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跨越五十五載楓橋經驗之樹常青

□ 本報編輯部

2018年的春天,東風送暖,春意融融。

在這個春天,《法制日報》用17天,不間斷地向讀者講述一個叫“楓橋經驗”的故事。 為了講好這個故事,以法制日報總編輯為組長,集合了報社十余名精幹記者,從楓橋經驗的誕生地楓橋鎮出發,踏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記錄了每一次發現與感動,激發了一次次思考和感悟。

前所未有的投入與專注,前所未有的用心與真誠,前所未有的思索與領悟,只因為“楓橋經驗”這個題目值得我們去付出。

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始,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不容回避的重大課題,黨的十九大更是把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衡量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一個重要指標,而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基礎毫無疑問是基層治理。

基層不牢,地動山搖。 我們忘不了在不久前結束的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心念念之的事情就是基層治理,他與人大代表交流最多也是基層治理。

基層治理千頭萬緒,抓手在哪裡呢?

“楓橋經驗”走來,帶著泥土的芬芳

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常青。 唯有生活和實踐才構成今人理論創新的根本性前提。 ——歌德

回首新中國的歷史,基層社會治理從來沒有現成的理論可循,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楓橋經驗”也是如此,它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帶著泥土的氣息,反映著真實的生活,表達著現實的需要。

1963年,被很多研究者認定為是“楓橋經驗”誕生之年,所以“楓橋經驗”誕生之始不可避免地帶有那個時代的印跡。 地富反壞“四類分子”是當年的楓橋鎮,也是當年全國要解決的一大“治理”難題。

文鬥還是武鬥,是逮捕一批還是教育一批?這個現在看來並不複雜的問題,在當年的楓橋鎮卻引發了一場思想大碰撞。

楓橋鎮的群眾最終選擇了以發動群眾、教育說理的方式改造“四類分子”,這種選擇無疑具有歷史性的意義。 “‘武鬥’鬥皮肉,外焦裡不熟;文鬥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才能鬥倒敵人。 ”這是當年楓橋鎮幹部群眾的共識,而其中所蘊含的群眾工作理念和後來總結提煉出的善治理念,也成為“楓橋經驗”流傳數十載依然長盛常青的內在基因。

在採訪中記者發現,當年楓橋鎮7個公社在整個運動期間沒有出現打人的現象,更沒有捕人的情況,這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實屬罕見。

1963年10月下旬,楓橋鎮的做法得到了毛澤東同志的肯定,“這就叫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並要求好好總結楓橋的經驗。 11月上旬,在中共浙江省委工作隊和諸暨縣委共同署名的《諸暨縣楓橋區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開展對敵鬥爭的經驗》一文中,“楓橋經驗”誕生了,其核心就是少捕人、矛盾不上交,依靠群眾,以說理鬥爭的形式把絕大多數“四類分子”改造成新人。

從歷史的高度回顧“楓橋經驗”的誕生,可以說,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楓橋經驗”為鞏固人民民主專政政權找到了一條重要的途徑。

五十五年的歲月長河,曾經誕生過很多“理論”,也產生過很多“經驗”,但大多都如曇花一現,很快就零落成塵,隨風而去了。 唯有“楓橋經驗”如同一棵常青之樹,歷經歲月的考驗,時間的磨礪,不但沒有褪去光芒,反而更證明了它獨特的社會治理價值和意義。

“楓橋經驗”成長,時間證明其偉大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劉禹錫

經過了那個特殊的年代,“楓橋經驗”不但沒有塵封,反而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不同時期,不斷注入新的內容,煥發新的活力,綻放新的光彩。

下轉第八版

上接第一版

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新時期。 這個時期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是我國在這一時期的發展主題和時代背景,也是擺在全黨和各級各地政法機關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在這個時期,“楓橋經驗”再次準確回答了時代之問。

1985年11月,浙江省公安廳在諸暨縣召開違法人員排查管理現場會,總結了楓橋區前五年把預防、打擊犯罪同教育、挽救違法行為人員結合起來的經驗。

1991年1月,當時的國務委員王芳到諸暨考察“楓橋經驗”,大力推廣“楓橋經驗”,提出要“充分依靠基層和廣大群眾維護社會治安,就是走中國式的公安工作道路”。

1998年8月,浙江省公安廳、紹興市委、諸暨市委組成聯合調查組,在楓橋蹲點調查40多天,形成《預防化解矛盾,維護農村穩定——“楓橋經驗”新發展》的調查報告,總結了楓橋地區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四前”工作法,即組織建設走在工作前,預測工作走在預防前,預防工作走在調解前,調解工作走在激化前;要求達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大量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

2003年11月,紀念“楓橋經驗”40周年暨創新“楓橋經驗”大會在諸暨召開,時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指出,要堅持發展“楓橋經驗”。

