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白花錢還是真有用?揭秘家禽抗體檢測背後那些事兒

免疫是現代肉雞疫病防控中的重要環節和措施, 眾所周知, 免疫效果的評估主要是通過抗體水準的檢測來進行, 這也是我們對於抗體檢測的日常認識。

什麼是抗體檢測?抗體檢測就是通過定期、系統的從肉雞群體中採取一定比例的血清樣品, 用特異性的血清學試驗方法, 檢測不同疫病的特異性抗體水準。 實際上, 抗體檢測除了免疫評估還具有其他方面的目的和意義。

△眾聯監測實驗室

綜合起來看, 抗體檢測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作用:

1、評估免疫效果, 確定免疫程式。

例如, 雞群接種新城疫滅活疫苗後, 經2-3周測血清中的HI抗體效價, 若提高2個滴度以上, 表示雞的免疫應答良好, 疫苗接種成功;若HI抗體效價無明顯提高, 表示免疫失敗。

正常雞群的HI抗體水準(血凝抑制滴度)是以抽檢樣品的HI抗體效價log2的幾何平均值表示的, 同時還應計算抗體滴度的變異係數CV值。 如果某雞群的10份樣品中, HI抗體效價平均水準在410g2以上, 且CV值≤40%, 說明該雞群為免疫雞群, 且免疫效果良好。 若在檢樣中HI抗體效價的最高值與最低值相差太大時, 則不僅要計算平均值和CV值, 更應計算臨界水準以下的樣品數在全部樣品中所占的百分比,

以此來決定免疫與否。

2、進行健康檢測, 輔助疫病診斷。

一般認為肉雞的免疫臨界水準為4log2, 隨地區和感染壓力的不同而稍有差異。 肉雞ND和H9檢測離散範圍在4log2-8log2之間, 如抗體滴度≥9 log2, 提示雞群可能受外界毒株感染所致。 兩者離散範圍大小是評價雞群免疫應答反應效果和野毒感染的評價的重要指標。 在診斷臨床疑似血凝性病毒感染雞群時, 應根據雞群發病病程採集血清, 發病初期與中後期間隔7-10天採樣, 然後根據HI抗體變化規律來判定是否有過感染。 發病後7-14天抗體滴度升高2log2-4log2基本可以確定。

若有10%以上的雞群出現11 log2以上的高血凝抑制滴度, 說明雞群已受強毒感染。

此外, 病毒經過雞胚接種分離純化後, 通過測定其血凝價進行診斷。 其他, 還可利用發病雞群的陽性血清與不同毒株單一抗原進行HI試驗, 以此判斷雞群是否感染變異毒株。

3、評價疫苗品質, 選擇高效疫苗。

通過疫苗免疫後抗體水準的變化,可以評判疫苗品質,例如疫苗效力實驗,嚴格的實驗室條件下的檢測,結果具有代表性。通過疫苗免疫後抗體水準的檢測,也是臨床上常用的評價疫苗品質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前提是要儘量保證其他條件的一致性,如雞來源、品種、日齡、飼養管理等等,才能得到較為準確的結果。另一種常用的方法就是大資料的積累,如某一地區使用兩種不同疫苗的雞群長期的抗體水準監測,該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受到飼養管理等因素的影響可能會有較大的偏差,可以與在實驗室條件下的檢測結果互為對照。

目前抗體檢測是肉雞日常疫病檢測最為基本的檢測專案之一,但是不同實驗室之間、不同檢測人員之間檢測結果均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如何確保抗體檢測的準確性和代表性,更好地指導臨床應用,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

(1)合理採樣比例

大型雞場每次進行抽測時,抽樣率一般不低於0.1%-0.5%;小型雞群,抽樣率應有所增加,一般認為理想的抽樣率應為2.0%。從實踐和統計學分析表明,23份樣是比較科學、合理的樣本數量。

