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致敬」他是“深海勇士”號司令,8年磨一劍,終將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潛器送入深海

2018年4月6日, 一艘科考船悄然返回三亞碼頭,

上面搭載著一個叫“深海勇士”的載人潛水器,

這是它進入運行階段後的首次航行。

“深海勇士”的家,

是位於三亞的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六天后的4月12日下午,

“深海勇士”和它的總設計師胡震、七名潛航員戰友

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習近平。

4月12日下午, 習近平同“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設計師和深潛團隊親切交談。

這並非“深海勇士”第一次與總書記面對面。

兩年前的2016年6月3日,

習近平就曾在國家“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上

見過正在研製中的“深海勇士”載人艙。

“深海勇士”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

第二台載人深潛器,

是總設計師胡震帶領團隊歷時八年交出的答卷。

1985年, 高考語文不及格的胡震,

憑著優異的數學、物理科目成績,

被衡陽工學院電腦應用軟體專業錄取。

那個時代知道電腦的人還很少,

更別說來自江陰鄉下的胡震,

農村娃就這樣走向了時代和技術的前端。

學校機房裡的大電腦叫WAX系統,

胡震感覺那是好大一個傢伙,

放在大機房裡, 還要開著空調,

人進去還要換鞋子。

打下了電腦基礎,

研究生期間又系統學習了自動化知識,

喜歡讀《海底兩萬里》的胡震最終與海洋結緣,

投身於深海載人潛水器的設計和研發。

而等待他的卻是十年的寂寞。

當初海洋科研經費投入少、條件差,

一台潛水器做出來,

要檢驗是否能與實際工程需求銜接,

胡震他們只能到處跑市場,

免費幫人家上平臺, 回來再改進。

身邊的許多同事陸續離開了海洋科研崗位,

胡震卻選擇了堅守和等待。

“總感覺我國在這方面遲早要發展,

開發海洋、特別是以後海洋安全方面

肯定要靠自己,

不可能總靠國外技術。 ”

念念不忘, 必有迴響。

2002年6月, 胡震等來了他人生中

第一個“國字型大小”項目——

7000米載人深海潛水器。

在此之前,

我國研製過的最深載人潛水器只有600米,

胡震說這真是一輩子的機遇,

很多老專家幹了一輩子海洋科研,

也從沒遇到過這麼大一個項目。

作為“蛟龍”號副總設計師,

潛水器的每個細節他都瞭若指掌。

人們打趣說,

胡震愛“蛟龍”號勝過自己的兒子。

在“蛟龍”號海試過程中,

每次下潛前,

胡震總是第一個來到後甲板,

沿著潛水器的護欄爬上爬下,

仔細檢查每個部件,

然後指揮試航員對整個潛水器

進行下潛前最後的通電檢查,

確保做到萬無一失。

下潛過程中, 胡震沒有固定崗位,

但總是守在“炮樓”裡,

協助完成指揮溝通工作。

下潛任務結束後,

當大家沉浸在喜悅中時,

他卻在後甲板忙著檢查潛水器……

2012年6月23日,

“蛟龍”號突破7000米最大設計深度的前一天晚上,

維護工作進行到淩晨1點半。

當所有工作完成後,

胡震最後一個離開後甲板回到艙室。

第二天早上5點多,

他又第一個來到後甲板……

“蛟龍”號深潛可至7000米,

這個深度已經覆蓋了全球99.8%的海域。

胡震說:

“深海探測,最終還是要到海底。

‘蛟龍’號可能不是直接形成一個產業,

像大飛機或者是汽車形成一個產業,

但是它的意義在於未來。

比如資源,包括生物資源和礦物資源,

海洋是一個大寶庫,

未來人類的生存發展最終是要靠海洋的,

這是‘蛟龍號’意義所在。”

