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馬克思為什麼堪稱最偉大?!

今年是馬克思誕生200周年。 馬克思——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壓迫被剝削勞苦大眾的偉大導師, 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奠基人,

是迄今以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

20世紀末, 在進入新千年時, 英國廣播公司網上評選千年最偉大思想家風雲人物, 評選結果依次是馬克思、愛因斯坦、牛頓、達爾文, 馬克思位居榜首。 1999年, 英國劍橋大學文理學院教授評選“千年第一思想家”, 馬克思位居第一。 2005年, 英國廣播公司第四頻道調查3萬聽眾, 徵詢“古今最偉大哲學家”, 馬克思位居第一。 同一年, 德國第四次評選最偉大人物, 馬克思被評為“德國最偉大人物”。 路透社報導評選結果時, 特別提出“《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在過去一個多世紀中在全球產生的深刻影響”。

馬克思思想是人類思想史上的豐碑。 任何談論19世紀以來思想史的人, 舉凡哲學、政治經濟學、歷史學、法學、社會學,

甚至美學和倫理學, 無論是贊成或反對, 但要不表示對馬克思思想的態度, 就像談論中國傳統文化而無視孔夫子和儒家學說的客觀存在一樣, 會被認為是無知之舉。 馬克思思想出現於政治生活、日常生活和學術生活等各不相同的生活領域, 被描繪為神態各異的思想形象。 即使連有關馬克思思想的書沒有讀過一本的人, 在日常生活語境中談論馬克思如何如何也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正如恩格斯所說:“馬克思主義在理論上的勝利, 逼得他的敵人不得不裝扮成馬克思主義者。 ”

沒有一位思想家能像馬克思那樣, 時刻關注和思考人類的命運特別是大多數人的命運

大凡人類歷史上的聖賢哲人,

之所以被後人所懷念, 是因為他們的思想智慧能給後人以啟迪, 像暗夜裡的一束光, 照亮人類前行的道路。 但無論是像西方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康得以及黑格爾那樣的大思想家、哲學家, 還是像東方的老子、孔子、龍樹這樣的東方哲人, 一般都只是抽象地揭示宇宙和人生的道理, 而不能直面現實。 馬克思不是學院派學者, 現實關懷貫穿其一生。

早在中學畢業前夕, 馬克思就寫了一篇題為《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的文章, 表達了為人類服務的崇高理想, 指出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 19世紀的歐羅巴, 馬克思所面對的現實是以殘酷刻薄顯稱於世因而屢被後人詬病的“曼徹斯特資本主義”。

馬克思憤怒於資產階級學術為私有財產(資本)提供一切, 他則發誓自己要窮畢生精力為勞動者提供一切。 作為無產階級戰士的馬克思, 寫作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給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提供科學的理論武器。

馬克思把人作為研究的主題, 他關於人的思想極為豐富生動。 他認為, 要基於勞動哲學本體論檢視人及其歷史, 人的本質是勞動。 勞動者處於主體與客體的辯證關係中, 主體是勞動者, 客體是勞動對象, 仲介物是勞動資料。 原始社會是生產資料公有制。 此種前提下勞動者與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勞動活動和勞動成果的關係是結合為一,

勞動者是人。 在私有制社會, 作為人的勞動者與自己的本質發生分離, 人是非人即被異化的人。 在共產主義社會, 由於公有制的重新建立而使勞動者與勞動重新結合為一, 勞動者是人的複歸。 歷史唯物主義就是馬克思上述表述的準確概括。

馬克思尤其關心受剝削受壓迫勞苦大眾的命運。 馬克思是通過剩餘價值理論來揭示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而完成這一歷史使命的。 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規律, 通過剩餘價值理論, 馬克思揭示了資產階級剝削無產階級的本質關係。 資本追求剩餘價值的內在動力和競爭的外在壓力, 推動生產力和資本主義經濟關係的自發發展。 但由於資本積累的規律是財富在一端積累, 貧困在另一端積累,這就必然導致一部分人的貧困化。貧困化的明顯結果是社會的兩極分化,一方面是比例越來越小的非常富有的資本家,另一方面是比例越來越大的趨向貧困的人口。這種兩極分化造成生產力的盲目無限擴張和勞動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形成生產的相對過剩,從而產生週期性經濟危機。這反映了資本主義私有制和生產社會化的基本矛盾。

