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三亞學院校長陸丹:創辦一所大學 讀懂這個特區

2005年3月, 三亞學院校長陸丹(左一)在校園建設工地上。 陸丹供圖

(潮起海之南)三亞學院校長陸丹:創辦一所大學 讀懂這個特區

中新網三亞4月27日電(記者 王曉斌) 陸丹,

三亞學院的校長。 在海南大特區一片荒蕪的土地上, 他領導團隊辦起了一座大學。 他說, 通過創辦一所大學, 讀懂了這個特區。

從無“用武之地”到“開疆辟土”

“第一次登上海南島是1992年, 當時我們在江蘇的大學委託我來海南辦一個科技公司。 當時處在百業待興的時代, 改革開放剛開始。 我覺得自己錯過了深圳的機會, 不應該再錯過海南。 ”陸丹上島時帶了學校的科技方案, 但當時的海南沒有相應工業基礎可以承接科技產品, “沒有用武之地, 白忙活了大半年就離開了。 ”

“第二次來海南是2004年。 ”陸丹說, 那時他在上海讀博士, 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和海南省政府簽約辦大學, 第一年一開始北京來的班子籌建沒有通過,

專案還有一年籌建時間就面臨流產。 “在這個節骨眼兒上李董事長派人找到我, 讓我來海南辦大學, 當時一起組建團隊的還有上海交大沈為平副校長, 他德高望重, 但一時不能抽身赴任。 ”

也許因為是文學出身的緣故, 男人天性裡“開疆辟土”的衝動被時代創業大潮激發。 陸丹當時到了三亞的落筆洞, 看著一片荒蕪的山, 不見人跡只有蛇蟲。 “平地裡可起高樓, 頓時覺得這才是我該來的地方。 ”

陸丹他們的辦學就從“白紙”開始了, 嚴格說是從海南省政府與吉利集團協議的一張“複印紙”開始。 “現在回頭看還是有很多艱難困苦的, 但是當時並不覺得苦。 一來自己樂意, 二來辦學在海南是一件很受人待見的事兒。

”陸丹回憶當初, 海南省將三亞辦學列為“一號問責工程”。 學校因為土地徵用以及水電路氣等基礎建設跟當地各部門打交道, 大都順利。 遇到當地的“島民”, 人家一聽是來辦大學的, 就會投來崇敬和羡慕的眼光。 “這種眼光讓人覺得有種被期待和被鞭策的使命感, 激勵我們拼命向前。 ”

旭日初升中的美麗校園(三亞學院校園全景)。 陸丹供圖

“邊區”到“老區”再到“自貿區”

如何理解特區?陸丹認為, 在傳統觀念裡, 海南其實是“老少邊窮”地區, 而且孤懸海外。 “但是在我們辦學過程中, 把這裡解釋為類似“革命的邊區”, 這裡是新觀念誕生的理念邊區, 是教育與國際化接軌的文化邊區, 也是教育體制的改革邊區。 ”

在辦學過程中, 陸丹認識到海南省政府有一種特殊的寬容心態, 雖然它沒有足夠多的資源, 也沒有特別優厚的政策, 但是它對所有合法、合規、合乎產業事業發展方向的創新創業的嘗試都是鼓勵的, 如果做出了成績, 更不吝於表揚。

“從本科獨立學院起步辦民辦高校, 海南地方沒有經驗,

只能我們把外面成功經驗帶進來, 再和當地專家們溝通。 ”陸丹說, 別人口中的“文化沙漠”, “不可能辦大學的地方”, 在他的眼裡恰恰最需要辦大學也是最可能辦好大學的地方。 “這種觀念來源於我對消費社會結構的理解, 我確信大海之中的海南島和大海之濱的三亞很快會成為人們嚮往的地方。 ”

當學校建成了、穩定了、發展了、提高了, 陸丹覺得他們從當年創新創業的“邊區”變成了“老區”。 政府當年對新專案和新大學的寬容、歡迎、褒揚的態度和興奮點轉移到了新的中心任務上, 主管部門的精力、資源也大都傾注在公辦大學身上。 “對於學校發展來說, 過去沒有政府政策資源但是有關注的眼光, 政府沒有資金投入但是有關心熱情, 但到了學校穩定發展階段,這些都沒有了。”作為校長,陸丹當時的心理壓力巨大。所以那段時間雖然學校發展順利,在全國民辦高校的排名不斷攀升,甚至位居民辦大學前三甲的位置,陸丹還是對這種似乎被遺忘的“老區”身份感到憂心忡忡。

