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梁東平:給油井診斷的“神醫” 殊榮背後彰顯工匠精神

梁東平仔細查看作業設備

他從事修井工作37年, 煉就了一雙“火眼金睛”, 專識油井的各種疑難雜症, 並且能迅速對症下藥, 做到手到病除,

是名副其實的“油井神醫”。

他就是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長慶油田採油二廠井下作業大隊高級技師、井下作業技能專家梁東平。

37年只幹了這一份工作

時間退回到1978年, 國家高考制度剛剛恢復, 面對這個唯一能改變自己命運的“獨木橋”, 梁東平毅然報名參加, 但卻意外落榜。 “第二年我又參加了一次高考, 還是落榜, 可能註定我此生與大學無緣吧, 很遺憾, 之後因為生活的原因, 最終放棄了高考。 ”回憶起當年的情景, 梁東平記憶猶新, 眉宇間依然流露出失落的神情。

1979年, 適逢原長慶油田第二採油指揮部技工學校來到梁東平的家鄉平涼崇信招生, 面對修井工“每個月48斤定量口糧”的誘人待遇, 梁東平報了名。 此時的梁東平,

並不知道上帝在為他關上一扇門的同時, 也為他打開了另一扇窗。

兩年後, 技校畢業的梁東平被分配到原采二部修井大隊修井四隊, 成了一位名副其實的修井工。

“剛參加工作時, 條件非常艱苦。 零下20多度的天氣裡坐在卡車的翻斗裡趕山路, 啃凍得跟石頭一樣的饅頭……”梁東平告訴記者, 油井的活兒, 沒有不髒不累的。 而且, 上世紀80年代, 國家技術裝備水準還很落後, 修井工幾乎是在沒有防護的情況下進行作業。

工作中梁東平總是身體力行

“我剛參加工作的第二年, 也就是1982年, 有一次掛吊環時沒有掛好, 吊環直接打了過來, 被打掉了四顆門牙, 眉骨處也被打傷, 縫了好幾針……”梁東平指著門牙說, 這都是後來鑲的, 都是假的。 而在梁東平的眉骨處, 36年前留下的傷痕依然清晰可見。

艱苦的環境和困難並沒有打垮這個西北漢子, 反而激發了他心中更大的幹勁。 “憑什麼別人能做好, 而我卻做不好?”梁東平心想, 自己又不比別人少胳膊少腿, 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做好。

從1992年開始,

梁東平以技術比武為平臺, 通過不懈努力, 在長慶石油勘探局連續3年組織的操作員工技術比武大賽中蟬聯三連冠, 成為當之無愧的“三冠王”。 梁東平一步一個腳印, 不斷向著自己心中的那個“工人明星”夢邁進。

“從1981年參加工作到今天, 37年的時間裡, 我只幹了修井工這一份工作。 ”37年來, 梁東平一直奮戰在修井一線, 從一名普通的修井工成長為“全國技術能手”, 他刻苦鑽研、勇於創新的步伐從未停歇。 作為冠絕石油行業的代表, 梁東平被譽為“西北大修打撈王”。

平凡崗位詮釋石油精神

為了解決難題、多搞革新, 這些年來, 梁東平不是奔波在生產和試驗現場, 就是在辦公室加班加點, 要麼就是駐守在加工車間, 幾乎沒有公休和業餘時間,

長期超負荷的工作壓力, 使原來就有的腰椎間盤突出的他病情更加嚴重, 但他從未停止對崗位的奉獻和對知識渴望的步伐。

2000年, 梁東平帶隊進入陝北修井市場, 直面無人敢接手的“死亡之井”——定680井。 由於當時水泥標號不夠, 固井品質差, 導致在生產過程中油管掉落, 套管嚴重錯位, 施工方已經打算放棄該井。 接手該井之後, 梁東平冥思苦想, 翻閱國內外大量的業內書籍, 和井下作業各級專業技術人員對接、討論研究, 最終採用扶正套管的辦法, 一舉解決了困擾多方的難題。 從那以後, 梁東平修井“神醫”的名氣越傳越響。

梁東平親自安裝打撈設備

2007年,梁東平設計製作了“壓裂液配液裝置”等3套修井配套工具,以及特殊井下作業打撈工具30餘件,實現利潤220萬元,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其中水道堵頭與球座配合的方法,成功解決了多年來帶壓下鑽內堵的生產難題,填補了國內“帶壓作業封堵”技術空白。

尤其是防射流壓裂可調油咀放噴器改良實驗的成功,給了梁東平更大的信心和動力。在中4-20套破井內解卡打撈3.5寸小套管過程中,由於“病因”複雜,幾次“出診”均未撈獲。沒有現成的方法,自己想;沒有適合的工具,自己造。梁東平主動請纓,將這塊“硬骨頭”作為一個難題來啃,一次次嘗試,一次次革新,終於將撈矛1/4牙塊缺失落物撈出,恢復了正常生產。

“我這個人好像天生愛動腦子,比較愛動手做一些東西,雖然我學的是修井專業,但對機械加工比較感興趣,遇到什麼東西都要琢磨琢磨原理,然後自己創新研製,這是我的樂趣。”這是梁東平對自己的評價。

從普通工人到技能大師,在梁東平身上,我們看到了新時期“隴原工匠”的縮影,作為長慶油田技能領軍人物的典型代表,梁東平以自己持之以恆的精神,在最平凡的崗位上踐行著不平凡的職責,他用自己的追求和奉獻詮釋著攻堅啃硬、拼搏進取的石油精神。

