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老頑童”馬原:寫童話是完成自己逃避長大的願望

馬原的自畫像洋溢著童趣

博爾赫斯曾說:“一切偉大的文學最終都將變成兒童文學。 比如愛倫·坡的作品, 比如《一千零一夜》, 孩子們單純地沉迷於手中的書。

”先鋒派小說的代表性作家馬原近年在雲南西雙版納姑娘寨的花香鳥語中, 完成了童話系列“灣格花原”三部曲。 他在《灣格花原·自跋》中寫到:“回到童話是一次真正意義的奇妙之旅。 這個旅行必須滿足三個條件:首先要活過一輩子, 甲子是一輩子唯一的計量單位;其次要過一次鬼門關;最後需要一個天使的引導, 一個契機。 ”

已經66歲的馬原曾經歷過一場生死之疾, 痊癒後又有了可愛的小兒子馬格, 人生的大悲與大喜都刺激著馬原重新燃起創作的激情。 只是, 這一次, 他選擇了童話, 一個他未曾嘗試過的新領域。 南糯山旖旎的風光、漫山遍野的小動物, 還有他的小兒子, 正是引導他的“天使”和契機。

馬原不止一次地說, “我的家具備童話需要的所有元素, 住在這樣‘神仙’的地方, 不寫寫童話豈不可惜。 ”

也許是從鬼門關走了一遭而對生命有了更多的頓悟, 也許是度過了一個甲子的生命磨礪, 加之美滿的婚姻生活, 馬原給人的感覺是心態愈發平和,

先鋒痕跡已經變淡, 逐漸以古典主義的方式面對歷史和現實, 轉型創作了一系列童話和偏重現實主義風格的小說。 有人質疑“虛構、反叛、前衛的馬原為何‘不先鋒’了”, 但隨著聊天的深入, 記者發現馬原像“老頑童”周伯通, 于隨性中依然有股執拗的、叛逆的“孩子氣”。 訪談中, 馬原不僅講述了他對文學的看法, 還談論了頗多對人生、自然的感悟和思考。 他多次坦承“希望逃避長大”, 或許在他心中, 拒絕長大是對抗成人世界的虛偽、消極的個人方式。

童話是另一種形式的先鋒小說

“灣格花原”三部曲包括《灣格花原》《磚紅色屋頂》《三眼叔叔和他的灰鵝》, 取材自馬原一家人在雲南的日常生活。 其綿密細膩的真實情節與奇幻曼妙的想像力碰撞出一幅幅充滿魔幻現實色彩的圖騰,

書中許多童趣盎然的場景和不時迸濺出的哲思火花, 又讓文本具有不同於一般童話的廣度和深度。

馬原很早就把自己定義成虛構敘事的作家, 從未寫過紀實文學, 也很少寫遊記、隨筆。 他認為, 從本質上講,

童話依然是虛構敘事, 人類無從得知動物們的心理活動和對突發事件的反應, 只能“以己度人”地杜撰、虛構它們的人生。 如果說先鋒派小說是對小說創作敘事形式本身的革新, 那麼童話也有自己的敘事革命, 只是能不能形成決定性改變要看文本的造化。 可以說, 創作童話並沒有完全脫離馬原的“先鋒派”風格。

