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身為資深中醫粉,這掛在嘴邊的五個詞,背後的典故您知道嗎?

小編導讀

作為喜愛中醫、研究中醫很多年的中醫粉, 一定知道中醫學有很多獨有的代稱和術語。 “岐黃”“杏林”“懸壺”……這些詞語一說出來大家都知道, 但是若問到背後的典故, 咱們可就未必知道了。

這事兒很沒面子啊有沒有?!萬一有個人問住了咱們, 這可忍不了!

所以, 大家的貼心小編來為大家劃重點啦!記住今天的文章內容, 記得去跟朋友顯擺一下!

中醫術語源自於中醫藥古籍和經、史、子、集等各類文學古籍, 具有濃厚的古典文學色彩, 帶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 中醫術語的產生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並且和特定的歷史淵源相關,

其中不乏一些寓意深刻的典故, 使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史熠熠生輝。

岐黃

黃指的是中華民族初祖黃帝, 岐是他的臣子岐伯。 上古時候, 黃帝率領他的部落統一了全國, 中華文明由此發源。 岐伯系黃帝的大臣, 醫術高明。 相傳黃帝常與岐伯、雷公等臣子坐而論道, 探討醫學問題, 對醫術、醫理、臨證治療等設問作答, 予以闡明, 其中的很多內容都記載於中醫學理論奠基之作《黃帝內經》中。 後世出於對黃帝、岐伯的尊崇, 遂將中醫稱為“岐黃”, 以致後來人們學醫時, 就說是學習“岐黃”;對於醫術高超的人, 稱為“精于岐黃”。

杏林

杏林也是中醫學的代稱。 其故址在今安徽省鳳陽縣境。 根據晉代葛洪的《神仙傳》。

記載, 三國時期東吳有位名醫叫董奉, 與當時的張仲景、華佗齊名, 號稱“建安三神醫”。 雖然他精通醫理, 醫術精湛, 求治者應接不暇, 但他始終堅持為患者施治不計報酬。 對於那些貧困的患者, 他贈醫送藥不取分文, 但求重病被治癒者在他的宅邊栽種五株杏樹。 光陰荏苒, 年復一年, 董奉的房前屋後杏樹成林, 鬱鬱蔥蔥。 每當春天到來的時候, 杏林中繁花似錦, 春色滿園。 等到杏黃時節, 滿樹碩果累累, 飄香百里。 後來董奉在杏林中建了一間簡易的倉房, 在倉房中放置了一件容器, 並在院子門口張榜明示, 用等量穀子換等量杏子, 可自行取走, 不必通報。 這樣, 董奉每年用杏子換得大量的糧食, 除自給之外, 全部用於説明那些無依無靠的老弱貧病者及兒童,
或者那些過路沒有路費的人。 董奉去世之後, 他的妻子子女繼承他的遺志, 依舊賣杏救貧。 據《尋陽記》所載:“杏在此嶺上, 有樹百株, 今猶稱董先生杏林。 ”杏林佳話由此而流傳。 出於對董奉的崇敬與愛戴, “杏林”慢慢成為中醫的譽稱, 並逐漸形成“杏林文化”。 如自古醫家以位列“杏林中人”為榮, 醫著以“杏林醫案”為藏, 醫技以“杏林聖手”為贊, 醫德以“杏林春暖”為譽, 醫道以“杏林養生”為崇。

懸壺

“壺”, 是瓜類植物“葫蘆”老熟後去掉內瓤後做成的一種容器。 因其具有輕便易帶、堅韌難損、防水防潮、來源充足和價廉易做等特點, 在古代已廣泛地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古時醫生大多是流動行醫, 為遊動行醫方便, 加上又要隨帶藥品和必要的器械,

“壺”就成了理想的用具。 因此“懸壺”就成為古時開業行醫的一種標誌。 另外, “懸壺”還有向世人表明其“懸壺濟世”之宏願的深意, 而且, “壺”除了能盛藥, 本身也可為藥, 醫治很多疾病。 時至今日, 仍有不少行醫者懸壺在診室, 將“懸壺”作為中醫學的標誌之一。

金匱

金匱, 即金貴, 亦作金櫃, 指很重要, 很珍貴。 金匱原指十分珍貴的櫃子, 由於古代經常用銅櫃收藏文獻或文物, 借指藏書, 引申為傳之久遠, 博學之意。

後世把《金匱要略》一書簡稱為“金匱”。 《金匱要略》是中醫經典古籍之一, 撰于3世紀初, 是張仲景原作《傷寒雜病論》16卷中的“雜病”部分。 《傷寒雜病論》經晉。 王叔和整理後, 其古傳本之一名《金匱玉函要略方》, 共3卷, 上卷為辨傷寒, 中卷則論雜病, 下卷記載藥方。 後北宋校正醫書局林億等人根據當時所存的蠹簡文字重予編校, 取其中以雜病為主的內容, 仍厘定為3卷, 改名《金匱要略方論》。 全書共25篇, 方劑262首, 列舉病證60餘種。 所述病證以內科雜病為主, 兼有部分外科婦產科等病證。 《金匱要略》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診治雜病的專著,是仲景創造辨證理論的代表作。古今醫家對此書推崇備至,稱之為“方書之祖”“醫方之經”,是治療雜病的典範。

