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朵棉花如何敲開現代世界的大門?

如今, 棉花充斥在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常見的醫用棉、純棉T恤, 只是棉花產業中的滄海一粟。 你能想到, 連肥皂、化肥、啤酒、冰淇淋甚至是上天的火箭推進燃料中, 都少不了棉花纖維嗎?

其實, 早在前現代社會, 棉花也有著豐富多樣的用途。 正是這樣一朵神奇的“全球之花”的綻放, 敲開了現代世界的大門, 成為改變人類生產與生活方式的金鑰匙。 那麼, 棉花是何時開始成為全球舉足輕重的商品呢?隨著棉的全球化推進進程, 又給世界帶來怎樣的變化呢?

在我們的常識中, 英國的工業革命, 始於棉紡織機器的發明,

從而帶來技術革新, 生產力極大的提高。 因此, 便會自然地聯想到, 英國應該是棉花產地以及棉紡織工業的發源地。 其實, 棉花產地的起源, 還真不是源於英國, 而是源自亞洲。

1

棉花在前現代社會的出走

14 世紀英國作家、旅行家約翰·曼德維爾爵士(Sir John Mandeville)罕有地提到了 1320 年代他在所謂的亞洲旅行中確實可信的觀察所得。 在《曼德維爾遊記》(The Travels of Sir John Mandeville)中, 他告訴他的讀者, 印度長有一種奇樹, 枝頭上結著小羊羔。 那些枝條十分的柔軟, 可以彎下來讓餓了的小羊羔進食。 他描寫的是棉花樹, 而其插圖成為東方奇觀之一。

▲約翰·曼德維爾描寫的棉花樹, 長著綿羊而不是棉鈴

可見, 此時, 英國人對於棉花的種植與栽培還相當無知。 他不僅將印度棉布的使用功能和性質等同於英國羊毛, 而且他還認為, 正如羊毛之於歐洲, 印度的財富和富有, 與具有這種世界其他地方所沒有的原料是緊密相關的。

可以說, 棉花的世界性旅行, 也並不是始於英國的工業革命之後開啟的現代世界, 而是在此之前,

就從發源地——印度——向外擴散。

學者們提出, 棉花發源於印度, 最早的種植出現在西元前3200 年的印度河流域。 到西元前 600 年, 棉開始在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 進行買賣, 於西元前 4 世紀進入歐洲。 西元 800—1000 年, 伴隨著農藝知識的傳遞, 棉成功地滲透到中國、中東和非洲的農業體系當中。

那麼, 早期棉花的傳播, 主要是基於什麼契機?傳播的過程中遇到什麼障礙呢?早期是通過宗教(伊斯蘭)和貿易(絲綢之路), 促進了農藝知識的傳播, 使得棉花可以遍及歐亞非大陸的溫帶地區。 當然, 其中也存在著很多障礙, 否則, 不會花費了這麼多世紀才得到普及。 首先就是基因問題, 多年生棉株容易移植, 但是一年生棉株容易在較冷的地方存活。 因此, 限制了棉花向北方陸地的擴展。

其次, 等到棉株適應氣候可以大規模移植後, 卻沒有伴隨大規模的棉加工和生產的發展, 也就是說, 引進了棉花這個外來物, 卻不知道怎麼運用。 一直到13世紀, 中國的棉紡織生產和棉花栽培才成為農村兩大常見行業。 元朝設立的“實物賦稅”制度, 又將棉作為納稅的物品, 出版相關讀物普及棉花種植的知識並鼓勵棉花栽培, 才漸漸刺激棉成為“經濟作物”。 產棉的大部分地區都是保持著家庭範圍內的手工生產模式。

伴隨著工具與機器的發明, 在西元 4 世紀到 13 世紀之間, 棉花栽培向整個歐亞非大陸擴散。 但是, 並沒有總體的“全球性”技術規範, 也沒有最佳模式或技術領袖, 每個地區都發展出自己的專有技術,

