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Tony老師才不會告訴你,亞麻色不只有一種

玩過《魔獸世界》的人都知道, 新手最先獲得的布料是亞麻布, 雖是初級布料, 但也曾使無數人暴富。 在歷史上, 亞麻確實是人類最早使用的植物性紡織原料之一, 對人類社會有重大意義。

2009年, 考古學家在格魯吉亞一個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岩洞裡發現了許多野生亞麻纖維, 這些纖維明顯是紡織過的, 有的扭在一起, 有的打了結, 還有的被染了色。

白光(左)和偏振光(右)下的亞麻纖維。

考古學家認為, 這些來自34000年前的亞麻織品對我們的智人祖先意義重大——它們倒不是用來禦寒的, 但堅韌的亞麻可以做成很多結實的工具,

如繩子和網。 這些工具能大大改善他們的生活, 使他們得以熬過第四紀冰期, 順便打敗尼安德特人;在此期間他們竟然還有餘裕給織品染色作為裝飾。

亞麻可被用作地被植物。

舒適的織品

整個亞麻屬包括大約50種植物, 廣泛分佈於溫帶和亞熱帶地區。

目前世界上廣泛栽培的亞麻Linum usitatissimum是一個單一起源的馴化種, 其野生祖先可能是原產於地中海地區的淺色亞麻L. bienne。

亞麻(左)與淺色亞麻(右)的花。

最早的馴化亞麻出現于新月沃地(今兩河流域及埃及東北部尼羅河流域), 在敘利亞曾出土過9000年前的亞麻種子,

這些種子比野生的亞麻種子尺寸大, 表明它最早可能是被馴化來當作油料作物, 而非紡織原料。 2005年, 一項對栽培亞麻和淺色亞麻的系統發育分析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

飽滿的亞麻種子。

到了古埃及時期, 亞麻被廣泛栽培。 尼羅河流域氣候炎熱,

而亞麻布製作的白色褶裙和袍子寬敞透氣、輕盈柔軟, 古埃及人普遍喜歡穿, 皇室貴族還常以金絲珠寶裝飾。 埃及的亞麻紡織業非常發達, 僅次於農耕, 人們對亞麻布的需求量非常大, 不但活人愛穿, 死人也要穿, 而且死人更費布——據信一具木乃伊大約要費400碼亞麻布。

畫中描繪了古埃及人利用亞麻製造織物的場景。

以航海和經商著稱的腓尼基人常年來往於地中海沿岸各國港口, 順便把亞麻帶去了羅馬帝國。 中世紀時期, 佛蘭德(今比利時、荷蘭及法國部分地區)是歐洲亞麻工業的中心, 人們用亞麻製作各種生活用品, 等級較好的布料用於製作各種內外衣、床單、桌布和鏤空織物, 較粗糙的則用於製作繩子、帆布、油畫布等, 此外亞麻還被用於造紙業。

謝耳朵為了高度還原中世紀的服裝,借(偷)了萊納德的亞麻布枕套給自己做內衣。

富有營養也不要多吃

亞麻籽油稱為linseed oil,是最古老的商業用油之一,除食用外,還可用於多種工業藝術領域,如油畫顏料的稀釋劑。壓榨後留下的油餅富含蛋白質,是牲畜和魚的優良飼料。

19世紀末,棉紡織業後來居上,棉纖維雖不如亞麻纖維結實耐用,但彈性更好,而且廉價。因此,亞麻在紡織領域的商業地位逐漸下降,但仍佔有一席之地。如今,純亞麻布織品依然受到許多人的喜愛,而亞麻籽和亞麻籽油也被認為是對健康有好處的營養補充食品。

亞麻籽油與油餅

理論上,亞麻籽的營養成分不錯,富含維生素B1以及磷、鉀、鎂等人體所需礦物質。亞麻籽油含較高比例的α-亞麻酸,對於特定人群(BMI較高)來說會有一定程度調節血脂、降血壓、減體重的作用。亞麻籽可以直接吃,也可用于糕點以增加風味。但是生亞麻籽中含有微量糖氰苷,嚼碎後會被酶水解為劇毒的氫氰酸,如果拿來當主食吃或一次吃太多,就會有中毒的風險。

加入了亞麻籽和芝麻的小麵包

高顏值的農業作物

亞麻作為一年生植物,長得非常快,纖維亞麻100天就可收割,油用亞麻則稍晚。剛收割的新鮮亞麻需要經過漚[òu]麻程式——傳統做法是把亞麻放在池塘裡,讓其在水和細菌的作用下自然發酵;在此期間,亞麻韌皮纖維束外面的大部分莖稈組織和膠質會逐漸腐爛,最後只剩纖維和莖稈外皮殘留物,隨後進行漂洗,除去殘留物即可。

