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堅守、蝶變、逐夢大涼山:記“中國十大公益道德模範”張曉林

( 第一篇)蝶變新生: 江蘇小夥因慈善走進央視

張曉林今年37歲, 老家在城北街道雙樓莊村。 2014年3月, 他駕車出遊, 足跡 橫跨安徽、浙江、海南、廣西等10個省。

在抵達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後, 他看 到山區氣候惡劣、交通不便、經濟落後, 為了讀書, 孩子們面臨著許多困難。 于 是, 張曉林萌生了為當地籌集善款修橋修路修學校的想法。 他在當地租了一間房 , 開始每天的網上募捐工作, 先是一座橋, 而後是一所學校, 最後到修路、建飲 水工程、招募志願者及支教老師等, 並以自己獨有的方式説明這裡的孩子樹立衛 生意識、學習意識。 4年來, 他通過募捐, 在大涼山區建成了30所學校、11個浴 室、6個飲水工程、4座橋、2條路, 發放衣物、食品等各類物資600餘噸。

前不久, 由華人時代網, 央視《成功之路》欄目、《點亮人生》欄目, 國家發展 和改革委員會中國經貿導刊雜誌社, 愛心中國雜誌社, 當代華人傳奇影視傳媒制 作(北京)中心等單位聯合舉辦的“2018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經驗交流大會暨時代 楷模第十五屆中國公益人物頒獎盛典”在全國人大會議中心舉行,

張曉林榮獲“ 時代楷模第十五屆中國十大公益道德模範”光榮稱號。

張曉林所到受到小朋友熱烈歡迎

是什麼促使張曉林走上紮根山區做公益的道路?又是什麼促使張曉林在山區一紮 根就是4年之久?張曉林的出現, 為山區的孩子們帶來了怎樣的改變?近日, 媒體專程奔赴大涼山區, 對且行且公益的張曉林進行了跟蹤採訪。

張曉林和涼山小朋友在一起

五年的光陰一晃而過, 轉眼間, 張曉林33歲了, 而他的女兒也已經上小學四年級 。 2014年3月4日那天, 張曉林又是滿身酒氣地出現在女兒面前, 女兒只是冷漠地 看了他一眼, 便關上了房門。 一頭霧水的張曉林事後才明白, 女兒的眼神是一種 無奈, “女兒學校要開家長會, 可她對我幾乎失望了。 ”女兒的一個眼神, 讓張曉林如夢方醒, 他在心裡不停地叩問:“我這個爸爸到底 是怎麼當的!”重新審視自己, 張曉林發現, 虛度五年, 他現在甚至連面對孩子 的勇氣都不復存在。 懊悔與自責交織在一起, 夜不能眠, 張曉林第二天一早便決 定, 自駕遠行, 告別曾經朝夕相伴的花花世界。

張曉林說, 他一路南下,

張曉林在大涼山深處和小朋友們做遊戲

不走高速, 行經安徽、浙江、廣西等10個省, 累了就休 息, 醒了再出發, 忘記了很多雜念, 也拾起了很多人性中的美好。 2014年3月17 日下午, 在開往雲南麗江的途中, 張曉林偶遇4名衣衫襤褸、抱著木柴的山裡孩 子, 他給了孩子們幾袋餅乾, 並隨手拍下孩子們的照片, 傳到微信朋友圈。45天,一個人,一部車,一趟洗刷心靈的旅程。在返回如皋的路上,張曉林已經 為自己打好算盤:“找份安安穩穩的工作,不管怎樣,至少能夠給女兒安全感和 信賴感。”

可出乎意料的是,當張曉林回到家,看到的盡是年邁母親替他收下的衣服、被子 和書包。其中,還有人留下了紙條:“張哥,請轉交給山裡的孩子。”張曉林壓 根兒沒想到,3月17日傳到微信朋友圈的一組照片,竟“朋友轉朋友”,最終募 集到堆得像小山一樣的愛心物資。“那是我自駕遊路過的一個山區,沒有聯繫地 址。怎麼辦,只好再跑一趟,把物資送過去。”張曉林開玩笑說,第一次做公益 ,純屬“逼上梁山”,他只是不想辜負了朋友們的一番心意。

經過大約10天的奔波,張曉林再次出現在雲南省寧蒗縣境內那條山間小道上。他 向當地山民打聽到,附近有一所水草壩完小,寄宿生28人,且個個家庭貧困。在 那所學校,張曉林見到了曾與他有一面之緣的4名山裡孩子,孩子們告訴他,因 為是寄宿,所以他們在課後要到處撿木柴,自己生火煮飯。那一晚,張曉林與孩 子們同吃同睡,吃的是土豆和蕎麥,睡的是課桌拼起來的床。其實,張曉林根本 睡不著,在那之前,他完全想像不到,山裡的孩子竟然困難到如此地步。

