為此,大家都叫我“中國深海鉗工第一人”。但是,我的徒弟們都知道,從第1節沉管到最後第33節沉管,從第1顆螺絲到最後的第60萬顆螺絲,都是我認認真真、仔仔細細一節一節接起來的,一顆一顆擰過來的。在每一件設備、每一顆螺絲安裝完後,我都堅持做到反復檢查三至五遍才放心。只有這樣,我才感覺對得起自己的崗位,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港珠澳大橋這座“超級工程”!

2015年,我作為中央電視臺首批宣傳的8名“大國工匠”之一,走進人民大會堂,受到了党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這不僅是我個人的榮譽,更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4000多名建設者的褒獎。當我得知這項“超級工程”被英國《衛報》評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特別是最近剛剛看了電影《厲害了,我的國》,看到我與同事們共同戰鬥過的“老地方”,我為我自己曾經是一名建設者感到驕傲,更為中國產業工人感到驕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這正是對堅持不懈、勇於創造、勇於奮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完美詮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作為新評選出的“津門工匠”,我一定不辜負市委、市政府及天津人民的期望,堅守工匠精神,擦亮工人“名片”,帶頭技術創新,打磨“天津品牌”,為建設“五個現代化天津”貢獻工人的智慧和力量!

全國五一勞動獎狀代表 彭文成

天津博邁科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副總裁、輪值總裁

以品質鑄品牌 打造企業名片

天津博邁科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成立於2009年,是一家民營新型綜合性能源公司,2016年實現銷售收入26.84億元,利潤總額2.69億元,進出口總額13.96億美元,納稅5282萬元。先後榮獲天津市民營企業健康成長工程“科技創新”百強企業、“銷售收入”百強企業、“依法納稅”百強企業、“社會責任”百強企業。

我們堅持提質增效、挺進高端,持續致力於打造“中國建造+國際標準”的卓越品牌形象。通過模組化生產方式構築能源行業全產業鏈,為客戶提供高端定制化、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的產品,公司生產的各類別模組產品均為世界上的巨大量級項目或高關注度項目,企業在國內海洋工程行業已位於前列。緊跟國際能源市場變化趨勢,適應國家經濟政策大勢,大力發展藍色海洋經濟。將產品種類拓展至海洋石油生產、液化天然氣、礦業工程、人工島石油生產設施以及油氣工藝處理撬塊等領域。目前,我們已經完成浮式儲油裝置和浮式液化天然氣設施、固定式採油平臺專案、海上油田人工島等57個專案的模組建造。

我們堅持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公司注重產學研高度融合,與天津大學協作承擔了天津市濱海新區自主創新重大項目“深海大型採油裝置高精度稱重工程樣機研製專案”和“海洋油氣大型模組非滑道建造及其成套裝備產業化工程項目”,極大提升了公司設計施工水準,增強了核心競爭力,促進了智慧向產能的快速轉換。博邁科始終懷揣一個夢想,就是要打破日本對海洋製造業高端技術FLNG的壟斷,向國際高端、高附加值製造業進軍。為此,一方面,公司積極開展人才培養工作,開設線上培訓平臺,實施“功能表式”培訓,先後為500名員工提供3000餘門課程,大大提高了職工的職業素養、技能水準和創新創造能力。另一方面,致力於智慧製造,打造覆蓋設計、製造、安裝的全產業服務鏈,與世界著名的設計公司合作,開發互聯網與現場建造相結合的管理技術和機器人焊接技術,提升了公司的設計能力和管理效率。

我們積極回應“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拓展產品類型,深度參與國際大型能源開發項目,在阿聯酋完成了5個人工島上的多種模組設計和施工工程,包括5座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電氣間模組,打開了中東市場並迅速站穩腳跟。同時,還積極開闢歐洲市場,承接了國家海外能源戰略重要組成部分的俄羅斯北極區內 Yamal LNG專案和總投資高達370億美元的Wheatstone LNG項目。在全體職工的共同努力下,公司已經實現了全部產品海外行銷,業務範圍覆蓋到西亞、中東、越南、非洲及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党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天津也出臺了含金量很高的“天津八條”,深入扎實開展“雙萬雙服促發展”活動,為民營企業的快速發展和企業家創業營造了良好的環境,開闢了更廣闊的空間。我們將堅持新發展理念,不斷推進企業科技創新,為加快天津“一基地三區”建設貢獻我們的一份力量。

(責編:張靜淇、王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