2010年6月,中央政法委、中央綜治委確定諸暨市為全國社會管理創新綜合試點城市。重點推進基層基礎、公共服務、社會法治、民生福祉、社會環境五大建設。是年10月,“楓橋經驗”被評為浙江省公共管理創新特別貢獻獎。

2012年3月,習近平在聽取參加全國人代會的浙江代表團彙報後指出,浙江推行的“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模式、“大調解”工作體系、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等做法,集中體現了服務群眾的理念。在新的一年,要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深化“平安浙江”建設,深入推進基層平安創建。

在改革開放的時代主題下,面對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楓橋經驗”與時俱進,一方面把維護社會穩定作為第一要務,堅持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堅持以人為本,把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品質和水準,加快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作為切入點,為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創造了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另一方面,堅持依靠群眾、發動群眾,抓早、抓小就地化解的原則,努力做到組織群眾減少矛盾、依靠群眾化解矛盾、服務群眾預防矛盾。

唯有時間能證明偉大。改革開放新時期賦予了“楓橋經驗”新的內涵和新的時代特徵,使“楓橋經驗”成為我國政法綜治戰線的一面不倒的旗幟。

“楓橋經驗”創新,勇立時代潮頭

太平之世無所尚,所最尚者工而已;太平之世無所尊,所尊貴者工之創新器而已。——康有為

五十五年,新中國跨越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程;五十五年,歲月未減,“楓橋經驗”顏色依舊。

党的十九大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新征程,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將發揮怎樣的作用,又具有怎樣的時代特徵呢?這是《法制日報》記者這次走遍浙江想要找尋的答案。

網格化管理:這是最貼近“楓橋經驗”精神的一種基層社會治理模式。以網格員為核心,切實形成了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的基層社會治理新形態;以網格員的工作為基點,真正實現了源頭治理、化解矛盾、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基層社會治理目標。當然,網格化管理並不是在簡單還原上世紀60年代的“楓橋經驗”,它是黨的群眾路線與新時代新要求的完美結合。

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這是依法治國背景下“楓橋經驗”的新內涵。從桐鄉的“三治”,到余村的綠水青山,再到衢江大調解、寧波化解醫患糾紛,各地的“楓橋經驗”新亮點無不包含著法治元素,體現著法治治理。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法治為矛盾糾紛處理提供了基礎和保障。毫無疑問,注入了法治精神的“楓橋經驗”,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與風采。

基層社會治理資料化、智慧化:這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新形式。從互聯網之都——杭州,到來了就會記住“你”的桐鄉,再到實現社會治理物聯網的溫州,新時代“楓橋經驗”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你,得資料者得天下。在這個資料就是生產力和競爭力的時代,以“傳統+科技”的手段,把大資料、雲計算、智慧管理廣泛深入地運用于基層社會治理的方方面面,無疑為“楓橋經驗”插上了智慧的翅膀,助力它飛得更高、飛得更遠。

五十五年風流雲散,五十五年滄海桑田,“楓橋經驗”已經從當年的“鬥爭經驗”,華麗轉身為今天的融入了時代理念與時代元素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成為共建共治共用社會治理格局中的一支奇兵。

“楓橋經驗”發展,形在變而魂不變

世界萬物,唯變不變。——《易經》

回首“楓橋經驗”五十五年的歷史,我們看到,55年來,“楓橋經驗”始終在變。這種變源自於其體現時代要求的創新精神,正是這種創新精神不斷豐富和發展著“楓橋經驗”。無論是在最初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還是在後來的改革開放時期,抑或是在當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語境中,創新始終都是“楓橋經驗”的活力之本、力量之源。

55年來,“楓橋經驗”始終不變。不變的是堅持党的領導,善於發動群眾、緊緊依靠群眾、密切聯繫群眾的內在靈魂。1963年,毛澤東同志在談到“楓橋經驗”時說,“依靠人民群眾是個好辦法”。此後,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無論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如何調整,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和主體地位,始終都是“楓橋經驗”的靈魂。

變的是形式,不變的是內核,在變與不變的選擇與判斷中,“楓橋經驗”創造了基層社會治理的奇跡。

今年,是毛澤東同志批示學習推廣“楓橋經驗”五十五周年,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指示堅持發展“楓橋經驗”15周年。可以說,是毛澤東思想催生了“楓橋經驗”,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孕育、發展了新時代“楓橋經驗”。

 結語 

希臘神話中有一個人物叫安泰,他是大地之子,只要他始終腳踏實地,就會擁有無窮的力量。

為什麼五十五年的“楓橋經驗”歷久彌新,歷久彌堅,經過近一個月的採訪與報導,我們終於可以正面回答這個問題。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實踐是最好的老師。具備了這兩個要素的“楓橋經驗”,就像一棵深深植根於泥土中的大樹,永遠都鬱鬱蔥蔥,生機無限。