正基於此,馬克思預言,資本的壟斷成了與這種壟斷一起並在這種壟斷之下繁盛起來的生產方式的桎梏。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

馬克思揭示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在日常生活中,種瓜者得瓜,種豆者得豆,是滲入人們骨髓的常識。神話、理論和常識基於客觀事實而來,人不吃飯會餓死,不穿衣會凍死,食、衣皆是勞動成果。馬克思把這些思想資源和事實凝練為哲學理論,作為商品的產品是“人化的自然界”,這樣的“自然界”是勞動的結果。剝削客觀存在論揭破了資本主義生產制度的秘密,資本家靠剝削勞動者致富的事實被確定下來。基於此,《資本論》始終被讚譽為“工人階級的聖經”。如果說馬克思的思想體系是人類思想史上的喜馬拉雅山脈,那麼《資本論》就是珠穆朗瑪峰。

沒有一位思想家能像馬克思那樣,從人類生活的基本事實即物質資料的生產入手,揭示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

探索和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及其規律,是思想家們孜孜以求的目標,但沒有一個人能在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上達到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這樣的思想高度。馬克思專門、長期和系統地研究生產力的變化,目的是在社會歷史深層客觀基礎層面弄明白和說清楚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這些研究成果,主要散見於他的政治經濟學手稿,一些命題融哲學和政治經濟學內容於一爐,例如,“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勞動資料不僅是人類勞動力發展的測量器,而且是勞動藉以進行的社會關係的指示器”;“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分,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這些社會生活不同因素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決定與被決定關係的揭示,已現歷史唯物主義的端倪。

我們知道,馬克思提出的歷史唯物主義非常重視經濟因素在歷史發展中的首要作用和在社會結構中的基礎地位。他在論述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提出了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其首要規律是實現資源配置決定作用的價值規律,以及與價值規律共同發生作用的供求規律、競爭規律、貨幣流通規律等。馬克思把勞動、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三要素只是作為一切社會生產都必須具有的“簡單要素”。他已看到資本主義生產中科學的重大作用,並將科學視為生產力的獨立要素。

馬克思力求從研究當時西歐資本主義發展的生產實踐中揭示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馬克思曾指出,權利永遠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所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湧流之後——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法權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馬克思在研究資本主義經濟運行規律的過程中,揭示了資本主義商品生產不僅內含著可以激發資本家積極性的重要機制,而且充滿引發經濟社會失衡的深刻矛盾。這為替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新社會的設計提供了一個明確的方向。

馬克思揭示了從商品出發,再經歷貨幣、資本、資本積累,最終形成資本主義積累一般規律,以及剝奪者被剝奪的過程。恩格斯一再講到馬克思的兩大發現: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是這樣評價的:“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於剩餘價值的發現,這裡就豁然開朗了,而先前無論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或者社會主義批評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世界歷史上從來沒有一位思想家能像馬克思那樣,把自己學說的命運同社會現實如此緊密地結合起來,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補充和修正理論。晚年馬克思在對早期著作不斷修訂的同時,更加自覺深入地思考了其學說未來的命運。他一方面欣慰于自己畢生所從事的事業後繼有人,悉心地予以支持、幫助和指導,但另一方面,敏銳地覺察出自己的思想、苦心在當時已經不能被忠實理解和準確轉換,而是出現了很多誤讀、偏差和曲解。為此他很焦慮,頻頻發出沉鬱的慨歎:“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這句振聾發聵的話是馬克思提醒後繼者不能把他的學說理解和演變到違背其真正原意的道路上去。馬克思特別反感把“唯物主義”“唯物史觀”當作標籤,只看重馬克思主義哲學“依賴於物質存在的條件”而“排斥思想領域反過來對物質存在方式起作用”,把唯物史觀解讀為“經濟決定論”,使“唯物主義”這個詞成為“只是一個套語”,“一把這個標籤貼上去,就以為問題已經解決了”。

沒有一位思想家能像馬克思那樣,親自投身于人類的解放事業,在革命鬥爭實踐中檢驗自己的理論和探索人類解放的道路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他畢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加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設施的事業,參加現代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正是他第一次使現代無產階級意識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識到自身解放的條件。鬥爭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樣滿腔熱情、堅韌不拔和卓有成效地進行鬥爭。”1867年後,馬克思很重要的一項活動是參與和思考西歐工人運動,這包括受託起草國際工人協會的檔、發表對“巴黎公社”事件的評論以及與德國社會民主黨之間的關係和對俄國革命的關注。