且往往是具體的產品專業化的結果。 因此, 技術的合流是緩慢的, 特別是在起步階段。

▲紡車:技術擴散(數位為發明 / 使用的西元世紀)。

實線表示肯定的聯繫, 虛線表示推測的聯繫

印度——或者更廣泛地說是亞洲——的技術發展, 是以在 1400 年至 19 世紀西方技術到來之間長時間停滯為特點。 最後要說的是, 軋棉、紡 紗、織布一直是相對簡單的生產活動。 而正是因為這些技術簡單, 才使得棉紡織生產易於融入到家庭生產當中。

因此, 前現代社會, 棉花以其強大的功用性走進千家萬戶, 但是, 卻沒有將世界聯繫起來。 因此, 這時的棉花, 頂多就是一朵悄悄的綻放於世界各地的“沉默之花”。

2

血腥的棉花

“戰爭資本主義”的核心是奴隸制度、剝削原住民、帝國擴張、武裝貿易, 以及資本家對人民和土地主張主權。這一階段的棉花,成為了資本家向外擴張並掠奪世界範圍內的廉價勞動力的撒旦。

▲不列顛東印度公司

1600年,著名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就是“戰爭資本主義”典型的機構。它們通過武力征服佔領港口,把貿易網路擴展到亞洲、美洲和非洲。他們是士兵兼商人,私有武力是他們的核心能力之一。為了便於歐洲人從事遠距離的資本和商品運輸,他們還發明了保險等工具,除此之外,他們還需要法律保障。因此,新的行業逐漸形成,公共體制也逐漸發展起來。

“戰爭資本主義”其實是我們更為熟悉的“工業資本主義”的前身。後者主要通過雇傭關係、市場、財產權等聯繫在一起。工業資本主義始於1780年的英國工業革命。但是,此時,血腥的“戰爭資本主義”和“工業資本主義”並存共生,共同推動著棉花產業網路的擴張。英國依靠技術革新提高棉花產業的成本,但是,抵擋不住美國南方種植園奴隸主的崛起。

▲美國南方棉花種植園中的黑人奴隸在勞作

他們無條件的將奴隸捆綁在棉田裡,無限的壓榨他們的勞動力,保障棉花生產的品質與產量,無限的降低著棉花的國際市場價。同時,美國的補貼制度,也是保障棉花生產的每一道工序都能夠有利可圖的關鍵。因此,依託技術、機器的改進與提升,以及無限量的奴隸提供的廉價勞動力,美國很快就超越了英國依靠先進的技術而佔據的棉花市場,一躍成為為全球提供棉花原料的原產地。

正如1784 年,一個叫塞謬爾·葛萊格( Samuel Greg) 的英國商人在曼徹斯特附近的波琳河畔建造了一個小型棉紡廠。工廠配備了最新發明的水力紡織機,雇用了一批當地的孤兒做工人,原料用的是加勒比的棉花。之後,生產的產品,一部分銷往歐洲,一部分通過妻子的家族運往非洲西海岸,滿足那裡的奴隸貿易,還有一部分送往多明尼加島,用於供給自己家族那裡蓄養的黑奴。

至此,棉花成為一個需要全球參與培植、生產並且供應著全球人類生產與生活的必需品,棉花在無形之中成為了一個維繫全球的紐帶。

3

民族國家與棉花的全球化

但是,有趣的是,棉花的全球旅行,如此需要人力、綜合成本降低的全球性合作,但並沒有促成一個“天下大同”的和諧世界,反而激發了更具邊界意識的“民族國家”的誕生。這是怎麼回事?