水草壩完小位於寧蒗縣東部,與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接壤。離開水草壩完小, 張曉林徑直駕車駛向涼山彝族自治州,車上還有不少未送出去的愛心物資,他打 算一路走、一路送,哪裡窮,車就往哪裡開。在四面環山的涼山州,受人之托的 張曉林馬不停蹄地穿梭于深山老林,且行且公益,將大家的愛心一次次中轉至大 山裡的窮孩子。

(第二篇)堅守信仰:張曉的艱難5年公益路

初到大涼山區的人,一下子就會被它的自然風光所吸引,它是那麼的雄、奇、險、秀,綿延百里,大氣磅礴。但對於已經在大涼山區紮根4年之久的張曉林而言,這個可以稱得上是他第二故鄉的貧困山區,讓他產生無盡牽掛的不是深山裡的一景一物,而是那些囿于深山裡的孩子。

張曉林募集修建的學校

大涼山區,最高海拔達到4000米。由於幅員寬廣,地形地勢複雜,造成交通極其不便,群眾生活相當困難。為了讀書,孩子們面臨著許多困境,雨天、雪天,有的孩子要步行十多公里崎嶇泥濘的山路才能到達學校。

“從他們乾淨清澈而又求知若渴的眼神中,我能夠感覺到一股強烈的願望和祈盼。”張曉林說,如果沒有好的求學環境,如果不上學,有些孩子將可能永遠被困在大山裡,他要為那些孩子打開通往外面世界的一扇窗。

過去,哈地村小只有一間破舊的校舍,裡面濃縮著哈地村最貧困的景象:潮濕斑駁的泥土牆面,晃晃悠悠的課桌課椅,10多個衣衫襤褸的小孩,承受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哈地村小的4間新校舍建成後,張曉林曾暗自許下諾言:留在大涼山,為更多的山區孩子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於是,這4年來,張曉林除了充當愛心物資“快遞員”,還要充當“包工頭”,與當地教育主管部門商討修橋修路修學校的方案,以及敲定施工方、工程造價、圖紙設計等,事事包攬。

山高路遠,張曉林騎行在公益路上

2016年6月16日,坐落在大涼山一隅的“阿仲希望小學”正式投入使用。這所希望小學是由張曉林募捐28萬元而建成的,學校的110名孩子從此告別了“露天教室”的困境,擁有了寬敞明亮的課堂。“‘阿仲希望小學’地處大涼山的昭覺縣布西鄉解放村,2016年初,當我第一次來到解放村,眼前的一幕讓我驚呆了。我沒有想到,這個村裡的孩子們是在一間‘露天教室’上課……”那情那景,使置身其中的張曉林百感交集。

經過與當地教育主管部門溝通和評估,修建一所能夠容納110名學生的希望小學大概需要28萬元。專案預算出來了,張曉林馬不停蹄地籌集善款。最終,如皋“阿仲美業”老闆仲建軍受到張曉林的愛心感染,出資28萬元捐建希望小學。“阿仲希望小學”由此得名。

因為信仰狂越原始的堅持

“阿仲希望小學”是張曉林在大涼山區通過募捐建成的第19所希望小學。這4年來,張曉林通過募捐,在大涼山區建成了30所學校、11個浴室、6個飲水工程、4座橋、2條路以及發放衣物、食品等各類物資600餘噸。“在我心目中,大涼山區的孩子們就是我的牽掛,無論多苦多難,我都會始終相伴。何況,在我的身後,還有一群支撐著我走下去的好心人,我要告訴山裡的孩子們,在大山之外,有好多熱心的叔叔阿姨在關注他們的成長。”張曉林如是說。

事實上,這4年來,張曉林的公益之旅不止于大涼山區。2014年8月3日,雲南昭通魯甸縣發生地震,當得知災區食物緊缺後,他在第一時間驅車奔赴災區,將隨車攜帶的麵包、八寶粥、牛奶、餅乾、飲用水等物資發放給災區群眾;在家鄉如皋,他更是連續3年利用春節看望慰問同村80歲以上高齡老人以及市特殊教育學校的孩子們,為他們送去關懷和問候。