編 後

繁花四月,《法制日報》赴浙江採訪組深入十餘地市,探尋“楓橋經驗”歷經五十五載枝繁葉茂魅力所在、見證“楓橋經驗”在新時代煥發出的蓬勃生機。

一路行、一路問、一路聽、一路思。原來,“楓橋經驗”常青的秘訣就在眼前,它融入於群眾笑容中、鑲嵌于安定祥和間。

這個秘訣便是:根植群眾路線的沃土,緊扣時代跳動的脈搏。

依靠群眾、為了群眾。55年間,“楓橋經驗”將自己的根系深植群眾路線的沃土,初心不改。

從諸暨楓橋鎮的“紅楓義警”,到桐鄉高橋鎮的百姓參政團;從安吉餘村的“兩山”議事會,到台州的“藍馬甲”;從杭州上城區的“親民尚和圖”,到溫州的“專職網格員”。種種新鮮事背後,都有一個老傳統,那就是,依靠群眾,群防群治,預防糾紛,化解矛盾。

適應變化、創新載體。55年間,“楓橋經驗”緊扣時代跳動的脈搏,積極運用科技創新手段,適應矛盾新變化、回應時代新需求。

從互聯網之都的網路糾紛調處,到桐廬的智慧治理中心;從魚山的“連隊+科技”,到台州的“四大平臺”;從松陽的電子民情地圖,到溫州的“基層治理綜合資訊平臺”。種種社會治理“黑科技”背後,都有一個新趨勢,那就是,用“互聯網+”新思維解決網路時代新問題。

新時代,在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指引下,“楓橋經驗”深植群眾路線的根系將更加發達;新時代,面對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楓橋經驗”創新的枝葉將更加茂盛。

本報新時代“楓橋經驗”新亮點系列報導到今天雖告一段落,但是,對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探索還將繼續。

在這個時期,“楓橋經驗”再次準確回答了時代之問。

1985年11月,浙江省公安廳在諸暨縣召開違法人員排查管理現場會,總結了楓橋區前五年把預防、打擊犯罪同教育、挽救違法行為人員結合起來的經驗。

1991年1月,當時的國務委員王芳到諸暨考察“楓橋經驗”,大力推廣“楓橋經驗”,提出要“充分依靠基層和廣大群眾維護社會治安,就是走中國式的公安工作道路”。

1998年8月,浙江省公安廳、紹興市委、諸暨市委組成聯合調查組,在楓橋蹲點調查40多天,形成《預防化解矛盾,維護農村穩定——“楓橋經驗”新發展》的調查報告,總結了楓橋地區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四前”工作法,即組織建設走在工作前,預測工作走在預防前,預防工作走在調解前,調解工作走在激化前;要求達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大量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

2003年11月,紀念“楓橋經驗”40周年暨創新“楓橋經驗”大會在諸暨召開,時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指出,要堅持發展“楓橋經驗”。

2010年6月,中央政法委、中央綜治委確定諸暨市為全國社會管理創新綜合試點城市。重點推進基層基礎、公共服務、社會法治、民生福祉、社會環境五大建設。是年10月,“楓橋經驗”被評為浙江省公共管理創新特別貢獻獎。

2012年3月,習近平在聽取參加全國人代會的浙江代表團彙報後指出,浙江推行的“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模式、“大調解”工作體系、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等做法,集中體現了服務群眾的理念。在新的一年,要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深化“平安浙江”建設,深入推進基層平安創建。

在改革開放的時代主題下,面對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楓橋經驗”與時俱進,一方面把維護社會穩定作為第一要務,堅持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堅持以人為本,把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品質和水準,加快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作為切入點,為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創造了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另一方面,堅持依靠群眾、發動群眾,抓早、抓小就地化解的原則,努力做到組織群眾減少矛盾、依靠群眾化解矛盾、服務群眾預防矛盾。

唯有時間能證明偉大。改革開放新時期賦予了“楓橋經驗”新的內涵和新的時代特徵,使“楓橋經驗”成為我國政法綜治戰線的一面不倒的旗幟。

“楓橋經驗”創新,勇立時代潮頭

太平之世無所尚,所最尚者工而已;太平之世無所尊,所尊貴者工之創新器而已。——康有為

五十五年,新中國跨越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程;五十五年,歲月未減,“楓橋經驗”顏色依舊。

党的十九大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新征程,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將發揮怎樣的作用,又具有怎樣的時代特徵呢?這是《法制日報》記者這次走遍浙江想要找尋的答案。

網格化管理:這是最貼近“楓橋經驗”精神的一種基層社會治理模式。以網格員為核心,切實形成了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的基層社會治理新形態;以網格員的工作為基點,真正實現了源頭治理、化解矛盾、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基層社會治理目標。當然,網格化管理並不是在簡單還原上世紀60年代的“楓橋經驗”,它是黨的群眾路線與新時代新要求的完美結合。

