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今日之聲:中國航太日 共築航太新時代

2018年4月24日是第三個“中國航太日”, 其主題為“共築航太新時代”。

這是一個永載史冊的日子——1970年4月24日, 我國成功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 一曲悠揚的《東方紅》樂曲在浩瀚太空奏響, 宣告了中國進入航太時代。 如今, 我國在軌衛星超過200顆, 中國航太人自力更生、自主創新, 一步一個腳印, 創造出累累碩果。

從東方紅一號到天舟一號, 一顆顆衛星、一枚枚火箭、一艘艘飛船, 見證著中國航太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 邁向世界航太強國的歷程, 展示著中國航太源源不斷、催人奮進的力量——來自航太精神的力量。

中國航太日, 正是為了紀念中國航太事業成就, 發揚中國航太精神而設立的一個紀念日。 2016年3月8日, 國務院批復同意將每年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太日”。

盤點近年中國航太成就

近年來, 中國航太事業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 讓我們一起來瞭解下這些成就。

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成功回收

天宮一號、神舟八號對接效果圖

2018年4月2日8時15分左右, 遨遊太空6年多的天宮一號, 在中國航太人預測的時間範圍內再入大氣層, 化作流星, 歸隱中心點位於西經163.1度、南緯14.6度的南太平洋。

天宮一號於2011年9月發射升空, 此後分別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3艘飛船6次交會對接, 成為中國首個“太空之家”。 它的設計壽命原本只有兩年, 但卻憑藉出色表現, 超期服役了兩年半, 超壽命工作了1000多天。

“悟空”探測衛星“火眼金睛”找到暗物質

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空間科學任務大廳螢幕上顯示的接收到的第一批科學資料(資料照片)

2017年11月27日,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騰空700多天后, 暗物質衛星團隊宣佈:“悟空”獲得了目前國際上最精確的TeV電子宇宙射線能譜, 並首次直接測量到了該能譜在1TeV(1萬億電子伏特)處的拐折。 這一疑似暗物質的蹤跡, 是近年來科學家離暗物質最近的一次重大發現, 將打開人類觀測宇宙的一扇新視窗。

北斗三號成功發射北斗導航系統步入全球組網新時代

2017年11月5日19時45分, 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 成功發射兩顆北斗三號全球組網衛星。 這是北斗三號衛星的首次發射, 標誌著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步入全球組網新時代。

我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成功升空

2017年4月20日, 我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 在我國文昌航太發射場發射成功。 天舟一號具有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交會對接、實施推進劑在軌補加、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等功能。 這是我國載人航太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二步的收官之作, 標誌著我國即將開啟空間站時代。

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太空“牽手”

10月19日淩晨,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成功。這是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組合體飛行類比畫面(攝於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大螢幕)。

2016年9月15日22時04分09秒,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2016年10月17日7時30分,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2016年10月19日3時31分,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成功。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先後成功發射,形成組合體並穩定運行,開展了較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突破掌握了太空人中期駐留、地面長時間任務支援和保障等技術。

“中國天眼”捕捉宇宙“脈衝”

2016年9月25日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在貴州省黔南州平塘縣大窩氹竣工落成

FAST是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2016年9月,FAST建成並開始接收來自宇宙深處的電磁波,進入試運行、調試階段。一年來,FAST不知疲倦地掃描巡天,敏銳地捕捉各類信號,取得振奮人心的發現。2017年10月10日,FAST團隊在京舉行發佈會表示,“中國天眼”探測到優質脈衝星候選體達數十個,其中目前已通過系統認證的脈衝星達6顆。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發射升空

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簡稱“量子衛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這將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

我國首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升空

圖為實踐十號衛星在軌模擬圖。新華社發(中科院供圖)

2016年4月6日1時38分,我國首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是我國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首批科學實驗衛星中唯一的返回式衛星,將利用太空中微重力等特殊環境完成19項科學實驗,涉及微重力流體物理、微重力燃燒、空間材料科學、空間輻射效應、重力生物效應、空間生物技術六大領域。

你想上天嗎——航太趣聞瞭解下

提起世界航太日,大多數人可能比較陌生,但事實上,航太事業也不像我們想像的一樣“高冷”,我們很多生活中的改變都源於航太事業的發展:

現代的果汁,當時是給宇航員補充營養而出現的;

現在的尿不濕是為了解決宇航員內急出現的;

宇航服頭盔玻璃的材質被用在現在的太陽鏡上。

每天的天氣預報雲圖,就是太空事業的產物。

除了這些小case,航太史上還有很多趣聞,瞭解以後會會心一笑:原來航太也不是離我們那麼遙遠嘛!