國際工人協會(後稱“第一國際”)是于1864年建立的世界性工人組織,旨在通過建立更為強大的無產階級的世界聯合來反抗資產階級。馬克思一方面看到,“史無前例的”“工業的發展和貿易的擴大”形成的“不容爭辯的事實”是,“工人群眾的貧困”並“沒有減輕”,但另一方面他不得不考慮到不同國家工人隊伍的發展條件極不相同,必然會造成世界範圍內合作的複雜性,於是馬克思採用了“實質上堅決,形式上溫和”的方式,要求盡可能“能使一切黨派都滿意”,而“不致把英國工聯派,法國、比利時、義大利和西班牙的蒲魯東派以及德國的拉薩爾派拒之於門外”。此外,馬克思特別看重工人階級的“精神發展”,指望將來通過各國各派工人的思想交流和討論,形成一個可以共同接受的理論綱領。

1871年發生了巴黎公社事件。馬克思對這一事件給予了極大的關注,積極參與並作了客觀的估量和精深的分析。馬克思看到,公社所採取的一些特殊措施確實“表明通過人民自己實現的人民管理制的發展方向”。在巴黎公社之後出現的新的歷史境遇表明,工人運動面臨的直接任務是在民族國家的基礎上建立各自的工人政黨,這樣,國際的組織形式的繼續存在會成為工人運動發展的一種桎梏。馬克思看到了這一趨勢,在他的建議下,國際工人協會于1876年正式宣佈解散。在此期間,馬克思還積極參與和關注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創建及其綱領的制定,成為事實上的“導師”。

馬克思在1883年之前的一段歲月裡把視野擴展到西歐之外的東方,特別是俄國。馬克思認為,俄國的農村公社“處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中:它和資本主義生產的同時存在為它提供了集體勞動的一切條件。它有可能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佔有資本主義制度所創造的一切積極的成果”。“要挽救俄國公社,就必須有俄國革命。”作為一個革命家,馬克思不可能從書本中尋找解決現實問題的答案,也不會只靠頭腦的臆想得出解決現實問題的辦法,辦法只能來自參加變革現實的革命實踐。

列寧和他的革命戰友們及其後繼者成功把馬克思主義寫進了世界地圖。馬克思主義從一種學說、一種理論、一種主義到創造出一種制度、一種國家、一種生活方式。全世界最多時在102個國家有149個馬克思主義政黨,有50多個以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更重要的是,不僅僅是在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的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在世界其他地方,它也已經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不論我們是否贊同馬克思,他都已經塑造了我們對於社會的觀念。他建立起了一個來源於哲學、歷史、經濟學和政治學的體系。由於我們關於歷史和社會的很多觀點是和“馬克思的幽靈”進行對話的結果,這些理論已經成為20世紀以及未來精神框架的一部分。由於有力地綜合了歷史、哲學、社會學和經濟學,馬克思的社會理論成為19世紀最重大的思想成就之一。

一個多世紀以來,馬克思主義已經成為這樣一種語言:數百萬人用它來表達他們對一個更公正的社會的希望。作為反抗的工具,馬克思對宗教的描述給很多從中看到自己使命的人以很大的力量:“是被壓迫生靈的歎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沒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樣。”依靠一套理論,一個人可以創建一個學派,但是依靠一套價值,一個人可以創建一種文化、一種文明、一種共同生活的新方式,馬克思在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價值兩方面都是思想的巨人。

今天人文社會研究的各種部門科學和領域情況都說明了馬克思主義是當代思想不可超越的高峰。這就要求我們,

一方面,像馬克思本人那樣,必須把歷史發展放到一種與整個人類發展階段有聯繫的長期框架中進行研究,把馬克思的著作與他集中關注的較短時期、特定題目和特定問題以及具體的歷史事件聯繫起來,從而理解他的成就;另一方面,不是重複他對自己時代問題的診斷和給出的答案,而是直面其提出的問題,並探尋我們自己歷史發展和開創新文明的道路。

讓我們永遠記住鐫刻在馬克思墓碑上的那句最著名的格言:“哲學家只是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貧困在另一端積累,這就必然導致一部分人的貧困化。貧困化的明顯結果是社會的兩極分化,一方面是比例越來越小的非常富有的資本家,另一方面是比例越來越大的趨向貧困的人口。這種兩極分化造成生產力的盲目無限擴張和勞動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形成生產的相對過剩,從而產生週期性經濟危機。這反映了資本主義私有制和生產社會化的基本矛盾。