因為使用天然水源進行漚麻可能會污染環境,有些地區會直接把亞麻鋪在田裡,讓雨露來漚麻,但時間較長,受氣候影響大。

←左右滑動查看→一個小型漚麻。

亞麻纖維束具有淡金色的光澤。作為發色的專有名詞,“flaxen”(所謂的亞麻色)這個詞包括十來種色型,十分複雜,因此如果要染亞麻色,一定要跟Tony老師溝通好。

亞麻屬有一些多年生種類,亦可作為園藝花卉。它們大部分都是藍色系,也有黃色或紅色花朵。其實栽培亞麻本身就挺好看,屬於高顏值的農業作物,在園藝上可與其他不同色系的一年生花卉隨意混植,打造鄉村田野花園效果。

點擊圖片放大。分別為栽培亞麻Linum usitatissimum以及同屬的L. extraaxillare、L. grandiflorum、L. maritimum

亞麻花與虞美人相得益彰。

撲朔迷離的“中國麻”

中國古代的植物紡織品也來源於麻,所謂“東門之池,可以漚麻”,不過這裡漚的不是亞麻,而是大麻。除此之外,中國的“麻”還有苧[zhù]麻、檾[qǐng]麻、黃麻等。

原產中國的亞麻屬植物約有8種,其中野亞麻L. stelleroides也曾作為紡織原料。至於現代栽培亞麻,其纖維品種晚至20世紀初才進入我國東北;而油用品種進入我國的時間很難確定,因為有另一種植物總是跟它重名——芝麻,古代稱脂麻或胡麻,而亞麻有時候也稱胡麻,因此混淆不清。

芝麻的果實。圖片:wikimedia

有一種通用說法,說栽培亞麻是西漢時期出使西域的“植物獵人”張騫帶回的。這種說法跟芝麻的來源一樣,乃是人云亦云,以訛傳訛,其源頭是北魏賈思勰[xié]的《齊民要術》,幕後推手為陶弘景、沈括等人。

陶弘景在《本草經注》中說:“莖方者為巨勝(芝麻),莖圓者為胡麻”,有論文認為這個“莖圓者”就是亞麻。然而芝麻和亞麻的外形差距太大,何須非得要看莖的橫截面才能辨認?我覺得《經注》裡的胡麻,可能另有其物。

亞麻(左)與芝麻(右)對比。圖片:Hans-Joachim Fitting & Franz Xaver / wikimedia

宋代開始有“亞麻”的稱呼,《圖經本草》中介紹了一種“威勝軍亞麻子”,其中有“苗葉俱青,花白色,八月上旬,采其實用”的描寫,但這裡的“花白色”說明根本不是亞麻。《本草綱目》里加了句“其莖穗頗似茺[chōng]蔚子”,說明這是一種類似益母草的植物。清代《植物名實圖考》引《圖經》和《綱目》的描寫,並給它配了圖,由圖可見此亞麻非彼亞麻。

倒是《圖考》裡介紹的另一種植物“山西胡麻”的配圖頗似亞麻。圖片:吳其濬 /《植物名實圖考》

雖然本草植物類典籍不靠譜,但其他典籍未必。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鎮的唐代墓葬曾出土一些7世紀初期的文書 ,文書內有一些物品清單,其中有一樣東西叫“絕胡麻索”,也就是某種麻做的繩子,又帶了個胡字,說明來自西域。縱觀人類紡織歷史,由西域傳入中國而又作為麻紡織品原料的植物,大概就是亞麻了。

但唐代文書記載的是亞麻紡織成品,並非種子之類。因此中國古籍中記載的“亞麻”或“胡麻”到底是什麼植物,以及現代栽培亞麻何時進入中國,仍然撲朔迷離。

中國栽培亞麻的起源,如同這水彩背景一般撲朔迷離。繪圖

謝耳朵為了高度還原中世紀的服裝,借(偷)了萊納德的亞麻布枕套給自己做內衣。

富有營養也不要多吃

亞麻籽油稱為linseed oil,是最古老的商業用油之一,除食用外,還可用於多種工業藝術領域,如油畫顏料的稀釋劑。壓榨後留下的油餅富含蛋白質,是牲畜和魚的優良飼料。

19世紀末,棉紡織業後來居上,棉纖維雖不如亞麻纖維結實耐用,但彈性更好,而且廉價。因此,亞麻在紡織領域的商業地位逐漸下降,但仍佔有一席之地。如今,純亞麻布織品依然受到許多人的喜愛,而亞麻籽和亞麻籽油也被認為是對健康有好處的營養補充食品。