或者說,棉花是如何促成民族國家的形成的現象。比如,一些強盛的近代民族國家,如歐洲各國和日本,其棉花商人依靠民族證券的武力合作,不僅奴役殖民地和棉花經濟帶上的居民,還迫使本國居民從有產者成為無產者,才為棉花帝國貢獻了數以萬計的勞動力。近代埃及最有活力的時期就是19世紀中期它的棉花產量連翻5倍。

▲鄭觀應

19世紀末,當中國面臨內憂外患之際,鄭觀應把“商戰”——即工業資本主義——放置在民族國家的框架下來提倡。脫胎於殖民地的新興民族國家,如坦尚尼亞,在擺脫殖民地統治後,依然沿用殖民地對原住民的壓迫,把人口從原始森林中逼迫出來,使他們進入棉紡織生產。20世紀中期的中國,也在帝國主義政權撤離後,把棉紡織業的指標作為國力強盛的標杆之一。

▲1996-2000年世界主要棉花生產國產量及所占比重表

以及資本家對人民和土地主張主權。這一階段的棉花,成為了資本家向外擴張並掠奪世界範圍內的廉價勞動力的撒旦。

▲不列顛東印度公司

1600年,著名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就是“戰爭資本主義”典型的機構。它們通過武力征服佔領港口,把貿易網路擴展到亞洲、美洲和非洲。他們是士兵兼商人,私有武力是他們的核心能力之一。為了便於歐洲人從事遠距離的資本和商品運輸,他們還發明了保險等工具,除此之外,他們還需要法律保障。因此,新的行業逐漸形成,公共體制也逐漸發展起來。

“戰爭資本主義”其實是我們更為熟悉的“工業資本主義”的前身。後者主要通過雇傭關係、市場、財產權等聯繫在一起。工業資本主義始於1780年的英國工業革命。但是,此時,血腥的“戰爭資本主義”和“工業資本主義”並存共生,共同推動著棉花產業網路的擴張。英國依靠技術革新提高棉花產業的成本,但是,抵擋不住美國南方種植園奴隸主的崛起。

▲美國南方棉花種植園中的黑人奴隸在勞作

他們無條件的將奴隸捆綁在棉田裡,無限的壓榨他們的勞動力,保障棉花生產的品質與產量,無限的降低著棉花的國際市場價。同時,美國的補貼制度,也是保障棉花生產的每一道工序都能夠有利可圖的關鍵。因此,依託技術、機器的改進與提升,以及無限量的奴隸提供的廉價勞動力,美國很快就超越了英國依靠先進的技術而佔據的棉花市場,一躍成為為全球提供棉花原料的原產地。

正如1784 年,一個叫塞謬爾·葛萊格( Samuel Greg) 的英國商人在曼徹斯特附近的波琳河畔建造了一個小型棉紡廠。工廠配備了最新發明的水力紡織機,雇用了一批當地的孤兒做工人,原料用的是加勒比的棉花。之後,生產的產品,一部分銷往歐洲,一部分通過妻子的家族運往非洲西海岸,滿足那裡的奴隸貿易,還有一部分送往多明尼加島,用於供給自己家族那裡蓄養的黑奴。

至此,棉花成為一個需要全球參與培植、生產並且供應著全球人類生產與生活的必需品,棉花在無形之中成為了一個維繫全球的紐帶。

3

民族國家與棉花的全球化

但是,有趣的是,棉花的全球旅行,如此需要人力、綜合成本降低的全球性合作,但並沒有促成一個“天下大同”的和諧世界,反而激發了更具邊界意識的“民族國家”的誕生。這是怎麼回事?

或者說,棉花是如何促成民族國家的形成的現象。比如,一些強盛的近代民族國家,如歐洲各國和日本,其棉花商人依靠民族證券的武力合作,不僅奴役殖民地和棉花經濟帶上的居民,還迫使本國居民從有產者成為無產者,才為棉花帝國貢獻了數以萬計的勞動力。近代埃及最有活力的時期就是19世紀中期它的棉花產量連翻5倍。

▲鄭觀應

19世紀末,當中國面臨內憂外患之際,鄭觀應把“商戰”——即工業資本主義——放置在民族國家的框架下來提倡。脫胎於殖民地的新興民族國家,如坦尚尼亞,在擺脫殖民地統治後,依然沿用殖民地對原住民的壓迫,把人口從原始森林中逼迫出來,使他們進入棉紡織生產。20世紀中期的中國,也在帝國主義政權撤離後,把棉紡織業的指標作為國力強盛的標杆之一。

▲1996-2000年世界主要棉花生產國產量及所占比重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