正基於此,馬克思預言,資本的壟斷成了與這種壟斷一起並在這種壟斷之下繁盛起來的生產方式的桎梏。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

馬克思揭示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在日常生活中,種瓜者得瓜,種豆者得豆,是滲入人們骨髓的常識。神話、理論和常識基於客觀事實而來,人不吃飯會餓死,不穿衣會凍死,食、衣皆是勞動成果。馬克思把這些思想資源和事實凝練為哲學理論,作為商品的產品是“人化的自然界”,這樣的“自然界”是勞動的結果。剝削客觀存在論揭破了資本主義生產制度的秘密,資本家靠剝削勞動者致富的事實被確定下來。基於此,《資本論》始終被讚譽為“工人階級的聖經”。如果說馬克思的思想體系是人類思想史上的喜馬拉雅山脈,那麼《資本論》就是珠穆朗瑪峰。

沒有一位思想家能像馬克思那樣,從人類生活的基本事實即物質資料的生產入手,揭示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

探索和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及其規律,是思想家們孜孜以求的目標,但沒有一個人能在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上達到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這樣的思想高度。馬克思專門、長期和系統地研究生產力的變化,目的是在社會歷史深層客觀基礎層面弄明白和說清楚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這些研究成果,主要散見於他的政治經濟學手稿,一些命題融哲學和政治經濟學內容於一爐,例如,“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勞動資料不僅是人類勞動力發展的測量器,而且是勞動藉以進行的社會關係的指示器”;“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分,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這些社會生活不同因素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決定與被決定關係的揭示,已現歷史唯物主義的端倪。

我們知道,馬克思提出的歷史唯物主義非常重視經濟因素在歷史發展中的首要作用和在社會結構中的基礎地位。他在論述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提出了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其首要規律是實現資源配置決定作用的價值規律,以及與價值規律共同發生作用的供求規律、競爭規律、貨幣流通規律等。馬克思把勞動、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三要素只是作為一切社會生產都必須具有的“簡單要素”。他已看到資本主義生產中科學的重大作用,並將科學視為生產力的獨立要素。

馬克思力求從研究當時西歐資本主義發展的生產實踐中揭示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馬克思曾指出,權利永遠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所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湧流之後——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法權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馬克思在研究資本主義經濟運行規律的過程中,揭示了資本主義商品生產不僅內含著可以激發資本家積極性的重要機制,而且充滿引發經濟社會失衡的深刻矛盾。這為替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新社會的設計提供了一個明確的方向。

馬克思揭示了從商品出發,再經歷貨幣、資本、資本積累,最終形成資本主義積累一般規律,以及剝奪者被剝奪的過程。恩格斯一再講到馬克思的兩大發現: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是這樣評價的:“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於剩餘價值的發現,這裡就豁然開朗了,而先前無論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或者社會主義批評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世界歷史上從來沒有一位思想家能像馬克思那樣,把自己學說的命運同社會現實如此緊密地結合起來,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補充和修正理論。晚年馬克思在對早期著作不斷修訂的同時,更加自覺深入地思考了其學說未來的命運。他一方面欣慰于自己畢生所從事的事業後繼有人,悉心地予以支持、幫助和指導,但另一方面,敏銳地覺察出自己的思想、苦心在當時已經不能被忠實理解和準確轉換,而是出現了很多誤讀、偏差和曲解。為此他很焦慮,頻頻發出沉鬱的慨歎:“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這句振聾發聵的話是馬克思提醒後繼者不能把他的學說理解和演變到違背其真正原意的道路上去。馬克思特別反感把“唯物主義”“唯物史觀”當作標籤,只看重馬克思主義哲學“依賴於物質存在的條件”而“排斥思想領域反過來對物質存在方式起作用”,把唯物史觀解讀為“經濟決定論”,使“唯物主義”這個詞成為“只是一個套語”,“一把這個標籤貼上去,就以為問題已經解決了”。