“於是我們繼續‘自立更生’的校訓,把學校先建成一個‘新區’。‘新區’只是‘老區’的一種時空外拓和同質性比較方面的提升,本質上還是依賴和公辦高校同樣發展路徑,即資源投入和外延擴展式的內涵建設,還是在傳統思維模式內的一種發展方式。至今,國內還沒有哪個民辦大學闖出一條讓國家喜出望外的新路來,但是我相信國家是希望我們能夠在政策、制度設計還不是特別完善的條件下,還沒有創造出成功範式的背景下,有人能做出一種新樣子,闖出一種新模式。所以現在我們在策略上有所突破,要在學校發展‘自貿區’理念,追求突破性的發展。”

陸丹表示,三亞學院一直在改革路上。一是不斷調動內部更大的積極性,二是外部不斷整合更多資源。三亞學院靠“一帶一路”建設的大背景,作為首批發起單位跟國家發改委國合中心合作成立了“絲路商學院”,三亞市成為全球首家“絲路商學院”的落地城市;在中國—東盟中心的支持下,該校率先同金邊國際大學、印尼總統大學、馬來西亞拉曼大學、STI緬甸大學、泰國曼谷大學、泰國合艾大學、菲律賓碧瑤大學校長共同簽署《中國—東盟民辦高校合作共識》,構建中國—東盟教育共同體合作機制等等。

當前,三亞學院正在深化“平臺”合作理念和協同機制。建立能多裝載最優產品的合作機制與合作空間。把行業頂尖的優質資源整合到自己的領域中。“我們有體制優勢,也有足夠的物理空間和海納百川的胸懷,完全可以在全國範圍內遴選最優秀的專業資源成為共同發展的合作夥伴,在海南這片親和教育的土地上建設出一個教育領域跨界合作的‘自貿區’。”

2017年5月,三亞學院2017屆5000名畢業生同框合影。陸丹供圖

“特區”特在鼓勵創新

在三亞辦學十三年,陸丹理解的海南大特區,不是中央給政策,給資金,指定去做什麼。他認為海南特區的特徵之一是“歡迎投入”、“寬容嘗試”、“鼓勵創新”。“沒有錢你自己找,沒有資源你自己整合,沒有新觀念新機制你自己想辦法。”

海南基礎弱、底子薄、資源少,這是省情,但同時海南又有“你找到錢你用,你整合了資源你用,你觀念新機制新我們支持”的坦蕩態度,有“創新挫折了我們不批評,取得成績了我們就表揚”的包容鼓勵。對於創業者來說,這樣的環境其實是另一種意義上稀缺的優渥資源,簡而言之就是具有“良好的營商環境”。用改革開放的觀念觀察,就是海南以開放促改革。有一大批領導幹部以歡迎的態度對待社會投資、社會資本且尊重契約。地方政府重視市場導向,有“市場是資源配置決定因素”的認知,把政府直接管理的市場讓位於市場經濟職能。表現在社會力量辦教育方面,讓位於教育自己的規律,不瞎指揮,不扯後腿,保持對專業知識和對創業者的謙恭、欣賞與支持。陸丹如是說。

在海南辦學創業十三年,陸丹還是會有一點隱憂。“人怕未富先衰、失了鬥志,特區政府開放奮鬥路上怕未果先收,失了機會。收放兩難曾經困惑了中國改革初期十幾年,但我堅信國家、社會民眾對改革開放已有的共識會成為海南特區最大的社會資本,比青山綠水、空氣溫度還吸引人。”

陸丹說:“可能一定程度因為這種理解和認知,今天的三亞學院和未來的三亞大學身上,也帶著明顯的海南大特區的發展印記,鼓勵奮鬥者,寬容挫折者,尊重勞動者。我們相信,在和特區共同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能把這所大學建設得更加美好。”(完)

