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轉基因技術可以消滅蚊子嗎?你怎麼看?

蚊子會傳播瘧疾, 登革熱, 寨卡等傳染病。 人們想出了各種各樣防蚊蟲叮咬、殺死蚊子的方法。 但是, 治標不治本。

但是, 轉基因給這件事帶來了轉機。

轉基因技術能大規模消滅蚊子的可能性, 是十分之大的。

2016年3月,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初步同意英國牛津昆蟲技術公司在佛羅里達州基黑文地區投放代號為OX513A的轉基因蚊子, 以研究轉基因蚊子幫助消除寨卡和登革熱等疾病的有效性。

根據設想, 牛津昆蟲技術公司使用基因工程技術修改雄性伊蚊的基因, 而後將其投放到試驗地區。 這些雄蚊可導致與其交配的野外雌蚊產下的幼蟲早亡, 從而達到減少伊蚊數量的目的。

該公司一份報告寫到:“我們在巴西、巴拿馬及開曼群島已經開展過試驗, 每個地區的結果均顯示伊蚊數量減少超過90%, 這與殺蟲劑等傳統手段相比控制(蚊子數量)水準差別明顯。

可以明顯看出, 這簡直是“一勞永逸”的手段。

然而, 蚊子完全消失, 會對生態造成一定影響。

生態, 是一定時間和空間範圍內, 相互作用的所有生物和環境的總和。 生態“存在”的結果是平衡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利益, 其不以人類的利益為基準。

當人類繁衍得太多, 打破了生態的平衡, 危害糧食生產和食品安全的微生物(病害)、昆蟲(蒼蠅、蟲害)、動物(老鼠), 還有大面積爆發流行的各種流行病(流感、SARS、HIV)等等就來了(可以視為生態平衡應力)。

隨著科技的發展, 我們又將克服了這些“阻力”(對於人類而言的阻力), 我們發明了各類藥物, 更新了各類消除“阻力”的措施。

在這個過程中, 科技不斷發展。

如果當真有一天, 我們將蚊子滅種, 可能替代蚊子生態鏈角色的物種會出現, 有可能不出現。 生態會出現一些變化。 從人類利益的角度講, 滅了蚊子挺好;從生態的角度講, 談不上好與不好, 我們作為生態圈的一部分, 只能說這是它發展的方向。

單純地有人問螞蟻科學想不想滅蚊, (螞蟻科學摸著腿上被咬的包), 答案是:“想!”

但更重要的是應該是由此引發的對人類與生態環境關係的思考。

人類為追求自身利益改變生態, 但人類生存又依賴於生態。

如何協調這個關係呢?

歡迎留下你的見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