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努力構建鄉村振興戰略的四梁八柱

劉宗林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 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鄉村振興戰略貫穿於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全過程、全方位, 必須統籌謀劃, 構建好四梁八柱, 謀定而後動。 對標湖南實際, 要按照“六個三”的思路謀劃設計, 組織實施。

第一, 加強“三線”管制, 優化鄉村空間佈局。 加強生態紅線管制。 以確保鄉村環境容量和品質為核心,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要求, 劃定生態保護紅線, 形成生態保護紅線全省“一張圖”, 確保全省鄉村生態紅線區面積只增不減、功能只提不降。

加強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管制。 採用最嚴厲的法治手段對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管控。 堅持多管齊下, 建立數量品質對等的耕地“占補平衡”機制,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 加強城鎮開發邊界控制線管制。 科學劃定城區開發邊界線, 並嚴控嚴管。 調整土地供地方式和收益分配方式, 大幅度提高農地使用等城市擴張成本, 引導各級政府將城鎮化的重點從規模擴張轉移到現有城區空間的提質改造上來。

第二, 加快“三系”構建, 推動鄉村產業興旺。 加快構建綠色生產體系。 加快轉變農業生產方式, 完善農業標準化體系, 推進清潔生產, 發展生態迴圈種養, 開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加大“三品一標”等優質安全農產品開發力度, 確保綠色生產體系早日形成。 加快構建特色產業體系。 立足湖南資源稟賦多樣性和自然條件立體性, 實施“一縣一特”產業發展戰略, 組織標準化、規模化、科技化、機械化、智慧化生產, 形成區域性產業優勢。 加強特色產業種子種苗工程建設, 搶佔特色產業發展制高點。 加快構建現代經營體系。 繼續實施“千社”“萬戶”工程, 建設現代家庭農場, 規範農民合作社發展, 提升新型職業農民, 普遍實行適度規模經營。 加快構建覆蓋農業產前、產中、產後的全程社會化服務體系, 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第三, 提升“三基”水準, 夯實鄉村振興基礎。 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按照“杜絕空白、改造落後、打通斷頭、互聯互通、持久共用”原則不斷完善水、電、路、通訊等設施。

繼續抓好“百城千鎮萬村”新農村建設工程, 推進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 普及農村廁所革命, 建設農民幸福美好家園。 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準。 繼續將教育、醫療、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放在農村, 持之以恆辦好農村民生實事。 試點並推廣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國家助建、鄉村所有、鄉村管護的機制, 提升設施可持續發展能力。 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用、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和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系。 提升基層組織管理能力。 加強村級班子建設和農村黨員教育管理, 開展把黨小組建立在村民小組上試點。 進一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增強基層組織幹事創業實力。 完善農業農村幹部培養、選拔、評價、激勵機制, 打造一支政治堅定、業務過硬、充滿激情的農業農村幹部隊伍。

第四, 做好“三融”文章, 推動鄉村協調發展。 做好城鄉融合文章。 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暢通城市資源要素下鄉管道, 搭建資源要素在農村集聚平臺, 引導城市資源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 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 提升農村“內在氣質”和“外在顏值”, 強健農村發展“骨骼”和“血肉”。 做好農村三產融合文章。 以農產品加工、休閒農業為引領, 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產業聯動、要素集聚、制度創新、技術滲透, 將農村一二三產業緊密相連、一體運作,

延伸壯大農村產業鏈。 做好農村區域融合文章。 打破農村行政區域界限, 科學制定農業農村發展規劃, 對地理位置相鄰、文化習俗相近、發展基礎相似、資源稟賦相類的地區, 實現統一規劃、統一管理, 建設跨區域農業產業, 打造跨區域美麗鄉村。

第五, 堅持“三治”並舉, 強化鄉村治理能力。 堅持法治為本。 加快農村管理立法建設, 加強農村法治宣傳教育, 引導農村幹群尊法學法守法用法, 培養他們依法表達訴求、解決糾紛、維護權益的習慣。 推進平安鄉村建設, 依法嚴厲打擊危害農村穩定和侵害農民權益的違法犯罪活動。 堅持德治為先。 挖掘鄉村熟人社會蘊含的道德規範, 加強傳統優良習俗的傳承和創新, 注重發揮鄉賢文化、宗祠文化等作用, 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特徵的鄉村精神,宣導新風,改造陋習。堅持自治為基。引導基層組織和農民群眾制定符合時代要求的村規民約,強化村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強化農村基層民主管理。依託村民會議、村民代表大會、村民議事會、村民理事會、村民監事會等,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自治格局。

第六,著力“三改”同步,增添鄉村振興動能。著力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體系建設,抓好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成果應用,建立互聯互通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資訊應用平臺和資料庫,引導土地經營權流轉,規範交易操作。著力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充分釋放農村集體產權權能,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利。鼓勵城鎮居民利用農民閒置房屋從事民宿經濟,開展城鎮居民與農民合作建房,或租賃農村宅基地建房試點。著力推進農業農村支持保護體制改革。將農業補貼的增量資金、獎補資金重點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傾斜。高位推進涉農資金整合,穩步擴大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範圍,促進普惠金融落地。完善農業保險制度,增加保險品種,擴大覆蓋面,提高風險保障水準,夯實農業增收基礎。

(作者系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委員、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

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特徵的鄉村精神,宣導新風,改造陋習。堅持自治為基。引導基層組織和農民群眾制定符合時代要求的村規民約,強化村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強化農村基層民主管理。依託村民會議、村民代表大會、村民議事會、村民理事會、村民監事會等,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自治格局。

第六,著力“三改”同步,增添鄉村振興動能。著力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體系建設,抓好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成果應用,建立互聯互通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資訊應用平臺和資料庫,引導土地經營權流轉,規範交易操作。著力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充分釋放農村集體產權權能,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利。鼓勵城鎮居民利用農民閒置房屋從事民宿經濟,開展城鎮居民與農民合作建房,或租賃農村宅基地建房試點。著力推進農業農村支持保護體制改革。將農業補貼的增量資金、獎補資金重點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傾斜。高位推進涉農資金整合,穩步擴大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範圍,促進普惠金融落地。完善農業保險制度,增加保險品種,擴大覆蓋面,提高風險保障水準,夯實農業增收基礎。

(作者系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委員、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