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恭喜成都!角逐「新一線城市」,穩拿三連冠!

2018年, 成都正在帶給全世界更多的可能性。

今天下午2點, 來自新一線城市研究所的2018年最新的中國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出爐, 依據依據最新一年的170個品牌商業資料、19家互聯網公司的使用者行為資料及資料機構的城市大資料,

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對中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再次排名。

成都以指數100分的高分, 再再次成為新一線城市的冠軍。

而從這份榜單來看, 不僅是新一線城市的排名出現了較大變化,

連一線城市的排名也改變了梯次(從北上廣深變成了上北深廣), 唯一不變的恐怕就是:成都第三次成為新一線城市的榜首!

從城市商業魅力指數來看, 成都的比分一路提升, 從2016年的94.5分, 2017年的98.97分, 提升到了2018年的100分, 已經遠遠超過排在第二名的杭州。

(為保證榜單的延續性與可比性, 三份榜單都採用了相同的五大指標評判, 並維持了原有的演算法框架)

自《中國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發佈以來, 一線城市的位次三年來首次發生了變化, 北京不再穩占城市榜單的第一位。

在代表城市人才吸引力與創新程度的未來可塑性指數中, 北京依舊排名第一, 但北京的城市人活躍度指數卻比去年下降了一位。

深圳的商業魅力指數在今年超越了廣州, 成為榜單的第三名。 除了專利數量連年居首, GDP也在2017年突破2萬億元, 深圳的城市包容度以及所培育出的創新土壤, 使得它持久向上的生長力在中國一線城市梯隊中更加突顯出來。

在新一線城市中, 無錫經過一年的蟄伏重返新一線;重慶、蘇州、鄭州是位次連續3年上升的3個城市。 而東北城市持續衰落, 瀋陽的排名下降了1位, 大連已經跌出新一線城市名單, 落到昆明之後的第21位。

越來越多城市都充分意識到, 人才是城市發展的核心。 今年年初, 南京、杭州、成都、西安和武漢等新一線城市都相繼出臺人才新政,

吸引高校學生和專業技術人員落戶。 這是一場“人才爭奪戰”, 更是城市發展核心要素的搶灘。

多樣開放的城市空間與創新人才是互為因果的共生關係。 對所有城市來說, 發展之道或許並不在於追趕當前的產業風口。 集結吸引最優質的人才和資源, 在新的機遇到來前做好準備, 才能在適當時機最大程度地激發城市能量。 這也是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在設定中國城市商業魅力指數演算法時所堅持的價值觀。

城市更新與治理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無論是自下而上, 還是從上到下, 一座城市的管理者都值得像一家公司的經營者一樣去思考市場中的供需關係, 理解城市人真正想要怎樣的多元空間與生活方式,理解人們為什麼寧願拋棄自己的故鄉而來到一座城市,理解人們心中想要尋找的理想城市是什麼樣的。

基於此,我們才有可能將所有關於美好生活的想像,都裝進城市這個複雜而有趣的有機體之中,並在未來居住在一座真正的“理想城市”。

以下將解讀五大指標的具體考量維度和計算方式:

| A 商業資源集聚度 |

借用商業社會中最為精明且謹慎的門店選址邏輯來判斷一座城市的好壞,是我們5年前提出“新一線城市”這個概念時就認定可行的方法。現在,這套方法得到了進一步升級。

通過空間演算法,我們依據商業資源的聚集程度,將城市內的商業空間分為3類:有品牌門店落位的計為最廣泛的城市區域,相對形成了商業資源集聚效應的為城市商業區,商業品牌最密集的為核心商圈。商圈大小和城市規模差異均不影響得分,在商業核心指數中,我們只考量因品牌入駐所帶來的集聚效益。

杭州、蘇州和武漢等商業多中心城市在城市商業區實力上得分更高。杭州的核心商圈實力排在新一線首位,連接成片的武林廣場與新興西湖湖濱商圈,和錢江新城一起,形成了杭州實力最強的核心商業片區。

在今年的商業資源集聚度中,我們依然考察大品牌青睞度——大品牌如何選擇城市,代表著品牌對城市商業品質氛圍的認可。成都依然是西南地區大品牌進駐的首選城市,成都的消費品牌門店總數連續三年超過廣州及其他新一線城市。此外,在統計口徑內,過去一年重慶新增了158家品牌門店,是新一線城市中增長勢頭最好的。

這些之外,我們也不能忽略在城市毛細血管中生長的基礎商業,它們更貼近城市人的生活,是商品交往最頻繁之處。

| B 城市樞紐性 |

若是把城市之間的關聯比喻成一張網,那麼每一座城市都是網路中的節點。強輻射力的城市向周邊城市輸送更多的商品、資源與人才,弱輻射力的城市往往處於被動接收輻射的地位。這種輸送的能力——即樞紐性,是城市重要的競爭力之一。

交通是聯通城市的物質基礎,在這個維度,我們既考慮了城市的高鐵站數量、民航可直達城市數、經過高速公路條數等城際交通基礎設施類資料,也用城市對之間通過鐵路、民航與高速公路等交通工具的城際往來矩陣分別計算了城市在交通網絡中的樞紐性。