如今,承諾留在大涼山區的張曉林依然在為改善孩子們的求學環境而奔波著,跋涉在崎嶇泥濘的山路,那深深淺淺的足跡,每一步傳遞的都是人間大愛。

(第三篇)逐夢涼山:全國助力張曉林愛心帳戶

初涉大涼山區,受愛心人士之托的張曉林如同一名穿梭于深山老林的“快遞員” ,每天風餐露宿,一次次將愛心物資送到當地的貧困孩子手中。張曉林一直記得,當他駕車在山區,數不清繞了多少個“S”彎,突然出現在某 一所破敗不堪的學校的時候,學校裡的孩子們總是既驚訝又驚喜。見到他從車內 搬出一件件衣服、一個個書包,孩子們更是毫無顧忌地湧上前,把他團團圍住。 一雙雙瘦小而烏黑的手,很快就領到了各自的衣服和書包。孩子們並不知道張曉 林的名字,甚至高興得連“謝謝”都忘記說,但那一幕幕,已經讓初來乍到的張 曉林感觸至深。

慈善路上的孤寂,對話一碗冰冷的盒飯

每天,張曉林都會將自己在大涼山區的所經所曆、所見所聞上傳到微信朋友圈, 他傳到微信朋友圈的一張張直擊心靈的“山水照”,牽動了更多好心人的心。他 們不約而同地向張曉林打聽郵寄地址,準備寄出愛心物資。張曉林覺得自己獲得了朋友們的信任,就必須對朋友們有個交代。於是,他在當 地租了一間房,用來存放大山之外的好心人郵寄過來的愛心物資。張曉林回憶說 :“我以前從沒有關注過‘公益’這回事,沒想到,越做越有意思。”在距離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103公里遠的橫斷山脈,有一個名叫木裡的 藏族自治縣,俄亞鄉哈地村小就位於這座縣城的西南角邊緣,四周被重重高山和 條條大河環繞,進進出出萬分艱難。

2014年5月10日下午,張曉林通過微信“直播”了自己前往俄亞鄉哈地村小的全 過程:從鹽源縣城出發,3個小時後到達木裡縣,2個小時後到達俄亞鄉哈地村進 山口,汽車開不進,交通工具換成驢和馬,人牽著牲畜,牲畜背著愛心物資,徒 步5個小時,到達一條寬約20米的大河,過河靠索道,第一次體驗“水上漂”的 感覺,心提到了嗓子眼,安全過河,又是2個小時的步行,終於到達哈地村小… …

12個小時的跋山涉水,給張曉林帶來了強烈的心靈衝擊,“大山深處的孩子,要 想出山何其難!”就在那一刻,張曉林作出了一個在外人看來幾乎“瘋了”的決 定——籌錢,為哈地村修橋修路修學校。“我的感受,是山外的人無法感受的。”修橋修路修學校的難度之大,張曉林心 知肚明,但他用這麼一句話回絕了所有的好言相勸。

下山之後,張曉林便在當地農村信用社開通了“愛心帳戶”。一時間,遠在祖國 各地、越來越多的好心人開始關注起張曉林為山區修橋修路修學校的心願,一筆 筆善款也源源不斷地匯入張曉林公佈的“愛心帳戶”。

大山裡的孩子們渴望,就是張曉林的目標

不經意間,愛心在傳遞中被放大了好多倍。 不到兩個月時間,張曉林向哈地村300多位村民承諾修建的一座橋就正式完工了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張曉林至今滿心歡喜:“那是一座索道橋,以數根鋼纜連 接橋墩,上面鋪設有十分厚實的木板,可以負重1噸左右,摩托車、馬匹都可以 通過,完全滿足了哈地村民的出行需求。”那座索道橋建成後,張曉林還邀請了 捐款建橋的愛心人士到現場參加通車儀式,一個很簡易的儀式,但意義非同尋常 。

接下來的一段日子,張曉林又通過募捐,為哈地村小修建了4間新校舍和一條200 米長的山路。“確實,那裡的孩子需要愛心物資,但愛心物資僅能解決他們的一 時之需,必須為他們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才能幫助他們打開通往外面世界的大 門。”為了一群夢想走出大山的孩子,張曉林決意紮根山區,邁向一條更為崎嶇 坎坷的“公益之旅”。

傳到微信朋友圈。45天,一個人,一部車,一趟洗刷心靈的旅程。在返回如皋的路上,張曉林已經 為自己打好算盤:“找份安安穩穩的工作,不管怎樣,至少能夠給女兒安全感和 信賴感。”

可出乎意料的是,當張曉林回到家,看到的盡是年邁母親替他收下的衣服、被子 和書包。其中,還有人留下了紙條:“張哥,請轉交給山裡的孩子。”張曉林壓 根兒沒想到,3月17日傳到微信朋友圈的一組照片,竟“朋友轉朋友”,最終募 集到堆得像小山一樣的愛心物資。“那是我自駕遊路過的一個山區,沒有聯繫地 址。怎麼辦,只好再跑一趟,把物資送過去。”張曉林開玩笑說,第一次做公益 ,純屬“逼上梁山”,他只是不想辜負了朋友們的一番心意。