北京大學教授陳曉明將《灣格花原》的創作視為馬原文學創作的再次轉型:“文學一直在時代、現實、歷史的宏大命題下, 力圖表現現實和歷史的深刻性, 但文學還有另外一種可能。 那就是, 單純, 質樸, 簡單, 懷著孩子般的驚奇, 以直接的心靈感受, 對外部世界進行重新認識和體驗。 ”“灣格花原”系列中, 只有小主人公灣格花原可以和所有動物進行交流, 馬原借《灣格花原》中的人物“小風叔叔”表達出“想像是孩子的天性,大人只會依靠知識、經驗和邏輯,所以大人經常比孩子更愚蠢”的觀點。儘管小孩子的理解力還處於萌芽階段,童話最好的方式是“形而下”,但是,小孩子和大人相比少了“人為的教育”,雙眼沒有被知識、經驗和辨析能力“一葉障目”,最能接近大自然的真理和本源。馬原談到,自己寫童話的目的就是要把教育、成長造成的迷霧撥開,通過童話中人和動物直接溝通、創造世外仙境“灣格花原”的方式,帶領孩子們最大程度地接近、探知大自然的奧秘。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有人曾將“灣格花原”系列與埃克蘇佩里的《小王子》比較,二者都對兒童的成長、人與自然的關係的思考,都帶著一種天真、詩意的哲思。在灣格花原的世界裡,馬原懷揣著再造一個世界的想法和初衷進行創作,對人類和身處的世界進行偏存在主義意味的反思。就像灣格花原能聽懂花鳥蟲魚等生靈的語言,並奇怪為什麼爸爸媽媽不懂,人類在早期就對巴比倫塔的傳說充滿好奇和困惑,如果眾生之間的語言能夠相通,世界將充滿無窮無盡的可能性,這也是引起馬原深思的地方。

馬原的童話充滿了深沉的人文主義關懷和博愛精神。無論是想像中“世外桃源”般的灣格花原世界,還是蓋有磚紅色屋頂的家中,馬原要表達的是,人類和其他生靈是平等的,不能因為是人類而自視過高。正如莊子所言“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馬原希望透過手中的筆,與天地進行近距離的溝通,這也是“灣格花原”系列童話創作的方向。

余華曾評價馬原“最大的優點就是幼稚”,年過花甲的馬原笑納了這個評價。他坦言自己從小就恐懼長大,不喜歡大人世界的圓滑和八面玲瓏。“我一輩子都在逃避長大,逃避經驗,希望寬容的讀者允許自己,就讓那個寫童話的馬原一直幼稚下去吧。”(本文圖片由馬原提供,中國作家網 李菁)

馬原借《灣格花原》中的人物“小風叔叔”表達出“想像是孩子的天性,大人只會依靠知識、經驗和邏輯,所以大人經常比孩子更愚蠢”的觀點。儘管小孩子的理解力還處於萌芽階段,童話最好的方式是“形而下”,但是,小孩子和大人相比少了“人為的教育”,雙眼沒有被知識、經驗和辨析能力“一葉障目”,最能接近大自然的真理和本源。馬原談到,自己寫童話的目的就是要把教育、成長造成的迷霧撥開,通過童話中人和動物直接溝通、創造世外仙境“灣格花原”的方式,帶領孩子們最大程度地接近、探知大自然的奧秘。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有人曾將“灣格花原”系列與埃克蘇佩里的《小王子》比較,二者都對兒童的成長、人與自然的關係的思考,都帶著一種天真、詩意的哲思。在灣格花原的世界裡,馬原懷揣著再造一個世界的想法和初衷進行創作,對人類和身處的世界進行偏存在主義意味的反思。就像灣格花原能聽懂花鳥蟲魚等生靈的語言,並奇怪為什麼爸爸媽媽不懂,人類在早期就對巴比倫塔的傳說充滿好奇和困惑,如果眾生之間的語言能夠相通,世界將充滿無窮無盡的可能性,這也是引起馬原深思的地方。

馬原的童話充滿了深沉的人文主義關懷和博愛精神。無論是想像中“世外桃源”般的灣格花原世界,還是蓋有磚紅色屋頂的家中,馬原要表達的是,人類和其他生靈是平等的,不能因為是人類而自視過高。正如莊子所言“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馬原希望透過手中的筆,與天地進行近距離的溝通,這也是“灣格花原”系列童話創作的方向。

余華曾評價馬原“最大的優點就是幼稚”,年過花甲的馬原笑納了這個評價。他坦言自己從小就恐懼長大,不喜歡大人世界的圓滑和八面玲瓏。“我一輩子都在逃避長大,逃避經驗,希望寬容的讀者允許自己,就讓那個寫童話的馬原一直幼稚下去吧。”(本文圖片由馬原提供,中國作家網 李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