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吉首:“湘西黃金茶”成為生態富民產業

4月下旬, 記者在吉首市馬頸坳鎮幾比村茶葉產業專業合作社看到, 工人們正在加工廠對剛採摘來的茶葉進行殺青、定型、挑選、包裝等工序;部分茶農正在茶山上採摘鮮茶。

60多歲的茶農張忠付剛從茶園回來, 長筒膠靴上沾滿了綠色的植物碎屑。 他告訴記者, 以前他是村裡的貧困戶, 2012年響應市里號召種植茶葉, 到2014年他家就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成為第一批脫貧致富帶頭人。 目前, 家裡種有40多畝茶園, 年收入達10萬元以上。 據統計, 截至目前, 吉首市茶園面積達6.37萬畝, 是2012年的35.3倍, 五萬余茶農實現了增收致富。

預計2018年, 全市幹茶產量可達1050噸, 產值可突破5億元。

近年來, 吉首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設茶業強省, 打造千億湘茶”的戰略目標, 緊緊圍繞“專案興市、改革興市、實幹興市”的發展思路, 堅持品質立茶、品牌興茶、政策扶茶、文旅活茶, 將“湘西黃金茶”產業打造成為優勢產業、富民產業、生態產業, 成功註冊“湘西黃金茶”國家地理商標, 先後獲得“全國重點產茶縣”“全省十強生態產茶縣市”等榮譽稱號。

加大政策引導。 吉首市成立高規格的茶葉產業發展領導小組, 把茶葉產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導產業, 出臺了系列政策檔, 把茶葉產業開發納入市直單位“五個文明”和單位、幹部作風“雙百分”台賬考核內容, 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組織和政策保障。

先後投入資金2.8億元以上, 在馬頸坳、河溪、雙塘等10個鄉鎮街道建設茶葉示範基地。

突出扶貧帶動。 吉首市按照“量化到戶、股份合作、入股分紅、滾動發展”的方式, 鼓勵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入股、茶園入股、金融扶貧貸款入股等模式加入企業、專業合作社, 使資金變股金、資產變資本。 全市一批貧困村依茶致富, “脫貧摘帽”, 帶動2.3萬貧困群眾脫貧。 目前, 全市共有茶葉企業、專業合作社54家, 建成年加工能力2000噸以上高標準綠、紅茶智慧生產線6條,成功開發苗疆、神鳳、神仙谷等系列品牌。

形成發展合力。 吉首市按照“黨政統籌、部門配合、社農共建、合力攻堅”原則, 市國土資源局、市移民局利用土地“增減掛鉤”, 加大土地複墾, 推進茶葉連片開發;市農業局、市水利局幫助茶農加大基礎設施建設,

提高茶園抗旱抗澇能力;市茶葉辦聯合中國人壽保險, 創新推廣“茶葉保”等金融產品, 説明茶農抵禦風險;組建完善茶葉行業協會, 發揮對產業價格指導、市場調配作用, 為加快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提升品牌內涵。 吉首市實施科技興茶1套技術標準、10人專家團隊、10家龍頭企業合作社、100家科技示範戶和1萬名職業茶農“五個一工程”, 健全良種繁育、茶樹栽培、茶葉加工、綠色防控等科技服務體系, 實行茶園精細化管理。 大力引導和鼓勵茶企、合作社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誌“三品一標”認證。 全市累計認證有機茶園1200畝。 力爭到2020年,

完成4萬畝有機茶園認證, 建成覆蓋產前、產中、產後的品質標準, 打造“中國有機茶葉產茶縣”。 積極打造幸福、鳳翎、苗王、龍舞等10條生態黃金茶穀, 塑造湘西黃金茶品牌文化。 深入研究、挖掘、弘揚湘西茶歷史、茶文化, 將文化旅遊品牌植入茶文化要素, 不斷提升茶葉產業文化附加值。 通過舉辦“中國·湘西黃金茶品茶節”, 參加中華茶祖節、廣州茶博會、上海茶博會等業界大型活動和舉辦專場推介會, 開展全方位品牌宣傳, 提高品牌內涵。 (特約記者 陳生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