亞麻籽油與油餅

理論上,亞麻籽的營養成分不錯,富含維生素B1以及磷、鉀、鎂等人體所需礦物質。亞麻籽油含較高比例的α-亞麻酸,對於特定人群(BMI較高)來說會有一定程度調節血脂、降血壓、減體重的作用。亞麻籽可以直接吃,也可用于糕點以增加風味。但是生亞麻籽中含有微量糖氰苷,嚼碎後會被酶水解為劇毒的氫氰酸,如果拿來當主食吃或一次吃太多,就會有中毒的風險。

加入了亞麻籽和芝麻的小麵包

高顏值的農業作物

亞麻作為一年生植物,長得非常快,纖維亞麻100天就可收割,油用亞麻則稍晚。剛收割的新鮮亞麻需要經過漚[òu]麻程式——傳統做法是把亞麻放在池塘裡,讓其在水和細菌的作用下自然發酵;在此期間,亞麻韌皮纖維束外面的大部分莖稈組織和膠質會逐漸腐爛,最後只剩纖維和莖稈外皮殘留物,隨後進行漂洗,除去殘留物即可。

因為使用天然水源進行漚麻可能會污染環境,有些地區會直接把亞麻鋪在田裡,讓雨露來漚麻,但時間較長,受氣候影響大。

←左右滑動查看→一個小型漚麻。

亞麻纖維束具有淡金色的光澤。作為發色的專有名詞,“flaxen”(所謂的亞麻色)這個詞包括十來種色型,十分複雜,因此如果要染亞麻色,一定要跟Tony老師溝通好。

亞麻屬有一些多年生種類,亦可作為園藝花卉。它們大部分都是藍色系,也有黃色或紅色花朵。其實栽培亞麻本身就挺好看,屬於高顏值的農業作物,在園藝上可與其他不同色系的一年生花卉隨意混植,打造鄉村田野花園效果。

點擊圖片放大。分別為栽培亞麻Linum usitatissimum以及同屬的L. extraaxillare、L. grandiflorum、L. maritimum

亞麻花與虞美人相得益彰。

撲朔迷離的“中國麻”

中國古代的植物紡織品也來源於麻,所謂“東門之池,可以漚麻”,不過這裡漚的不是亞麻,而是大麻。除此之外,中國的“麻”還有苧[zhù]麻、檾[qǐng]麻、黃麻等。

原產中國的亞麻屬植物約有8種,其中野亞麻L. stelleroides也曾作為紡織原料。至於現代栽培亞麻,其纖維品種晚至20世紀初才進入我國東北;而油用品種進入我國的時間很難確定,因為有另一種植物總是跟它重名——芝麻,古代稱脂麻或胡麻,而亞麻有時候也稱胡麻,因此混淆不清。

芝麻的果實。圖片:wikimedia

有一種通用說法,說栽培亞麻是西漢時期出使西域的“植物獵人”張騫帶回的。這種說法跟芝麻的來源一樣,乃是人云亦云,以訛傳訛,其源頭是北魏賈思勰[xié]的《齊民要術》,幕後推手為陶弘景、沈括等人。

陶弘景在《本草經注》中說:“莖方者為巨勝(芝麻),莖圓者為胡麻”,有論文認為這個“莖圓者”就是亞麻。然而芝麻和亞麻的外形差距太大,何須非得要看莖的橫截面才能辨認?我覺得《經注》裡的胡麻,可能另有其物。

亞麻(左)與芝麻(右)對比。圖片:Hans-Joachim Fitting & Franz Xaver / wikimedia

宋代開始有“亞麻”的稱呼,《圖經本草》中介紹了一種“威勝軍亞麻子”,其中有“苗葉俱青,花白色,八月上旬,采其實用”的描寫,但這裡的“花白色”說明根本不是亞麻。《本草綱目》里加了句“其莖穗頗似茺[chōng]蔚子”,說明這是一種類似益母草的植物。清代《植物名實圖考》引《圖經》和《綱目》的描寫,並給它配了圖,由圖可見此亞麻非彼亞麻。

倒是《圖考》裡介紹的另一種植物“山西胡麻”的配圖頗似亞麻。圖片:吳其濬 /《植物名實圖考》

雖然本草植物類典籍不靠譜,但其他典籍未必。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鎮的唐代墓葬曾出土一些7世紀初期的文書 ,文書內有一些物品清單,其中有一樣東西叫“絕胡麻索”,也就是某種麻做的繩子,又帶了個胡字,說明來自西域。縱觀人類紡織歷史,由西域傳入中國而又作為麻紡織品原料的植物,大概就是亞麻了。

但唐代文書記載的是亞麻紡織成品,並非種子之類。因此中國古籍中記載的“亞麻”或“胡麻”到底是什麼植物,以及現代栽培亞麻何時進入中國,仍然撲朔迷離。

中國栽培亞麻的起源,如同這水彩背景一般撲朔迷離。繪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