1、宇航員從來不光著腳。

因為人的腳適應了走路的環境,腳底部皮膚有大量角質和死皮,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中人的腳沒有任何壓力,死皮和角質會大量自動脫落漂浮在空中,宇航員為了不和自己的腳皮親密接觸,不得不時時穿著襪子。

2、登月回來後,宇航員都要被密封起來接受嚴格檢測,比監獄還要嚴格。

阿姆斯壯、奧爾德林和柯林斯(首次到達月球的人類)回來之後,尼克森總統是這樣會見他們的:

3、去了太空人基本都會“長高”幾公分。

在微重力情況下骨架散開,沒有重力壓迫骨頭會伸長幾公分,待在國際空間站上比較久的甚至有了5釐米左右的差距,這才是長高的正確方式啊。

4、NANA火箭發射時氣流將一隻青蛙沖飛到了半空中。

照片看得出這是一隻很大(可能已經嚇傻)的青蛙,瑰麗的壯舉總會伴隨著一部分犧牲,蛙兄的犧牲也不是全無價值,可以說它是蛙類歷史上離月球最近的一隻青蛙了。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事實上,中國航太事業的發展已經非常值得國人驕傲了,2018年3月30日,我國成功發射了北斗三號衛星,正式邁進全球組網新時代。其空間信號精度可精確到1米以內,可與美國GPS導航系統相媲美,2018年年底將覆蓋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到2020年左右,將完成30多顆組網衛星發射,實現全球服務能力。

猶記得1994年在我國經濟實力和技術基礎仍非常薄弱的情況下,我國毅然決定啟動北斗一號工程,進行試驗探索,彼時,中國正面臨著對1989年以來西方國家對我國實施的最嚴密的技術封鎖。

而如今,中國北斗聯天下已經不再遙遠,大國重器,惟有自力更生。

中國命運,自己掌握!

標誌著我國即將開啟空間站時代。

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太空“牽手”

10月19日淩晨,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成功。這是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組合體飛行類比畫面(攝於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大螢幕)。

2016年9月15日22時04分09秒,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2016年10月17日7時30分,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2016年10月19日3時31分,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成功。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先後成功發射,形成組合體並穩定運行,開展了較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突破掌握了太空人中期駐留、地面長時間任務支援和保障等技術。

“中國天眼”捕捉宇宙“脈衝”

2016年9月25日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在貴州省黔南州平塘縣大窩氹竣工落成

FAST是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2016年9月,FAST建成並開始接收來自宇宙深處的電磁波,進入試運行、調試階段。一年來,FAST不知疲倦地掃描巡天,敏銳地捕捉各類信號,取得振奮人心的發現。2017年10月10日,FAST團隊在京舉行發佈會表示,“中國天眼”探測到優質脈衝星候選體達數十個,其中目前已通過系統認證的脈衝星達6顆。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發射升空

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簡稱“量子衛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這將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

我國首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升空

圖為實踐十號衛星在軌模擬圖。新華社發(中科院供圖)

2016年4月6日1時38分,我國首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是我國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首批科學實驗衛星中唯一的返回式衛星,將利用太空中微重力等特殊環境完成19項科學實驗,涉及微重力流體物理、微重力燃燒、空間材料科學、空間輻射效應、重力生物效應、空間生物技術六大領域。

你想上天嗎——航太趣聞瞭解下

提起世界航太日,大多數人可能比較陌生,但事實上,航太事業也不像我們想像的一樣“高冷”,我們很多生活中的改變都源於航太事業的發展:

現代的果汁,當時是給宇航員補充營養而出現的;

現在的尿不濕是為了解決宇航員內急出現的;

宇航服頭盔玻璃的材質被用在現在的太陽鏡上。

每天的天氣預報雲圖,就是太空事業的產物。

除了這些小case,航太史上還有很多趣聞,瞭解以後會會心一笑:原來航太也不是離我們那麼遙遠嘛!

1、宇航員從來不光著腳。

因為人的腳適應了走路的環境,腳底部皮膚有大量角質和死皮,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中人的腳沒有任何壓力,死皮和角質會大量自動脫落漂浮在空中,宇航員為了不和自己的腳皮親密接觸,不得不時時穿著襪子。

2、登月回來後,宇航員都要被密封起來接受嚴格檢測,比監獄還要嚴格。

阿姆斯壯、奧爾德林和柯林斯(首次到達月球的人類)回來之後,尼克森總統是這樣會見他們的:

3、去了太空人基本都會“長高”幾公分。

在微重力情況下骨架散開,沒有重力壓迫骨頭會伸長幾公分,待在國際空間站上比較久的甚至有了5釐米左右的差距,這才是長高的正確方式啊。

4、NANA火箭發射時氣流將一隻青蛙沖飛到了半空中。

照片看得出這是一隻很大(可能已經嚇傻)的青蛙,瑰麗的壯舉總會伴隨著一部分犧牲,蛙兄的犧牲也不是全無價值,可以說它是蛙類歷史上離月球最近的一隻青蛙了。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事實上,中國航太事業的發展已經非常值得國人驕傲了,2018年3月30日,我國成功發射了北斗三號衛星,正式邁進全球組網新時代。其空間信號精度可精確到1米以內,可與美國GPS導航系統相媲美,2018年年底將覆蓋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到2020年左右,將完成30多顆組網衛星發射,實現全球服務能力。

猶記得1994年在我國經濟實力和技術基礎仍非常薄弱的情況下,我國毅然決定啟動北斗一號工程,進行試驗探索,彼時,中國正面臨著對1989年以來西方國家對我國實施的最嚴密的技術封鎖。

而如今,中國北斗聯天下已經不再遙遠,大國重器,惟有自力更生。

中國命運,自己掌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