今年的物流通達度指數在物流網點數量之外,新增了各城市收寄包裹的資料。義烏所在的地級市金華表現出色,寄出包裹數排名第二,僅次於物流發達的一線城市廣州。

商業資源區域中心度指數計算的是城市中各商業品牌與其所在區域內其它城市聯繫度的總和。華南的廣州和深圳、西南的成都和重慶、東北的瀋陽和大連商業資源配置相對“均勢”,而上海、北京、武漢和西安在各自區域內則具有絕對優勢。

| C 城市人活躍度 |

任何一個理想城市的模型都不可能忽略人在城市中的行為。

夜間活躍度監測的不單是城市夜晚的生命力,更是城市的經濟效益和社會產出的潛力。如果按區域劃分,華南和華東是夜間活躍度最高的兩個區域。蘇州、杭州和東莞是夜間最活躍的新一線城市。

不安分指數衡量的是城市向上生長更新的欲望,它代表了一種積極的生活狀態。成都是不安分指數最高的新一線城市。成都人樂於在旅行平臺上分享自己的旅遊記錄,也迅速接納了新生的共用單車,並保持著很高的日常騎行活躍度數據。

| D 生活方式多樣性 |

生活方式應是屬於每個城市人的個體選擇,但理想的城市中一定有千萬種不同的生活姿態,它們構成了一座城市多元、包容的性格和氣質,也成為城市最重要的魅力所在。

人們在城市中極富個性的生活方式選擇離不開空間、活動和商業3個要素。因此今年我們重新建構了生活方式多樣性指數的演算法框架,從出門新鮮度、休閒豐富度和消費多樣性三方面更聚焦地衡量這個與城市人生活感知密切相關的指數。

諸如餐廳、咖啡館、運動場館、書店、博物館、電影院等場所提供了城市人在工作與居住之外的“第三類空間”,人們在這裡與熟悉或陌生的人交談、交換情報、迸發靈感。離開家和辦公室,這類提供“出門新鮮度”的戶外活動空間正是有意義的社會活動發生的地方。

更多的人開始跑步、健身、閱讀、聽音樂和旅行,這些休閒活動類資料都可以用來衡量城市人的休閒豐富度。

| E 未來可塑性 |

未來可塑性指數試圖觀察的是城市在未來能給予人們多少想像和可塑空間。我們試圖在這一指標中觀察兩種對年輕人就業和定居產生影響的力量:良好的創業氛圍、工作環境以及志同道合的夥伴吸引著年輕人來到城市;而空氣污染、交通擁堵等城市病,又讓人們不得不在生存與生活間作出選擇。在這兩種拉力與推力的拉鋸戰中,前者的影響力更占主導。

創新能力是城市可塑潛力的重要一環,初創公司是最主要的創新主體之一。杭州、成都創業平臺數量和融資規模僅次於一線城市,是創業環境最好的新一線城市。

高校是人才最主要和穩定的來源,然而這並不代表城市就擁有更多人才。南京是優質高校生源最豐富的新一線城市,但卻也同時面臨較低的畢業生留存率。城市提升自己競爭力的核心是,讓人留下來。

這一指數還考慮了城市人消費行為中的商品資訊關注度、會員使用者情況。越來越多追求理性與品質的消費行為,會給城市商業帶來新的升級空間。

城市的GDP和人口資料也在這裡納入考量。在考慮規模基數的前提下,不同級別的城市突破各自增長瓶頸的能力多少給了人們對未來的信心,也讓人們相信自己的選擇。

▲本文授權轉載自:新一線城市研究所(ID:TheRisingLab)

▶ 排版 駱康

▶ 圖文來源 新一線城市研究所、覓窩

歡迎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如需轉載,請在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

理解城市人真正想要怎樣的多元空間與生活方式,理解人們為什麼寧願拋棄自己的故鄉而來到一座城市,理解人們心中想要尋找的理想城市是什麼樣的。

基於此,我們才有可能將所有關於美好生活的想像,都裝進城市這個複雜而有趣的有機體之中,並在未來居住在一座真正的“理想城市”。

以下將解讀五大指標的具體考量維度和計算方式:

| A 商業資源集聚度 |

借用商業社會中最為精明且謹慎的門店選址邏輯來判斷一座城市的好壞,是我們5年前提出“新一線城市”這個概念時就認定可行的方法。現在,這套方法得到了進一步升級。

通過空間演算法,我們依據商業資源的聚集程度,將城市內的商業空間分為3類:有品牌門店落位的計為最廣泛的城市區域,相對形成了商業資源集聚效應的為城市商業區,商業品牌最密集的為核心商圈。商圈大小和城市規模差異均不影響得分,在商業核心指數中,我們只考量因品牌入駐所帶來的集聚效益。

杭州、蘇州和武漢等商業多中心城市在城市商業區實力上得分更高。杭州的核心商圈實力排在新一線首位,連接成片的武林廣場與新興西湖湖濱商圈,和錢江新城一起,形成了杭州實力最強的核心商業片區。