但到了學校穩定發展階段,這些都沒有了。”作為校長,陸丹當時的心理壓力巨大。所以那段時間雖然學校發展順利,在全國民辦高校的排名不斷攀升,甚至位居民辦大學前三甲的位置,陸丹還是對這種似乎被遺忘的“老區”身份感到憂心忡忡。

“於是我們繼續‘自立更生’的校訓,把學校先建成一個‘新區’。‘新區’只是‘老區’的一種時空外拓和同質性比較方面的提升,本質上還是依賴和公辦高校同樣發展路徑,即資源投入和外延擴展式的內涵建設,還是在傳統思維模式內的一種發展方式。至今,國內還沒有哪個民辦大學闖出一條讓國家喜出望外的新路來,但是我相信國家是希望我們能夠在政策、制度設計還不是特別完善的條件下,還沒有創造出成功範式的背景下,有人能做出一種新樣子,闖出一種新模式。所以現在我們在策略上有所突破,要在學校發展‘自貿區’理念,追求突破性的發展。”

陸丹表示,三亞學院一直在改革路上。一是不斷調動內部更大的積極性,二是外部不斷整合更多資源。三亞學院靠“一帶一路”建設的大背景,作為首批發起單位跟國家發改委國合中心合作成立了“絲路商學院”,三亞市成為全球首家“絲路商學院”的落地城市;在中國—東盟中心的支持下,該校率先同金邊國際大學、印尼總統大學、馬來西亞拉曼大學、STI緬甸大學、泰國曼谷大學、泰國合艾大學、菲律賓碧瑤大學校長共同簽署《中國—東盟民辦高校合作共識》,構建中國—東盟教育共同體合作機制等等。

當前,三亞學院正在深化“平臺”合作理念和協同機制。建立能多裝載最優產品的合作機制與合作空間。把行業頂尖的優質資源整合到自己的領域中。“我們有體制優勢,也有足夠的物理空間和海納百川的胸懷,完全可以在全國範圍內遴選最優秀的專業資源成為共同發展的合作夥伴,在海南這片親和教育的土地上建設出一個教育領域跨界合作的‘自貿區’。”

2017年5月,三亞學院2017屆5000名畢業生同框合影。陸丹供圖

“特區”特在鼓勵創新

在三亞辦學十三年,陸丹理解的海南大特區,不是中央給政策,給資金,指定去做什麼。他認為海南特區的特徵之一是“歡迎投入”、“寬容嘗試”、“鼓勵創新”。“沒有錢你自己找,沒有資源你自己整合,沒有新觀念新機制你自己想辦法。”

海南基礎弱、底子薄、資源少,這是省情,但同時海南又有“你找到錢你用,你整合了資源你用,你觀念新機制新我們支持”的坦蕩態度,有“創新挫折了我們不批評,取得成績了我們就表揚”的包容鼓勵。對於創業者來說,這樣的環境其實是另一種意義上稀缺的優渥資源,簡而言之就是具有“良好的營商環境”。用改革開放的觀念觀察,就是海南以開放促改革。有一大批領導幹部以歡迎的態度對待社會投資、社會資本且尊重契約。地方政府重視市場導向,有“市場是資源配置決定因素”的認知,把政府直接管理的市場讓位於市場經濟職能。表現在社會力量辦教育方面,讓位於教育自己的規律,不瞎指揮,不扯後腿,保持對專業知識和對創業者的謙恭、欣賞與支持。陸丹如是說。

在海南辦學創業十三年,陸丹還是會有一點隱憂。“人怕未富先衰、失了鬥志,特區政府開放奮鬥路上怕未果先收,失了機會。收放兩難曾經困惑了中國改革初期十幾年,但我堅信國家、社會民眾對改革開放已有的共識會成為海南特區最大的社會資本,比青山綠水、空氣溫度還吸引人。”

陸丹說:“可能一定程度因為這種理解和認知,今天的三亞學院和未來的三亞大學身上,也帶著明顯的海南大特區的發展印記,鼓勵奮鬥者,寬容挫折者,尊重勞動者。我們相信,在和特區共同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能把這所大學建設得更加美好。”(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