經過大約10天的奔波,張曉林再次出現在雲南省寧蒗縣境內那條山間小道上。他 向當地山民打聽到,附近有一所水草壩完小,寄宿生28人,且個個家庭貧困。在 那所學校,張曉林見到了曾與他有一面之緣的4名山裡孩子,孩子們告訴他,因 為是寄宿,所以他們在課後要到處撿木柴,自己生火煮飯。那一晚,張曉林與孩 子們同吃同睡,吃的是土豆和蕎麥,睡的是課桌拼起來的床。其實,張曉林根本 睡不著,在那之前,他完全想像不到,山裡的孩子竟然困難到如此地步。

水草壩完小位於寧蒗縣東部,與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接壤。離開水草壩完小, 張曉林徑直駕車駛向涼山彝族自治州,車上還有不少未送出去的愛心物資,他打 算一路走、一路送,哪裡窮,車就往哪裡開。在四面環山的涼山州,受人之托的 張曉林馬不停蹄地穿梭于深山老林,且行且公益,將大家的愛心一次次中轉至大 山裡的窮孩子。

(第二篇)堅守信仰:張曉的艱難5年公益路

初到大涼山區的人,一下子就會被它的自然風光所吸引,它是那麼的雄、奇、險、秀,綿延百里,大氣磅礴。但對於已經在大涼山區紮根4年之久的張曉林而言,這個可以稱得上是他第二故鄉的貧困山區,讓他產生無盡牽掛的不是深山裡的一景一物,而是那些囿于深山裡的孩子。

張曉林募集修建的學校

大涼山區,最高海拔達到4000米。由於幅員寬廣,地形地勢複雜,造成交通極其不便,群眾生活相當困難。為了讀書,孩子們面臨著許多困境,雨天、雪天,有的孩子要步行十多公里崎嶇泥濘的山路才能到達學校。

“從他們乾淨清澈而又求知若渴的眼神中,我能夠感覺到一股強烈的願望和祈盼。”張曉林說,如果沒有好的求學環境,如果不上學,有些孩子將可能永遠被困在大山裡,他要為那些孩子打開通往外面世界的一扇窗。

過去,哈地村小只有一間破舊的校舍,裡面濃縮著哈地村最貧困的景象:潮濕斑駁的泥土牆面,晃晃悠悠的課桌課椅,10多個衣衫襤褸的小孩,承受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哈地村小的4間新校舍建成後,張曉林曾暗自許下諾言:留在大涼山,為更多的山區孩子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於是,這4年來,張曉林除了充當愛心物資“快遞員”,還要充當“包工頭”,與當地教育主管部門商討修橋修路修學校的方案,以及敲定施工方、工程造價、圖紙設計等,事事包攬。

山高路遠,張曉林騎行在公益路上

2016年6月16日,坐落在大涼山一隅的“阿仲希望小學”正式投入使用。這所希望小學是由張曉林募捐28萬元而建成的,學校的110名孩子從此告別了“露天教室”的困境,擁有了寬敞明亮的課堂。“‘阿仲希望小學’地處大涼山的昭覺縣布西鄉解放村,2016年初,當我第一次來到解放村,眼前的一幕讓我驚呆了。我沒有想到,這個村裡的孩子們是在一間‘露天教室’上課……”那情那景,使置身其中的張曉林百感交集。

經過與當地教育主管部門溝通和評估,修建一所能夠容納110名學生的希望小學大概需要28萬元。專案預算出來了,張曉林馬不停蹄地籌集善款。最終,如皋“阿仲美業”老闆仲建軍受到張曉林的愛心感染,出資28萬元捐建希望小學。“阿仲希望小學”由此得名。

因為信仰狂越原始的堅持

“阿仲希望小學”是張曉林在大涼山區通過募捐建成的第19所希望小學。這4年來,張曉林通過募捐,在大涼山區建成了30所學校、11個浴室、6個飲水工程、4座橋、2條路以及發放衣物、食品等各類物資600餘噸。“在我心目中,大涼山區的孩子們就是我的牽掛,無論多苦多難,我都會始終相伴。何況,在我的身後,還有一群支撐著我走下去的好心人,我要告訴山裡的孩子們,在大山之外,有好多熱心的叔叔阿姨在關注他們的成長。”張曉林如是說。

