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天賦,不是努力,而是……

1

“牛娃”塑造

前段時間上海“幼升小季”, 家長們紛紛奉上了自家孩子的一份漂亮“簡歷”, 令人咂舌。

這個牛娃, 有復旦碩士老媽和清華博士老爸,

3個半月開口說話, 6個月奪得全省第一, 18個月熟背《弟子規》, 3歲潛水, 10分鐘學會騎自行車, 用英語聊美杜莎和居裡, 看動畫自學法語。

這份令人瞠目結舌的簡歷上是這樣描述的, 這個牛娃極具“語言天賦”、“鋼琴天賦”, 加上“復旦碩士老媽”和“清華博士老爸”強大的基因遺傳,

成就了這樣一個學富五車的小學霸。

這樣的孩子畢竟還是鳳毛麟角, 徒增家長的焦慮, 卻不能切切實實地給廣大家長們予以理論的支撐和行動的力量。

那麼, 再來看看幼稚園裡真實細微的差距是什麼樣的?

有個家長髮了個帖子,

引起很多家長的激烈討論, 描述了自己親自參加完孩子的幼稚園畢業典禮後, 發現孩子之間的差距已經拉開了。

有個別孩子肢體更加協調, 也更加自信, 跳舞明顯更亮眼;還有個別口才一流, 聲情並茂。 而正是這些孩子識字最多, 做事專注, 被老師點名回答問題次數也最多。

這也是派媽每次開完家長會後真實的所見所聞。 這段時間, 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究竟能夠決定孩子一生的, 是什麼?是天賦還是努力?還是另有其他因素?

2

家長們焦慮的根源是什麼?

看著別人家孩子突飛猛進的改變, 幾乎每一位元家長都會變得焦慮不安。 並且這份焦慮感, 從孩子早期入園前就一直伴隨著。 這位家長就是典型的例子。

家長的焦慮大多源於這三個方面。

1、“起跑線”差距。

這樣的差距主要來源於父母, 即家庭條件、背景的懸殊。

2、孩子的智商差距。

如上述所說, 很多家長歸結于優秀的孩子大腦構造出奇, 基因遺傳得好, 更偏向於“神秘主義”。

3、孩子勤奮好學的程度。

很多孩子被家長施加壓力,

致使孩子早期的高強度努力。

3

究竟是什麼因素決定著孩子的一生?

很多家長把孩子優秀的成績, 歸結于天賦和大量的努力, 其實不完全正確。 派媽認為, 習慣才會是貫穿孩子一生的財富。

首先, 我不否定天賦的重要性, 但是很多人把這個因素過於妖魔化, 高估了天賦對孩子的影響。 同樣的難題, 一秒看懂的就是有天賦, 百思不得其解的就是沒有天賦。

事實上, 這樣的“玄學”是有據可依的, 那就是孩子之間學習習慣的差異。

習慣的作用十分隱蔽, 彌散滲透到學習和生活中的每個細節, 控制著孩子幾乎所有的學習行為。

一項學習行為的過程就像一道演算法, 是一系列解決問題的清晰指令, 而習慣滲透到每一步指令中, 導致最終的“輸出項”給人一種用“天賦”演算得出的錯覺。

學習習慣的差異究竟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影響?

學習習慣良好的孩子,把那些追尋無意義的娛樂的時間,花在了枯燥的鋼琴、舞蹈、書法、閱讀上。他們更習慣在枯燥中堅持下去,適應枯燥的能力更強。

而學習習慣差的孩子,追求玩耍的刺激體驗更多,對如何放鬆自己的適應就更多。

其次,學習習慣差的孩子處於教育節奏緩慢的環境,習慣了拖延學習來開小差的快感。而學習習慣好的孩子,在每一次立即行動後都獲得了家長的獎勵以及汲取知識後精神上的自我滿足,逐漸養成了不磨蹭的習慣。

同樣一首課本中晦澀難懂的古詩詞,學習習慣差的孩子總心不在焉,本能地排斥枯燥的內容,在壓力之下幾個小時內磕磕碰碰裡背出來。

學習習慣好的孩子具備較高的專注力,加上以往的技巧,幾十分鐘就可以輕鬆背誦,並且印象更深刻。

而過後,很多家長卻把原因歸結於天賦。

我們在接受一個新的經驗或新的理論時,對它的認知往往是依靠它與已知的經驗或理論進行的比較與聯繫。

一個有著良好習慣的孩子,把握著大量的閱讀經驗和技巧,面對新知識時也就更容易觸類旁通。

當然,派媽同樣不贊同“這孩子很聰明的,只是不努力,努力一下肯定能超過他們”的觀點。

有一些習慣不好的孩子或許更加努力,他們的家長急於追趕,一下子給孩子制定了太多的目標和任務,每天給孩子喊口號,但不變的是,孩子依然無法集中注意力,在漫天的枯燥中思緒拉扯。

良好的習慣,就像一道高牆,矗立在書法舞蹈和手機遊戲之間,無法僭越。

派媽寫這篇文章,也希望能緩解下家長的焦慮,不要過於強調短時間內的學習成績,而是著眼于孩子的日常習慣,使孩子自己逐漸內化成自律,就算不受督促,孩子也可以遵循著平日裡的習慣,不斷提高自己。

導致最終的“輸出項”給人一種用“天賦”演算得出的錯覺。

學習習慣的差異究竟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影響?

學習習慣良好的孩子,把那些追尋無意義的娛樂的時間,花在了枯燥的鋼琴、舞蹈、書法、閱讀上。他們更習慣在枯燥中堅持下去,適應枯燥的能力更強。

而學習習慣差的孩子,追求玩耍的刺激體驗更多,對如何放鬆自己的適應就更多。

其次,學習習慣差的孩子處於教育節奏緩慢的環境,習慣了拖延學習來開小差的快感。而學習習慣好的孩子,在每一次立即行動後都獲得了家長的獎勵以及汲取知識後精神上的自我滿足,逐漸養成了不磨蹭的習慣。

同樣一首課本中晦澀難懂的古詩詞,學習習慣差的孩子總心不在焉,本能地排斥枯燥的內容,在壓力之下幾個小時內磕磕碰碰裡背出來。

學習習慣好的孩子具備較高的專注力,加上以往的技巧,幾十分鐘就可以輕鬆背誦,並且印象更深刻。

而過後,很多家長卻把原因歸結於天賦。

我們在接受一個新的經驗或新的理論時,對它的認知往往是依靠它與已知的經驗或理論進行的比較與聯繫。

一個有著良好習慣的孩子,把握著大量的閱讀經驗和技巧,面對新知識時也就更容易觸類旁通。

當然,派媽同樣不贊同“這孩子很聰明的,只是不努力,努力一下肯定能超過他們”的觀點。

有一些習慣不好的孩子或許更加努力,他們的家長急於追趕,一下子給孩子制定了太多的目標和任務,每天給孩子喊口號,但不變的是,孩子依然無法集中注意力,在漫天的枯燥中思緒拉扯。

良好的習慣,就像一道高牆,矗立在書法舞蹈和手機遊戲之間,無法僭越。

派媽寫這篇文章,也希望能緩解下家長的焦慮,不要過於強調短時間內的學習成績,而是著眼于孩子的日常習慣,使孩子自己逐漸內化成自律,就算不受督促,孩子也可以遵循著平日裡的習慣,不斷提高自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