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這是依法治國背景下“楓橋經驗”的新內涵。從桐鄉的“三治”,到余村的綠水青山,再到衢江大調解、寧波化解醫患糾紛,各地的“楓橋經驗”新亮點無不包含著法治元素,體現著法治治理。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法治為矛盾糾紛處理提供了基礎和保障。毫無疑問,注入了法治精神的“楓橋經驗”,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與風采。

基層社會治理資料化、智慧化:這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新形式。從互聯網之都——杭州,到來了就會記住“你”的桐鄉,再到實現社會治理物聯網的溫州,新時代“楓橋經驗”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你,得資料者得天下。在這個資料就是生產力和競爭力的時代,以“傳統+科技”的手段,把大資料、雲計算、智慧管理廣泛深入地運用于基層社會治理的方方面面,無疑為“楓橋經驗”插上了智慧的翅膀,助力它飛得更高、飛得更遠。

五十五年風流雲散,五十五年滄海桑田,“楓橋經驗”已經從當年的“鬥爭經驗”,華麗轉身為今天的融入了時代理念與時代元素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成為共建共治共用社會治理格局中的一支奇兵。

“楓橋經驗”發展,形在變而魂不變

世界萬物,唯變不變。——《易經》

回首“楓橋經驗”五十五年的歷史,我們看到,55年來,“楓橋經驗”始終在變。這種變源自於其體現時代要求的創新精神,正是這種創新精神不斷豐富和發展著“楓橋經驗”。無論是在最初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還是在後來的改革開放時期,抑或是在當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語境中,創新始終都是“楓橋經驗”的活力之本、力量之源。

55年來,“楓橋經驗”始終不變。不變的是堅持党的領導,善於發動群眾、緊緊依靠群眾、密切聯繫群眾的內在靈魂。1963年,毛澤東同志在談到“楓橋經驗”時說,“依靠人民群眾是個好辦法”。此後,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無論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如何調整,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和主體地位,始終都是“楓橋經驗”的靈魂。

變的是形式,不變的是內核,在變與不變的選擇與判斷中,“楓橋經驗”創造了基層社會治理的奇跡。

今年,是毛澤東同志批示學習推廣“楓橋經驗”五十五周年,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指示堅持發展“楓橋經驗”15周年。可以說,是毛澤東思想催生了“楓橋經驗”,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孕育、發展了新時代“楓橋經驗”。

 結語 

希臘神話中有一個人物叫安泰,他是大地之子,只要他始終腳踏實地,就會擁有無窮的力量。

為什麼五十五年的“楓橋經驗”歷久彌新,歷久彌堅,經過近一個月的採訪與報導,我們終於可以正面回答這個問題。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實踐是最好的老師。具備了這兩個要素的“楓橋經驗”,就像一棵深深植根於泥土中的大樹,永遠都鬱鬱蔥蔥,生機無限。

編 後

繁花四月,《法制日報》赴浙江採訪組深入十餘地市,探尋“楓橋經驗”歷經五十五載枝繁葉茂魅力所在、見證“楓橋經驗”在新時代煥發出的蓬勃生機。

一路行、一路問、一路聽、一路思。原來,“楓橋經驗”常青的秘訣就在眼前,它融入於群眾笑容中、鑲嵌于安定祥和間。

這個秘訣便是:根植群眾路線的沃土,緊扣時代跳動的脈搏。

依靠群眾、為了群眾。55年間,“楓橋經驗”將自己的根系深植群眾路線的沃土,初心不改。

從諸暨楓橋鎮的“紅楓義警”,到桐鄉高橋鎮的百姓參政團;從安吉餘村的“兩山”議事會,到台州的“藍馬甲”;從杭州上城區的“親民尚和圖”,到溫州的“專職網格員”。種種新鮮事背後,都有一個老傳統,那就是,依靠群眾,群防群治,預防糾紛,化解矛盾。

適應變化、創新載體。55年間,“楓橋經驗”緊扣時代跳動的脈搏,積極運用科技創新手段,適應矛盾新變化、回應時代新需求。

從互聯網之都的網路糾紛調處,到桐廬的智慧治理中心;從魚山的“連隊+科技”,到台州的“四大平臺”;從松陽的電子民情地圖,到溫州的“基層治理綜合資訊平臺”。種種社會治理“黑科技”背後,都有一個新趨勢,那就是,用“互聯網+”新思維解決網路時代新問題。

新時代,在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指引下,“楓橋經驗”深植群眾路線的根系將更加發達;新時代,面對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楓橋經驗”創新的枝葉將更加茂盛。

本報新時代“楓橋經驗”新亮點系列報導到今天雖告一段落,但是,對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探索還將繼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