子承父業再入石油行業

37年彈指一揮間,梁東平在平凡的崗位上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名前線普通職工的“工人明星”夢。37年來,他先後榮獲了甘肅省石化系統“技術明星”、甘肅省“職工技術標兵”、慶陽市首屆“隴東工匠”、甘肅省2017年“隴原工匠”、甘肅省第四屆“隴原技能”大獎、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首批“技術能手”、全國“技術能手”等20多項部級以上榮譽。

2004年以來,梁東平負責培訓的參賽選手,在公司乃至全國的技能比賽上屢創佳績,如今的梁東平也稱得上是桃李滿園。

“梁工的技術非常專業,為人熱情,和藹可親,給我們解答問題時非常耐心,從來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梁東平的徒弟劉信慶告訴記者,工作中遇到無法解決的難題,都會第一時間找梁工求助,而梁工也總是有求必應,和我們一起探討交流,尋找解決難題的方法。

梁東平為徒弟解疑答惑

梁東平說,新時代教徒弟有難處。第一關就是讓年輕人面對艱苦的工作環境,愛上這份工作。儘管現在工作的防護設備有了很大改進,但幹起活還是很髒。尤其是每次把抽油管拔出來的那一瞬間,濺得滿身都是油污,動不動就弄一臉。此時第一件事,就是留住人,否則一切都是白搭。為此,梁東平總是身先士卒,髒活累活不分徒弟師傅,大家一起上。他說,“年輕人底子好,理論知識比我那時候扎實,多給他們些機會,日後都是人才。”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梁東平的兒子也在兩年前,繼承了父親的事業,正式成為一名石油工人。“我兒子今年28歲,2016年進入長慶油田採油十廠擔任採油工,一年後,在技術比武中獲得銀獎,現在是技術員。”說起自己的兒子,梁東平難掩心中的自豪,他說,“我也很高興孩子能喜歡採油工作,平時除了鼓勵他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是提醒他不能驕傲,工作中注意安全等等。”

如今的梁東平,攻堅、創新、帶徒,整天忙忙碌碌,他從未停下追求的腳步,用他37年前剛參加工作時年輕的初心,踐行著技能專家的職責和理想。

本網記者 李紅軍 文/圖

梁東平親自安裝打撈設備

2007年,梁東平設計製作了“壓裂液配液裝置”等3套修井配套工具,以及特殊井下作業打撈工具30餘件,實現利潤220萬元,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其中水道堵頭與球座配合的方法,成功解決了多年來帶壓下鑽內堵的生產難題,填補了國內“帶壓作業封堵”技術空白。

尤其是防射流壓裂可調油咀放噴器改良實驗的成功,給了梁東平更大的信心和動力。在中4-20套破井內解卡打撈3.5寸小套管過程中,由於“病因”複雜,幾次“出診”均未撈獲。沒有現成的方法,自己想;沒有適合的工具,自己造。梁東平主動請纓,將這塊“硬骨頭”作為一個難題來啃,一次次嘗試,一次次革新,終於將撈矛1/4牙塊缺失落物撈出,恢復了正常生產。

“我這個人好像天生愛動腦子,比較愛動手做一些東西,雖然我學的是修井專業,但對機械加工比較感興趣,遇到什麼東西都要琢磨琢磨原理,然後自己創新研製,這是我的樂趣。”這是梁東平對自己的評價。

從普通工人到技能大師,在梁東平身上,我們看到了新時期“隴原工匠”的縮影,作為長慶油田技能領軍人物的典型代表,梁東平以自己持之以恆的精神,在最平凡的崗位上踐行著不平凡的職責,他用自己的追求和奉獻詮釋著攻堅啃硬、拼搏進取的石油精神。

子承父業再入石油行業

37年彈指一揮間,梁東平在平凡的崗位上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名前線普通職工的“工人明星”夢。37年來,他先後榮獲了甘肅省石化系統“技術明星”、甘肅省“職工技術標兵”、慶陽市首屆“隴東工匠”、甘肅省2017年“隴原工匠”、甘肅省第四屆“隴原技能”大獎、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首批“技術能手”、全國“技術能手”等20多項部級以上榮譽。

2004年以來,梁東平負責培訓的參賽選手,在公司乃至全國的技能比賽上屢創佳績,如今的梁東平也稱得上是桃李滿園。

“梁工的技術非常專業,為人熱情,和藹可親,給我們解答問題時非常耐心,從來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梁東平的徒弟劉信慶告訴記者,工作中遇到無法解決的難題,都會第一時間找梁工求助,而梁工也總是有求必應,和我們一起探討交流,尋找解決難題的方法。

梁東平為徒弟解疑答惑

梁東平說,新時代教徒弟有難處。第一關就是讓年輕人面對艱苦的工作環境,愛上這份工作。儘管現在工作的防護設備有了很大改進,但幹起活還是很髒。尤其是每次把抽油管拔出來的那一瞬間,濺得滿身都是油污,動不動就弄一臉。此時第一件事,就是留住人,否則一切都是白搭。為此,梁東平總是身先士卒,髒活累活不分徒弟師傅,大家一起上。他說,“年輕人底子好,理論知識比我那時候扎實,多給他們些機會,日後都是人才。”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梁東平的兒子也在兩年前,繼承了父親的事業,正式成為一名石油工人。“我兒子今年28歲,2016年進入長慶油田採油十廠擔任採油工,一年後,在技術比武中獲得銀獎,現在是技術員。”說起自己的兒子,梁東平難掩心中的自豪,他說,“我也很高興孩子能喜歡採油工作,平時除了鼓勵他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是提醒他不能驕傲,工作中注意安全等等。”

如今的梁東平,攻堅、創新、帶徒,整天忙忙碌碌,他從未停下追求的腳步,用他37年前剛參加工作時年輕的初心,踐行著技能專家的職責和理想。

本網記者 李紅軍 文/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