(2)選擇匹配抗原

所選用檢測抗原應與疫苗毒株相匹配,否則檢測結果就會存在差異,所以除了抗體水準高低,還應該關注檢測抗原與毒株之間的匹配性。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現在疫病的變異越來越快,為了更好地預防疫病,疫苗的毒株也在不斷地更新。抗原交叉實驗結果表明,變異毒株抗原與標準毒株抗原之間是存在一定的差異,如La sota與A-VII。因此,最好是選用疫苗廠家提供的對應抗原。且穩定使用的抗原不易頻繁更換,如果更換新類型的抗原應進行交叉實驗,以確定二者之間的差異性,避免因抗原更換而導致檢測誤差。

(3)規範操作流程

結合國標,制定檢測規範,明確關鍵環節的操作細則,包括環境溫度、稀釋手法與次數、反應時間、讀數標準、紅細胞採集雞隻要求、4單位抗原配製與標定,紅細胞濃度配製及標定等,保證檢測過程和結果的標準化、規範化。

(4)連續檢測操作

抗體檢測應具有連續性,系統的檢測結果更具有分析意義,單次檢測資料意義不大。

△眾聯監測實驗室

(5)建立自身標準

每個實驗室應根據自己公司的免疫程式、疫苗種類等制定本公司抗體基準線,作為雞群抗體是否正常、是否需要強化免疫的標準。

總之,肉雞抗體檢測是一項簡單而實用的檢測方法,日常的疫病防控中我們應更好地運用好這項技術,充分理解其原理,讓其發揮出更多的應用價值!

微信搜索“養殖寶平臺”並關注,最新資訊每日推送,更新鮮、更一手、更專業!

選擇高效疫苗。

通過疫苗免疫後抗體水準的變化,可以評判疫苗品質,例如疫苗效力實驗,嚴格的實驗室條件下的檢測,結果具有代表性。通過疫苗免疫後抗體水準的檢測,也是臨床上常用的評價疫苗品質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前提是要儘量保證其他條件的一致性,如雞來源、品種、日齡、飼養管理等等,才能得到較為準確的結果。另一種常用的方法就是大資料的積累,如某一地區使用兩種不同疫苗的雞群長期的抗體水準監測,該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受到飼養管理等因素的影響可能會有較大的偏差,可以與在實驗室條件下的檢測結果互為對照。

目前抗體檢測是肉雞日常疫病檢測最為基本的檢測專案之一,但是不同實驗室之間、不同檢測人員之間檢測結果均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如何確保抗體檢測的準確性和代表性,更好地指導臨床應用,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

(1)合理採樣比例

大型雞場每次進行抽測時,抽樣率一般不低於0.1%-0.5%;小型雞群,抽樣率應有所增加,一般認為理想的抽樣率應為2.0%。從實踐和統計學分析表明,23份樣是比較科學、合理的樣本數量。

(2)選擇匹配抗原

所選用檢測抗原應與疫苗毒株相匹配,否則檢測結果就會存在差異,所以除了抗體水準高低,還應該關注檢測抗原與毒株之間的匹配性。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現在疫病的變異越來越快,為了更好地預防疫病,疫苗的毒株也在不斷地更新。抗原交叉實驗結果表明,變異毒株抗原與標準毒株抗原之間是存在一定的差異,如La sota與A-VII。因此,最好是選用疫苗廠家提供的對應抗原。且穩定使用的抗原不易頻繁更換,如果更換新類型的抗原應進行交叉實驗,以確定二者之間的差異性,避免因抗原更換而導致檢測誤差。

(3)規範操作流程

結合國標,制定檢測規範,明確關鍵環節的操作細則,包括環境溫度、稀釋手法與次數、反應時間、讀數標準、紅細胞採集雞隻要求、4單位抗原配製與標定,紅細胞濃度配製及標定等,保證檢測過程和結果的標準化、規範化。

(4)連續檢測操作

抗體檢測應具有連續性,系統的檢測結果更具有分析意義,單次檢測資料意義不大。

△眾聯監測實驗室

(5)建立自身標準

每個實驗室應根據自己公司的免疫程式、疫苗種類等制定本公司抗體基準線,作為雞群抗體是否正常、是否需要強化免疫的標準。

總之,肉雞抗體檢測是一項簡單而實用的檢測方法,日常的疫病防控中我們應更好地運用好這項技術,充分理解其原理,讓其發揮出更多的應用價值!

微信搜索“養殖寶平臺”並關注,最新資訊每日推送,更新鮮、更一手、更專業!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