海底兩萬里,“蛟龍”號只是起點。

2009年,科技部啟動4500米載人潛水器關鍵技術攻關。

2014年,“深海勇士”號總體集成課題立項時,

胡震被正式任命為總設計師。

把下潛的深度往回撤一點,

重點實現關鍵技術國產化率超過85%的目標,

這是課題立項的初衷。

載人球殼、超高壓海水泵、

充油鋰電池和推進器,

光讓這四項關鍵技術從樣機走向裝備,

課題組就花了整整5年時間。

“大深度潛水器的使用條件十分惡劣,工況複雜。

受制于我國工業生產水準,

從技術到裝備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

胡震解釋。

即使速度慢一點,

也要把牢技術。

經過8年的艱苦攻關,

我國終於具備了載人艙、浮力材料、鋰電池、

推進器、海水泵、機械手、

液壓系統、聲學通信、水下定位、

控制軟體等十大關鍵部件的自主研製能力。

2017年8月,

“深海勇士”號在南海進行了

為期46天的海上試驗,

高頻率下潛28次,

最大下潛深度達到4534米,

共完成測試388項。

現場驗收專家組判定,

“深海勇士”號的關鍵部件國產化率達91.3%,

主要部件國產化率達86.4%!

胡震也用兩次下潛

彌補了當年未能和蛟龍一起潛海的遺憾。

“深海勇士”載人潛水器總設計師胡震(右四)與七名潛航員

胡震說,與“蛟龍”號相比,

4500米級載人潛水器本身有不少亮點:

擁有5個觀察窗,滿足更多視角科學觀察;

載人艙同為3座,但有樓梯方便出入艙;

艙內操控介面更加舒適;

為科學應用提供了更多搭載介面,

具有更好的擴展能力。

“深海勇士”號最大的試驗深度為4500米,

當初為什麼選擇這一深度作為指標?

胡震解釋說,

這主要是出於深海科考實用性的考慮,

“當今國際科學界比較熱點的研究,

一個是冷泉區,一個是硫化物區,

這兩個區域都在3000米左右。

我們的潛水器要覆蓋我國南海區域,

南海區域基本上都在4000以淺,

所以我們定4500米的深度比較實用,

是科學家科研實用的深度。”

作為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二台載人深潛器,

“深海勇士”與“蛟龍”號優勢互補,

降低了對於潛深的要求,

提升了每次下潛的時間和覆蓋範圍,

更加經濟實用。

而伴隨著“深海勇士”的出現,

中國載人深潛同時具備了

向最深海處進發和大面積勘探的雙重能力。

這樣的成績讓胡震感到,

自己的路選對了。

20多年前,

他剛剛參與到這項工作中時並沒有想到,

今天,這兩台潛器能給自己帶來這樣的幸福感。

海風和烈日,將胡震的皮膚曬得黝黑,

他看起來不像設計師,倒更像個漁民。

常年與海洋打交道,

胡震暈船卻很嚴重,

“咬著牙堅持,爬起來幹活,

幹完後再爬回床上。

我暈得最厲害的還是我們一千米海試的時候,

一出去就遇上颱風了,

所以就暈得七葷八素的,

躺在床上起不來了。”

每當出海之前的國歌響起,

就意味著新的一輪征程即將開始。

胡震和戰友們知道,

自己肩上承擔的

是一個國家對深海探索的期待!

參考資料

科技日報《胡震:“深海勇士”號司令》

央視網《中國載人深潛走向極限深海的20年》

央視新聞用戶端《習近平考察海南傳遞了哪些重要戰略?》

新華網《“蛟龍”號的“兄弟”今年將出海——專訪4500米級載人潛水器總設計師胡震》

央廣網《那年我高考 | 胡震,蛟龍出海》

2012年6月23日,

“蛟龍”號突破7000米最大設計深度的前一天晚上,

維護工作進行到淩晨1點半。

當所有工作完成後,

胡震最後一個離開後甲板回到艙室。

第二天早上5點多,

他又第一個來到後甲板……

“蛟龍”號深潛可至7000米,

這個深度已經覆蓋了全球99.8%的海域。

胡震說:

“深海探測,最終還是要到海底。

‘蛟龍’號可能不是直接形成一個產業,

像大飛機或者是汽車形成一個產業,

但是它的意義在於未來。

比如資源,包括生物資源和礦物資源,

海洋是一個大寶庫,

未來人類的生存發展最終是要靠海洋的,

這是‘蛟龍號’意義所在。”

海底兩萬里,“蛟龍”號只是起點。

2009年,科技部啟動4500米載人潛水器關鍵技術攻關。

2014年,“深海勇士”號總體集成課題立項時,

胡震被正式任命為總設計師。

把下潛的深度往回撤一點,

重點實現關鍵技術國產化率超過85%的目標,

這是課題立項的初衷。

載人球殼、超高壓海水泵、

充油鋰電池和推進器,

光讓這四項關鍵技術從樣機走向裝備,

課題組就花了整整5年時間。

“大深度潛水器的使用條件十分惡劣,工況複雜。

受制于我國工業生產水準,

從技術到裝備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

胡震解釋。

即使速度慢一點,

也要把牢技術。

經過8年的艱苦攻關,

我國終於具備了載人艙、浮力材料、鋰電池、

推進器、海水泵、機械手、

液壓系統、聲學通信、水下定位、

控制軟體等十大關鍵部件的自主研製能力。

2017年8月,

“深海勇士”號在南海進行了

為期46天的海上試驗,

高頻率下潛28次,

最大下潛深度達到4534米,

共完成測試388項。

現場驗收專家組判定,

“深海勇士”號的關鍵部件國產化率達91.3%,

主要部件國產化率達86.4%!

胡震也用兩次下潛

彌補了當年未能和蛟龍一起潛海的遺憾。

“深海勇士”載人潛水器總設計師胡震(右四)與七名潛航員

胡震說,與“蛟龍”號相比,

4500米級載人潛水器本身有不少亮點:

擁有5個觀察窗,滿足更多視角科學觀察;

載人艙同為3座,但有樓梯方便出入艙;

艙內操控介面更加舒適;

為科學應用提供了更多搭載介面,

具有更好的擴展能力。

“深海勇士”號最大的試驗深度為4500米,

當初為什麼選擇這一深度作為指標?

胡震解釋說,

這主要是出於深海科考實用性的考慮,

“當今國際科學界比較熱點的研究,

一個是冷泉區,一個是硫化物區,

這兩個區域都在3000米左右。

我們的潛水器要覆蓋我國南海區域,

南海區域基本上都在4000以淺,

所以我們定4500米的深度比較實用,

是科學家科研實用的深度。”

作為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二台載人深潛器,

“深海勇士”與“蛟龍”號優勢互補,

降低了對於潛深的要求,

提升了每次下潛的時間和覆蓋範圍,

更加經濟實用。

而伴隨著“深海勇士”的出現,

中國載人深潛同時具備了

向最深海處進發和大面積勘探的雙重能力。

這樣的成績讓胡震感到,

自己的路選對了。

20多年前,

他剛剛參與到這項工作中時並沒有想到,

今天,這兩台潛器能給自己帶來這樣的幸福感。

海風和烈日,將胡震的皮膚曬得黝黑,

他看起來不像設計師,倒更像個漁民。

常年與海洋打交道,

胡震暈船卻很嚴重,

“咬著牙堅持,爬起來幹活,

幹完後再爬回床上。

我暈得最厲害的還是我們一千米海試的時候,

一出去就遇上颱風了,

所以就暈得七葷八素的,

躺在床上起不來了。”

每當出海之前的國歌響起,

就意味著新的一輪征程即將開始。

胡震和戰友們知道,

自己肩上承擔的

是一個國家對深海探索的期待!

參考資料

科技日報《胡震:“深海勇士”號司令》

央視網《中國載人深潛走向極限深海的20年》

央視新聞用戶端《習近平考察海南傳遞了哪些重要戰略?》

新華網《“蛟龍”號的“兄弟”今年將出海——專訪4500米級載人潛水器總設計師胡震》

央廣網《那年我高考 | 胡震,蛟龍出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