沒有一位思想家能像馬克思那樣,親自投身于人類的解放事業,在革命鬥爭實踐中檢驗自己的理論和探索人類解放的道路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他畢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加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設施的事業,參加現代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正是他第一次使現代無產階級意識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識到自身解放的條件。鬥爭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樣滿腔熱情、堅韌不拔和卓有成效地進行鬥爭。”1867年後,馬克思很重要的一項活動是參與和思考西歐工人運動,這包括受託起草國際工人協會的檔、發表對“巴黎公社”事件的評論以及與德國社會民主黨之間的關係和對俄國革命的關注。

國際工人協會(後稱“第一國際”)是于1864年建立的世界性工人組織,旨在通過建立更為強大的無產階級的世界聯合來反抗資產階級。馬克思一方面看到,“史無前例的”“工業的發展和貿易的擴大”形成的“不容爭辯的事實”是,“工人群眾的貧困”並“沒有減輕”,但另一方面他不得不考慮到不同國家工人隊伍的發展條件極不相同,必然會造成世界範圍內合作的複雜性,於是馬克思採用了“實質上堅決,形式上溫和”的方式,要求盡可能“能使一切黨派都滿意”,而“不致把英國工聯派,法國、比利時、義大利和西班牙的蒲魯東派以及德國的拉薩爾派拒之於門外”。此外,馬克思特別看重工人階級的“精神發展”,指望將來通過各國各派工人的思想交流和討論,形成一個可以共同接受的理論綱領。

1871年發生了巴黎公社事件。馬克思對這一事件給予了極大的關注,積極參與並作了客觀的估量和精深的分析。馬克思看到,公社所採取的一些特殊措施確實“表明通過人民自己實現的人民管理制的發展方向”。在巴黎公社之後出現的新的歷史境遇表明,工人運動面臨的直接任務是在民族國家的基礎上建立各自的工人政黨,這樣,國際的組織形式的繼續存在會成為工人運動發展的一種桎梏。馬克思看到了這一趨勢,在他的建議下,國際工人協會于1876年正式宣佈解散。在此期間,馬克思還積極參與和關注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創建及其綱領的制定,成為事實上的“導師”。

馬克思在1883年之前的一段歲月裡把視野擴展到西歐之外的東方,特別是俄國。馬克思認為,俄國的農村公社“處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中:它和資本主義生產的同時存在為它提供了集體勞動的一切條件。它有可能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佔有資本主義制度所創造的一切積極的成果”。“要挽救俄國公社,就必須有俄國革命。”作為一個革命家,馬克思不可能從書本中尋找解決現實問題的答案,也不會只靠頭腦的臆想得出解決現實問題的辦法,辦法只能來自參加變革現實的革命實踐。

列寧和他的革命戰友們及其後繼者成功把馬克思主義寫進了世界地圖。馬克思主義從一種學說、一種理論、一種主義到創造出一種制度、一種國家、一種生活方式。全世界最多時在102個國家有149個馬克思主義政黨,有50多個以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更重要的是,不僅僅是在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的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在世界其他地方,它也已經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不論我們是否贊同馬克思,他都已經塑造了我們對於社會的觀念。他建立起了一個來源於哲學、歷史、經濟學和政治學的體系。由於我們關於歷史和社會的很多觀點是和“馬克思的幽靈”進行對話的結果,這些理論已經成為20世紀以及未來精神框架的一部分。由於有力地綜合了歷史、哲學、社會學和經濟學,馬克思的社會理論成為19世紀最重大的思想成就之一。

一個多世紀以來,馬克思主義已經成為這樣一種語言:數百萬人用它來表達他們對一個更公正的社會的希望。作為反抗的工具,馬克思對宗教的描述給很多從中看到自己使命的人以很大的力量:“是被壓迫生靈的歎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沒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樣。”依靠一套理論,一個人可以創建一個學派,但是依靠一套價值,一個人可以創建一種文化、一種文明、一種共同生活的新方式,馬克思在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價值兩方面都是思想的巨人。

今天人文社會研究的各種部門科學和領域情況都說明了馬克思主義是當代思想不可超越的高峰。這就要求我們,

一方面,像馬克思本人那樣,必須把歷史發展放到一種與整個人類發展階段有聯繫的長期框架中進行研究,把馬克思的著作與他集中關注的較短時期、特定題目和特定問題以及具體的歷史事件聯繫起來,從而理解他的成就;另一方面,不是重複他對自己時代問題的診斷和給出的答案,而是直面其提出的問題,並探尋我們自己歷史發展和開創新文明的道路。

讓我們永遠記住鐫刻在馬克思墓碑上的那句最著名的格言:“哲學家只是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