在今年的商業資源集聚度中,我們依然考察大品牌青睞度——大品牌如何選擇城市,代表著品牌對城市商業品質氛圍的認可。成都依然是西南地區大品牌進駐的首選城市,成都的消費品牌門店總數連續三年超過廣州及其他新一線城市。此外,在統計口徑內,過去一年重慶新增了158家品牌門店,是新一線城市中增長勢頭最好的。

這些之外,我們也不能忽略在城市毛細血管中生長的基礎商業,它們更貼近城市人的生活,是商品交往最頻繁之處。

| B 城市樞紐性 |

若是把城市之間的關聯比喻成一張網,那麼每一座城市都是網路中的節點。強輻射力的城市向周邊城市輸送更多的商品、資源與人才,弱輻射力的城市往往處於被動接收輻射的地位。這種輸送的能力——即樞紐性,是城市重要的競爭力之一。

交通是聯通城市的物質基礎,在這個維度,我們既考慮了城市的高鐵站數量、民航可直達城市數、經過高速公路條數等城際交通基礎設施類資料,也用城市對之間通過鐵路、民航與高速公路等交通工具的城際往來矩陣分別計算了城市在交通網絡中的樞紐性。

今年的物流通達度指數在物流網點數量之外,新增了各城市收寄包裹的資料。義烏所在的地級市金華表現出色,寄出包裹數排名第二,僅次於物流發達的一線城市廣州。

商業資源區域中心度指數計算的是城市中各商業品牌與其所在區域內其它城市聯繫度的總和。華南的廣州和深圳、西南的成都和重慶、東北的瀋陽和大連商業資源配置相對“均勢”,而上海、北京、武漢和西安在各自區域內則具有絕對優勢。

| C 城市人活躍度 |

任何一個理想城市的模型都不可能忽略人在城市中的行為。

夜間活躍度監測的不單是城市夜晚的生命力,更是城市的經濟效益和社會產出的潛力。如果按區域劃分,華南和華東是夜間活躍度最高的兩個區域。蘇州、杭州和東莞是夜間最活躍的新一線城市。

不安分指數衡量的是城市向上生長更新的欲望,它代表了一種積極的生活狀態。成都是不安分指數最高的新一線城市。成都人樂於在旅行平臺上分享自己的旅遊記錄,也迅速接納了新生的共用單車,並保持著很高的日常騎行活躍度數據。

| D 生活方式多樣性 |

生活方式應是屬於每個城市人的個體選擇,但理想的城市中一定有千萬種不同的生活姿態,它們構成了一座城市多元、包容的性格和氣質,也成為城市最重要的魅力所在。

人們在城市中極富個性的生活方式選擇離不開空間、活動和商業3個要素。因此今年我們重新建構了生活方式多樣性指數的演算法框架,從出門新鮮度、休閒豐富度和消費多樣性三方面更聚焦地衡量這個與城市人生活感知密切相關的指數。

諸如餐廳、咖啡館、運動場館、書店、博物館、電影院等場所提供了城市人在工作與居住之外的“第三類空間”,人們在這裡與熟悉或陌生的人交談、交換情報、迸發靈感。離開家和辦公室,這類提供“出門新鮮度”的戶外活動空間正是有意義的社會活動發生的地方。

更多的人開始跑步、健身、閱讀、聽音樂和旅行,這些休閒活動類資料都可以用來衡量城市人的休閒豐富度。

| E 未來可塑性 |

未來可塑性指數試圖觀察的是城市在未來能給予人們多少想像和可塑空間。我們試圖在這一指標中觀察兩種對年輕人就業和定居產生影響的力量:良好的創業氛圍、工作環境以及志同道合的夥伴吸引著年輕人來到城市;而空氣污染、交通擁堵等城市病,又讓人們不得不在生存與生活間作出選擇。在這兩種拉力與推力的拉鋸戰中,前者的影響力更占主導。

創新能力是城市可塑潛力的重要一環,初創公司是最主要的創新主體之一。杭州、成都創業平臺數量和融資規模僅次於一線城市,是創業環境最好的新一線城市。

高校是人才最主要和穩定的來源,然而這並不代表城市就擁有更多人才。南京是優質高校生源最豐富的新一線城市,但卻也同時面臨較低的畢業生留存率。城市提升自己競爭力的核心是,讓人留下來。

這一指數還考慮了城市人消費行為中的商品資訊關注度、會員使用者情況。越來越多追求理性與品質的消費行為,會給城市商業帶來新的升級空間。

城市的GDP和人口資料也在這裡納入考量。在考慮規模基數的前提下,不同級別的城市突破各自增長瓶頸的能力多少給了人們對未來的信心,也讓人們相信自己的選擇。

▲本文授權轉載自:新一線城市研究所(ID:TheRisingLab)

▶ 排版 駱康

▶ 圖文來源 新一線城市研究所、覓窩

歡迎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如需轉載,請在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