郎中

“郎中”是古代民間對醫生的一種稱謂。“郎中”實為古代的一種官職,是帝王侍從官的通稱,此官職在秦朝時正式設立,有文武之分,歷朝均有沿用。稱中醫師為郎中,是從宋朝以後民間開始的。

據傳宋代時,有位郎中官名叫陳亞,為人詼諧,又愛好文字遊戲。他曾以中藥名寫詩百首,時人譽為“藥詩”,如“風雨前湖夜,軒窗半夏涼”“但看車前牛嶺上,十家皮沒五家皮”等,巧用諧音雙關的修辭技巧將“前胡”“半夏”“車前”“五加皮”等中藥名揉入詩中,而不覺牽強。有一年天旱,陳亞和友人蔡襄在路上看到一個和尚求雨,赤膊自曬,殊為可笑,陳亞隨口念道:“不雨若令過半夏,應定曬作葫蘆巴。”蔡見他諷刺過分,便道:“陳亞有心終歸惡。”陳亞應聲道:“蔡君除口便成衰。”此事傳到民間,陳亞名聲大振,都認為他不但熟諳藥名,也通醫術,以後便有學醫者以讀陳亞“藥詩”為樂事,而郎中也漸漸成為中醫師的代稱了。

宋以前,對醫生的稱呼較為複雜,一般根據其專科進行稱呼,如食醫、疾醫、金瘡醫等。宋代始,南方習慣稱醫生為“郎中”,北方則稱醫生為“大夫”,相沿至今。

好 · 書· 推 · 薦

《中醫藥文化叢書——養生嘉言錄》

《中醫藥文化叢書:養生嘉言錄》從春秋至晚清儒、釋、道、醫及養生家的眾多著作中,選錄了有關養生的善言、錦語1400餘條。按內容分為:總論、養性、順時、起居、飲食、情志、益氣、房室、勞逸、導引、禁忌、預防等十二類,每類又分為三節,共三十六節。*後,附有詩銘歌訣。作者本著薈萃英華、弘揚傳統、古為今用的精神,所選語條注意到科學性和實用性,且文辭規範,語言精煉,比較全面系統地反映了我國古代養生的基本原則和方法。(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文化養生》(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王瑩瑩 楊金生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金匱要略》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診治雜病的專著,是仲景創造辨證理論的代表作。古今醫家對此書推崇備至,稱之為“方書之祖”“醫方之經”,是治療雜病的典範。

郎中

“郎中”是古代民間對醫生的一種稱謂。“郎中”實為古代的一種官職,是帝王侍從官的通稱,此官職在秦朝時正式設立,有文武之分,歷朝均有沿用。稱中醫師為郎中,是從宋朝以後民間開始的。

據傳宋代時,有位郎中官名叫陳亞,為人詼諧,又愛好文字遊戲。他曾以中藥名寫詩百首,時人譽為“藥詩”,如“風雨前湖夜,軒窗半夏涼”“但看車前牛嶺上,十家皮沒五家皮”等,巧用諧音雙關的修辭技巧將“前胡”“半夏”“車前”“五加皮”等中藥名揉入詩中,而不覺牽強。有一年天旱,陳亞和友人蔡襄在路上看到一個和尚求雨,赤膊自曬,殊為可笑,陳亞隨口念道:“不雨若令過半夏,應定曬作葫蘆巴。”蔡見他諷刺過分,便道:“陳亞有心終歸惡。”陳亞應聲道:“蔡君除口便成衰。”此事傳到民間,陳亞名聲大振,都認為他不但熟諳藥名,也通醫術,以後便有學醫者以讀陳亞“藥詩”為樂事,而郎中也漸漸成為中醫師的代稱了。

宋以前,對醫生的稱呼較為複雜,一般根據其專科進行稱呼,如食醫、疾醫、金瘡醫等。宋代始,南方習慣稱醫生為“郎中”,北方則稱醫生為“大夫”,相沿至今。

好 · 書· 推 · 薦

《中醫藥文化叢書——養生嘉言錄》

《中醫藥文化叢書:養生嘉言錄》從春秋至晚清儒、釋、道、醫及養生家的眾多著作中,選錄了有關養生的善言、錦語1400餘條。按內容分為:總論、養性、順時、起居、飲食、情志、益氣、房室、勞逸、導引、禁忌、預防等十二類,每類又分為三節,共三十六節。*後,附有詩銘歌訣。作者本著薈萃英華、弘揚傳統、古為今用的精神,所選語條注意到科學性和實用性,且文辭規範,語言精煉,比較全面系統地反映了我國古代養生的基本原則和方法。(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文化養生》(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王瑩瑩 楊金生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