事實上,這4年來,張曉林的公益之旅不止于大涼山區。2014年8月3日,雲南昭通魯甸縣發生地震,當得知災區食物緊缺後,他在第一時間驅車奔赴災區,將隨車攜帶的麵包、八寶粥、牛奶、餅乾、飲用水等物資發放給災區群眾;在家鄉如皋,他更是連續3年利用春節看望慰問同村80歲以上高齡老人以及市特殊教育學校的孩子們,為他們送去關懷和問候。

如今,承諾留在大涼山區的張曉林依然在為改善孩子們的求學環境而奔波著,跋涉在崎嶇泥濘的山路,那深深淺淺的足跡,每一步傳遞的都是人間大愛。

(第三篇)逐夢涼山:全國助力張曉林愛心帳戶

初涉大涼山區,受愛心人士之托的張曉林如同一名穿梭于深山老林的“快遞員” ,每天風餐露宿,一次次將愛心物資送到當地的貧困孩子手中。張曉林一直記得,當他駕車在山區,數不清繞了多少個“S”彎,突然出現在某 一所破敗不堪的學校的時候,學校裡的孩子們總是既驚訝又驚喜。見到他從車內 搬出一件件衣服、一個個書包,孩子們更是毫無顧忌地湧上前,把他團團圍住。 一雙雙瘦小而烏黑的手,很快就領到了各自的衣服和書包。孩子們並不知道張曉 林的名字,甚至高興得連“謝謝”都忘記說,但那一幕幕,已經讓初來乍到的張 曉林感觸至深。

慈善路上的孤寂,對話一碗冰冷的盒飯

每天,張曉林都會將自己在大涼山區的所經所曆、所見所聞上傳到微信朋友圈, 他傳到微信朋友圈的一張張直擊心靈的“山水照”,牽動了更多好心人的心。他 們不約而同地向張曉林打聽郵寄地址,準備寄出愛心物資。張曉林覺得自己獲得了朋友們的信任,就必須對朋友們有個交代。於是,他在當 地租了一間房,用來存放大山之外的好心人郵寄過來的愛心物資。張曉林回憶說 :“我以前從沒有關注過‘公益’這回事,沒想到,越做越有意思。”在距離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103公里遠的橫斷山脈,有一個名叫木裡的 藏族自治縣,俄亞鄉哈地村小就位於這座縣城的西南角邊緣,四周被重重高山和 條條大河環繞,進進出出萬分艱難。

2014年5月10日下午,張曉林通過微信“直播”了自己前往俄亞鄉哈地村小的全 過程:從鹽源縣城出發,3個小時後到達木裡縣,2個小時後到達俄亞鄉哈地村進 山口,汽車開不進,交通工具換成驢和馬,人牽著牲畜,牲畜背著愛心物資,徒 步5個小時,到達一條寬約20米的大河,過河靠索道,第一次體驗“水上漂”的 感覺,心提到了嗓子眼,安全過河,又是2個小時的步行,終於到達哈地村小… …

12個小時的跋山涉水,給張曉林帶來了強烈的心靈衝擊,“大山深處的孩子,要 想出山何其難!”就在那一刻,張曉林作出了一個在外人看來幾乎“瘋了”的決 定——籌錢,為哈地村修橋修路修學校。“我的感受,是山外的人無法感受的。”修橋修路修學校的難度之大,張曉林心 知肚明,但他用這麼一句話回絕了所有的好言相勸。

下山之後,張曉林便在當地農村信用社開通了“愛心帳戶”。一時間,遠在祖國 各地、越來越多的好心人開始關注起張曉林為山區修橋修路修學校的心願,一筆 筆善款也源源不斷地匯入張曉林公佈的“愛心帳戶”。

大山裡的孩子們渴望,就是張曉林的目標

不經意間,愛心在傳遞中被放大了好多倍。 不到兩個月時間,張曉林向哈地村300多位村民承諾修建的一座橋就正式完工了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張曉林至今滿心歡喜:“那是一座索道橋,以數根鋼纜連 接橋墩,上面鋪設有十分厚實的木板,可以負重1噸左右,摩托車、馬匹都可以 通過,完全滿足了哈地村民的出行需求。”那座索道橋建成後,張曉林還邀請了 捐款建橋的愛心人士到現場參加通車儀式,一個很簡易的儀式,但意義非同尋常 。

接下來的一段日子,張曉林又通過募捐,為哈地村小修建了4間新校舍和一條200 米長的山路。“確實,那裡的孩子需要愛心物資,但愛心物資僅能解決他們的一 時之需,必須為他們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才能幫助他們打開通往外面世界的大 門。”為了一群夢想走出大山的孩子,張曉林決意紮根山區,邁向一條更為崎嶇 坎坷的“公益之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